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
7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笔记

以下是7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的笔记内容,供您参考:标题: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一体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一、辽朝的建立与发展1.辽朝的建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朝。
2.辽朝的政治制度:实行南北面官制,既保留契丹旧制,又吸收汉唐制度。
3.辽朝的经济与文化: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创制契丹文字,推动文化发展。
二、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2.中央集权的加强: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北宋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宋词、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成就斐然。
三、西夏的建立与宋夏和战1.西夏的建立: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
2.宋夏和战:北宋与西夏多次交战,后达成和议,保持长期和平。
四、金朝的建立与宋金对峙1.金朝的建立: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2.宋金对峙:金朝灭辽后,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
靖康之变后,南宋与金朝继续对峙。
五、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元朝的建立: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2.元朝的统一:元朝先后灭南宋、大理、吐蕃等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3.元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4.元朝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戏剧、绘画等文化艺术成就显著。
六、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交融1.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加强,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2.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辽宋夏金元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与影响,对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的时期。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朝代的更替

五代辽宋夏金元10至14世纪中期,是我国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后梁建立开始到元朝灭亡为共四百六十多年。
在此时期,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
法国为封建割据局面;英国逐渐形成和确立封建庄园制。
在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了衰亡;日本封建庄园已居统治地位。
在中国,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那时候,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文化有突出成就,在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在唐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此后五十多年,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废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高一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辽宋夏金元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辽朝: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东北和蒙古、俄罗斯远东等地。
辽朝政治制度主要以部落联盟为基础,分为贵族体系和宗室体系。
政治管理上设置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职,设立了监察机构,实行了封建官制。
2. 宋朝:宋朝是由汉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中原地区。
宋朝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官制为基础,设立了中书省、中央机构等政府机构,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政,加强中央集权。
3. 夏朝:夏朝是由党项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西北地区。
夏朝政治制度主要以部族联盟为基础,实行了世袭制和宗室分封制,设立了丞相、太尉等官职。
4. 金朝: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金朝政治制度主要以女真族的部落联盟为基础,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实行了封建官制和婚姻政策。
5. 元朝: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治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和蒙古等地。
元朝政治制度主要以蒙古族的部落联盟为基础,设立了行政区划、政权机构等,实行了儿媳抄和儿女抄制度。
二、经济1. 辽朝:辽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由契丹族和汉族共同开垦。
辽朝实行了丁口制度和均田制,推行了货币和官营经济。
2. 宋朝:宋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实行了屯田制和保甲制,手工业加工和纺织业发展较快,贸易也有所增长。
3. 夏朝:夏朝的经济以牧业为主,由党项族和汉族共同牧养。
夏朝实行了牧地制度和服役制度,推行了商业贸易和货币经济。
4. 金朝:金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手工业和手工业生产也处于繁荣时期,商业贸易和邮政交通发展较快。
5. 元朝:元朝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迅速,贸易和海运业也有较大的增长。
三、文化1. 辽朝:辽朝的文化主要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契丹族文化的影响,契丹字母作为辽朝的官方文字,发展了契丹草书和契丹太武文字。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重点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北宋的政治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3)财政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3、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表现:(1)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3)影响:(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4、王安石变法(1)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目的是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募役法:缴纳役钱,免服役或雇人服役——限制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保甲法:农户编户出丁,平时种田练兵——加强人民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军力(3)结果:取得一些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司马光任宰相时新法几乎全部废除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1、辽:民族:契丹族;建国:10世纪,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辽,都上京临潢府,发展生产创制文字;辽与北宋和战:宋真宗,澶渊之盟,辽宋议和给岁币,和平很长时间2、西夏:民族:党项族;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效仿唐制,设官军法制,垦荒发展农牧,创制西夏文字;西夏与北宋和战:西夏与宋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岁币,促进边境贸易兴旺3、金:民族:女真族;建国: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力量增强;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建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辽宋夏金元时期》重难点分析

《辽宋夏金元时期》重难点分析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它涵盖了辽宋朝、夏金朝和元朝三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朝,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朝时期,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完善的政治制度体系,为后世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经济上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发展了经济秩序,实行了财政制度,完善了贸易制度,发展了商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于古代达到了高度发展。
再次,从文化上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思潮,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墨家学说,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化创作,如《诗经》、《楚辞》、《水浒传》等,这些文化思潮和文化创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社会上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实行了官僚社会的社会管理制度,并建立了官办学校,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建立了康乐、宗教、宫廷和民间社会,使得中国社会发展得更加繁荣昌盛。
总之,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和敬仰。
历史 专题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空前繁荣③海外贸易繁荣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 回族形成)。
。
1宋、辽、西夏、金政权并立
2北宋、辽、西夏民族关系(战、和)
3南宋金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1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①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人南迁;契丹、女真南迁)。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孝文帝改革、元世祖改制)③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④民族间的战争。
2民族融合的影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元代民族融合文化趋同的认识。
①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和进步。
各民族应团结平等、友好交往、共同发展。
②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交往融合。
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相互学习中,先进的汉族文化是学习的核心,这种文化趋同是元朝民族分化政策不能阻挡的,是与政治的统一局面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史-五代辽宋夏金元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读本P13) 宋: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加强皇权,强 化中央集权
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 与中央的矛盾
王安石变法(读本P76) (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失败原因) 元:地方设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上(读本P13) 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960年——1368年) 五代:907年—960年 中原地区的五个更迭的朝代
北宋:960-1127年建都于开封的中原政权
辽(契丹):北方 契丹族政权(916-1125年)
金:北方女真族政权(1115年-1234年)
西夏:西北党项族政权(1038年-1227年)
蒙古:北方蒙古族政权(1206-1260年) 南宋:1127-1276年建都于临安的偏安政权 元:蒙古发展而来的全国统一政权(1279年—1368年) 阶段特征: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棉纺织业发展 瓷器:景德镇 元代青花瓷器成熟 2).宋代: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 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 服务设施,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3.思想文化上(读本P14) 思想上:宋代朱熹理学 文化上:宋词 元曲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文人山水用于航海;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到世界
(2010年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 反映出( C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010年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 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 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D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中华文明的繁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四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概况:一、辽宋夏金元时间:916—1368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文化:理学兴起,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文化平民化、世俗化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三、政权更迭(一)北宋的建立(960—1127)1、概况: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2、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建立(916—1125):契丹族,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1125年为金所灭(2)宋辽和战:战——澶州大战(1004)和——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意义:促进双方百年和平稳定发展;边境贸易繁荣;民族融合3、北宋与西夏的对峙(1)西夏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被蒙古所灭(2)宋夏和战战:北宋屡战屡败和: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中都,今北京),1234年被蒙古所灭(2)金灭辽、北宋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宋灭亡(二)南宋的建立(1127—1279)1、概况: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2、南宋与金的对峙:战——岳飞抗金和一一绍兴和议(1141):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3、南宋的灭亡:1276年,蒙古灭南宋(三)元朝的建立(1271—1368)1、背景: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2、概况: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先后灭西夏、金,1279年灭南宋,一统天下。
3、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同年灭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
占辽朝,灭北宋。
战南宋,归元兵。
”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
并各赠一剑。
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
后来,的冤狱得以平。
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
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宋代针铺商标清明上河图交子南宋海船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12.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郑和七下西洋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13.《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记载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14.“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蕃坊 B.市舶司 C.蕃市 D.知府衙门
15.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
①会子②市舶司③瓦子④岁币⑤夜市、早市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6.下图反映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C.雕版印刷术发明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7.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
18. 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①秦朝②隋朝③唐朝④元朝(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下列史实能在此书中查到的是()
①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②战国七雄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④宋金南北对峙 A.
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20.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的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5分;23题12分,计40分)
21.识读下图,回答问题(13分)。
(1)图一中的A、B、C分别代表哪三个政权?(3分)其中A是是由哪一个民族建立(1分)?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政权名称上发生了变化。
图二中的A、C分别代表哪两个政权?(4分) 其中A是是由哪一个民族建立(1分)?
(3)图三这种局面,是由哪一个政权完成的?(2分)以上图片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22、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
入颇丰。
(1)请写出材料一中唐朝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回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1分)为了保障该政策的实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回答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请写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所设立的机构是什么?(2分)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态度和航海科技两个方面,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分)
(6) “南海一号”古沉船的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如果这艘船从泉州港出航,船上可能装载着哪些货物?(至少列出两项)(2分)
23.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
请你参加(12分)。
【史料呈现】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北师大版七下《历史》教材材料二材料三
【问题探究】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试举一例说明。
(2分)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2分)他的主要事迹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2分)
(3)材料三体现了元朝怎样的历史趋势?(2分)
【活动总结】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5:ABCDB; 6-10:BBAAD; 11-15:ABBBD; 16-20:DABBD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5分;23题12分,计40分)21.(13分) (1)A.辽;B.西夏;C.北宋(3分);契丹(1分)。
(2)A.金;C.南宋(4分);女真(1分)。
(3) 元朝(2分);由分裂走向统一。
(2分)
22. (15分)(1)曲辕犁筒车(2分) (2) 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分);社会稳定;北民南迁;自然条件优越等。
(2分)
(3)政策:推行重农政策;(1分)措施:A:重新恢复牧场为农田;B: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C:编写农书《农桑辑要》。
(2分)(4)市舶机构。
(2分)
(5)政府重视和鼓励;(1分)使用了指南针。
(1分)
(6)茶叶丝绸瓷器指南针纸张煤(2分)
23. (12分)(1)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
(2分)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吐蕃“和同为一家”,点苍山会盟等。
(符合题意,举一例即可得2分)
(2)岳飞(2分);他所领导的抗金斗争,使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必要条件。
(2分)
(3)民族融合的趋势或回族的形成。
(2分)(4)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