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戏曲改革与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李勍【摘要】在20世纪初,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派戏剧以其深邃的内涵、新颖的表现形式在被引入中国的文艺思潮中独树一帜.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学习、融合、扬弃之后,西方现代派戏剧不仅影响了田汉、曹禺等一系列中国早期话剧探索者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戏剧的内容与舞台表现形式.【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西方现代派戏剧;中国戏剧;传播【作者】李勍【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北京1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5西方戏剧发展到19世纪末,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创作方向:其一是以萧伯纳、阿瑟·米勒等人为代表,遵循现实主义的戏剧传统的戏剧创作;另一个则是完全与现实主义的戏剧美学原则相悖,以梅特林克、奥尼尔等人为代表的诸如象征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另辟蹊径的创作流派,在戏剧史上我们把它们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戏剧。
总的来说,西方现代派戏剧是指与现实主义戏剧相对立的、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戏剧流派。
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都包含在现代派戏剧流派中。
从象征主义到后现代派,西方现代派戏剧为人类艺术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与作家。
人类戏剧的发展轨迹虽各不相同,但在东西方戏剧的不断碰撞之中,中国戏剧汲取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诸多灵感,西方现代派戏剧对20世纪乃至如今中国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派戏剧自诞生以来,在西方一直受到追捧,然而中国人对待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态度在近百年内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现代派戏剧在中国于20世纪初期兴起,却在30年代迅速衰落下去。
而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一代人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现代派戏剧又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中积极介绍了梅特林克等一批西方现代派作家,并给予其极高的赞誉,陈独秀认为“现代欧洲文艺,无论何派,悉受自然主义之感化,作者之先后辈出,亦远过前代”。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历史的偶然与时代风云的必然重塑了延安这个原本荒凉的边塞古城。
延安时期形成的文艺,从根本上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文艺的形态和几代人的精神格局。
继承和批判20世纪中国戏剧和其他文艺的历史绕不过延安。
本论文以延安戏剧运动在发轫来源、体制管理、戏剧大众化实践和戏剧革新试验四个方面呈现的独特性为切入角度,对1937年至1947年发生的延安戏剧活动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评价。
本论文根据研究对象所处的时空情境和研究内容的特质采取运动史与演出史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力求以客观的态度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
本论文认为延安戏剧运动以单一意识形态为规范,从指导思想、组织形态、创作方法和戏剧功能四个方面消解了戏剧作为艺术形式独立存在的生存空间,并呈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延安时期的戏剧运动是在特殊的民族战争、国内战争和高度政治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生、发展的,从文艺政策的制定到戏剧试验均带有战时的临时性、策略性,在艺术审美上不具备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示范效用。
与此同时,延安时期的延安戏剧运动在战时环境和中共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了有效的政治宣传、统一思想和启迪民智的功用。
在戏剧创作方面,中共明确规定了服务工农兵大众的方向,其戏剧一度和二度创作上的实践在同时期拥有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的引领作用。
时代变迁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时代变迁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文学艺术自古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
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和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时代变迁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从文学、戏曲、绘画、音乐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文学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在清朝时期,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众多文学巨匠如元曲的李时中、明朝的杨慎、清代的纳兰性德等开始成为文坛上的佼佼者。
同时,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也逐渐复兴,包括《红楼梦》、《西游记》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的问世。
进入20世纪,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用鲜明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时代的局限和国家的疾苦。
其作品的内涵逐渐丰富多彩,风格多样化,既有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和反映式,又有多元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学表达方式。
新时代下,随着通快网络和数字出版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模式开始逐渐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学生态。
二、戏曲中国的戏曲历史与文学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
古典戏曲的发展始于唐朝,当时的曲艺表演形式为歌舞形式的曲艺,其创作和表演最早是在宫廷领域里。
到了元朝时期,元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应运而生,元曲中的《西厢记》《长生殿》等一系列代表作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被中国人民公认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进入20世纪,中国的现代戏曲风格开始迎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新燕子派、京剧艺术改革等群体间的激烈讨论和竞争,催生了中国现代戏曲的成长和成熟。
现代戏曲形式和舞台技巧逐渐变得多样化,内容上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当代文化内涵的展现。
同时,戏曲表演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徐徐展开,舞台技术、服装表演等方面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
三、绘画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历史上一直是艺术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古代的壁画、动物画到明代的山水画、花鸟画等都代表了中国艺术水平和文化传承。
梁启超与20世纪初年中国戏剧变革_马跃敏

42
一、推进戏曲改良的逻辑与策略
梁启超引领的戏曲改良思潮吸引了大批思想 家、艺术家的参与,是一次中国知识界对戏曲关 注力空前的集中,他们倡导戏曲改良,纷纷尝试 撰写具有启蒙和新民意识的剧本,对舞台实践也 留恋思索。当此时,启蒙思想家在近代传媒上竭 力宣扬戏曲重要,剧作家满怀激情进行戏曲创作, 演艺群体积极革新舞台艺术,此种风起云涌的革 新局面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戏 曲的创作与演出始终受到文化市场与观众审美趣 味的支配,要求所有人都为启发民智而演戏无论 如何都属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一厢情愿。
其次,时人热烈讨论的改良方案主要集中于 题材改良、形式改良、演 员 素 质 改 良 三 个 方 面。 梁启超、欧榘甲、箸夫、陈独秀等都有自己的主 张,这些远见卓识的观点,比起空洞的呼吁改良 之重要有了深入的提高。
梁启超心目中的戏曲改良,内容上要像伏尔 泰、但丁那样以改造国民性为目标; 形式上要依 托古典戏曲并融合西方戏剧,在中西协调下产生 优秀的作品。欧榘甲以自己熟悉的广东戏班为例 讨论戏曲改良的方法: “中国不欲振兴则已,欲振 兴可不于演戏加之意乎? 加之意奈何? 一曰改班 本,二曰改乐器。”③ 箸夫对广东程子仪的戏曲改 良经验给予重点介绍,细节突出且思虑周全,很 有价值: “其法议招青年子弟数十人,每日于教戏 之外,间读浅近诸书,并灌以普通知识,激以爱 国热诚,务使人格不以优伶自贱。复于暇日炼以兵 式体操,将 来 学 成, 赴 各 村 演 剧, 初 到 时 操 衣 革
[关键词] 梁启超 戏曲改良 话剧 〔中图分类号〕 I20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 - 0890 ( 2015) 01 - 042 - 08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王 锺 陵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
过去,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因而,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来勾勒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
一世纪之初,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
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另一方面,还取材于国内外现实故事创作新剧,如 波兰亡国惨 、 立宪镜 等戏,并让演员着时装或西服演出,念白时用苏白或京白。
由此,汪笑侬等人的改良旧戏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强化了利用戏剧为宣传某种政治主张服务的倾向,二是表现出一种写实的、与现实接近的趋向:穿时装、演时事、创新声。
与现实演出中的变革相一致,在理论上对于戏剧改良的讨论也趋于活跃。
康有为的学生欧榘甲在 观戏记 中便提出了戏剧改良的主张。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不欲振兴则已,欲振兴可不于演戏加之意乎?加之意奈何?一曰改班本,二曰改乐器。
柳亚子在 二十世纪大舞台 发刊词 中,则以其诗人的激情,抒写了一种孤愤情绪和一种热烈的向往,强烈地表达了想藉戏剧之力唤起民众,完成反清大业的愿望。
陈去病在 论戏剧之有益 中,寄意于不惜垢污,舍其身为社会用的大侠,组织名班,或编明季稗史,而演汉族灭亡记,或采欧美近事,而演维新活历史,随俗嗜好,徐为转移,灌输尚武精神与民族主义。
无论是维新派,还是反清革命派,他们都看中了戏剧比之小说、报纸更大的普及性。
在政治意图的支配下,戏剧被赋予了强烈的教化的以至振兴国家的作用。
话剧之传入中国有两条线:一是西方侨民在上海组织业余剧团,盖起正规的剧场,以及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之来华演出,使得一些中国人接触到了话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李赣教材:张俊才、李扬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吴秀明、李杭春、施虹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
参阅书目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邵伯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学林出版社,l993。
4、黎山峣:《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5、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6、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l996。
7、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武汉出版社,1997。
8、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讨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l984。
9、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
10、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3、陆贵山等:《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志忠:《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6、陈剑晖:《新时期文学思潮》,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7、吴家荣:《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18、郝明工:《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及流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9、刘大枫:《新时期文学本体论思潮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0、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1、席扬、吴文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2、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解读

型坚竺』圈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解读薛晓旭都磊(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当时的抗战思想相结合的范例之一.在中国新时期文艺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解读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背景和形式.时于继承和发扬深入生活。
深入群众。
将时代精神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新秧歌民间艺术思想内容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不断胜利,积极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号召,陕甘宁边区广大文艺T作者积极深人生活、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向民间学习,积极探索与广大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文艺形式,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受喜爱的秧歌为艺术形式,注入r新的思想内容.在解放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并产生了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
这场运动是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革命主题高度契合并赋予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命力的艺术典范,在我国新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解读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对探索新秧歌运动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艺史的突出贡献,弘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将时代精神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有着f一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秧歌运动开展的背景秧歌是巾同农村节日喜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1943年春节期间,在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的倡导和组织下,当时延安的许多新文艺工作者在延安街头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受到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为新秧歌运动的广泛开展造成了声势。
194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为进一步贯彻毛泽东《讲话》精神,召开了文艺工作者会议,号召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人群众、深入工农兵.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文艺道路。
所以秧歌就理所当然成为动员和教育群众坚持抗战、发展生产的有力武器。
延安的工厂、部队、机关、学校组织了近千支秧歌队分别赴绥德、关-h陇东、=三边、延边等14个县演出。
延安文艺活动大事记

133延安文艺活动大事记(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朱鸿召编纂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达到陕北°经过在瓦窑堡、保安停留后,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总部进驻延安,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 撤离延安,历时约13个年头,其中在延安约10年°从此,开启了中国现代革 命史和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延安时代°抗日烽火,救国存亡°黄土地上,延 河岸边,共产党人在穷山沟里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持久战、联合政府等政治主张,及时回应时代社会关切;在局部执政环 境下,进行抗日民主政权改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设置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通过组织开展整风审干抢救运动,加强自身 建设,锻造革命队伍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绝对执行力°十年探索,十年创 新,十年卧薪尝胆,砺兵秣马,走出延安,赢得天下°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上,不同于井冈山和江西苏区,延安时期吸引了大 量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队伍°处于战争后方相对安宁的环境下,知识分 子的到来,使得延安文艺活动非常频繁°特别是1942年以前,在中共集体领 导体制下,主管中央文艺政策的张闻天同志,坚持宽容、理解、信任、支持的 文艺政策,文艺创作繁荣,文艺批评活跃,文艺出版自由,出现了《生产大合 唱》、《黄河大合唱》这样能够代表一个时代音乐艺术高峰的杰出作品°同 时,大量散文杂文作品,可以比肩那个时代同类体裁文学创作上的最高艺术 成就°整风运动后,延安知识分子经历精神洗礼,人生改造,复归传统文人 的社会角色,文艺创作上受到题材决定论、政治决定论、阶级决定论制约,审 美空间被政治格式化,艺术想象力、创造力明显萎缩°如鲁艺集体创作的现 代秧歌剧《白毛女》,政治图说远远大于艺术创作,虽然属于一种艺术创新, 但是其审美价值稀疏空洞,审美倾向偏执僵硬°既往文学艺术史作为延安 文艺创作成就典型代表的赵树理、孙犁小说,其实与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一 样,属于一种异数°因为他们都没有直接参加延安整风审干抢救运动°本大事记以文学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对文艺活动有影响的重大历史 事件,简单列入,并用方括号【】表示°为全面反映延安时期的文学艺术活Study of art动,本大事记将时间上线推移到1935年10月°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