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合集下载

疫苗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疫苗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疫苗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疫苗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手段,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疫苗有很多种,这些疫苗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

一、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通过灭活病原体制备而成的疫苗。

灭活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免疫机制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灭活疫苗虽然通过灭活病原体去除了其致病性,但其仍能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免疫系统产生对抗病原体的抗体。

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弱,需要定期接种才能够保持免疫力。

二、活疫苗与灭活疫苗不同,活疫苗是以能够感染人体的病原体为基础的疫苗。

通过接种活疫苗,人体会形成充分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另外,活疫苗还有一些特殊的作用机理。

对于一些需要常年预防的疾病,如流感、麻疹等,活疫苗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且长期产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然而,活疫苗也有其风险和限制。

活疫苗可以引发感染,尤其是对于免疫系统较为薄弱的人群,如孕妇、老人、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患者等,要特别注意接种活疫苗的安全问题。

三、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以病原体的一部分,如细胞壁、胶囊、蛋白等为基础的疫苗。

由于亚单位疫苗不具有完整的病原体,因此不存在致病性和感染风险。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病原体的某些特定结构部分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抗其他部分的病原体的抗体。

在生产亚单位疫苗时,可以选择性地筛选和提取含有病原体特定结构的亚单位,使得疫苗的免疫原性更加强劲。

由于其免疫原性高,亚单位疫苗具有快速免疫反应和长久免疫效果等优点。

四、DNA疫苗DNA疫苗是利用特定基因序列构建的疫苗。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将特定基因码注入人体细胞中,诱导人体细胞产生病原体特定蛋白结构,从而达到产生对抗病原体的抗体的目的。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疫苗,DNA疫苗具有相对较强的个性化优势。

由于使用基因信息进行制备,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原体特征进行定制,针对性更强。

总之,疫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麻疹

麻疹

并发症
1.肺炎: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 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 病毒性与细菌性。 2.喉炎 3.心肌炎 4.神经系统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 发症。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 好。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2)抗原 检测 4.病毒抗原检测 5.病毒分离
病因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黏液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 毒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 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染性:极强
发病机制
飞沫 呼吸道粘膜 血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易感者
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
青少年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29
麻疹的新进展
1.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 在8个月初免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2.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3.不典型病例增多。 4.二次麻疹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2年 以内。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 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 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 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 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 疹时高热

麻疹的科普知识

麻疹的科普知识

预防和控制措施
当发现患者症状时,及时就医并遵循医 生的治疗方案。
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 症,如肺炎、脑炎、中耳炎等 。 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 题,甚至危及生命。
麻疹的并发症
预防麻疹对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 要。
麻疹疫苗的重 要性
麻疹疫苗的重要性
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重要的工具 之一。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保 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总结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 控制麻疹至关重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麻疹的科普知 识
目录 病毒简介 症状和传播途径 预防和控制措施 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疫苗的重要性 全球麻疹情况 总结
病毒简介
病毒简介
麻疹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 属于麻疹病毒属。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可造成严重的 呼吸道感染。
病毒简介麻疹是一种全Fra bibliotek性疾病,尤其影响儿童 和年轻人。
症状和传播途 径
症状和传播途径
症状包括发烧、咳嗽、流鼻涕 、眼红、皮疹等。 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当感染者 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可通过 飞沫传播给他人。
症状和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在空气中可存活数小时,非常 容易传播。
预防和控制措 施
预防和控制措施
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 ,建议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 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麻疹疫苗的重要性
疫苗的普及对于控制麻疹的传播具有重 要意义。
全球麻疹情况
全球麻疹情况
麻疹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 挑战。 在一些地区,由于疫苗接种率 下降,麻疹的爆发情况增加。
全球麻疹情况
加强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对于控制麻疹 的传播至关重要。

麻疹 ppt课件

麻疹 ppt课件
• 近年发现麻疹在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 方面有一些变迁,在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 ,未计划免疫(计免)或免疫失败的青少年发病 在继续增加。
(二)麻疹病毒的抗原变异
• 近年来一些国家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的血凝素 蛋白(H)和核蛋白(N)基因已有了较大的 变异,有多个基因型。
• 已证实麻疹野毒株存在多个谱系的实验结果 越来越多,根据H和/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 源性的差异,大致可将当前流行的麻疹病毒 分为6个谱系。N、F、H、M、P和L基因的异 质性均有报道。
(四)流行特征
1.发病率
•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 群最严重的六种传染病之一。40年前没有麻疹疫 苗时,几乎全部儿童都有受染发病,当时全球平 均现患者3亿,死亡人数700万~800万/年,是全 球死亡例数最多的。虽然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发 病率急剧下降,但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 其中70万儿童死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 ,包括巨细胞肺炎(GCP)、包涵体脑炎(MIBE)和 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由于麻疹感 染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很普遍。( 1)发热,一般来自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 热伴惊撅。
(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 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 3)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 4)科普利克斑
• (二)出疹期
• 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 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一5d出齐。皮疹初为淡 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 ,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 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 正常。
• N和H基因是麻疹基因组中最易变异的基因 。

麻风疫苗介绍

麻风疫苗介绍

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介绍
1、预防的疾病
麻疹、风疹
2、疾病简介
(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咳嗽、流涕等症状,重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和脑炎。

3
4
5
6
7、疫苗费用
麻风疫苗是第一类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规定要给儿童接种的疫苗。

免费接种。

8、不良反应
(1)注射后一般无局部反应。

——仅供参考
(2)在接种后6~12天内,个别人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以及散在皮疹,一
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必要时对症治疗。

9、接种禁忌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
(5
10
(1
(2
(3
(4
——仅供参考。

简述疫苗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简述疫苗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简述疫苗的作用原理及应用1. 疫苗的定义疫苗,又称疫苗制剂,是一种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生物制品,通过将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引入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使人体在感染病原体时能够迅速识别、攻击并清除病原体,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2. 疫苗的作用原理疫苗通过模拟感染,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其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激活免疫系统:疫苗中的病原体成分(如细胞组分、毒素、病毒等)能刺激免疫系统,引起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增强机体对该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诱导免疫记忆:疫苗中的抗原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如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感染该病原体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识别并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阻止病原体的复制和传播。

•促进抗体生成:疫苗中的抗原能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其活性,防止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从而阻止疾病的发生。

•激发细胞免疫应答:某些疫苗能够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如活性疫苗可刺激产生活化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从而直接杀伤感染细胞;而某些亚单位疫苗则可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如产生细胞毒T细胞来清除感染的细胞。

3. 疫苗的应用疫苗在人类健康和全球疾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应用包括:•预防传染病: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获得特异性免疫,形成免疫屏障,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链。

常见的疫苗包括:麻疹疫苗、流感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控制疾病流行:疫苗也可以用于控制疾病的流行。

在疫情爆发或流行的地区,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速度和病死率,控制疾病的流行范围。

如在疟疾流行地区应用疟疾疫苗。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减少他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例如,孕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避免新生儿患严重百日咳的风险;老年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防范肺部感染。

综上所述,疫苗通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麻疹预防知识

麻疹预防知识

麻疹预防知识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麻疹的预防知识,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社区控制等方面。

1. 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普通情况下,儿童应在12个月龄时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然后在18-24个月龄时接种第二剂疫苗。

成年人如果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未曾经感染过麻疹,也应考虑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

2. 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麻疹的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人卫生措施:- 时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可能被感染的物体或者人之后。

- 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口腔:麻疹病毒可以通过眼睛、鼻子和口腔进入体内,因此避免用手触摸这些部位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嘴: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3. 社区控制麻疹的传播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因此社区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区控制措施:- 隔离病患:对于已经感染麻疹的患者,应尽量将其隔离,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 接触者追踪:对于与麻疹患者接触过的人员,应及时进行追踪,并采取必要的隔离和观察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 教育宣传:加强对麻疹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总结: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但通过疫苗接种、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社区控制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和传播。

请大家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接种麻疹疫苗,并积极参预社区的麻疹预防工作,共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麻疹

麻疹

六、实验室检查
1.血 象:WBC↓,L↑
2.多核巨细胞:出疹前2d~出疹后1d,分泌物沉渣 检多核巨细胞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 4.病毒分离:分泌物,血尿行病毒分离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麻疹接触史
2.临床表现:三期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酌情使用小量退热剂;频
繁剧咳可用镇咳剂 3.并发症治疗:给予相应措施 喉炎-雾化吸入疗法 支气管肺炎-抗菌药物 心肌炎-护心、强心剂 脑炎-同乙脑
九、预 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检疫3周 2.切断传播途径: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带口罩 通风换气,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3.保护易感人群 -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0.25ml/kg 接触麻疹者5天内 - 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3.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耳后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手足心 B.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C.耳后 手足心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D.手足心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E.躯干(胸,背,腹) 四肢 颜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勤剪指甲;
课堂练习
1.麻疹病人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B.易并发肺炎
C.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D.麻疹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感染 C.全身斑丘疹为其特点
课堂练习
2.麻疹传染性消失的时间是:
A.潜伏期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1周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2周
课堂练习
C.四肢皮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麻疹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 关键词:麻疹 麻疹病毒 免疫 特异性免疫 麻疹疫苗

一.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 麻疹感染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那是麻疹病毒在鼻咽局部黏膜快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在这一期,麻疹病毒突破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 前驱期又称:疹前期,实际上是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的阶段,一般为3~4天。病人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部特殊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汪汪、羞明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再加上口腔颊黏膜上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柯氏(Koplik)斑。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活力。麻疹病毒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对较大,镜下一般呈球形,径150~300nm,形态多变,有时可呈丝状。病毒中心由核糖核酸和对称的螺旋形衣壳组成,外盖脂蛋白包膜,上有短小突起带血凝素,可凝集猴红细胞。对最早分离的麻疹病毒Edm株进行基因测序,已知其基因组不分节,长度约15893bp,共有六个结构基因,编码六个结构蛋白,从3'端开始依次为:核蛋白(N)分子量60×103、磷酸蛋白(P)分子量72×103、膜蛋白(M)分子量37×103、血溶素(F)分子量60×103、血凝素蛋白(H)分子量78×103~80×103以及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分子量210×103,其中N、P、L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而另外三种M、H、F蛋白则与病毒包膜结合。N蛋白为麻疹病毒的主要蛋白,以磷酸化形式存在,在基因包装、复制和表达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还参加RNA的结合,核膜结构的形成等。P基因可编码三种长度不同的蛋白,即P、C、V蛋白。P蛋白为磷酸化的聚合酶结合蛋白,与N及mRNA结合成复合物,参与RNA的包膜和调控N蛋白的细胞定位。V蛋白和C蛋白可能具有调控复制与转录的功能。L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一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相同。P与L蛋白和核衣壳共同形成核蛋白复合物。M基因编码的膜蛋白处于病毒包膜与核壳体之间,为一种非糖基化蛋白,形成病毒包膜的内层,维持病毒颗粒的完整,作用于病毒的繁殖,与病毒装配和芽生有关。F基因编码融合蛋白,为一种糖基化蛋白,在包膜表层,其前体F0无生物活性,裂解为F1和F2蛋白时才具活性。F蛋白与病毒的血溶活性和细胞膜融合活性有关,当病毒扩散时,使细胞与细胞融合。H基因编码血凝蛋白,为一种糖基化表面蛋白,有血凝作用,为血凝素,在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时起作用。现已知H蛋白含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可与存在于宿主细胞表面的麻疹病毒受体(CD46)结合,启动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感染过程。

二. 人体免疫原理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人体免疫系统共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过程: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被病毒入侵的靶细胞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第一步: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互补的抗原分子结合后,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产生一个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克隆、无性繁殖系。其中一部分成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一部分发展为记忆( B )细胞。 第二步:需要巨噬细胞和TH细胞的参与。吞噬细胞表面带有MHCⅡ分子,它们吞噬入侵的病原体,抗原分子经吞噬细胞处理后表达在细胞膜上,夹在MHCⅡ分子的沟中。TH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吞噬细胞表面MHC+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B细胞表面带有MHC分子,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TH细胞可刺激结合Ag的B细胞分化。这一步比第一步作用更强大。 第三步浆细胞产生抗体: 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每一个浆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000个抗体,它们寿命很短,经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之后就死去,而抗体则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生理作用。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两短臂末端高变区与抗原结合,抗体的柄端(FC)可与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 二次免疫反应过程: 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它们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三. 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全称: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Vaccine.Live),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麻疹疫苗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按瓿签所示用量加灭菌注射用水待完全溶解后使用。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注射可起到预防麻疹的作用,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 活疫苗的特点:活疫苗可以在免疫体内繁殖;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但是,该类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 麻疹疫苗免疫原理:当疫苗接种到人体后,刺激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动物机体的抗原提呈细胞将疫苗进行处理、加工和递呈给特异性淋巴细胞(T和B淋巴细胞),然后淋巴细胞对疫苗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最后产生免疫效应分子(抗体和细胞因子)及免疫效应细胞,并最终将疫苗从动物机体中清除,这个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有三大特点,一是特异性,即我们用麻疹疫苗只能产生针对麻疹疫苗的免疫效应分子和免疫效应细胞。二是具有一定的免疫期,就是当我们用疫苗进行免疫后,刺激体内产生的免疫应答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护人体不受这种病原的侵袭,具有一定的保护期限,从数月至数年,甚至终身不等。三是具有免疫记忆,在疫苗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类细胞叫免疫记忆细胞,这种细胞具有记忆能力,能识别与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接种疫苗就是运用免疫应答的三大特点,使免疫机体免受病原的侵袭。 接种对象: ① 8月龄以上的易感者:初免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也可8月龄初免,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 麻疹疫苗 ② 病例发生后的应急接种:其对象是病人活动范围的易感者。流行地区接种率应在95%以上。接种时间愈早愈好,在首代病例出现后疫情尚未蔓延之前接种完毕。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21天。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抗体,比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因此对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可控制疫情蔓延或终止流行。对麻疹潜伏期的儿童接种疫苗后一般没有不良反应,在麻疹感染后1-2天内接种疫苗可阻止病毒血症的产生,使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减轻。 没有注射过麻疹疫苗而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不宜接种疫苗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但这种免疫力一般只能维持2-3周,此后如再接触麻疹患儿又可再次感染。因此,若以后无禁忌的8月龄以上儿童必须接种各种麻疹疫苗。

四. 研究新进展

1.南非研究人员通过对比较注射和气雾剂吸入两种方法发现,气雾剂形态的疫苗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