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复习提纲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北宋的建立:______年______(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______(东京)。
(相关典故:“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2.北宋的局部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不是全国统一)。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减弱;造成冗官、冗费。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影响:财政支出大,军队战斗力下降等;导致宋朝积贫积弱。
四、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在位皇帝:__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经济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官僚特权,增加国家赋税收入);____________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上:____________(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5.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启示: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等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二、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以“和”为主重要事件:1、北宋与辽:_________统治时,宰相_______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__________”内容:辽退兵,宋给辽________。
2、宋夏和议宋夏议和:元昊向宋_________,宋给西夏_________;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和议抗金名将_______在_______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

初中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梳理政权更迭示意图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灭金——元灭南宋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1、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③将领定期换防。
(杯酒释兵权)2、政治上:⑴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⑵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②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二)措施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A、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辽和战──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意义: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意义: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岳飞抗金:(1)抗金成果:郾城大捷(2)岳飞遇害: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1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1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知识体系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内容提要】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承隋唐之后,继续有所发展。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他们的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概况(一)儒学的复兴1.背景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为现实服务。
2.代表人物北宋后期的程颢(hao)、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3.主要思想①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
③道德观:“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
④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4.理学的影响①“四书”,先于“五经”的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②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③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1.宋词(1)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成就: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1)内容:包括散曲和杂剧。
(2)特点: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简要版复习提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简要版复习提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辽朝(916-1125)南、北面官,宋辽“澶渊之盟”,“岁币”;西夏(1038-1227)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金朝(1115-1234)“猛安谋克”(兵农合一)制度;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两宋时期(一)北宋(960年——1127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 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 措施:a.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 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 重文轻武的影响:a. 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 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学习提纲(川教版)精编版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知识要点1. 各族政权简表2.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契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北宋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3. 1004年,辽与北宋发生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
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30万“岁币”)。
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4.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
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5.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同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今河南境内)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1141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南宋向金称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每年给金50万“岁币”),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随堂练习1. 默写:各族政权简表2. 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发动“__________”,建立北宋。
北宋基本结束了_____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______年,北宋与辽议和,史称“__________”。
1038年,_____族首领_____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______年,北宋与西夏议和。
______年,南宋与金议和。
人们常用“流芳千古”来形容南宋爱国将领______。
3. 评价宋与辽、西夏、金的几个和约。
答:积极:这些和议的达成,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双方的发展。
消极: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宋的负担。
———————————————————————————————————————————答:积极:消极:4.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提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内容提要】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是中国历史由中古向近古转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年-1368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
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最终源于漠北的蒙古族迅速崛起,半个世纪内先后灭掉西夏与金,之后建立元朝,再次实现中国统一。
为巩固统一,政治上中央与地方分别实施中书省与行省制度;经济上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民族关系上设立专门机构宣政院处理宗教与西藏事务;元朝成为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
【时空定位】【知识体系】一、辽与西夏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契丹一词最早见于《魏书》,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
先后依附于唐时期的大贺氏联盟、后突厥、回纥。
(2)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
耶律德光统治时得到幽云十六州,后改国号为辽。
(3)巩固措施:A.阿保机提倡农业,垦艺荒田,接受农耕生活;B.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C.政治上采取“藩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事务。
2.辽宋的和战:(1)“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辽军南征逼近东京,宋真宗到达澶州后士气大振,辽宋议和。
和议内容有: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
(2)意义: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贸易兴旺;加强民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3.西夏的建立(1)建国: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党项族为羌族的一支,唐中以来活跃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唐末形成藩镇割据。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复习提纲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
1.辽(916-1125年)——契丹族
①政权建立: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黑龙江阿城)。
②制度:南北面官制(特点:因俗而治);四时捺钵制。
③灭亡:1125年,被金所灭。
2.西夏(1038-1227年)——党项族
元昊,定都兴庆府(宁夏银川)。
1227年,被蒙古所灭。
二、金(1115-1234)——女真族
①政权建立: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
②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
③制度:实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
④灭亡:1234年,被蒙古所灭。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①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②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北京)。
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③措施
a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b实行行省制度;c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d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宣政院(管理吐蕃);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西域);澎湖巡检司(台湾)。
★行省制
目的:便于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影响:①行省制度极大地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④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不同民族的交融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
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
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
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
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
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
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
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
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
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
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统一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 辽政权建立:916年,__________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_____。
3 西夏政权建立:1038年,___________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4 民族关系
①宋辽战争:
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_____________的消极防御政策。
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②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银、绢等钱物,称为“_____”。
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它加重了________人民的负担,但是______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________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_________的局面。
③宋夏和议:宋夏和约:1044年,宋夏订和约,夏对宋称臣,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___银、绢、茶叶等“________”,重新开放边疆_________。
作用: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_________边境地区的发展。
5 辽、西夏封建化:辽西夏统治者推行汉法,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迁移_________北上,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宋金南北对峙
1.金政权建立:1115年,________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_____政权,定都会宁。
2. 金灭辽,灭北宋。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史称“_____________ ”。
3. 南宋建立:1127年,_____(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____,史称“南宋”。
4. 宋金对峙:
①郾城大战。
1140年,______率宋军取得郾城大战的胜利。
有效遏制了金的掠夺战争,使______地区相对稳定。
②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和议,_____对_____称臣,割地,送交_____,形成__________局面。
5.金的封建化:金在政治、经济、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并将女真人迁至_______地区,促进民族融合。
1 含义:经济重心从______流域转移到_______流域。
2 经过:①东晋南朝:江南开发(南北均衡)②唐末、五代:江南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南宋:经济重心南方完成“苏湖熟,天下足”说明_______________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 表现:①农业:优良品种__________推广,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先进插秧工具________在南方使用。
②手工业:a采煤业:____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b冶铸业:_______质量、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________水平。
c制瓷业: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中国因此被誉为______。
d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_______________意识。
③商业:a城镇出现:宋代________周围和_______交通要道出现大量的_______。
b纸币的出现:______前期,_______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
c海外贸易繁荣:_________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设______,“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_______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______很广;南宋时期,_____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4 特点: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繁荣
相对唐朝的进步:城市突破了市坊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外贸发达。
②中外经济交流频繁,由海陆并举到海路为主
原因:a政府鼓励,政策支持;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c科技进步,罗盘针的使用,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d少数民族崛起,陆路交通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