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浅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总结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北宋的政治【知识详解】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及其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宰相不止一人,副宰相若干,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上文请勿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典例分析】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其出现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知识要点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详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

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

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

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

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

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

政治上
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
往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同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 王安石
矛盾相互交织。
变法 主要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
考点2:政权并立
名词解释 1. 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后来,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送岁币。 2. 榷场: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
序号 双方
事件
(2)辽太宗时期: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不断。 (3)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4)宋太宗时期:防御政策 概况
人物:寇准、宋真宗;影响:宋辽保持和平局面 夏对宋称臣,北宋给夏岁币;议和后宋夏榷场贸易兴旺 北宋灭亡 岳飞:郾城大捷;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形成(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北 “ 万 宋 夏北 “ 万 宋 夏澶宋 两 夏 和北“万宋夏澶宋 两 夏 和渊初。议议澶宋两夏和渊初。议议之年西和以渊初。议议之年西和以盟,夏,后之年 西 和 以盟,夏,后”宋建宋,盟, 夏 , 后”宋建宋,。辽立每恢”宋 建 宋 ,。辽立每恢宋只后年复。辽 立 每 恢宋只后年复每有 , 赐 了宋只 后 年 复每有 , 赐 了年征 多 给 经每有 , 赐 了年征 多 给 经给战 次 西 济年征多给经给战次西济辽。进夏文给战 次 西 济辽。进夏文1绢政 岁 化辽。 进 夏 文1绢政 岁 化02北 币 交1绢政 岁 化002北 币 交0004宋 。 流2北 币 交0万04年宋 。 流0万4年。 宋 。宋。流匹万、年。 宋 。匹、1和。 宋 。。匹宋、1和0。宋辽1和04银。辽宋辽04银4辽、辽14银4年辽、104年、10,年0,,

【历史知识点】辽宋夏金元时代特征

【历史知识点】辽宋夏金元时代特征

【历史知识点】辽宋夏金元时代特征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融合是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

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
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1)政治上: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

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

②中央集权加强。

宋太祖采取分散中
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
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
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

③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

②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

(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

(5)科技文化:①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③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

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1.课标解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南宋和金的关系❖(1)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宋金关系❖①战争❖北方义军的抗金:代表是太行山的八字军。

❖岳飞抗金:采取“连结河朔”义军的正确方针,1140年,获郾城大捷,给金军以沉重打击❖②议和——宋金对峙的形成❖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

❖主要内容: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评价:是南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基本均衡的结果;加重了南方人民负担;减少了战争,给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奉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①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宋朝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

宋朝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

宋朝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间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本文将就宋朝的民族关系和族群融合进行探讨。

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影响宋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

首先是政治上的融合,宋朝秉持着开明的统治理念,致力于将各族人民的力量充分整合。

朝廷采取了诸多措施,如设立地方官员、派驻军队等,以维护各族人民的权益。

这种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是经济上的互补。

宋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和特有的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重点开发和支持,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人民也参与其中,带来了他们自身的技术和商业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文化上的交流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宋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开始使用汉字,并以汉文化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与汉族人民相互融合的文化特色。

同时,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对汉族人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外族与汉族的互动与融合除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外,宋朝还面临着外族的扩张与边界问题。

与外族的互动也对宋朝的民族关系和族群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宋朝与西夏、辽、金等国的战争与和平。

在这一时期,宋朝与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次边界争夺与战争,但同时也通过和平手段来维持边界的稳定。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交替,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得以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外族人民选择留在宋朝境内,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人民相互交流,逐渐实现了族群融合。

其次是外族人才的融入。

为了加强国力,宋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族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为宋朝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汉族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思维导图)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思维导图)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政治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宋,定都东京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二府三司、三衙,扩大科举地方:文臣出任地方长官,转运司,通判王安石变法富国:青苔法、寡役法等强兵:“兵农合一”,征兵制民族关系:宋辽、宋夏、宋金通过和议维持边疆稳定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朝灭,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南宋偏安辽916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南北面官制西夏1038年,元昊,党项族;仿宋制,有本民族称谓的官职金1115年,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猛安谋克制元建立:1271年,忽必烈,蒙古族巩固统一地方:行省制边疆:吐蕃(宣政院);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台湾(澎湖巡检司)民族:四等人制交酒:修驿站,设驿道经济社会农业:一年两(三)熟的复种制:宋朝内地开始植棉,元朝南方普遍;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边僵农业进步手工业制瓷:宋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和釉里红采矿:北宋开采煤,东京居民已用煤作燃料商业及城市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在边境设榷场: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经济中心南移进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影响:”苏湖熟,天下足”;南北分卷制度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文化儒学复兴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主张: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公的根本原则,称“天理”;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文学艺术文学:宋词、元曲,话本艺术:书法追求个性;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科技宋朝:毕昇活字印刷术;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元期:郭守敬天文学和《授时历》;王祯《农书》文字辽(契舟小字,大字)、金(女真文),西夏(西夏文),元(八思巴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辽、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浅析
作者简介:赵勇(1984-),男,汉族,四川绵阳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西藏历史文化研究。

这是一段关于北宋、辽、夏、金之间的段相会联系相会斗争的历史,而不是习惯是所称的“北宋时期”。

大概时间是公元960―1279年。

一、北宋、辽、西夏并存时期
(一)北宋建立初期的基本形式。

公元960年,后周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其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的策划下,发兵酿成“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定都汴京(今开封)。

在此后十余年内,先后平定了荆南、后蜀、南汉和南唐。

在978、979年,赵匡义又合并吴越和北汉,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统一。

但统一全国的态势并未迎来高潮,北边的辽和西边的西夏未被征服。

之后,随着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执政理念的改变,北宋转而固内,就没再向外扩张了。

(二)辽政权的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辽是以契丹族为主的政权。

契丹族是生活在辽河上游的古老民族,这个民族由若干个部落组成,可汗由各部落首领轮流出任,每三年轮
换一次。

907年,耶律阿保机当选可汗,且一直占据着可汗的位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以皇位世袭制代替了可汗选举制。

后世称他为辽太祖。

辽国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其汉化的过程,阿保机任用一些汉人为他的政治顾问,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封建生产方式和官制。

在官制上,分为南面和北面两个系统,南面系统管理汉人,官员由汉人和契丹人出任;北面系统管理契丹人和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官员都有契丹人充任。

926年,阿保机去世,耶律德光继位。

947年,正式改国号为“辽”,耶律德光被称为辽太祖。

耶律德光将契丹的统治范围由草原扩张到华北平原的燕云十六洲。

北宋初年,辽支持北汉,对北宋北方构成威胁。

976年和986年,北宋两次大举进攻辽,结果大败,北宋启用“杨家将”极力阻挡辽军南下。

这一时刻,辽在军事上暂时取得了对北宋的优势。

1004年,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北宋都城汴京附近的澶洲。

宰相寇准力主迎战,真宗亲征督战,辽败。

但真宗未能乘胜追击,主张议和,与辽达成了“澶渊之盟”。

在和议中规定,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真宗称辽的太后为叔母,辽每年从北宋获得大量的银绢。

至此后,北宋在边境上开辟了市场,用瓷器、茶叶、丝织品、象牙、香料等换取辽的马、骆驼和皮毛等。

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也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1125年,辽天祚帝在逃亡中被金人所俘,辽就此灭
亡。

就在同一年,辽皇族耶律大石在天山南北及中亚一带建立哈刺契丹政权,及历史上的西辽。

这个政权在1218年被蒙古所灭。

(三)西夏的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的政权,属古羌人的一支。

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唐朝赐姓“李”,从此占据陕西、甘肃、宁夏一带成为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在辽宋相争时,西夏往往作为辽的后援与宋对抗。

1032年,李元昊作为党项的首领后,势力不断向河西走廊扩张,进入青藏高原。

1038年,元昊称帝,建都兴洲,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的统治范围:“东到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观,北控大漠。

”西夏境内的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但作为主体的党项族大致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

元昊通晓汉藏经典和制度,他也如同辽一样模仿汉地官制,任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夏官员。

在1040年至1042年,宋夏间共有三次大的战争。

战争不仅没给西夏带去任何好处,而且加重了其国内负担;与此同时,元昊也觉察出辽才是自己的最大的威胁,于是商定西夏向北宋称臣。

“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商定夏对宋称臣,而宋则每年要给夏银7万2000两,绢帛15万3000匹,茶叶3万斤,并恢复宋边界上的市场。

”1226年,西夏亡于蒙古。

二、金崛起,灭辽、宋
(一)金崛起和北宋、金联合灭辽。

女真族,住在松花
江流域民族。

在契丹族兴起之后,女真族受到辽的统治。

在唐朝时,女真族被称其为“??H”,12世纪女真族的完颜部崛起。

1114年,完颜部女真人在其著名的领导人阿骨打的领导下,发动了反辽战争。

“在宁江州(在今吉林省扶余县五家站地方)、出河店(在今扶余县任家店地方)两个战役中,女真军以一支不过一两万人的队伍,把十来万、几十万辽军杀得大败,力量立即强大起来。

”次年,阿骨打领导的完颜部女真人就摆脱辽的统治,随即阿骨打称帝,国号金。

阿骨打被称为金太祖。

随后金趁胜出击,在金的猛烈攻势下,辽本土的战略要地和其他的一些地方相继失守。

1116年,金攻下辽阳,1120年,金攻进辽本土。

在这一大好形势的鼓舞下,辽境内长期被压迫的其他民族也掀起了反辽热潮。

此时,北宋朝廷也看见了辽政权危在旦夕,认为有机可乘,还梦想着从金手中分一杯辽灭亡的羹。

于是宋徽宗派人跟金结成同盟共同攻金,并商定“……北宋可以得到后晋割给契丹的大片土地,而金可以得到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绢。

”可是,1122年,战争打响后,北宋军队两次向辽发起进攻,都被辽击溃了。

最后,还是金在灭辽过程中起来决定性作用。

北宋只能答应用每年100万贯钱的条件换取燕京和其他地方。

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人所俘,辽灭亡。

(二)金灭北宋。

1125年,也就是金灭辽的同一年。

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进攻北宋。

起初,金的进攻并不顺利。

“西
路被阻于太原,没有的进展。

东路很快占领了燕京,渡过黄河,直抵东京城下。

宋钦宗起用主战派李纲抗击金兵。

军民协力,打退金兵的几次进攻,固守了开封。

”但文弱的钦宗并没有继续抗战的决心,因之前一旦与边地发生战争无论输赢,北宋都是采取息事宁人的议和政策。

何况这次金已经攻到北宋本土了。

这种固有的惧敌思想必然导致北宋朝廷内投降派占主导。

于是在投降派的怂恿下,钦宗罢了李纲的官。

之后北宋朝廷就积极准备向金投降事宜,向金求和,同意割地赔款。

这激起了东京人的民愤。

钦宗又不得不给李纲复官(这只不过是钦宗等投降派顺民意的缓兵之计罢了)。

金见势不妙,东京久攻不下,民意不可违,便北撤去了。

但北宋的危机远远还未消除了,这只是北宋灭亡前最后几个月的“回观返照”而已。

金离开后,北宋并未意识到危机的逼近,君臣们仍旧在夜夜笙歌、浮华糜烂享受中度日。

不久后,李纲又被罢官了。

1126年,金第二次南下攻北宋。

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攻破,北宋亡。

金的崛起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从阿骨打1115年称帝到灭辽、灭北宋也不过短短13年。

金于1234年被更为强大的蒙古所灭。

这一历史时期虽然说是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汉族之间有爆发大大小小的战争,有些民族现在也不存在了,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

他们都为推进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格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2年.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史纲’的课程笔记及看书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