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及溶洞处理方案

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及溶洞处理方案

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及溶洞处理方案摘要:岩溶地区多位于丘陵和山地,地形陡峭、地质条件复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

在岩溶地区,溶洞较为常见。

岩溶其实属于可溶性岩层地带出现的特殊形态,存在较多的高度不等、重叠分散、规模较大、复杂程度高的溶洞。

当对桩基础进行施工的时候,对溶洞处理的好坏,对桩基础的施工效果及成桩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介绍岩溶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工艺以及处理溶洞的技术,确保桩基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并有效减低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为类似岩溶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和溶洞处理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处理方案引言在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区,由于地下存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且分布不均匀的溶洞,溶洞桩基在钻进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比较多,给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了解桩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溶洞的各种情况,根据不同溶洞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桩基施工的可靠性。

1岩溶地区溶洞基础的特点岩溶地貌也称为喀斯特地貌,指的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后,通过冲蚀、潜蚀、崩塌等地质变化所形成的独特地貌。

基于此,岩溶地区溶洞基础普遍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特征:(1)可溶性岩石多为强度较高的石灰岩,因此,进行路桥桩基施工时具有较大的成孔难度。

若成孔作业的冲击力过大,不仅会增大溶层突然击穿的几率,还会使桩体周围的溶洞区域产生负压,导致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黄泥、片石等填塞物进入混凝土中,发生断桩问题;(2)岩溶底层钻孔施工时,若遇到溶洞或裂隙,则会导致护壁泥浆迅速流失,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补浆处理,就会因护壁泥浆液面下降而引发埋钻、扩孔、塌孔等施工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孔位遭到破坏,引发极为严重的地面塌陷问题,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很多岩溶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存量丰富,导致钻孔施工时,容易出现涌水量较大的情况,不利于对孔底沉渣的控制和清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后续桩基施工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技术难度和质量控制难度;(4)岩溶地区,基岩纵横起伏波动较大,很多岩石结构存在部分溶蚀的情况,导致基岩半边露头。

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处理探讨

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处理探讨

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处理探讨摘要:强发育岩溶区溶洞发生概率和数量大,溶洞位置随机不确定。

溶地区勘察周期长,勘察范围要比普通地区的范围要大很多,要视溶洞的大小深度选择基础形式,同时考虑上部结构形式与高度,各种因素造成地基造价很高,因此溶地区勘察设计一直是工程勘察和结构设计的难点。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项目,重点研究了基础设计处理问题。

关键词:溶洞地区;基础设计;管桩;灌注桩;施工1岩溶概况、探查与地基处理原则1.1岩溶概况所谓岩溶地貌,是指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由溶解水溶解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又称岩溶地貌。

主要有溶蚀作用,包括侵蚀、淹没侵蚀和流水崩塌。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面积大。

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灰岩、白云石、泥灰岩等)出露区,面积91-130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滇东、粤北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溶地区之一。

1.2岩溶探查在岩溶地区地表波动较大,地表岩层往往十分脆弱。

普通地质钻探是非常困难的,很难反映溶现场的情况,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往往在施工现场环境审查的过程中,对地基处理、基础选型方案的选择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施工周期长,工程成本较高,施工质量也很难得保障,所以在岩溶现场勘察工作不能简单。

对钻探的依赖和对地球物理勘探的忽视应结合起来,并相互证实。

电磁法可以探测基岩和土洞的埋深,划分上覆松散沉积序列和风化带,利用井间电磁波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探测地下洞穴、隐伏断层和断裂带。

结合传统的钻孔,利用部分深孔作为电磁坡的发射井和接收井,实现点对面的勘探效果。

勘探的深度和宽度应根据初勘及已勘探的孔位情况,进行及时加大加宽。

加宽的宽度建议以溶洞深度的一倍扩大。

并应特别注意勘察是否有岩石生长及生长发育进度。

1.3溶洞地区基础设计原则溶洞地区的基础设计选型,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结构荷载、施工缓急程度、施工可行性以及投资控制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溶洞地区的基础设计基本采用两个方案:①避让溶洞。

建筑及基础在平面上避让溶洞往往是不现实,通常在竖向上避让溶洞,即是尽量不采用有溶洞岩层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溶洞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或经处理后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同时采用施工勘探技术,确保溶洞上方预留足够厚度的上覆土层,保证基础稳定及安全。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设计的探讨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设计的探讨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设计的探讨由于岩溶地区存在较多的溶洞、土洞,且岩面起伏不平,溶洞及土洞大小又各自不同,而且溶洞的分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地勘勘探无法一一探明,同时岩溶地区常分布有地下暗河,所以岩溶地区的基础处理和设计是目前基础设计的难点,基础选型不仅要考虑上部结构还要综合考虑周围环境、施工技术、工程造价、施工工期等多方面因素,下面结合工程实践介绍基础的选型和设计。

1工程概况连州碧桂园某栋号住宅楼位于6度区,采用框剪结构,地上共15层,无地下室,总高度46米,该楼盘场地所在区域为古生界石炭系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岩分布区域,场地内分布的石炭系灰岩为可溶岩,主要表现为溶洞多,多呈串珠状溶洞或溶槽,分布范围较广,溶蚀痕迹明显,根据地勘提供资料基岩之上覆盖土分别为,①素填土,层厚:2m,②粉质粘土,层厚:15~20m (fak=200),③微风化灰岩,土层剖面如下图一,地勘布置10各探孔中,有8各探空揭示出岩面一下存在溶洞及土洞。

图一2基础选型1)采用浅基础,本工程上部为15层,如采用筏板基础,试算地基反力约为280kpa,如选择②粉质粘土为持力层,fak=200,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

2)预制管桩因施工速度快、造价底,广泛采用,岩溶地区采用时由于岩面存在倾斜,易形成烂桩和桩偏斜,且灰岩中有溶洞存在,较薄的顶板处预制桩稳定性差,因此也不考虑此桩型。

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因考虑安全因素谨慎采用,本场地属于溶岩地区,按广东省关于限制使用人工挖孔灌注桩通知,不适宜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

钻(冲)孔灌注桩适宜于各种地层条件,岩溶地区采用此种桩型经常会出现沉渣过厚,难以清渣,成桩护壁困难,孔壁坍塌,出现斜孔、弯孔,卡锤、超灌等现象,施工前进行灌浆处理,施工难度较大、周期长、造价高等不确定因素多,也不考虑。

复合地基,当天然地基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可采用复合地基,通过桩加固地基,再与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了土体的承载力,再通过调整桩长,桩距,垫层厚度控制沉降量可以较好的满足设计要求,在岩溶地区广泛应用。

桂林岩溶地区基础设计探讨

桂林岩溶地区基础设计探讨
基 础 设 计 问 题 就 成 为 工 程 建 设 的 重 要 问 题 。 本 文 根 据 多 年 的 成 功 设 计 案 例 , 结 合 桂 林 岩 溶 地 区 的 基 础 设 计 经
验 , 对 岩 溶 地 区 基 础 设 计 原 则 、 基 础 选 型 、 地 础 处 理 方 法 及 施 工 措 施 等 进 行 了 分 析 总 结 , 为 同 行 在 岩 溶 地 区 的 基础 设 计提 供 参 考 。
基 础 设 计 是 整 个 结 构 设 计 成 功 与 否 的 关健 ,岩 溶 地 区 工 程 地 质 情 况 复 杂 ,影 响 基 础 设 计 的 因素 很 多 .基 础 设 计 总 原则 应 满 足 : ( 1 )地 基 变 形值 在可 控 制 范 围 .不 造 成 上 部 结 构 的破 坏 ; ( 2 )在 最 不 利荷 载 作 用 下 .地 基 不丧 失稳 定 : ( 3 )保 护 环境 、 方 便施 工和 经济 可 行
E x c h a n g e P l a H o r mi
桂 林 岩 溶 地 区基础 设 计 探 讨
口 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 院 陈安妮

■瞳莲 l 桂林为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 区 之一,其岩溶的主要形态有溶洞、溶沟、溶槽、裂隙、暗
河 、石 芽 、 漏 斗 等 ,地 质 情 况 十 分 复杂 。 随 着 越 来 越 多 的建 筑特 别 是 高层 建 筑在 岩 溶地 区的 兴建 ,岩 溶 地 区
2 基 础 选 型
基 础 的 选 型 与场 地 的 工 程地 质 。建 筑 物 的使 用 功 能 和 上部 结 构 及 周 边 环 境 密切 相 关 。基 础 设计 前 应 掌 握 以 下几 方 面 的 情 况 :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案及实例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案及实例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案及实例摘要:岩溶地区在我国广泛分布,最为发育的地区位于西南、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南部、广东等地,岩溶对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影响较大,如果设计不够合理,就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隐患。

同时,岩溶地区岩溶发育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与此相关的特殊水文地质情况使得岩溶地区的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问题多、困难大。

因此,选择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的基础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围绕岩溶地区基础设计展开分析和讨论,同时以实际项目经验来阐述岩溶地区的基础选型设计要点。

关键词:岩溶地区;基础设计;选型引言:近年来,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工程建设总造价。

因此,在岩溶地区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对岩溶地区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岩溶地区上的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岩溶地区地质情况的复杂性、不均匀性、不确定性等,给基础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了解基底下的岩溶埋藏和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很有必要了解岩溶地区的地质情况特点,只有在了解其地质特点和性质,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各种比选,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

岩溶地区地质情况虽复杂,但还是可以梳理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基不均匀性。

在岩溶地区的建设场地,基岩面的埋藏起伏较大,时长遇到土岩结合的地基持力层。

在基底下常有石芽、土洞、溶洞、溶沟、溶槽等工程地质,其分布无规律,不均匀,给基础设计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

(2)长期变化性。

一个地区的岩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岩溶根据组成的岩石不一样,气候水分条件等影响着岩溶的发育程度。

岩溶的发育是一个缓慢的地质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岩溶形态特征。

(3)地域差异性。

岩溶地区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造成千差万别的岩溶情况,往往这种特殊的地域差异性也会给基础选型带来不同的结论。

浅谈岩溶地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及处理方法

浅谈岩溶地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及处理方法

浅谈岩溶地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及处理方法摘要:在岩溶地区进行高层建筑建设,其基础造型是非常重要的。

岩溶地区在国内的分布非常的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岩溶地区进行高层建筑建设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如何使建设在岩溶地区的条高层建筑的基础更加的牢固、可靠,成为当前建筑工程师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对岩溶地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期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处理方法Abstract: in the karst area in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ts basic modelling is very importan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arst area in China is very extensive,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in the karst area in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unavoidable. Therefore, how to make construction in the karst are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article more solid and reliable, becom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s urgent issue to consider. This paper will in karst are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design,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our country build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Keywords: karst region; High-rise buildings; The foundation design; Processing method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岩溶地区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建筑拟建地区的选择目标。

建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法

建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法

建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方法研究摘要:在岩溶地区建设高层建筑,基础选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一种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冲孔灌注桩桩复合地基结合筏板基础,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溶基础沉降1 概述岩溶地区上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难点。

由于岩溶地区存在土洞和溶洞,岩面起伏大,地下水多,各种桩基都有应用,但一般施工都较困难,因此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一直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设计选型时,设计人员的首选基础形式当然是大直径灌注桩,桩端嵌入稳定的灰岩层内不少于500mm,且要求桩端以下稳定岩层的厚度不少于3~4 倍桩径。

大直径桩可采用人工挖孔或冲孔桩,但当地下水较丰富时,一般采用冲孔桩,这样设计本身无安全隐患,但实际控制难度较大。

根据以往岩溶地区的施工经验,当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时,岩溶较发育,存在葫芦窜似的溶洞且岩面高差变化较大时,采用冲孔桩方法施工,其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工程造价甚至包括结构安全几乎无法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桩的垂直度难控制因设计桩位的周边岩状分布不均匀,冲孔施工时锤端反力不均匀,虽然通过往桩孔抛石处理,亦很难控制桩的垂直度。

如笔者处理过这样一个桩,桩位施工前超前钻反应,该桩的设计桩长为16m,9~16m之间存在3个葫芦状的溶洞,洞内均有冲洪积粘土。

设计采用冲孔桩,但在施工到16m时,冲绳断,4t的冲锥落入桩孔中,无法取出冲锥,更不可能继续冲孔施工。

现场施工人员决定,原孔填砂,再采用原位人工挖孔桩施工。

事实上在挖孔到13m时,在9~13m 之间原桩位的垂直偏差已到500mm,孔周边岩分布不对称且存在滚石现象,无法继续人工挖孔施工。

最后结果是修改设计,采用梁托柱的方法,选两个桩位,通过超前钻确认桩端持力层后再采用大直径桩施工。

就处理这一个桩前后施工工期为6个月,相关的工程造价是预算的6倍。

总之,岩溶地区的冲孔桩,桩的垂直度很难控制,且桩越长越难控制。

探讨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探讨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探讨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摘要:本文结合实例,就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形式与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进行了探讨,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岩溶土洞地基稳定性均匀性基础形式基坑支护1 工程概况拟建某五星级酒店,该建筑物地上18~28层建筑,地下二层。

场地附近东面为低矮山丘的坡脚,呈阶梯状,地形不平坦,东西高,中部低,最大高差约5米,中部地形较平坦。

属残丘垅岗与丘间谷地地貌单元。

由于拟建的是高层建筑群又将建在岩溶发育地区,地基的勘探与建筑物基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岩土分层根据钻探资料,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可分为第四系(Qml)填土层,冲、洪积成因(Q4al+pl~Q3al+pl)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粘土、粉土)、粉细砂、粗砂和坡残积成因(Qdl+el)粉质粘土和粘土,石碳系下统石蹬子组(C1ds)石灰岩。

场区内岩溶较发育,经钻孔揭露,溶洞埋深:13.50~20.60米,洞高:0.50~2.80米,溶洞内多为空洞,无充填物,局部为流~软塑粘性土和少量岩屑等充填。

上覆土层内有土洞分布。

场地内岩性复杂,岩体差异风化作用强烈,岩土互层状结构特征明显。

3 地基均匀性分析勘察揭露基岩为石灰岩,基岩面起伏大,微风化岩埋深10.20~21.10米,相差悬殊,岩溶发育,局部呈多层分布见表1;场地有石芽、鹰嘴岩、溶洞等分布,岩溶现象较发育,桩基施工容易出现“滑桩”、“悬桩”、“半悬桩”等工程质量问题,在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桩基失稳现象。

上覆土层内亦揭露有土洞,施工时如大量抽取地下水,易引起地面沉降,对工程施工不利。

表1 场地溶(土)洞分布一览表场区受岩性、构造裂隙和地下水的影响,地层结构复杂。

基岩面起伏大,凹凸不平,岩面埋深相差悬殊,岩面坡度变化大,溶洞分布无规律。

另在砂岩与石灰岩分布接触地带,岩性种类较多,岩体差异风化作用强烈,岩石抗压强度值差异变化大。

地基不均匀,桩基施工难度增大。

对地基基础施工有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