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考点

外国文学史考点
外国文学史考点

《外国文学史考点+笔记》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一、名词解释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

1.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欧洲发生的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

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由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启蒙人们于“蒙昧”之中,故有“启蒙”之称。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和莱辛等。

2. “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70——80年代中叶,德国发生了“狂飙突进”文学运动。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主要代表作家是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品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阴谋与爱情》。

二、列举十八世纪重要的启蒙作家及代表作品。

1、英国文学

(1)丹尼尔·笛福(1661—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2)斯威夫特(1667—1745)激进的民主派,讽刺教会的寓言故事《一个木桶的故事》和社会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2、法国文学

(1)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成就是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

(2)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代表作是《老实人》(1759)。名言“种咱们的园地”,表现了求实乐观的思想。

(3)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运动后期杰出的活动家和作家,著名的《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的主编。哲理小说,有《修女》(1760)、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1762)恩格斯称这部作品是“辩证法的杰作”

、《宿命论者雅克》(1773)。

3、德国文学

(1)莱辛(1729——1781)戏剧家、政论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名著《拉奥孔》、悲剧《爱密丽娅·迦洛蒂》

(2)席勒(1758——1805)是德国重要的启蒙作家,代表作《阴谋与爱情》(1784)人物:瓦尔特、裴迪南、露易斯

第二节卢梭(1712—1778)

激进民主派领袖。创作主要有三部小说:《新爱洛伊丝》(1761)、《爱弥儿》(1762)、《忏悔录》(1771—1778)

第三节歌德

三、浮士德对人类理想探索的五个阶段是什么?(基)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事业悲剧五个阶段。

四、怎样理解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浮士德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处于上升和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善”是他的本质,行动是他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他的一生,是一个“善人”向着终极的善不断追求的一生。浮士德的性格又是极其复杂矛盾的。

一方面,他知识渊博,永不满足现状,要从平凡庸俗中解脱出来,顽强地追求真理,肯定生活,不断地探索怎样才是人类幸福的最高理想,充满了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另一

方面,他又“执着尘世”,留恋尘世的欢乐,“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甚至给格雷琴一家带来痛苦和灾难。

这是西方文学中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这是两难的,可贵的是他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知错改错,步步攀登。这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浮士德身上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总之,浮士德是个充满热情、充满对人类同情、有坚定信念的人道主义者、乐观主义者。

五、分析靡菲斯特的形象并谈谈他在诗剧中的独特意义。

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面,天帝称他为“否定的精灵”。是个充满冷漠感情、充满否定毁灭精神的对人类采取嘲笑态度的虚无主义者、厌世主义者、悲观主义者。“恶”是他的本质。奸诈狡猾,冷酷无情,寡廉鲜耻,虚无妄为是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用:梅菲斯特虽是“恶”的化身,但也有“造善”的作用。他与浮士德一恶一善,相反相成。他既是浮士德前进路上的障碍,又是他前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他对浮士德作了种种诱惑,力图使其堕落,却使浮士德从迷途和错误中接受教训,提高认识,向更高境界飞驰。说明反面力量不但不能阻碍人类的前进,有时还会起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梅菲斯特在表达作品主题方面也具有独特意义。他既代表否定力量,同时又是现实的揭露者。他对当时的哲学、法律、神学等都给予了无情的否定,对荒淫腐化的宫廷、贪婪伪善的教会、金钱的罪恶、海外残酷掠夺的强权政策等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嘲讽。

六、卢梭《忏悔录》中“我”的形象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平民形象,具有倔强、豪迈、诚挚、暴烈、自我、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有一种高傲和病态的不安,常常感到自尊心受伤害,别人很难同他相处,是一个病态的平民知识分子。

欧美文学中编第一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名

一、名解

1、“湖畔派”诗人:19世纪初,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位诗人因为都在英国西北部山地昆布兰湖区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受这个地区的风光景色以及没有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而存在的中世纪特色的风俗习尚所吸引,写了描写湖区的大量诗篇,因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也称“桂冠诗人”。

2、“拜伦式英雄”:1813——1816年期间,拜伦创作了《东方叙事诗》。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对丑恶现实非常轻蔑和仇恨,常常为个人自由、爱情幸福和人道主义思想进行斗争,在斗争中决不妥协。然而他们都脱离群众,脱离社会,骄傲而且孤独,是个人主义叛逆者的形象,斗争往往以失败和死亡而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拜伦自己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特点,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简答)

第一,描写理想,追求强烈的个人感情

第二,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视民间文学

第四,喜欢夸张和对比,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三、了解《唐璜》的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唐璜、朱丽亚、海甸、古尔佩霞兹、古尔佩霞兹、卡萨林女皇、亨利勋爵、阿德玲那夫人、公爵夫人

唐璜:普通贵族青年、柔和善良、刚烈勇敢、虚假圆滑,体现欧洲一般贵族青年的特点:想行动,而没有目标。

女性形象:

朱丽亚——受封建婚姻压抑的女性

海甸——执着于爱、敢于反抗长辈意志的坚强的女性

古尔佩霞兹——高傲的、专横的女性

卡萨林——风流妖冶的女性

阿德玲那夫人——含蓄雍容矜持的女性

雨果及其《巴黎圣母院》

四、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爱丝梅哈尔达、克洛德的人物形象(把握)

爱丝梅哈尔达:外貌美——天生丽质心灵美——对待他人,心地善良对待爱情,纯洁真挚;对待罪恶,坚强不屈

克洛德:副主教,教会势力的代表;性格特点——卑鄙、诡诈、凶残、自私、虚伪

五、《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

1.人物对照

(1)爱丝美哈尔达——加西莫多

外貌:漂亮美丽—奇丑无比感情:天真盲目—爱憎分明(同)心灵:善良高尚

(2爱丝美哈尔达——克罗德“善”的化身、纯洁善良—_“恶”的代表、阴毒奸诈(3)爱丝美哈尔达——菲比斯

卑微平民—高贵少爷,忠诚坚贞—轻浮放荡,纯真—虚假

(4)加西莫多——菲比斯

外貌丑陋—仪表堂堂,心灵美好—心灵龌龊

(5)加西莫多——克洛德

仆人—主人,顺从善良—威严阴险

2.环境对照

(1)教堂林立——绞架耸立

艺术美、人民智慧—专制制度的残酷

3.社会背景对比

路易十一的封建王朝钩心斗角,互相倾轧,以人民为敌,屠杀百姓。

“乞丐王国”,自由平等,执法严明,友爱互助,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4.开头和结尾

开头:欢乐的气氛喜剧开头结尾:爱丝美哈尔达被处以绞刑悲剧结尾

六、列举这一时期重要作家及作品。

1.英国文学

波希·比西·雪莱

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和拜伦齐名。长诗《伊斯兰的起义》:莱昂和茜丝娜优秀抒情诗:《给英国人民之歌》、《西风颂》、《至云雀》

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

2.德国文学

(1)雅科布·格林(1785——1863),威廉·格林(1786——1859)民间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代表作:《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俗称《格林童话》两卷集)、《德国传说集》(两卷)。

名篇:《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

雅科布编写4卷巨著《德语语法》,格林兄弟编写《德语词典》

(2)海涅(1797——1856)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政论家

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民主性、叛逆精神

3.法国文学

(1)乔治·桑(1804——1876)女作家,代表作有:《印地安娜》(1832)《安吉堡的磨工》(1845)以清丽的文字、温婉的风格获得全欧声誉。

(2)缪塞(1820——185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在诗歌、小说、戏剧方面都有成就。代表作是《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

(3)大仲马(1803——1870)

历史小说以长篇《三个火枪手》)(《三剑客》)(1844)最为著名;

名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最优秀的小说是《基督山伯爵》(1844—1845),以现实为题材。

主要人物:爱德蒙·唐泰斯唐格拉尔费尔南法官维勒福海蒂摩莱尔(船主)发利亚长老

第二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简答)

1.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

2.强烈的暴露性和批评性

3.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列举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1.法国文学

(1)司汤达——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著作。

(2)梅里美(1830——1870)是从浪漫主义发展到现实主义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是中篇《嘉尔曼》(《卡门》)(1845)和《高龙巴》(1840)。

(3)福楼拜(1821——1880)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包法利夫人》(1856)、历史小说《萨朗波》(1862)、《情感教育》(1869)、古代宗教传说《圣安东的诱惑》(1874)等,代表作为《包法利夫人》。

(4)斯丹达尔(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代表作《红与黑》

(5)巴尔扎克(1799——1850)《莫里哀全集》和《拉·封丹寓言诗集》,

《人间喜剧》《高老头》

2.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等。

(1)萨克雷长篇《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丈夫罗登

(2)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描写工人题材而闻名的女作家。代表作《玛丽·巴顿》

3.北欧现实主义文学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诗人,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共168篇。

4..俄国文学

重要作家介绍: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家

莱蒙托夫(1814—1841)诗人、小说家、代表作《当代英雄》

冈察洛夫(1812—1891)

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世界名著

三、斯丹达尔《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点)

于连——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性格多元化——自我细腻敏感倔强高傲自尊崇拜权势,反抗妥协

(雷纳尔夫人:淳朴、真诚、自然,反叛封建婚姻

玛特尔(马蒂尔德):是一个蔑视贵族婚姻观点的侯门小姐,喜欢标新立异,却又反复无常。)

巴尔扎克——《高老头》

主要人物(伏盖公寓)高里奥、雷斯多伯爵夫人、拉斯蒂涅、纽沁根太太、鲍赛昂夫人、皮安训、伏脱冷、泰伊番小姐、老姑娘米旭诺、阿瞿达侯爵

四、拉斯蒂涅是怎样走向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的?他的思想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把

握)

拉斯蒂涅: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没落的贵族——正义感和同情心——卑躬屈节——结纳权贵——不择手段

意义:(说明)拉斯蒂涅堕落的过程,昭示了贵族阶级被资产阶级征服的必然趋势,而且揭露了金钱毒害青年、败坏人性、诱人堕落的罪恶。

五、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是怎样描写人与人的金钱关系的?(准确把握)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万能又万恶,能随心所欲地导演出一幕幕悲剧丑剧,毁灭了人性,破坏了家庭,葬送了爱情。

亲人之间——高老头的父女关系;男女之间——阿瞿达与洛希斐特,雷斯多伯爵、纽沁根与高老头女儿的婚姻关系;人与人之间——伏脱冷、拉斯蒂涅、但斐纳等之间的关系;伏脱冷说:巴黎六十件美满的婚姻,总有四十七件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

六、《高老头》的艺术特色?(要点)

(1)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写。

伏盖公寓外貌的破落景象; 室内陈设以及室内的腐酸空气; 这间屋子有股说不出的味道,应当叫做公寓味道。那是一种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叫人发冷,吸在鼻子里潮腻腻的,直往衣服里钻;那是刚吃过饭的饭厅的气味,酒菜和碗盏的气味,救济院的气味。老老少少的房客特有的气味,跟他们伤风的气味合凑成的令人作呕的成分……

一口镶铜的贝壳座钟;一只绿色火炉;几盏灰尘跟油混在一块儿的挂灯;一张铺有漆布的长桌,油腻之厚,足够爱淘气的医院实习生用手指在上面刻划姓名;几张断腿折臂的椅子;几块可怜的小脚毯,草辫老在散碎而始终没有分离;还有些破烂的脚炉,洞眼碎裂,铰链零落,木座子象炭一样的焦黑。这些家俱的古旧,龟裂,腐烂,摇动,虫蛀,残缺,老弱无能,奄奄一息,倘若详细描写,妨碍读者对本书的兴趣。总之,这儿是一派毫无诗意的贫穷。

(2)运用对比手法,塑造鲜明形象。

《高老头》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法则。有物质环境的对比,人物、故事的对比等

A.物质环境对比

伏盖公寓寒酸——鲍赛昂夫人府邸高贵(金漆栏杆,大红毯子,两旁供满鲜花的大楼梯)

B.人物对比

a、高老头:为了女儿,不惜倾家荡产;女儿:忘恩负义,敲骨吸髓,只认钱不认人。

b、同是学生:拉斯蒂涅——追名逐利,嬉戏放荡;皮安训——老老实实攻读学业,忠诚本分

c、同是女儿:大女儿清高专横——二女儿悒郁伤感

d、同是父亲:高老头溺爱女儿——泰伊番驱逐女儿

e、同往上爬:伏脱冷冷酷镇静——拉斯蒂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C、场面对比:

父亲在寒伧的阁楼里孤苦零丁,痛苦哀号,悲惨死去。

女儿在豪华的舞会上花枝招展,卖弄风情,大出风头。

第四节查理·狄更斯

一、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有哪些?(多选)

二、《双城记》的思想意义?

第一,小说以愤怒的笔触,揭露了法国反动贵族的横行不法,荒淫无耻。

第二,小说以深切同情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第三,小说真实地再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生动描写了起义者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

第六节勃朗特姐妹

夏绿蒂·勃朗特(1816—1855)——《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1820——1849)——《艾格妮丝·格雷》

简·爱形象分析

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

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争取男女平等地位、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的自强不息的平民女子形象。

第十节普希金

一、试从奥涅金的形象分析中谈谈“多余人”的特征。

奥涅金:十九世纪初叶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代表。聪明而无用,嫉恶而懦弱。是“多余人”的典型。

纨绔少年—患上时代忧郁病—“多余人”

“多余人”指的是十九世纪初俄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部分贵族青年,他们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但也不反对革命,没有维护这个社会,也不破坏这个社会,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无所作为,成了社会多余的人。

二、普希金的主要作品有那些?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南方组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1822)、长诗《茨冈》(1824)、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1830年(31岁),写成《驿站长》《村姑小姐》《射击》《棺材匠》等短篇小说,完成著名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833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长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

1836年(37岁)普希金主编的《现代人》杂志出版,并完成了以普加乔夫暴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第十一节果戈理(1809_1852)

一、略述《死魂灵》中五个地主的个性特征。(区别、判断)

1、玛尼罗夫:——体面、亲切可爱、斯文知礼、温文尔雅、喜欢幻想,极度空虚,无生活目的,庸俗无能。是一个本质怠惰寄生的地主形象。

2、科罗潘契加:一心扑在农事上的小女地主。是一个孤陋寡闻、闭塞迟钝,守旧愚昧,讲求实利,无知无识、缁铢必较的守财奴。

3、罗士特莱夫:——恶少和无赖。是一个闹事鬼、吹牛家、赌棍、酒徒,一个十足的地痞。声色犬马、蛮横霸道、造谣撒谎、出尔反尔是他的特点。体现了没落地主寡廉鲜耻的反动本质。

4、梭巴开维奇:——粗鲁精明,贪婪顽固,保守落后,冷酷刻薄。是保守、顽固、狡诈、贪婪、停滞、冷酷专横的俄国农奴制度的化身。

5、泼留希金:——自私、堕落、吝啬、贪婪,是一位丧失了活人感情、僵硬麻木的地主典型。

列夫托尔斯泰、易仆生、马克吐温

一、名词解释:

托尔斯泰主义: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勿以暴力抗恶”个人“道德自我完善”等。表现了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从宗教、伦理中寻求出路的企图。

二、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

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俄罗斯贵族妇女的典型。她美丽聪明,热情大方,坦率诚挚,大胆的追求精神的解放和幸福的生活。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内涵。与这种激情与活力相伴而来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

她的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不屈从于她认为的不合理的环境,对周围人当中比比皆是的谎言和伪善极其厌恶,对真正生活热切向往,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关系努力追求。

其次,当渥伦斯基唤醒了她心中从未体验过的沉睡的爱情之后,她不愿再克制自己,她

越来越不能忍受与丈夫卡列宁的虚伪的生活,她憎恶卡列宁的顽固自私、利欲熏心、冷酷无情,于是怀着“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强烈愿望冲破封建包办婚姻和上流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与丈夫公开决裂。

当小说中写渥伦斯基赛马摔下,安娜失声大叫暴露“奸情”时,对丈夫说出“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处置我吧。”这段话充分展示了安娜追求解放和幸福的勇气。

她对真正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背弃,她的自杀,都表现出对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和家庭秩序的勇敢挑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

悲剧原因:

其一,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安娜的悲剧是由于客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比如说上流社会生活圈子的压力,或者说,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悲剧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无力也不愿与这个生活圈子一刀两断而导致(不能摆脱贵族偏见)。再有,安娜爱的仅仅是一个花花公子,他的智能不能理解安娜的爱、痛苦和绝望。他唤醒了安娜,又冷落了安娜,使安娜失去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安娜的个性

使然。

其二,安娜的死是由于厌倦。

三、《玩偶之家》的主题

主题新颖独特——妇女解放。作者通过娜拉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婚姻的虚伪性,说明妇女要摆脱玩偶的地位,除了出走,别无他策。

四、娜拉的形象

美丽、活泼、真诚、善良、勇敢、倔强,争取妇女解放的叛逆女性,

对父亲——孝顺的女儿;对丈夫——忠诚的妻子;对儿女——慈祥的母亲;对朋友——善解人意的妇女

五、简析哈克贝利费恩的形象

哈克贝利费恩—“文明社会”小叛逆者;无拘无束的顽皮的“野孩子”;具有独立意志、正直、纯朴、善良、真诚、勇敢;渴望自由生活,厌恶刻板的规矩。

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给人的启示。

第一,“文明社会”是虚假的。第二,黑奴要解放,必须摆脱畜奴制;白人要真正自由,就要放弃种族歧视,建立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理想社会

第三,必须改变旧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教育必须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