浅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

浅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阶段是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语言、个性发展、思维方式等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尤为重要,其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让幼儿认知世界的同时懂得自我保护;如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创设。作为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进步,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利用国外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念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突出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来教育和关爱每一个幼儿。

关键词:教育;身心健康;自我保护;环境创设;理论;实践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指幼儿在学习阶段,身体和心理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不断转化和实现的过程,这种变化既存在量变又有质变。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我们每个老师应该正确认识教育、身心健康、自我保护和环境创设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适合幼儿实际身心发展的精华渗透到整个保教过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同样如果仍以过去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符合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当然受教育的幼儿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幼儿身心整体、和谐、健康、自主地发展为原则,为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有益的指导与帮助。

1. 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支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决定着未来发展。教育是搭起幼儿认知世界的桥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使幼儿得到完整的身心发展,在体力、认知、生理、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幼儿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比社会和家庭那种对幼儿分散式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实际问题,幼儿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利用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益的因素,使各方面影响都可以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当然,幼儿教育也应该遵循以下几点规律:

(1)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幼儿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幼儿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例如幼儿3岁前是潜意识语言学习时期,教育幼儿的方式主要是以幼儿多听、多看为主;4-6岁除了要使其在听、看语言信息的积累外,教育的容要以口语表达为主,肢体动作表现为辅。因此,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容,教育方法上体现出因时施教。

(2)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防碍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儿童一定的发展阶段施以相应适宜的容的教育。

(3)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的幼儿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幼儿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有良好素质的幼儿进行特殊的培养、训练,让他们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一些发育不良、有缺陷的幼儿进行特殊的训练,以改善、弥补他们心理发展上的某些不足。例如我们小班有位小朋友患有小儿麻痹症,几乎无生活自理能理,行动不方便,所以有些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刚来园时,他哭闹着不肯上学,后在老师的鼓励和耐心地劝导下,她能够坚持每天来上课,而且乐意动手动脑,尽管手脚不灵活,但她能勇敢地去尝试一些课间活动,虽然只是幼儿点滴的进步,却正是我们老师努力付出,用心教育的最大回报。故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幼儿一般的发展规律施教,又要照顾到特殊幼儿以及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

2.身心健康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

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有助于幼儿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基础,而心理健康则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将为今后成功的人生奠定决定性的基础。因此,幼儿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适度的反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能适应幼儿园生活等。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走弯路。所以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1 积极营造充满爱心的健康心理环境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一个能够激发爱的环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具有了“爱孩子”的本心,才会有“爱孩子”的行动,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和热爱主体。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在日常的教育中,对于一些犯错误的孩子,教师在教育时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时应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一味地责备,而应该循循善诱,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让幼儿有条件激发出潜能。

(3)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受到伤害,那么其结果是可怕的。一个坚强好胜的孩子,由于失去了自尊心,会很快成为一个懦夫,一个无赖。”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应在遵守《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精神的前提下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向乐观的方向发展。

2.2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是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此外,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应该要包括以下几点:

(1)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各科教学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涵,不仅仅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2)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要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动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而且良好的气氛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由于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以熏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此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更好地充分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3)渗透于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之后,家庭教育会成为幼儿心理教育最大的短板。因此,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庭的作用,孩子在家庭的时间远长于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

3.自我保护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条件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我们应将安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儿童的日常之活之中,加强对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自己撑起安全的保护伞。

(1)向幼儿宣传安全常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向幼儿讲解和宣传安全常识,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让幼儿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如下雨过后,地上有许多积水,幼儿不绕道走,偏往积水里走,把鞋子、袜子弄湿了,衣服弄脏了,还觉得特别开心。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若不给他们做进一步的解释,他们不仅不会知道不许做的原因,而且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同样还会继续做出一些危险尝试。所以,若要真正说服孩子,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向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此外,还要加强实践的学习,例如:引导幼儿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引导幼儿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引导幼儿知道各种报警,懂得如何报警。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在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注意让幼儿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总是担心幼儿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揽,因而导致一些幼儿胆小,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幼儿,却事与愿违,使幼儿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幼儿不仅在生活方面不能自理,而且在面临危险时往往不知所措。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但减轻了我们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容和形式。通过家长问卷,我们了解到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很有必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47%的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教授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家长常把盯牢孩子不出危险看作主要任务,却忽视了对

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和家园联系栏,开辟“安全、自救、每日一问”等知识园,保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主动思考并参与对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目的性地对幼儿渗透一些安全自我保护的常识,如:教幼儿记住家庭地址与,教会孩子打;教育幼儿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让幼儿懂得要及时把受到的威胁、恐吓、诱骗等不安全情况告诉家长及老师;向幼儿介绍遇到突发情况应如何处理的措施等自我保护的方法。家长与教师配合,从而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幼儿的安全和自我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积极开展幼儿自我保护教育,才能真正的让意外伤害尽可能地远离孩子。

4.环境创设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的第二个家庭,环境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每一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关键。

环境能影响人,人也会影响环境。幼儿出生后,必然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环境之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环境指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家庭是幼儿出生后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的生活方式、物质条件、文化素养以及家庭气氛,都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例如,有的父母能做到言传身教,处处做出榜样,给幼儿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良好印象,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而部分独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特殊、家长的溺爱,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这学期班里新来一位小朋友,他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时间较长,家长溺爱,对她百依百顺,事事代劳,不让孩子经受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锻炼,在他到了上大班年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及中班小朋友,在上学前吃饭还让家长喂,五岁了还不愿上学,胆小,任性,自理能力差。针对这位小朋友的特殊情况,我们采用与家长长期沟通采用家园配合共同教育。在幼儿园多给她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机会,多鼓励、表扬,对她提出要求,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洗手吃饭,穿脱衣到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不断的学习,锻炼,通过几个月的教育和引导,这位小朋友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上课积极举手,乐意表现,作业认真,有较强的自我服务能力,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因此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5 结束语

中国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才能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人才,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责任重大。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论结合实际,以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为目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容,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尽力创设师幼互动、生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样的环境才富有

感情,具有更高层次、更深刻涵的教育作用,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2]晓边.《现代幼儿心理保育与教育》,水利水电大学.

[3]庞丽娟.《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

[4]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M]. : 教育,2003.

[5]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修订版)[ M]. : 华东师大学, 200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