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生物实验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同时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探究的设计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分析:

1.内容分析:本次探究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2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探究某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我们选择模拟不同浓度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即“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探究基础,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有所欠缺,于是,通过此次实验“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实验室配有电子白板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所用食用白醋、小麦种子可统一购买。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的探究方案。

突破方法: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但运用还存在问题,学生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

突破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没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常识,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对学生来说较困难。因此,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酸碱度(pH)和酸雨知识,由教师带领基础较好的同学事先配制好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但不标明浓度,让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pH值,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也减少了实验误差。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同结果,教师并没有做简单的否定,而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回顾各自实验的做法并查找原因。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基本能反思出自己小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四、实验目标:

1.举例说出酸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分析,发现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产生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实验准备:

1.材料准备:①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数粒小麦种子。

②培养皿,烧杯,纱布,pH试纸,蒸馏水,食用白醋,盐水,标签纸,相同规格的胶头滴管,镊子,温度计等。

2.分组:①全班分为12个小组,每小组4人,自由组合,每组选一名组长。

②每组的实验设备为:具有萌发条件的小麦种子,培养皿3个,大烧杯2个(一个装盐水,一个装清水),配制好的酸性溶液(pH=4和pH=5)两瓶,纱布,pH试纸,标签纸,相同规格的胶头滴管3个,镊子,温度计。

六、教学流程图:

八、问题研讨:

1.在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把滴加定量的清水改为滴加定量的营

此小组得出的结论是:酸雨对于小麦发芽率有不利影响,因为实验组比对照组发芽率低,说明酸雨对生物是有危害的。

教师将结果展示给班级同学,请大家讨论。

学生质疑:会不会是对照组的营养液使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提高了呢?

教师解析:种子自身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比如子叶,就是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的,用清水足够,不需要营养液,这是“画蛇添足”。

2.学生还提出了下列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究:

①同浓度的酸雨对不同植物的种子发芽率有什么影响?

②使用红醋或是白醋模拟酸雨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③使用蒸馏水和清水做出的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

④酸雨对植物幼苗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究过程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本课的知识、技能并不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及合作交流,亲自体验到了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喜悦,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实验说明:首先,本次探究时间为夏季,小麦发芽较适合的温度为25℃左右,因此发芽较快,只记录了五天的发芽情况;其次,本地区食用白醋的pH值在3左右,因此模拟酸雨的酸性溶液配制的pH值为4和5;最后,探究配制酸性溶液时使用蒸馏水、小麦购买的为同一个季节成熟的同一品种、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并做到了实验的重复性原则、各小组每天定时观察实验室内温度变化,这些都为这次探究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当然,部分小组没有注意设置对照和很好地控制变量,实验没有成功。

附:小组设计的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