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知识结构(河北乐亭一中杨海鹏)

合集下载

第十八课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考点18)

第十八课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考点18)

第十八课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考点18)。

“气”是构成材料,是第二性的。

理由: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评价:把天理和人欲对立,实则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1300多年历史。

给词注入强劲生命力,是宋词中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代表作。

重点、难点、考点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2)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

(3)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4)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采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2、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1)是文化高度发展、全面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辽、西夏、金随着同汉族经济联系的加强,文化进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各自的特点。

(3)这一时期,我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往世界,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中国古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向西传到欧洲,对西欧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印刷术作为新教反对天主教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炸毁了西欧的骑士阶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西欧资产阶级开辟新航路,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客观条件。

4、怎样认识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第五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学家郭守敬。

②理学。

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④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1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一、科学技术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2建筑技术的提高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4元代的历法和天学家郭守敬二、理学三、书院的兴起和《资治通鉴》1书院的兴盛2史学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四、学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2宋词繁荣的原因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陆游的诗词6话本六、元曲1元曲2关汉卿的创作七、绘画艺术1绘画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本涉及的科技化成就知识点较多,应适当突出三大发明、沈括和郭守敬、宋词、元曲。

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5)两宋时战争频繁,促进军事技术的提高。
(6) 在继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科技文化优秀成果 的基础上提高、创新,从而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
【延伸·拓展】元朝不搞文化专制的原因 元朝统一以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内各地区、各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采取发展贸易、促进经济交 流的政策。经济上的开放,反映在文化上也比较开放。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 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 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详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 (1)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继承唐朝文化继续发展;宋代文化 高度繁荣; 应用科技领先于世界(科技)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 现(文学)
少数民族随着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在保 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各自的特点。

【详解】五成和发展,并且西传;沈括著 《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②哲学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理学发展;出现了一 批唯物主义思想家; ③教育方面:书院在北宋兴起,南宋时大盛,注重依照封 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 ④史学方面:出现了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为巩固封 建统治服务的《资治通鉴》; ⑤文学方面:主要成就是词;话本出现; ⑥艺术方面:风俗画日益增多,宋金时期戏剧艺术也盛行 起来。
领 哲学 史学

代表 朱熹 司马光
成 理学



《资治通鉴》
《念奴娇》 《水调歌头》 《菩萨蛮》 《雨霖铃》 《钗头凤》 话本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李煜
苏轼 词 辛弃疾
文 学
世俗文学
柳永

单元5:五代、辽、宋、夏、金、元][1]

单元5:五代、辽、宋、夏、金、元][1]
?
2、如何正确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双重影响
⑴历史必然性: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首先,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危害来看,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从北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看,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封建势力,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第三,从赵匡胤建立政权的方式看,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为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⑷辽、宋、金政治制度各具特色。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政治制度也各具特色。如,辽、西夏实行“蕃汉分治”的双轨政治制度,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这些制度都加强了其统治力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从经济上看。这一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⑴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最显著的特点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新格局。江南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⑵双重影响:①积极作用: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整个宋代虽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内乱。②消极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导致了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既使行政效率低下,又使财政负担沉重;由于兵将分离,造成了将帅无权,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由于财政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既造成了地方的财政困难,又助长了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搜刮,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这些结果成为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 第三课时 元朝的建立与五代、辽、宋、夏、金课件

高中历史 第三课时 元朝的建立与五代、辽、宋、夏、金课件
第三课时
元朝的建立与五代、辽、宋、夏、金、
元时期的文化
• • •
• 最新考纲下载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 • • • • • • •
●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元朝的灭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 化 (1)科学技术 (2)理学 (3)文学
A.张驴儿的残暴 B.窦娥的软弱 C.封建社会的法律不健全 D.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答案: D
• 从高频知识考点角度命题。 • 研究2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制,但 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 的是( )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 门 • 解析:宋代尚书省、门下省地位下降,中 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 • 答案:B
•思考5 宋元科技比隋唐科技有哪些进步? •答案:(1)三大发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 北宋改进的活字印刷;北宋时罗盘针开始用 于航海,促进了航海的发展;北宋把唐末用 于军事的火药更加广泛使用,出现许多火药 武器。 (2)天文:元代郭守敬的天文测量比唐 朝僧一行的天文测量的规模范围更大更广。
•思考6 宋元文学艺术比隋唐有哪些发展? •答案:(1)文学戏剧:宋诗比唐诗内容更丰富, 唐代出现的词,在两宋获得极大的发展;宋 代散文比唐有进步,出现了大批散文家;宋 代出现的戏剧到元朝更加发达,出现大批剧 作家和剧目,如关汉卿和《窦娥冤》。 •(2)艺术: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比唐代作品更加逼真、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书法成为宋元文人的普遍爱好。

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重难点解析 人教版

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重难点解析 人教版

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重难点解析一. 本周教学内容: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古代三大科技发明在宋代的发展,沈括和郭守敬,宋词,元曲;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2. 难点: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地位;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对“均田免粮”口号的评价。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1. 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2. 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3. 这一时期从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到元的统一,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重大进步。

4. 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 这一时期的文化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科学技术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1. 三大发明的发展和传播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

印刷术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指南针从战国的司南到北宋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或要从古代炼丹家发明到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再到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和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现。

三大发明的演进是一个历史过程,宋代只是最后完成和发展。

三大发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阿拉伯、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

第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

第四章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第四五代、辽、宋、夏、金、元【单元特征】总体特征:本单元包括五代十国(不作考试要求)、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汗国、元朝的历史,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最主要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特征: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辽、夏、金先后同北宋、两宋对峙。

元朝统一全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到南宋时,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超过了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伴随着民族融合,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一度频繁,但均通过和议维持了和平局面,各民族经济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外交特征(不作考试要求):主动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和交流。

化特征: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并开始运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及传播对中国明和世界明的发展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宋词、宋话本、元曲等市民学兴起,是这一时期化领域的新特点。

【考点清单】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解析】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科举制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应突出掌握其统一战略,明确北宋只是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局部统一;对“中央集权的强化”应分类掌握其集权措施并辩证认识其集权影响;对“科举制的发展”应突出在中央集权强化背景下的新措施。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2008、2009年新增考点)与王安石变法。

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

辽宋夏金元政权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南宋 金 民族 契丹 汉 党项族 汉 女真族 存在时间 916-1125年 年 960-1127年 年 1038-1227年 年 1127-1276 1115-1234 1206 1271 创建者 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赵构 阿骨打 铁木真 忽必烈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临安 会宁 中都 (燕京) 燕京 大都
(2)集中行政权 ) A 中央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分割行政权( ①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行政权) 参知政事 分割行政权 行政权) 分割军权( ②枢密院 ——分割军权(军权) 分割军权 军权) ③三司使——分割财政权(财权) 分割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财政权 财权) B 地方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 军权 法权于中央。 法权于中央。 (1)集中军权 ) A 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 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 B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统兵)、枢密使(调兵 。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 、枢密使 调兵)。 统兵 调兵 C 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D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认识: 认识:
(1)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历史发 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展的支流, 展的支流,即使在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 因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素。因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分裂国家 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 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 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2)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其间尽管有 低潮、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 低潮、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但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 运动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从表面上看, 。(从表面上看 运动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从表面上看,历史 的发展是在分合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实质上中国古 的发展是在分合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实质上中国古 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 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巩固和 发展)。 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官制调整: 中书省、枢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院、御史台 行省制度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思想: 带有神学色彩的道德儒学发展 成富有哲学色彩的新儒学: (四)文化: 1、科技: 领先世界: 四大发官 方统治哲学
2、市民文化发展: 宋词、元曲、话本、风俗画 (五)民族关系: 两宋时期: 时战时和、形成对峙局面 元朝: 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回族形成。 (六)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 : 友好、开放 对外关系: 两宋 :陆上丝路受阻、海上丝路发达。 元朝:马可波罗访华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知识结构: 冶铁业: 外来作物: 部门:制瓷业: 一经济:(一)农业: 作物扩展: (二)手工业: 棉纺织业: 灌溉工具: 农业格局: 制度: 元朝的“匠籍”制度
(三)商业: 1货币:2都市:3政策:抑商松动;4外贸: 二政治: 君主专制加强: 削弱相权: 二府三司制 (一)北宋初期: 专制主义中央 加强军权: 皇帝掌禁军、统兵 集权制加强: 权、调兵权分开 削弱地方军权:解除节度使兵权 中央集权加强: 更戍法、守内虚外 削弱地方行 用文臣任知州, 政权: 用通判监督; 加强地方监察: 通判监督知州 (二)北宋中期: 为解决“三冗”—积贫积弱 → 改革: (三)元朝: 削弱地方财权: 设转运使管地 方财政 宋仁宗:庆历新政 失败 宋神宗:王安石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