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

合集下载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包括:一、坚持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的最高准则。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都要依宪履职,保证宪法的实施和维护。

二、完善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健全法律体系,包括制定和修订法律、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建立健全法律职业人员队伍等。

只有具备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普法宣传活动、法治教育课程等方式,使全体公民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增强法治观念。

四、推动依法行政。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动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部门要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健全决策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服务水平。

五、健全司法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健全司法体系,加强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的司法权益。

要加强对法官、检察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

六、加强社会治理。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建立多元化、协同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要发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组织作用,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七、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精神。

要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八、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履行国家的国际法义务。

要积极参与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法律事务的解决,维护国家的法律权益。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提高法治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正、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

如何全面依法治国论述

如何全面依法治国论述

如何全面依法治国论述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以宪法为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核心。

要全面贯彻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动宪法法律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全民法治素质。

要加强宪法的解释和适用,确保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以法律为基础,推进依法治国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律规范体系,加强法律实施和监督,提高法律适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法治素质。

四、建设法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法制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服务水平。

要加强政府监管和问责,推进政府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五、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理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要加强社会建设,推进依法治理,完善社会法制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要加强社会监督和问责,推进社会公正和公平,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质全民法治素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质,推动全民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摘要: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1.保障国家长治久安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从中国实际出发三、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和举措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3.进一步加强对司法独立的保障4.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5.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正文: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略,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并采取一系列实际举措。

首先,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此外,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权威,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同时,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

我们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从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和举措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之更加科学、严密、高效;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保证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对司法独立的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法治一般来说指的是现有各类法律制度都能得到自觉遵守和普遍适用的一种状态,而法治思维则是将现代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及具体的法律规定来处理现实法律问题的思维过程。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篇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1978年12月,邓小平说:“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党的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

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

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在于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法治观念的树立。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二、健全法律体系。

法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推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健全执法体制和提高执法能力。

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能力培训,推动执法公正、高效、权威,确保执法过程公开透明、依法行政。

四、加强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司法独立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司法权益,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五、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公民的自觉遵守法律。

要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构建法治社会。

六、加强法治监督。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健全法治监督体系。

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七、推进依法行政。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八、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有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将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是当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法律统一标准。

我国现行依法治国正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其余法律均取宪法之授,全民皆受法治保护。

行政法、民法、刑法、国家安全法等都纳入法治体系,并有与宪法一样的重要性,实现法律统一的标准。

二是法律执行的全面性。

依法治国的重点在于执行,因此,我国法律制度要求各级政府都必须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各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政府部门和政府机关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执行机制,时,社会全体成员也必须遵守法律,行使合法权利,担负好法律责任。

三是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公平正义。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强调公平正义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当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作出公正的判决,推动公平的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

同时,政府要坚决反对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活动,有效防止官僚主义,反腐倡廉,遏制腐败,促进法治的建设和发展。

四是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

政府要加强宪法普及和法律教育,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引导人民尊重法律,充分认识到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以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实现的目标。

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为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将推动中国全面实施法治构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十六个字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十六个字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十六个字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个字,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文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教育、法治执法、法治司法、法治公正、法治透明、法治参与、法治保障、法治宣传、法治监督、法治改革、法治国际化。

1. 法治思维,全面贯彻法治思维,将法律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2. 法治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各级法规的完备性和协调性。

3. 法治文化,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4. 法治政府,政府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制定政策和决策,推动政府治理的法治化。

5. 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法治参与,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社会共识。

6. 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7. 法治执法,执法机关依法行使执法权力,加强执法规范和执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8. 法治司法,建设独立、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保障公民的司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9. 法治公正,推动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0. 法治透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11. 法治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增强公众对法治的信任和参与度。

12. 法治保障,加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13. 法治宣传,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14. 法治监督,建立健全法治监督机制,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5. 法治改革,不断推进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提高法治水平和治理效能。

16. 法治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合作与交流,维护国家的法律权益和国际法治秩序。

以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的十六个方面,涵盖了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文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教育、法治执法、法治司法、法治公正、法治透明、法治参与、法治保障、法治宣传、法治监督、法治改革、法治国际化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稳定的法治社会。

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

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都必须坚持法治原则,确保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在法律轨道上运行。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涉及政府的法治建设,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法治建设,以及公民个人的法治观念的提升。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全面依法治国是指在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要遵循法律规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的全面覆盖: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 法治的严格执行:确保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 法治的公正司法:司法机关要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全民的法治观念:普及法治知识,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 保障公民权利:通过法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权力滥用,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依法享有各项权利。

3. 推动经济发展:清晰明确的法律规范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4. 构建政府权威:依法行政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有助于构建权威而高效的政府。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路径1. 完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之与时俱进,满足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法治知识,提高公民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公正,确保司法独立,提高司法效率和公信力。

4.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政府要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治理能力。

5. 推广法治社会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依法自律,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挑战与对策挑战:1. 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如何使法治观念根植于每个公民的心中,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大于法律的主要原因 是权力过于膨胀、过于集中, 缺乏制约,缺乏监督。而权力 膨胀集中的过程,又往往打着 加强党的领导的旗号。在这个 旗号下,一切权力被不适当地 、不加分析地集中于党委,党 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书记, 什么事都由书记拍板。党的领 导因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这是 对党的领导的严重曲解。建构 法治传统,关键在于破除权力 迷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违执有 法法法 必不不 究严依 。,,
当下,在一些地区和部 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原 因之一也在于“变通”思维 作怪。所谓“遇到绿灯快快 走,遇到红灯绕道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 决”、“摆平就是水平,搞 定就是稳定,没事就是本事” 等,都是典型的变通思维。
2、我国法制建设需要突破的障碍
(1)中国历史缺乏法治传统,权力大于法律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有人 治而无法治,有律法而无律政, 重权力而轻权利,有法理精华而 无法治精神。法家思想源远流长, 甚至在独尊儒学以后,国家治理 仍然是“外儒内法”。但是,法 家思想却只是现代法治的素材, 时有警句名言,没有能够发展成 为法学体系和法治传统。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 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并于1996年2月提出 了“依法治国”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改 革开放的新要求,十分强调和 重视法制建设。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 式把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 “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
(2)中国社会缺乏法治需求,关系大于公正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 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於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 《论语〃子路第十三》
中国的道德与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 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收缩。我 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父亲贪污 ,不但不骂,而代他讳隐。更甚的,他可以 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 这在差序社会不觉得矛盾。因为这种社会中 ,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 清楚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 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费孝通《乡土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陕西省委副主委员 周新生
山西女商人丁书苗为例, 这个靠卖鸡蛋起家的妇女,从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铁路系 统通过关系联系车皮运煤,尝 到了“甜头”,其经济行为几 乎都与“找关系”分不开。最 后发展到利用手中的关系,以 有偿运作的方式,先后帮助23 家公司中标57个铁路工程项目, 中标标的额达到1858亿元,从 中获取违法所得30多亿元。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面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法律的公信力来自于不可动摇 的普遍效力。培育法治基因,必须 遏制“变通”思维,真正尊重遵守 法律规范。 有哲人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 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 民的内心里。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 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的起草工作。 必须根据需要,逐步系统地制 定完备的法律”。但由于多种 原因,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没 能一贯坚持。 “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法 制遭到破坏。
所谓法律不外乎人情,不是说 法律是人情的高度概括和公正衡量, 而是说法律也得服从于人情面子, 为了关系甚至可以不顾公平公正。 这更坚定了一些人“有关系走遍天 下,没关系寸步难行”的信念。
《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
万事皆得求人, 既有权大于法的原 因,不求人办不成 事;也有占便宜的 心理,求人办成法 规不允许之事,通 过关系获得通过正 当途径不能获得的 好处。
“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 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 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 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 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 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 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 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 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 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 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 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 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 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 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 了水源。” ——培根
(3)中国文化缺乏法治基因,变通大于规范 中国最成熟的处世之道是 “外圆内方”。“方”是原 则,要藏起来,让人看不见 ,感觉不到。“圆”是变通 灵活,要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有人说,中国人的脑袋是 “圆”的,一切都可以变通 。不知变通的西方人的脑袋 是“方”的,定下规矩之后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直从 灋 者水, 去;刑 之 廌也 ,,, 从所平 去以之 。触如 不水 , 东 汉 许 慎 《 说 文 解 字 》
国无常强,无常弱பைடு நூலகம்奉 法者强,则国强;奉法 者弱,则国弱。
——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 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 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 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 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 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外 儒 内 法
‚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 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 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 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 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 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 受重视‛,‚往往把领导人 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 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 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 ‘法’也就跟着改变‛。
(2)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 设社会主义主义法治国 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是什么?
面子和人情:统治中国的女神
它比宪法更见重视。就是这个空 洞东西,乃中国人所赖以生活者。她 们麻痹司法界,使各种法令条文不生 效力,她们藐视法典,践踏法庭,轻 巧把司法机关拨个凌乱。 在每个人失掉面子以前,中国将 不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等到法庭上 消失了面子,我们才有公平的裁判。 等到内阁各部门之间消失面子,以面 子统治的政府让给法治政府,吾们才 能有一个真实的民国。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