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氏族谱

盛氏族谱
盛氏族谱

盛氏族谱

祖籍山东曲阜

盛氏家谱

祖籍山东曲阜

盛氏字辈:

文、应、时、继,师、为、玉、世,国、朝、光、登,明、大、尚、志,绍、严、忠、远,永、怀、其、义。

历代主要人物:

始祖妣考:盛公名文武,盛母张氏,江西吉安人;

尊祖妣考:盛公名应平,盛母杨氏,江西吉安人;

远祖妣考:盛公名时昌,盛母赵氏,江西吉安人;

近祖妣考:盛公名继川,盛母陈氏,江西吉安人;

太祖妣考:盛公名师元,盛母张氏,江西吉安人;

先祖妣考:盛公名为群,盛母余氏,江西吉安人;

烈祖妣考:盛公名玉田,盛母周氏,江西吉安人;

天祖妣考:盛公名世芳,盛母周氏。洪武四年迁到四川古顺县靖师大河坝,故于庚午年冬月十八日,二老埋于柏王坡。

高祖妣考:盛公名国恩,生于成都水虎栏杆坝,丙午年正月十三辰时生,故于丁未年。后母周氏,故于甲申年,同生母埋在河坝上。

曾祖妣考:盛公名朝林,水虎人氏,生于甲子年正月初六辰时,卒于任辰年八月初六,埋于柏王坡老坟地。盛母龙氏,已已年生于大寨方田湾,故于癸丑年二月初五,与盛公埋于一处。

祖妣考:盛公名光树,生于丙申年八月初八酉时,癸亥年三兄弟

被抓兵。祖母王朝珍,贵州修文县北二区人,壬申年十月初六生。故于癸酉年八月二十九日辰时,念经七日,埋于杨家湾。祖父先后搬到温泉镇白石岩住半年,大塘寨林口住一年,上沟平上大田后搬到杨家湾,庚寅年月二十二日辰时故,埋于猪石洞小石山。外祖父王怀清,贵州文县北二区烈山人,早年病故。

外祖母胡前芬,贵州文县北二区。

大祖孃盛光秀,四川古顺县大河坝,丙申年五月十二日生;

大祖父盛光华,四川古顺县大河坝,酉丑年冬月十一日生;

二祖父盛光坪,四川古顺县大河坝,庚寅年腊月初五生;

三祖父盛光伦,四川古顺县大河坝,壬辰年二月二十五壬时生;

六叔祖盛光春,四川古顺县人,丁酉年八月十四日辰时生;

七叔祖盛光银,四川古顺县人,戊戌年四月二十日辰时生;

八祖孃盛光芬,四川古顺县人,癸卯年七月初七生;

九祖孃盛光珍,四川古顺县人,更子年七月初七寅时生。

大伯盛登高,贵州息烽县温泉镇,生于庚午年六月初六子时生;

大伯孃李忠华,贵州息烽县温泉镇人,生于丙子年正月二十五辰时。

大堂哥盛明全,贵州息烽县温泉镇人,甲午年正月初五辰时生。

大堂嫂唐翠平,四川山台县人,丙申年腊月二十三日寅时生。

二堂哥盛明会,贵州息烽温泉镇人,生于乙亥年九月十二日未时生。

二堂嫂蒋德碧,贵州息烽县养龙司,癸卯年九月二十三日寅时生。

三堂哥盛明平,贵州息烽县,乙亥年八月二十九日生。

三堂嫂江仁丽,贵州息烽流长,丁未年十月初八生。

大堂姐盛明华,贵州息烽县温泉镇人,生于丙申年四月初六戌时生。

大堂姐夫吴伦刚,贵州息烽温泉镇陈家沟,乙未年九月二十六日生。

二堂姐盛明英,贵州息烽县温泉镇二七六厂,壬寅年冬月初九申时生。

二堂姐夫婿王佩华,贵州息烽县温泉二七六厂。

堂妹盛明芳,贵州息烽县温泉镇,已亥年九月十二日。

二伯盛登明,贵州息烽温泉镇人,壬申年七月二十八日午时生。

二伯孃郑开芬,贵州养龙站人,丙子年六月初五午时生。

堂哥盛明祥,贵州息烽县温泉镇人,癸卯年正月二十六寅时生。

堂嫂肖志平,贵州息烽盘脚银。

大堂姐盛明学,贵州息烽养龙司人,丁酉年三月初六戌时生。

二堂姐盛明荣,贵州息烽温泉镇人,已酉年四月二十九日生。

堂妹盛明秀,甲寅年九月二十日酉时生;

堂妹夫李志伟,云南红河洲石屏县人;

父亲盛登举,贵州息烽温泉镇人,丙子年九月二十九日戌时生;

母亲刘光芬,贵州息烽温泉镇人,戌寅年六月初四酉时生;

哥盛明辉,贵州息烽温泉镇人,癸卯年生;

嫂蒲廷菊,贵州息烽养龙站,丙午年三月十八日亥生;

侄儿盛棋,贵州息烽温泉镇人;

我盛明刚,癸丑年正月二十日生;

爱人汪桂香,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鼓楼南街,一九七六年四月三日生;

儿盛涵,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鼓楼南街,二零零八年四月十八日八点四十生;

弟盛明坤,贵州息烽温泉镇人;

弟媳李玉梅,贵州息烽温泉镇人;

六叔盛登文,贵州息烽温泉镇人,现于贵阳市朝辉厂,甲子年冬月二十八日寅时生;

六婶卿光荣,贵州息烽养龙司人,壬辰年四月二十四日酉时生;

堂妹盛丽丽,贵阳市朝辉厂。

幺叔盛俊宽,贵州息烽温泉镇人,丁亥年六月二十四日子时生;

幺婶刘玉英,贵州息烽盘脚银;

堂哥盛明燕,贵州息烽温泉镇人,壬子年生;

堂嫂吴吉梅,贵州息烽安江人,甲寅年生;

堂妹盛明霞,丁已年生。

五叔盛登科贵州息烽温泉镇人,壬午年正月初六午时生;

五婶刘显芳,贵州息烽温泉镇人,壬午年冬月十五日寅时生;

堂姐盛明智,戌申年十月初六子时生;

堂姐夫李亚昆;

堂哥盛学军,辛亥年腊月初七寅时生;

堂嫂赵红涛;

侄儿盛子恒,二零零八年八月十九日生。

家族名人简介

叔:

盛登科排行老五,贵州息烽温泉镇人,生于壬午年正月初六午时,大学文化。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入伍:曾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指导员、干事、股长、科长、处长。一九八五年九月转业,先后在云南工学院、云南工业大学任保卫处长,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任昆明理工大学保卫处正处级调研员、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在职期间数十次立功受奖。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六年,叔在昆明军区第三通信团独立通信排工作,先后被授予中士、上士、和少尉军衔,历任班长、排长,在任班长二年中,全班两年被评为四好班,在任排长的四年中,连续四年被评为四好排。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一级技术能手。

一九六六年八月至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任第三通信团四连副指导员。一九六六年十二月调任昆明军区第三通信团政治处保卫干事,直到一九六九年。在此期间,正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期,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制止武斗,宣传毛泽东思想,收缴各种武器,努力做好部队的保卫工作,多次破获各种案件。做到破率百分之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在文化大革命中立场坚定,旗帜鮮明,坚决听党的话,爱憎分明,从来没有参加派别活动。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七二年三月,调任昆明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保卫科任干事。在此期间,主要搞刑事侦察工作,多次参与重大案件的侦破:如,跑马山三局五支枪被盗、炮团盗枪杀人、三十七测绘大队财务处盗窃以及谭甫仁被害案件的侦破。由于叔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好评。

一九七八年八月,叔从昆明军区第一通信总站调到昆明军

区滇南工区政治部任保卫科长,当时驻蒙自,所管部队全

为工兵,全部在中越一线修工程,在此期间,把全部精力

都放在工作上,部队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一九八零年十月,

调云南省军区政治部任保卫处长,在保卫处主管刑侦和预

防。在此期间,狠抓了防外逃,杜绝了外逃事件的发生,

草拟了防外逃的经验,受到总政的表彰,刑侦工作年年有

提高,专门在昆明军区介绍经验,被评为优秀单位,三个

科被评为侦察优秀科。在省军区任处长时,三年受到嘉奖。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是上古周穆王时有盛国,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世代相

传姓盛;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盛国始封于周穆王时,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盛姓中国人,也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姬姓的后裔

2、是改自奭姓,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爽避元帝讳改姓盛。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盛姓迁徙分布:

盛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盛国;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

历史上,盛姓先后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梁国(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人物。其中,东汉时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国公盛彦师、元代的诗人盛彧、明代的画家盛林、清代的实业家盛宣怀等,都是盛姓的杰出代表。

我国盛姓的始祖,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孙封于盛为燕附庸姓奭氏,后避汉元帝讳,改以国为氏,这一点,有充分的资料可资说明。关于盛姓的来源,以及他们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渊源,历来姓氏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说:“周穆王时盛国之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更详细指出:“周同姓国也,为齐所灭。穆天子传,盛姬之国也。公羊传,成降于齐师,成者盛也,讳灭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国。”从上面的文献,盛氏的来龙去脉,便一目了然了。

同时依照《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望出汝南、梁国”,则该稿是唐代的作品,可见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时,这一支姬姓后裔主要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带。不过在更早的东汉时期盛氏人士的活动范围已不仅限于河南、四川两地,当时我国南方的云南地方,也已经有了他们的踪迹,当时跟名臣司马相如有过一段渊源的盛览,根据史载是叶榆人,也就是现在云南省大理县的人士。盛览是以问作赋之法于司马相如而在历史上留名。据说,他本来很自负,有一次向司马相如请教之后,竟然终身不复敢言作赋。

盛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郓城、成武、济宁、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盐津(与重庆涪陵盛氏同宗)、水富(与湖南桃源盛氏同宗)等地。盛姓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盛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零七,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两省多此姓,两省盛姓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钱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钱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彭城郡(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今江苏宜兴一带)。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四十大姓。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演变而来,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今江苏徐州一带),至于关中钱姓则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如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钱姓起源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

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三、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 月考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A.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劳动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2.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 A.民众幸福 B.社会稳定 C.国家富强 D.个人抱负 3.《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4.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7.西汉建立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虽然这政策促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汉政府()

正儿八经说民国——盛宣怀的下场

正儿八经说民国——盛宣怀的下场 在现代人看来,清末的名人当中有两个人,极为的受欢迎,他们分别是胡雪岩和盛宣怀。而他们受欢迎的理由也很简单“他们有钱”。也可能在现代人的眼里,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是任性。可是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他们两个富可敌国的有钱人真的成功吗?我们之前说过胡雪岩的结局,破产倒霉,被抄了家产。自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郁郁而死。你能说他是成功人士吗?而且在道德品行上,他为了自己能够把持住西北军的财政大权,不顾国家大计,私自给外国人找贷款。搞的左宗棠极为的狼狈。他为了攀附高枝儿,亲手策划出“小白菜于杨乃武”案件。结果整个官场震动。大家又一次的拉帮结派,组成新贵集团。也不知道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学习的?至于盛宣怀同学的经历,我也只能说他跟胡雪岩是一丘之貉。盛宣怀也是为了自己能够攀附上载沣这个新势力,提出了一项币制改革。这个改革看上去是如此的无懈可击、如此的完美。但是任何改革如果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就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甚至还可能会成为洪水猛兽。盛宣怀所提出的改革难题就是在于清政府没钱,而外国人又特别对铁路感兴趣的问题上。而这一切对于盛宣怀来说又是天赐良机。如果他能够把清政府和外国人的贷款牵线成功。那么他就会牢牢的把控住贷款资源,那么国家的钱也就成为他

的资源背书。当初胡雪岩就是来着这么一手,也正因为如此,让他也赚的钵满盆满。但是时代的格局不同了,那时的清政府刚刚经历过洋务运动,国运蒸蒸日上。甲午战争还未开战,戊戌变法更是没影的事情。胡雪岩这么搞下去,清政府还能镇得住。但是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穷途末路,一个不小心,随时有翻船的可能。但是盛宣怀等人却是毫不在意,丝毫没有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只要他们叼到嘴里的肥肉,就绝不松口。四川的保路运动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原总督王人文直接就跟老百姓站到了一起,双方成了一股绳,非要跟载沣组成的内阁对着干。载沣一怒之下撤了王人文的职,但是新上任的四川总督赵尔丰也站到了老百姓这一边。8月25日,整个成都街头挤满了上街游行的人,大家都是抬着光绪的灵位来的,这说明老百姓并没有想造反,只是表示追忆先帝,希望这届内阁可以反省一下自己。但是,载沣等人一点也不在乎老百姓怎么想。还是那句话,有兵在,不服就揍你。载沣连发四道命令,让赵尔丰出兵镇压游行者。但结果却是,赵大人以兵力不足为由,坚决不干。不仅不派兵镇压老百姓,并且还继续上书,弹劾盛宣怀误国误民。这时内阁中的铁路大臣端方坐不住了,他可是跟盛宣怀穿一条裤子的人。在对待四川游行问题上,他表示出了自己鲜明的态度,赵尔丰处置不力,应该把他给一撸到底。这时候湖广总督瑞澄也来凑热闹,他说自己愿意带着自己的湖北新军前去镇压

山东莱芜胡氏族谱

胡,国姓也。周步克商,得舜之后胡公满,妻以太姬,封之于陈与杞、宋,并备三恪。胡氏其为大孝虞帝之胄乎!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汉之胡建,晋之胡奋、胡威,唐之胡证,以及宋元明间之胡沙补、胡秖(祗)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仆难数,皆彪炳于史册,为后世景仰,而尤莫盛于赵宋一代。注述则胡安国、胡仲仁父子,儒林则胡且、胡紘、胡斌,忠义则胡鹿老,隐逸则胡宪。其尤卓卓者胡铨《抗议斩伦桧主和》一疏,震惊朝野,以扶千秋之正气。湖州教授胡公瑗,创立经义、治事斋,分课教授,游其门者,人皆不问而知为胡公瑗之弟子,以开中外学校设科之祖。 燕天倡后。故胡氏遗育,殆遍区域。至传忠公,始自明洪步则由冀州枣强迁莱,居铜冶店庄。迁莱后之世系族处,已详于胡氏林茔碑各志及谱牒中,不赘。 夫中华自伏羲氏一画开天,神圣迭诞,创制显庸,一切表现,罔非根本人生性真之流露,此纲常伦理,虽同此生民之秉彝,乃浃洽于华夏人心,沿成为我中华数千年来独有之国粹,而非异域所可企。自海禁宏开,五种杂处,夷风丕变。耻道德,斩彝伦,甚至废姓绝氏,以同群鸟兽。为标新领异之争趋,谁复念及本支百世之引替?天道好还,无往不复。近几年来,无姓不谱,无谱不修,根本是务。固有思存即此,报本追远之一,几亦足证我中华民族决能维系万世于不替。 胡氏自明则迁莱,历年已五百余,传世已二十几。前生员肇基公曾据所见闻创谱。草本不备,且亦不存。胡君致训者,同纵堂侄兴文君,慨胡系之未谱,谓明明同宗共祖,一脉之血统,反如秦人之视越人,欣戚弗关,哀庆不闻。且木究何本,水究何源,浑浑莫辨,人之痛心,孰再逾此?爰提纲挈领于毫无可措手之谱牒,力创斯举,并谱首列创修谱诸君。或督倡,或誊录,或摩挲古碑姓字,或考询邻村父 惟其氏系稍未的确,概拒弗录。爰将根据凿凿、毫无含混之本族,条分缕析,刊印成册,分藏各支,以立将来续修之基础。此达孝之举动,洵堪与前代胡氏朗朗诸贤豪相辉映,而无愧为大孝虞帝之胄也!夫是为序。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巳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 1.三国干涉还辽中日甲午战后俄、法、德三国迫使日本退出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法、 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2.西原借款西原龟三是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治军事顾问。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总理后,为推行?武 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 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段祺瑞则利用这一借款,建立起?参战军?,进一步加强了皖系军阀的实力。为取得这笔款项,段祺瑞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3.麦克马洪线在1914年的3月24日,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 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正是由于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 4.【东南互保】: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 6月,英国指使其驻沪代理总领事霍必澜,策动督办芦汉铁路大臣 盛宣怀从中牵线,联络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6月26日,由上海道余联沉出面,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取得?谅解?,制订《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祖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省的督抚,也都先后参加了这一?互保?。?东南互保?约款没有正式签订。这种侵略活动是帝国主义分裂中国政策的产物,它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并得以集中兵力镇压北方义和团运动。 5.段祺瑞1865年3月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国安徽合肥人,为民国时期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与冯国璋、 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1913年,调兵镇压二次革命。1915年5月?二十一条?签订后,段辞职赴西山养病。袁死后,段继续任国务总理。1917年,与总统黎元洪之间引发府院之争,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与冯国璋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920年7月退隐天津。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任北洋政府的?临时执政?。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当寓公,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于{万安公墓}。 6.张勋复辟,是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 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这就是史家称的‘张勋复辟?结果复辟仅12天破产。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马洪公社概况 马洪公社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处。东南与北岗、罗坊公社交界,西北和下村公社接壤,南与水西公毗连。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15个大队,171个生产队,106年自然村,4400户,23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人,均汉族。 公社以驻地马洪圩而得名。解放前夕,火田、堆甲、桥上、张家、桂花、库陂等6个保属罗坊区水东乡;内塘、山南、王家、上港、东港、白沙桥、南岭、马洪、鲇口等九个保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白沙桥等6个保属江东区白沙桥乡;堆甲、火田属罗坊区火田乡;张家、桥上、桂花、库陂属燕山乡;山南、王家、东港属新和乡。1956年白沙桥乡改为马洪乡。1958年成立马洪公社,(含今北岗公社)1962年与北岗公社分开,仍为马洪公社。 境内属红壤丘陵地带,岗峦连绵,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王花岭海拔341米。西北的员岭坳海拔205.9米。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汇入袁河。解放前水缺田瘦,粮食亩产不到200斤。解放后大兴水利工程17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3个,塘坝144个,自然条件大有改善,旱涝保丰收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现有耕地面积34828亩,其中水田27304亩,旱地7524亩,山林面积14896亩,水产面积4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21418300斤。经济作物逐年扩大,1980年种植棉花4832亩,亩产皮棉50斤,总产2431担。油料作物4104亩。年末生猪存栏9899头,花生、西瓜产量有所增加,马洪豆和鲇口大队的油茶闻名全县。鲇口村45户人家。茶林3000亩,年产茶油超万千斤。 煤矿储量丰富,境内有县办南岭煤矿,年产有烟煤2万吨。社办企业有腐肥厂、农机厂、砖瓦厂、服务厂等四个单位,职工有120人,年产值18万元。 境内简易公路东接北岗,西通下村,与上新公路相接,向南至水西,与清萍公路相连,向北通往山南,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有社办中学2所,小学28所,教职员工216人,中学学生4193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4人,其中护士3人,病床25张,医疗条件不断改善。 〔马洪圩〕紧靠洪陂西南0.2公里平地上,新余至马洪公路的终点,小江环绕于北。47户,213人。每逢阴历三、六、九赶闹(据说有54村捐资兴闹)。〔喻北华氏族谱〕该村华氏于清康熙于六年(公元1667年)从福建汀州徙喻北书坑村。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书坑徙居于此。因处山区有小溪,每当山洪暴发时,洪流激湍如奔马,兴圩时故以名之。 〔马洪大队〕驻地马洪圩,位于公社驻地西0.3公里公路交叉处,四周丘陵,构成小块平地,小江流经中部,辖21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296户,1438人。耕地187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属白沙桥乡。1956年由白沙桥、书坑、丰塘3个初级社组成春光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转为马洪大队。1962年分为南岭、白沙桥、马洪三个大队。1968年又并为马洪大队。1971年又复为三个大队。 后贤位于马洪闹北面1公里山坡下。34户,178人。〔张氏族谱〕明弘治元年,由熊坑迁居于此。传说建村时请风水先生择地,说后有贤人出,故名。 石门位于马洪闹西面0.7公里山坡下,村前两侧巨石突起,相互对峙宛若石门,故名。18户,91人。〔谢氏族谱〕明末从福建龙嵩祠迁此。 洪陂紧靠大队驻地东面0.2公里平地上,东西小溪夹流,公路交叉处,公社驻地。94户,489人。村北300米处有社办农机厂、公社第二中学。〔洪陂何氏族谱〕载:汉之比干,居卢江开阳,迁吉州之桐江,因兵迁喻北蒙山之铜坑,由铜坑而苦竹塘、而山田、而吉坑、而小塘、而东坑,其后而居车下(今年姚圩东源何家),由车下徙通城,旋居新余之云山。至明嘉靖九年,由云山迁洪溪。谱记:何治道游览至此,见一面环山,三面带水,雨季洪水暴发,名洪溪。后筑陂防水,更名洪陂。 卢家位于马洪寺南偏东0.2公里小丘上,村西紧造公路。17户,75人。〔荆陂头卢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懋榕由玉峡虹溪迁来。 周家位于马洪圩东南0.5公里山脚下,西傍公路。30户,135人。周姓于清同治年间,由北岗堪源周家迁来。 丰塘位于马洪圩南偏东1公里山坡上,村西有公路通过。54户,257人。有何、李、华、张、王、廖六姓。〔何氏族谱〕宋景炎年间,岳申从新干县清水洲迁新余县城东观下。至元至正三年,自观下迁此。邓姓从抚州崇仁县迁入,已有20多代。村建塘畔,枫树成荫而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丰塘。 〔山南大队〕位于洪陂北偏东4.5公里坑中,全境属丘陵地,西北地势高,山峦绵亘,其间有山南水库。辖1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373户,1751人。耕地1793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新和乡,后划归连港乡。1956年由张家、山南、前家、竹元、连港、上下樟坑、肖家陂等九个初级社合并为星光高级社。1958年转为山南大队。1979年分为山南、王家下两个大队。 山南大队驻地。座落马洪至山南公路东侧山坡上,北靠山南水库。189户,860人。〔廖氏族谱〕南宋绍兴年间,由福建长乐顺昌高溪廖坑迁此。因村建山之南而得名。 竹元位于山南西偏北1.3公里山坑中,东邻山南水库。37户,203人。〔廖氏族谱〕明朝万历年间,由山南迁此。村建于竹林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2018全国卷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讲解学习

2018全国卷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答 案、解析

2018全国卷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必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D项对材料解读错误。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无法操纵税收,其操纵的是物价,D 错。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缩短宰相任职时间,分散了相权,目的是防止宰相把持朝政形成专权、加强君权,因此C 正确。增加宰相数量并非扩大二省职权,A错误。B选项并非目的,而是客观上可能产生的效果。D选项的说法与统治者的目的相反。 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习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等信息可以看出,昆曲主要是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因此D正确。昆曲与陆王心学并无联系,因此与其传播广泛与否无关,故A错。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比昆曲晚很多,故B错。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盛宣怀严办金融贪污大案

盛宣怀严办金融贪污大案 “甲午战争后,作为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曾被清廷寄予厚望。镇江分行负责人尹稚山利用其兼任该地官银号(旧式金融机构,主要为各地海关征收关税)负责人的便利,大肆侵吞镇江海关的税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尹稚山亏蚀案。此案十分复杂,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的盛宣怀奉命督查严办,最终水落石出。” 亏蚀大案事发镇江 镇江绅商尹德坤在中国通商银行开办之际,认购该行股份1005股。1897年农历7月,盛宣怀委派他开办中国通商银行镇江分行(以下简称镇行)。不久,尹德坤让其胞侄尹稚山全权负责镇行的业务经营。 镇江关税的征收工作原来由专人进行,郭道直任道台后,尹稚山向他建议设立官银号,作为征税机关。郭道直采纳了这一建议,开设裕通官银号,由尹稚山任总理。他一手操纵了镇江关税款的征收、存储和汇兑权。利用这种便利条件,他将大量税款挪为己用。郭道直先后将50余万两税款存于镇行,结果被尹稚山亏蚀殆尽。 1904年8月底,尹稚山病死,盛宣怀派往镇行的查帐人员发现了破绽。盛宣怀乃下令镇行停业整顿,并迅速将图印收回。 不久,郭道直出面宣称,镇行交给总行帐目为伪帐,尹稚山实际亏欠镇江关税款达50余万两。盛宣怀严厉指责郭道直另开官银号,乃不信任中国通商银行之举,并对郭隐瞒其开设官银号并存巨款于镇行一事深为不满。对郭所提的50余万两的数目,盛宣怀只同意赔偿帐目上所记录的7万余两,其余一概不予承认。 盛宣怀就此案写信给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端方,对案件的责任和赔偿问题提出意见。盛认为,此案虽由尹稚山引起,但郭道直对尹过于信任,负有重大责任。他提议,先将尹稚山家产全部查封,所追产业价值达到20万两之后进行开彩,以开彩所得偿还亏款。 端方则认为,郭道直与尹稚山并非私相授受,责任完全在中国通商银行。他催促中国通商银行赶紧将镇江关存款还清,否则他将向朝廷参奏。端方还根据郭道直的报告,开出53万两的赔偿数目。在端方的压力下,盛宣怀最终答应赔偿41.3万两。 全力追踪查封尹产

胡氏家规家训

胡氏家规家训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6-21 19:30 《芗城胡氏宗谱》始修于宋真宗咸平年间,芗城胡氏“家规十条”当时就已列为宗谱重要内容。到2013年,胡氏宗谱已经修订了15次,“家规十条”始终名列其中,代代相传至今。 芗城胡氏家规包括礼让,士习,官箴,农桑,国课,俗尚,邪教,禁盗,备荒,表率十条。主要是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方面内容。 胡氏“家规十条”制定的目的是:“家规十条列诸谱次束心思也正风俗也”,“勉恪遵而力行之以无愧为忠孝之后”。意思是:“家规十条”是维护家族秩序的法则,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后世子孙要遵守家规,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无愧为忠孝之后。 胡氏“家规十条”条条都体现了胡铨家族忠君爱国、奉公守纪的本色。如第三条“官箴”中,“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

谓孝”。要求族人入仕为官就要忠,承继祖先就是孝。如第五条“国课”里,就要求“在吾族现有田亩者,共当仰体上仁,急公早输,以无愧为淳良。慎毋顽梗拖牵滋追呼之扰。”就是要求族人主动缴纳田赋,做奉公守纪的良民。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胡铨,感念“祖宗创门户之艰难,未有不自子孙不肖破之”,在去世前不久,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家之有规,国之有禁。胡氏“家规十条”和胡铨家训是凝聚胡氏家族先辈智慧的结晶。写进族谱,世代延续,子孙后代人人均须遵守,如有违反,必受家规惩戒。 第一条礼让篇 “休明①之风骎骎乎②日上矣” 原文:今惟恪遵圣谕明训,佩服③圣贤遗经,朝夕而不离乎。是则周中规,折中矩④,暴戾不生,祸乱不作,休明之风骎骎乎日上矣。尚其勉旃⑤无忽。 注释: ① 休明:美好清明

中学2017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2016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盛宣怀与南洋公学的建立

Vol.33No.2 Feb.2012 第33卷第2期2012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盛宣怀(1844~1916年),江苏武进人,字杏荪,清末官办商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先驱。他三次科考未能中举,对科举失去了兴趣,便入幕李鸿章,走上了“先致巨富,再做大官”的征程。用李鸿章的话说是“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他开创了中国第一所公学———南洋公学,并为这所学校的设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南洋公学建立的背景 南洋公学初创于1896年,是中国第一所官办的大学,也被称为“专学政治家之学”。它的建立与盛宣怀的注重教育有着很深的关系,在盛宣怀举办经营煤铁矿时,他受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逐渐认识到“矿务既属兴利之大端,而得人尤为办事之先务”[1],发现“开矿不难在筹资本,而难在得洋师”[2],只得用重金来聘请洋矿师。他出于爱国心产生了办学的思想,而新式人才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树人如树树,惟恐迟暮”[3]。1896年他调任铁路总公司督办,长驻上海,于是开始着手筹建“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的南洋公学。正值11月,他做着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向清廷上呈《条陈自强大计折》和《请设学堂片》两个奏章,阐述了举办南洋公学的必要性,提到:“令各省先设省学一所,教以天算、舆地、格致、制造、汽机、矿治诸学,而以法律、政治、商税为要,先设武备学堂一所,教以筑垒测地、枪炮制造、弹丸发送、队伍分合、马骑控御诸学,而以兵律戎机有勇知方为要。”[4]当时翻译的西书中的政治和法学方面的书的数量少,与现实需 求不适应,向光绪帝力陈:“中国三十年来如京都同文馆上海制造局等处,所译西书不过千百中之十一,大抵算化工世诸学居多,而政治之书最少,且西学以及新理新法为贵,旧时译述,半为陈编。”[5]他另一方面又在想方设法地筹集兴学的经费,他采用官督商捐之法,从自己主管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的盈利中,捐出10万两银子来兴学,并且利用私人出资,在上海西南的徐家汇附近置地作为校址。 这些奏折得到清廷的重视,光绪帝谕令军机大臣、户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国家重要机关会审盛宣怀请设南洋公学的奏折,并最终采纳盛宣怀的建议,并谕旨“育才为当今急务。……京师、上海两处既准设立大学堂,是则国家陶冶人才之重地”,所需的经费由户部核拨。1897年1月26日,举行第一次招生考试,众多学子前来应考,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40名额进入南洋公学读书,这样,南洋公学于4月8日正式开学。 二、盛宣怀建立南洋公学的举措 甲午战争惨败后,盛宣怀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反复强调,“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才之盛皆出于学堂”,他创办了南洋公学,成为交通大学的创始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设立分层设学、自成体系的办学模式盛宣怀认为社会需要高级的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但是高级学校虽然能培养出来高级的专业人才,却缺乏配套的中小学校与之相适应。而且晚清私塾和书院林立,与凤毛麟角的新式学校形成 盛宣怀与南洋公学的建立 张雯雯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91) 摘要:盛宣怀为奏请设南洋公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创立分层设学、自成体系的办学模式、设置切实实用的课程和五格教育法,并采取公立办学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首立师范院,为师范生自编中国最早的近代教科书《蒙学课本》,认真选聘西方教员,提高教学质量等。这些措施对南洋公学的建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是官商结合的典型,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要求。 关键词:盛宣怀;南洋公学;公立教育中图分类号:G6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207-03 207--

胡氏族谱译文

胡氏族谱译文 家谱译文 胡氏创修族谱序 胡氏~是国姓。周武王打败商朝之后~得到了舜帝的后代胡满。周武王把太姬嫁给他做妻子~赏给他陈、杞和宋等地方~享受三恪,王侯,的礼仪。如此说来~胡氏应该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吧: 道德高尚的圣人~他的后代一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汉代的胡建~晋代的胡奋、胡威~唐代的胡证~以及金、元、明之间的胡沙补、胡祇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是数不胜数~都彪炳史册~被后世的人景仰。尤其是在赵宋这个朝代~胡氏更是最昌盛。著书立说的人有胡安国、胡仲仁父子。著名的读书人有胡且、胡紘、胡斌,忠义之士有胡鹿,隐士有胡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胡铨。他直言主张斩杀王伦、秦桧主和的奏疏,指《戌午上高宗封事》一疏,~震惊整个朝廷~从而匡扶了千秋正气。湖州教授胡瑗创立经义、治事两斋,类似于现在的文理分科。“经义”在于讲明“六经”,“治事”重在治民安生、讲武御寇等,~分科教学。在他门下学习过的~人们不用问~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开创了中外分科教学的先河。 上天让他的后代繁盛。所以~胡氏子孙遍布天下。到了胡传忠~才在明朝洪武初年从河北冀州枣强县迁到莱芜~住在铜冶店庄。迁到莱芜后的世系传承~在胡氏碑刻、墓志铭以及家谱中已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中华民族自从伏羲氏创制文字启蒙民智~圣人不断出现。创立的制度~所有的表象无不是人类根本真情的流露。这些纲常伦理~虽然是老百姓都遵循的常理~但他们都融入华夏人民的内心~沿袭下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独有的国粹~这是外国人难以企及的。可惜的是~自从沿海开放以后~各种人杂居在一起~民

风大变。人们不顾道德~破坏法度~甚至废弃自己的姓氏~以致和成群的鸟兽一样~争先标新立异~谁还顾念自己家族上百代的沿袭更替,可是上天的规律就是善恶相 报、循环往复。近几年来~所有姓氏都开始修家谱~都开始重视自己的根源由来。这其中当然有借此思虑自身~报答追怀先人的意思。差不多也可以证明我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维系万年~不会废替。 胡氏自明朝初年迁到莱芜~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传了二十几代。清代生员胡肇基先生曾经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创制家谱。可惜其草稿不够完备~也没有保存下来。胡致训和他的堂侄胡兴文~有感于胡家没有家谱~明明是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反倒像陕西人看待浙江人那样生疏~人家高兴哀伤都和自己无关~有什么婚丧嫁娶都不闻不问。况且树还讲究是什么本~水还讲究源头在哪~谁和自己关系远近都糊糊涂涂不加辨别~人最痛心的事还有什么能和这相比呢,于是~在杂乱无章、无法着手的谱牒中开始寻找头绪~尽最大努力创制家谱~并在家谱开头列上诸位创修家谱的人的名字。这些人有的监督倡导~有的抄写记录~有的擦拭古碑,看上面的记载,。对于姓氏名字~有的和附近的老人查证询问~有的给泰安、新泰、蒙阴写信询问~甚至赶赴山西某地探听。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打听探查~都是殚精竭虑~以求完成这件事。只要是氏系传承不够准确的~都没有收录。只把那些证据确凿、绝对不含混的本族~详细地罗列出来~印成书册~分别收藏在各个分支~以便于为将来续修家谱打下基础。这种明达孝顺的举动~差不多可以与前代胡家各位贤达之士的事迹交相辉映~并且自己无愧于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啊:就将这作为序言。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乙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岁次丙子仲冬 胡氏创修族谱序

人教版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试卷分析

高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