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

合集下载

中国百年女性教育发展史脱离“伪教育”藩篱走向现代教育

中国百年女性教育发展史脱离“伪教育”藩篱走向现代教育

2019年05月05日·第09期Cover Story 跳出“贤妻良母”禁锢中国妈妈的形象更加立体多样30 Studying Abroad Magazine记者_李丹 编辑_李丹 设计_刘子琛囿于数千年传统,中国女性长久以来所接受的,皆是“贤妻良母”式的“伪教育”:她们并不参加学校教育,而是在家庭私塾中被培养成遵从三从四德、善于家务女红的“贤妻良母”,社会和个体权利被剥夺,独立人格也无从发展。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也多是诸如“孟母三迁”和“精忠报国”式的故事,母亲形象单一而刻板。

得益于发端晚晴民国期间的现代教育,女性教育兴起,并在经历了教会女学、国人自办女校两个阶段之后,拥有了与男性同校的教育权利,甚至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女留学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女性,开始挣脱“贤妻良母”的藩篱,也迎来了与子女关系的转变。

她们,或是子女的女神,或是子女的大朋友。

跳脱出传统的固有标签,她们浪漫、呆萌、琐碎而又斤斤计较,开始真正成为立体多元、有血有肉的母亲个体。

3132Cover Story 2019年05月05日·第09期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最新数据,女性群体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更大受益者:从1980年到2017年,中国适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增长了46.2倍,女大学生人数增长74.1倍。

严格而言,近代中国女性教育兴起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社会场域的文化主体面临革新,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随着社会的剧变发端、发展。

尽管教育场域中,女性权力的获取和博弈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调适和斗争,但是“摇摇篮的手”最终还是获得了“推动世界”的力量。

旧时代女性“伪教育”之下个体权利和特征无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两千年的历史里,中国的女性接受的都是一种“伪教育”。

在《女论语》中,她们被要求“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

这种教育之下,女性的社会和个体权利被剥夺,独立人格特征也无从发展。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创办的原因分析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创办的原因分析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创办的原因分析【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军事侵略翻开了中国的大门,封建教育的腐朽为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创办提供了契机,西方列强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创办了教会女校,通过教会女校培养更多的女基督教徒。

【关键词】教会女校;创办;原因分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将中国女子牢牢束缚在家庭中,女子只有在社会和家庭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教书籍接受教育,而无法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学习,这种情况严重地阻碍了女子教育的开展。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涌入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创办各种各样的教会学校,教会女校也应运而生。

教会女校的创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封建教育的腐朽为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的开办提供了契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也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内容不切实际晚清时期的学校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学生只是沉浸在对义理、词章、考据等学问的学习中,对社会开展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知识全然不知,严重脱离实际。

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在对士人进行笼络的同时,也采取高压政策,对不利于统治的知识分子进行残酷的镇压。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曾大兴文字狱,对那些散播不利于统治的、文字的知识分子进行处分,甚至采取株连的方式,使得清朝知识分子避开政治,埋头专心致力于考证、校勘。

当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时,这些知识分子手足无措,无能为力。

再加上外来军事和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的教育已走入死胡同,不能承担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的重担,如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机械制造人才等,这就为教会女校的建立和开展提供了契机。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教会学校包括教会女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局部中国自然科学教育的职能。

2.科举制度弊病丛生科举制度开展到晚清时期弊病丛生,各级各类学校都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有名无实。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主要表现为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对平等权益的追求以及对妇女教育的重视等方面的努力。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特点之一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低下,妇女被视为家庭的附属物,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被严重压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开明的女性开始呼吁改变这种状况。

梁启超在《妇女的说戏》中提倡女性有自由成婚的权利,认为女性应该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主张废除包办婚姻制度。

康有为在《女子应当学习》中呼吁妇女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从而能够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平等权益的追求。

在旧中国,妇女的权益被剥夺,妇女没有享受与男性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近代中国的一些女性运动家和思想家开始倡导妇女应该拥有平等权益。

昌克俭在《新女性文摘》中呼吁女性争取平等选举权和受教育权,他主张女性应当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当拥有和男性相同的权益。

女性运动家宋庆龄也积极参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成立了“中国妇女联合会”,推动了妇女的平等权益。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还表现在对妇女教育的重视上。

在旧中国,妇女受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大多数妇女只能在家务劳动中度过一生。

近代中国一些女性运动家开始提倡妇女应该接受教育,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能够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宋庆龄在《中国女读书公约》中提倡妇女积极读书,呼吁女性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

中国的一些学校也开始为妇女开设课程,为妇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梁启超女子教育的实践

梁启超女子教育的实践

摘要: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女子教育的思想、实践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梁启超女子教育实践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教育一直持保守态度,女子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女子应以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为重任。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入,女子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女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梁启超女子教育的思想1. 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论女子教育》一文中指出:“女子之教育,为国之本,为国家之元气。

”他强调女子教育要培养“国家之公民,国家之主人”。

2. 女子教育的目标梁启超提出,女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女性。

他认为,女子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女性的道德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女子教育的课程设置梁启超主张女子教育应设置实用、全面、多样化的课程。

他提出,女子教育课程应包括国文、史地、算术、博物、音乐、体育等科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梁启超女子教育的实践1. 创建女子学校梁启超积极参与女子学校的创办,如创办了“中国女子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

这些学校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推动女子教育改革梁启超主张改革传统女子教育,摒弃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使女子教育更加科学、合理。

他提出,女子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鼓励女子参加社会活动。

3. 倡导女子教育普及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个家庭,让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

他提出,国家应该设立女子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女子学校的发展和女子教育的普及。

四、梁启超女子教育的影响1. 提高了女性地位梁启超的女子教育实践,使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

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

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传教士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禁止跨入学校大门的,只能被关在闺门之中接受家庭教育。

中国这种拒女子于学校之外的教育制度,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清末。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女塾是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随着我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外国教会又相继在我国开办了女子教会中学和大学,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是以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女塾为开端的。

为了使我国妇女获得学校教育的机会,传教士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办小学程度的华人女塾,最早的华人女子学校开办在新加坡。

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有人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1839年教会在上海创办了当地最早的教会女校, 1844年,女传教士爱尔德赛(Aldersay)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本土最早的女子学校。

这所教会女学在开始招生时非常困难,原因其一固然是受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影响;其二是中国的门户刚刚开放,国人对西人的文化教育生活还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方列强是以鸦片和大炮与中国人民相见的,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仇恨。

招收不到上层社会的女子,他们便与贫民接触,通过为贫民施衣、施食、施医、施药等方法消除了贫民对洋人的疑惑,一些最贫苦家庭的女孩被免费招进教会女塾学习。

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

新时期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

位 向女性 个体本 位演 进 的历史 轨迹 。 近 代 中 国重要 历 史 事 件是 学 者 们关 注 的热 点 。 陈玉玲 和李涛 研究 了太 平 天 国 的女 子 教 育 , 为其 认
实 质 上 没 有 男 女 平 等 思 想 和 妇 女 解 放 意 识 。杨 晓 在
有学 者开拓 了新 的研究 范 围 。周 锦涛和 马立武
闫 广 芬 对 女 子 学 校 三 个 时 段 的 研 究 , 析 了 女 分 子 学 校 教 育 的 理 论 认 识 、 究 视 野 和 社 会 使 命 , 重 研 侧 于 教 育 理 论 。 关 于 女 学 思 想 的 发 展 阶 段 , 莲 波 以 张
女权 运动 和教 育思潮 等对 云南 女子教 育思想 产生 的
教 育 科 学 文摘
21 0 0年第 1 期
教育 史
新 时 期 的近 代 中 国女 子 教 育研 究
郭常英 , 爱勇 李
河 南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南 开 封 4 5 0 河 70 1 《 学 月 刊 } 0 9年 第 1 史 20 2期 , 1 0 0字 约 70
近 代 女 子 教 育 问 题
育 的学 位 论 文 , 讨 一 日治 前 台 湾 妇 女践对 封 建 伦 理 纲 常 的 冲击 , 指 出了晚清戊 戌 的先河 作用 。赵 长征研 究 了辛亥 革命
为 女 学 提 供 的 契 机 , 析 了 孙 中 山 的 支 持 和 社 会 观 详
1 关 于 研 究 时 段 . 历 史 时 段 是 研 究 者 思 考 的 重 点 之 一 。新 时 期 以
2 关 于研 究范 围 . 近 代 中 国女 子教 育 深受 教 会 和西 学 的影 响 , 不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晚清时期,女子教育被视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一般都是被从家庭中禁锢起来,在家中默默地完成家务劳动,缺乏教育机会。

直到晚清时期,由于西方近代文化的介入,中国的教育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女子教育开始浮出水面,以“兴女学”为代表,成为晚清时期女性教育的重要一环。

“兴女学”是由晚清时期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旨在倡导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素质。

他们认为,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文化,赋予自我价值。

此外,他们还认为,女子教育可以培养一批有理智、有精神的新妇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这一时期,妇女教育的开办者往往是具有一定名望和学识的知名人士。

如刘师培则在他的课本中提倡女子教育,认为女子应该接受同等的教育,从而获得同等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女子教育的普及,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女性开始对家庭以外的世界产生了兴趣,进入社会,取得了更多的机会,使得女性的地位得以提高。

当然,在“兴女学”的背后仍然有着很多的阻力。

尽管突破了传统,许多学者还是认为女子不能学习书本知识,并将想要读书的女性视为不正经的。

然而,“兴女学”仍然积极启发了许多女性,尤其是当时的进步女性,为她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并获得自由提供了依据。

在“兴女学”推动下,女子教育逐渐出现在城市和行省的各个地区,成为了晚清社会文化的新特点。

女子学校除了教授阅读、写作、算术等基本技能外,还强调女性应该掌握家政知识和社会礼仪,把女性教育与家庭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让女性学习各种文化、科技和生活实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女性角色。

综上所述,“兴女学”是晚清时期女子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它促进了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女性的素质和地位。

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一个新的道路,让女性能够自主地思考、学习、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虽然女子教育在早期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兴女学”的影响至今仍在,为女性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赢得自由打下了伟大的基础。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86-1979),字树翁,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教育家、国学学者。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她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体的人格修养,强调以德育人,提倡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她的教育思想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走向现代之路的开始。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生平、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陈鹤琴的生平陈鹤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自幼喜爱学习,擅长诗文,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919年,陈鹤琴在上海创办了私立南洋女子学校,并担任校长。

她在南洋女子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开始了她的教育改革之路。

她主张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倡德智体群四育并重。

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应当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要。

陈鹤琴的教育事业并不仅限于南洋女子学校,她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了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南京淪陷,她随学校迁至重庆,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49年,她来到台湾,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育领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和著作。

1979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主张教育要以道德为首,倡导以德育人。

她认为,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道德修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她提出“义理教育”的理念,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学业和工作中都能秉持正确的道德标准。

在她看来,只有人格端正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人格修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除了德育之外,陈鹤琴还提出了“智育、体育、群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魄和社交能力。

她主张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倡导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

她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崇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学业之余,能够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陈祖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生、发展,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客观度量。

本文依历史时序及女子教育自身发展的脉络,分四阶段作一系统论述,请方家指教一、传统女学和清末女子教育的出现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奉行男尊女卑。

封建礼教不仅完全剥压女子的受教育权利,并以"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标准和缠足的陋习,将中国女子完全置于被奴役的境地。

为使女子认同这种现实,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编定了一系列家教读物,如《内则》、《女诫》、《女儿经》、《烈女传》、《温氏母训》等,训导女子"明理"、"守义",所谓"有女在室、莫出闺庭;有客在户,莫露声音",所谓"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在对外部世界的吨昧和内部心灵怪桔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训服工具。

女子无学,成为千百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19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并向中国渗透。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派遣女修士在宁波开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就社会结构言,无异给中国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给中国女子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示范。

这种新因素和新生活示范随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入而扩散,由五口而沿海沿江,由沿海沿江而向内陆伸展,至1876年,据有关统计,教会在华所办女日校已达82所,女生1307人,女寄宿学校39所,学生794人。

教会女校的教学内容,除《圣经》外,据1895年《中国教育指南》载,如北京贝满女校课程设有《四书》、《女儿经》、《算术》、《地理》、《历史》、《科学初步》、《生物》、《生理学》等,这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工业文明及近代科技知识,和作为教师的女修士本身所展现的西方女性自立自强的风采,都不可能不深刻影响成百上千中国女学生,并进而幅射整个中国社会。

她们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社会女子无学的旧格局,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为中:国创办自己的女子学校做好了师资和办学形式上的某种准备。

教会学校的个别学生甚至开始出国留学。

19世纪六十年代,清统治者发动近代工业化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勺。

机械、电气的神威和商品经济的魔力,迅速改变着中国社会,市场同资本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蕴酿着新的社会观念。

加之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工业化运动本身富国强兵的功利目的,使变法维新的要求在一批进步士大夫中孕育,其中包括了对女子教育的提倡。

1891年,宋恕《六斋卑论》问世,书中将中国与西方、印度、日本对比后认为,中国之"积因"、"错愚"根因是民众文化低下,这同"女子无学"的社会状况有直接关系。

他呼吁:"今宜取法日本,下教育令,民男女六岁至十三岁,皆须入学,不者罚其父母。

每县乡聚连均置男女校各一区",授学科考,按级递升,"以至京校气对成绩优异者,男女一体奖励。

1892年,郑观应《盛世危言》71行,他在书中特别列出《女教》一章,将西方男女平等的教育体制为座标,同"战贼肢体"、"步履艰难"的中国女子对比,认为女子无学,是中国"礼教之不讲,政化之所由日衰"的社会根源,呼吁当局"通伤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易裹足之功,改而就学",提高中国妇女群体的文化素质,由此而"相子佐夫",则中国"利兴弊去",强盛可期。

宋、郑两人的言论,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业经形成的近代新知识分子阶层的共同意见,立论基点,是指,出中国被强行纳入国际市场后,传统"女子无学"的社会规范已成为中华民族启发民智、富国强兵、角逐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障碍。

由于这批新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不足启动朝廷的视听。

1894年甲午战败,割地赔款的深创巨痛促成了维新政潮,兴女学、推行女子教育成为这一时期变法图强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纷纷著书立说,提倡女子教育,梁启超在1896年发表的《论女学》,集中概括了维新派人士的意见,他说,中国二万万女子无知无识,分利困顿,是中国积弱的根本,他以为,"西人之强"、"日本之勃兴",无不得益于男女平权及女学之提倡。

他说,环顾当今世界,"女学最强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女学次盛去,其国次强",而"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幸矣气据此,他疾呼,中国兴女学已成当今急务.@在维新运动促进下,中国第一个妇女组织"女学会",1897年于上海建立,创办《女学报》旬刊,倡导女学。

所有这些舆论的、组织的活动,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得风气之先,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上海,成了中国人办第一所女子学校的诞生地.1898年4月,由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也称"女学会书塾")在上海城南桂墅里成立。

梁启超为该校撰写的《创设女学堂启》阐明了办学宗旨:"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妇道既昌,千室良善"。

经正女学的课程设置,规定中西文各半,拟开设中文、西文、算学、医学、法学、女红六门,并附设幼儿师范。

其中法学、医学的设置,显然超越,了相夫教子、宜家善种的范围,显示了与学诸人冲出家庭藩篱,走向社会大天地的潜在愿望。

.经正女学的创办尽管曾获得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的批准与奏闻,但在朝廷看来,它不过是在华洋杂处的上海实行的一项特殊性地方实验,并不具有正当的、普遍的意义。

与经正女学同年行世的《劝学篇》,被清延确定为教育改革的权威文件,详尽论述了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就是对女子教育不置一词。

张之洞在《劝学篇》最初的序文中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他公开说:"中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

这是晚清社会瓦解,知识阶层分裂之后出现的特殊现象。

一方面是当权的封建官僚感到女子学校"触目惊心气一方面是上海科学书局〈1895年〉刊行的《初等小学女子官话.修身教材》成为市场抢手货,正反映了这一时新情戊戌政变发后,正积极筹办第二分校的经正女学被迫关闭。

旋即,庚子事变发生,叶赫拉那氏主持的保守朝廷被迫宣布再次变法,清廷中一批最顽固的守旧派被分别处死与流放,使统治阶级中革新与保守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女子学校于是复兴。

1901年苏州兰陵女学成立;1902年严复于天津创办严氏女塾,吴怀疚在上海设立务本女塾,蔡元培开办爱国女学,顾实等人于常州创立争存女子小学堂,杜益女学,福州挂E了陶淑女学堂31903年,杨白民于上海设立城东女学,黄德润等创办了四川铜梁县女学堂。

至20世纪初,中国民间创办女子学堂已形成一股不可扭挡的社会潮流,"女子无学"的旧堤堪已被完全冲决。

二、从"相夫教子"到"人格独立"三、1902年,我国近代意义上第一个教育法《钦定学堂章程》由清廷颁布,次年经修订,于1904年1月正式颁布,定名《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卵学制",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新教育。

葵卵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学前阶段"蒙养院"向女子开放,规定:"令女师范生为保姆教之",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方式,"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章程》对蒙养院的教学内容作了严格限定:"所谓教者,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也。

惟宁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配之渐,t乏蔑视父母夫婿之风。

故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识应用之文字,通解家庭应用之书算物理,及妇职应尽之道,女工应为之事,足以持家教子而已。

其无益文词概不必教,其干预外事、妄发关系重大之议论,更不可进行纪教。

学制规定“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用意是坚持"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规范,"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的禁令,无疑根本排除了女子学教育的可能性。

葵卵学制同当时女子学堂纷纷成立的社会现实严重脱离,使清政府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即使蒙养院中担任保姆的"女师范生",也总得有一个培训机构吧?1906年,工部主事刘捋上书,要求适度开放女学,以付幼稚园及家庭教育师资之缺。

清廷纳之。

1907年3月8日,清学部奉旨订颁《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作为对葵卵学制的补充。

章程规定,女子小学堂分初、高两等,学制各4年,凡女子小学堂学生,一律禁止缠足。

女子师范学堂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初办时先设于省城、府城,允许民办,学制亦为4年,这样搭成了一个学制总共12年,以略高于初中程度的女子学校教育体系。

举办女学的理由,清廷在章程中解释,为"本于经训了',法"先圣先王化民成俗"之良范,谓"王化始于正家,倘使女教不立,妇德不修,则是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不能训子。

"此种化民成俗、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政策,几乎完全是维新派的持论,连语言也毫无二致。

清廷女子教育政策的特点,是提出了必须以"女德"挂帅的政治方针,亦即"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规范。

《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所谓女子教育,就是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章程说:"今教女子师范生,首宜注重于此,务时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

总期不背中国向来之礼教,与路微之风俗。

其一切放纵自由之僻说(如不谨男女之辨,及自行择配,或为政治上之集会演说等事〉,务须严切屏除,以维风化。

"据此规定女师修身教材为:"根据经训并萎萃《烈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家范》、《内训》、《闺范》、《温氏母训》、《女教经传,及外国女通篡》、《教女遗规》、《女学》、《妇学》等书子修身书之不悖中国风教者,……。

"同年9月21日,经候补道程清奏准,女子职业教育也于各地展开,内容以家务劳动的延伸为主,如蚕桑、织染,以裁剪为基础的美术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