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薄矿脉砌柱留矿法的研究与运用
急倾斜极薄矿脉探采结合的探讨_张玉文

! ! 脉外巷 "" ! 矿脉 "# ! 副川
(" $ 遇 有 大 型 分 支 复 合 矿 脉 和 矿 脉 交 叉 情 况 ) 近年来本公司对于大型分支复合矿脉和交叉位置 矿脉的回采 * 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 % 取得一定的效 果 ’ 中间夹石超过 "!%( 的分支复合矿脉实施分采 有很多成功的实例 % 矿脉交叉位置综合回采实例更 多些 ’ 但由于在探矿过程中 % 事先没有考虑采准 * 回 采与探矿工程之间的关系% 开展了一些无用的工 程 % 使采准 * 回采工程受到了限制 ’ 为确保安全 % 只 能通过增加底柱厚度或加大底部工程支护工作量 的方法加以弥补 % 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 如果 预先作好工作 * 在遇大型分支复合矿脉探矿时 % 沿一 条矿脉掘进 * 不触及两条矿脉之间的夹石 % 川脉间隔 控制 ( 见图 & $ 就为下一步实施分采的各项工程布置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上下对应性较强 % 布置沿脉探矿工程时 * 如果根据上 中段地质资料和见矿时的实际情况 % 预计此段矿脉 的米&克 + 吨值达不到切采要求 % 采准采用留底柱底 部结 构 时 % 沿 脉 探 矿 工 程 仍 布 置 在 矿 体 下 盘 # 见 图
"$’
#
体走向变化情况 % 及时调整脉外巷道的掘进方向 " 三是作为采准和回采期间的出矿通道 % 实现了探与 采的结合 ’
0,,-年 /0 月 第 %% 卷 第 3 期
中国矿山工程
45678 967: ;7<67::=67<
":AB &0,,CDEB%% FDB3
工 程 建 设+黄 金 矿 山+
文 章 编 号 !/3>’.3,1? ’’,,-%,3.,,/1.,%
探究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薄矿脉中的应用

探究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薄矿脉中的应用[摘要]在倾角大、中厚矿脉开采活动中,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的应用体现出生产能力大,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等优势,然而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薄矿脉中的适用性研究较少,结合某急倾斜薄矿脉,对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薄矿脉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通过实践证明发现,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薄矿脉开采中适用性较好,有效改善了矿体安全作业条件,提高了采矿效率,缩短了采场回采周期,其综合效益明显。
[关键词]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急倾斜薄矿脉1急倾斜薄矿脉概况某铁矿生产能力为100万t/a,在长期开采过程中,矿脉漏采达到了-16m,进入到地下开采阶段,然而露天边帮仍存在着数量较多的挂帮矿,需要在进入地下开采阶段之前进行回收。
挂帮矿属于Ⅱ#矿带,Ⅱ#矿带是由两层矿构成,其中一层矿位于二层矿上部,其中一层矿层厚度仅仅在2-5m,二层矿厚度大部分在20-25m范围内。
在进行一层矿层开采过程中采取留矿法进行开采,冒顶事故频发,无法保障开采作业安全性,决定在一二层开采中应用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进行开采作业。
Ⅱ#矿带一层矿层矿体倾角为75-85°,矿层厚度为2-5m,属于典型的急倾斜薄矿脉。
该矿脉矿石以磁铁石英岩为主,容重为3.3tm3,矿石品位约为28%,岩石硬度系数在6-12范围内,属于中等稳固。
一层矿层上下盘围岩容重为2.7t/m3,岩体节理发育,稳固性良好。
该矿脉一层矿体与采空区分布示意图如下:2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薄矿脉中的采矿方案及回采工艺研究(1)应用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采矿方法的依据。
在该急倾斜薄矿脉开采过程中,因其矿层厚度较薄,应用留矿法进行开采其安全隐患较大,回采强度较低,出现了较多的冒顶事故,为此,提出在急倾斜薄矿脉中应用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选择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其主要依据考虑以下几点:①安全性。
阶段矿房法在开采过程中,其回采工序均在巷道中完成,矿岩暴露面积较小,安全性较高。
留矿采矿法

留矿采矿法第四节留矿采矿法一、使用留矿法德矿山技术进步和主要科研成果近20年来,由于岩金矿山采矿技术不断进步,留矿采矿法在结构参数、采准布置、回采工艺以及使用范围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不少留矿法德变形方案,大幅度的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
扩大该采矿方法的使用范围。
留矿法的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可归纳为几个方面:(1)完善矿房的底部结构,减少卡漏事故,提高出矿效率和降低底柱的矿石损失。
(2)完善矿柱回采方法和无矿柱回采。
矿房和矿柱同步回采,简化了工艺流程,改善了矿柱回采的作用条件,提高了矿柱回采的回采率。
(3)应用控制爆破技术回采矿房。
当矿石顶板不稳固,用上向炮孔落矿后,撬渣量大且不安全,改进用水平炮孔控制爆破或平立交替控制爆破落矿,效果良好,提高了采矿工效,降低了大块产出率,改善了矿房作业条件。
(4)研制适应矿脉形态变化的变形方案.在矿体倾角局变缓部位布置双层耙道出矿或用水力冲运矿石出矿,以减少矿石在倾角较缓部位的滞留和损失.对分支复合复杂矿脉或端部三角形矿脉,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采准布置方式和回采方法或斜电耙道出矿方法。
创造出适应围岩不稳固的留矿法变形方案。
静态留矿法,矿房回采过程的局部放矿不是从采场底部,而是从矿堆表面耙入位于矿房一端的局部放矿溜井中放出,在采场中间设置钢板溜井进行局部放矿,利用存隆矿石或局部废石,支撑围岩防止其脱落的留矿法变形方案。
使留矿法适用于围岩(特别是上盘)不稳固的条件,扩大了留矿法的适用范围.(6)创造出适用于极薄矿脉的削壁留矿法。
(7)矿石悬顶的处理.在矿房回采时期,由于某种原因,局部放矿经常出现悬顶现象,使在矿堆表面的作业人员造成安全隐患,提供了实际经验。
二、留矿法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矿房回采时期,撬顶、二次破碎,平场量大,劳动强度高,作业安全性差,现阶段几乎不可能实现机械化作业.(2)回采厚度较大的薄矿脉(2-—5m),时,一般必须留矿柱(如构筑人工底柱时需留间柱和顶柱).矿房留矿大放矿后,再用大爆破方法回采矿柱,则矿石损失和贫化皆很大。
倾斜黑钨薄矿脉分段空场采矿新方法

矿沟。
服由于矿石 的结块性所带来的放矿 困难 ; ②用 电耙
出矿代 替 漏斗 出矿 : 服 因漏 斗 口狭 小 所 产 生 的结 克
拱 和堵 塞 现象 , 提高 出矿 生产 能力 ; 采场 沿走 向后 ③ 退 梯段 式 回采取 代 自下 而 上 的 回采顺 序 , 少 顶 板 减 的暴露 面 积 , 脱 墙 的 概 率 降低 , 使脱 墙 , 是 掉 使 即 也
上分 段滞 留部 分在 下分 段爆 破 时 , 向下抛落 , 一 个 分段 接着 一个 分段 , 瀑布 式 自溜汇 集 到采场 底部 。 采 场底 部 矿 石 采 用 1 3 W 电耙 耙 运 至 短 5~ 0k 溜 井 。溜井 口采 用振 动放 矿 机 出矿 , 沿 脉 巷 道装 在
源 损失 。
() 1 凿岩 。 回采 时 各 分 段 间 为 正 台 阶 布 置 , 上 分段 超前 下分 段 , 采用 Y - T 2 机 钻凿 上 向平 行 浅 7钻 孔或 Y -0钻机钻 凿 上 向平 行 中深孔 。 G5 中深 孔 凿 岩 时一 次 完成 , 浅孔 则 分 两个 步 骤 回 采: 首先在 分段 凿岩 平巷 , 向挑 顶 回采分段 下 部矿 上
段凿 岩 、 阶段 出矿 矿 房法 应 用 到 急 倾斜 中厚 以下 矿
体开采 , 甚至极薄矿脉的开采 中。
( )中 金 黄 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河 北 峪 耳 崖 金 1
采历史 , 现在已进入深部采矿 。深部新探 明的 20 3 等脉组 , 1 较 9中段 以上急倾斜矿脉 , 倾角明显变缓 。 在 沿用 留矿法 开采 的过 程 中 , 场 局 部 放 矿 和平 场 采
断裂构造带内急倾斜薄矿脉安全高效充填采矿方法研究

2023年第11期/第44卷黄 金GOLD矿业工程断裂构造带内急倾斜薄矿脉安全高效充填采矿方法研究收稿日期:2023-04-28;修回日期:2023-06-03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23RC303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407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804337)作者简介:杨建国(1968—),男,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E mail:1637282497@qq.com 通信作者:李 帅(198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采矿与充填工艺技术;E mail:shuaige@csu.edu.cn杨建国1,陈俊宇1,周兴晖1,李 帅2,胡博怡2,黄 淇2(1.浙江省遂昌金矿有限公司;2.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摘要:通过对矿山的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分析,保有储量计算,以及采矿方法对比,优选了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普通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和削壁充填采矿法等方案,并完成了相应的矿块布置方式与采场结构参数优化,采准、切割、回采及充填工艺研究。
叶家田萤石矿通过采矿方法变更实现了断裂构造带内急倾斜薄矿脉安全高效开采,为促进战略性矿产资源萤石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断裂构造带;急倾斜薄矿脉;采矿方法变更;充填采矿法;安全高效开采 中图分类号:TD853.2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1-1277(2023)11-0005-07doi:10.11792/hj20231102 浙江省遂昌金矿有限公司是全国黄金系统生产企业骨干、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批会员单位,旗下拥有金矿、铅锌矿和叶家田萤石矿3个矿区。
其中,叶家田萤石矿区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中低温热液脉状矿体受断裂控制,禀赋特征复杂、分支复合明显,矿岩软弱破碎、稳固性差、地表环境条件复杂,井下涌水量大,开采技术条件尤为复杂,安全开采难度极大[1]。
倾斜及急倾斜薄矿脉开采与降低贫化损失的探讨

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倾斜及急倾斜薄矿脉
2 . 1 矿 山概 况
岷 县 章 哈 寨 一包 家 沟 一 带 金 矿 在 甘 肃 省 岷 县 南 西 约 1 2 k n, 大地 构 造 位 置 在 东 西 向 复 杂褶 皱 带 的 北 中带 西 段 , i 即
1 0 m; 厚矿体 , 1 0 ~ 3 0 m; 极厚矿体 , > 3 0 m。按 倾 斜 角度 来 划 分 :
水平矿体 , < 5 。 ; 缓倾斜矿 体 , 5 ~ 3 0 。 ; 倾斜矿体 , 3 0 5 5 o ; 极 倾 斜
灰, 矿 化 蚀 变特 征 为毒 砂 黄 铁矿 化 、 硅化等。
2 . 2 无底柱 分段 崩落法 施 工
在 倾 斜 及 急 倾 斜 薄 矿 脉 的 开 采 中 ,无 底 柱 分 段 崩 落 法 是
近年 来 发展 起 来并得 到 了一 定 使 用 效果 的 开 采 方 法 , 在 国 内及
2 . 2 . 1 采场 结构 参 数
厚度分为 : 极薄矿体 , < O . 8 m; 薄矿体 , 0 . 8 ~ 4 . 0 m; 中厚 矿 体 , 4 . O ~ 国外 倾 斜及 急倾 斜 薄 矿脉 的开 采 中取 得 了许 多成功 的 实例 。
1 引 言
在 我 国金 属 矿 床 中 ,倾 斜 及 急 倾 斜 薄矿 脉 占有很 大 的 比
重, 约 占 生产 矿 山 地 质 储 量 的 1 5 %以上 , 按 出矿 量 来 说 , 占地 下 开 采 总 出矿 量 的 3 O %以上 。 在 贵 重金 属 矿 石 中 , 矿 体 产状 按
1 . 3 m,崩 落的 矿 石 在 上 部 和 侧 部 崩 落覆 盖 岩 石 下 从 回 采 巷 道
急倾斜极薄矿脉机械化开采新技术及应用

急倾斜极薄矿脉机械化开采新技术及应用2(山东卓祥安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摘要:中国地形复杂,矿产丰富。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开采这些极其精细的矿藏的困难和特殊情况,这些矿藏在我国稀有和有色矿产资源中占很大比例,因此长期暂停开采。
但是,随着采矿技术的探索和优化设计,矿块结构的科学配置,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管理制度的严格,监测控制的加强,程序的遵守等。
在某种程度上,采掘作业的质量有所提高,对于非常精细的静脉采掘,减贫标准有所降低。
由于采矿规模受到干扰,减少量非常有限,需要探索新的采矿技术,以便大幅度降低采矿中的贫化铀水平。
随后对极薄矿床的机械化开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和分析了相应的创新技术。
关键词:急倾斜极薄矿脉;机械化开采;新技术;应用分析前言薄矿藏和极薄矿藏是中国有色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面临采矿问题。
主要问题是贫化铀大量流失、机械设备水平低、工作量大、作业结构不合理和生产能力低。
因此,必须研究开发这些矿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鉴于上述情况,并考虑到这些矿床的存在特点和开采这些矿床的技术条件,本研究报告研究了这些矿床的开采方法和技术,并研究了这些矿床的使用条件和规模,以解决这些矿床缺乏开采方法的问题,实现有效开采。
一、开采的主要困难1.矿物中贫化铀的比例很高。
在极薄的矿藏中,由于矿藏狭窄、机械化程度低和开采人员不足,开采往往过度。
从事大量工作的作业人员和机器的贫化铀比率仍然过高,开采过程中运输大量飞石,大大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自然资源。
2.就业保障薄弱。
在该矿,地形类似于延伸到破碎山脉的大型山脉,起伏起伏、交替降雨和崎岖不平的山脉。
无论是设备的运输还是工作,都是极其困难的采矿期间,有关人员仍需前往采矿地点,造成缺乏安全控制,容易发生安全事件。
3.矿物的加工是困难的。
由于开采困难、贫铀含量高以及矿物的选择和分类困难。
第一是通过优先考虑低贫铀开采方法来控制矿石中的贫铀含量。
第二,由于静脉狭窄,有必要在采矿过程中对采矿地点的位置和参数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以确保三层开采之间的相对平衡。
倾斜、薄矿体开采方法的探讨

有 一 位 澳洲 采 矿 公 司领 导 人 说 : 国想要 开发 中
5 9
体 的 回采 。
1 矿体特征及开 采技 术条件
某矿 矿体 呈透 镜状 ~似层状 , 度较 稳定 , 向 厚 且
图 1 矿体典型剖面
深部 变薄 , 度 17~ . , 向北 东 8 。 5 , 厚 . 50i 走 n 0 ~8 。倾 向南 东 , 倾角 3 。 4 。走 向延 长 80m, 深近 10 0 一5, 0 延 0
8 电 耙 绞 车 硐 室 ;一 矿 柱 一 9
沿 脉 运输平 巷 布置 在矿 体下 盘 , 采准 上 山布置
在 采场 两端 的房 间矿 柱 内 , 隔 4— 每 5m用 横穿 与 采
刘贞表 ( 93 1 8 一), , 男 助理工程师 ,4 00安徽 省马鞍山市经济 2 30 开发 区西塘路 6 6号 。 6
都 离海岸 线 较远 , 想要 出 口确 实 要 费 一 番 功 夫 。 而 且非 洲政 治 不稳定 , 也可 能会 削弱 矿石 出 口前景 。
部的 1 7个铁 矿进 行调 查 , 根据 风 险等级 与 成功 概率 估 计 出矿 区产量 。中 国积 极 推动 这些 地 区的储 量开
发 , 能将成 为铁 矿 石定 价 的主导 力量 。 可
2 采场布置构成 要素及 回采工艺
21 .’ 采场 布置 构成 要 素
r
Ⅱ
矿块 沿走 向布 置 , 阶段 高 度 3 5~4 矿块 长 0m,
Ⅱ一 儿
度 5 6 矿块宽度 为矿体厚度 , 0~ 0m, 矿块划分为矿 房和矿柱 , 矿柱分顶 、 底柱及 间柱 , 顶柱高 2~ 4m,
采场 放 矿完 毕 , 及 时封 闭溜井 , 要 防止矿 石落 下 伤及 人员 或 损坏设 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 1671—29oo CN 43—1347/TD 采矿技术第l0卷第1期
Mining Technology,Vo1.10,No.1 2010年1月
Jan.2010
急倾斜薄矿脉砌柱留矿法的研究与运用 张伶年 (桃江久通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桃江县413400) 摘要:板溪锑矿2 脉倾角为78。~88。,平均8l。,矿体平均厚为0.42 m,通过采矿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论证了砌柱留矿法在矿石开采中的合理性。实际经济技术回采指标证明,新采矿方法有效降低了工人 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约1倍,减少损失贫化10个百分点以上,年效益达百余万元。 关键词:采矿方法选择;砌柱留矿法;薄矿脉回采
桃江久通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桃江县板溪锑 矿)所开采矿体为急倾斜薄矿体,有用矿物为辉锑 矿。原采用留矿法回采,常出现矿石放不下等问题, 后改为硐室取料的干式充填法回采。虽有采场出矿 较可靠的优点,但也有每次爆破后有大量品位很高 的粉矿落人充填料中,其金属损失约为15%左右, 全矿年损失经济价值近百万元,且劳动强度大、工效 低,同时两帮因被取料硐石破坏,造成围岩片帮、冒 顶等不安全现象,因此,采矿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l 开采技术条件 板溪锑矿东为中低温热液裂缝充填脉状辉锑矿 矿床,赋存于五强溪组浅变质板岩、砂质板岩或砂岩 中。‘矿体多呈含锑石英脉或致密块状辉锑矿。目前 主要开采的2 脉,其走向北450—600东,走向长约 550 m,倾向西北倾角为78。~88。,平均8l。局部最 小为60。,矿体平均厚为0.42 m主要有用矿物为辉 锑矿,品位为3%~50%,平均地质品位为25.48%, 矿石比重为3—3.8 t/m =8—10。上下盘为浅变 质板岩 厂=5—8。矿体及围岩基本稳固,矿体形态 变化稍大,矿山曾用普通留矿法回采多年,未发生自 燃自爆现象。矿床上部系山地,在矿体开采可能发 生岩石沉陷区上部无建筑物。 2采矿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一般类似矿体的开采多采用选别充填、水平分 层充填和杆柱留矿法等。但经生产实践证明,这些 方法矿石与围岩难于分采,且在第一次爆破矿石后, 在未爆破的围岩下工作不安全。至于削壁充填法因 损失太大而弃用;硐室取石充填法工效太低、劳动强 度大;其他如尾砂充填等因投资建设充填系统成本 太高,故不宜采用。普通留矿法根据过去回采经验, 虽能回收大部分矿石,但常因放矿时两帮大块片落, 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卡矿、结块、矿石不能完全放出而 造成损失,综合比较提出的适用方法为:砌柱留矿法 和杆柱留矿法。杆柱留矿虽可减少片帮,但因杆柱 数量太多成本较高,杆柱的打眼,安设等工作量大, 采矿成本也较高,且不能安全饵决卡矿结块的问题。 砌柱留矿法由于在采区中砌筑了人工矿柱,使 采空区的暴露面积和跨度减少到原有的1/3以下, 只要在部分地点加少量锚杆,预计可使其两帮围岩 的暴露面积和跨度达到一般不易产生片帮冒顶的范 围,加之中段不高,工艺简单,回采速度大大加快,因 而可进一步减少片帮和结块等现象,虽也存在砌柱 工作劳动强度大等缺点,但砌柱不但减少了采场两 帮围岩的暴露面积和跨度,且有效的从采场中选出 了大块,大大减少了卡矿结块等问题,并能降低矿石 的贫化,因此,决定选择砌柱留矿法(见图1)。
厂 Ⅱ
Ⅲ一m .7
/ 4 皋母校朱 40 m,垂直高度为40 m。 (2)采场底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人工假 巷,其扩大平巷及向上排顶工作,基本和现有假巷形 成差不多。扩大巷道宽度为2.6 in,假巷净宽2.0 m,墙高1.34 m,拱高0.66 m。拱顶混凝土厚度0.3 m,墙厚0.3 m,墙基深0.2 m。设计在混凝土中放 置两层钢筋网,网度为200 mm×300 mm。主筋焊 接网度均匀。第一层钢筋网要求靠拱下层,仅留3 —5 em保护层,两层钢筋网层距约10 cm。钢筋混 凝土捣制时使用振动器,将砂浆分层捣紧、密实,保 证强度,使混凝土标号不小于200 。为减少损失和 保护拱顶,在拱顶上用废石和75 水泥砂浆砌成三 角堆。大约每隔4 m安设漏斗,斗口宽不小于800 mm,并需架设牢固和保证斗内易于溜矿。 (3)顺路天井。顺路天井断面长1.5—1.7 m, 宽约1.4 m,作为行人通风、运送材料等用。顺路天井 置于采场两端,分为隔墙和行人格。隔墙厚度700 mnl,用水泥、河沙、碎石按1:3:5搅水捣制而成。混 凝土标号不小于100 。行人、通风格长0.8—1.0 m。 3.2回采工作 采用浅孔分层回采。分层高度1~1.2 m,回采 工作面成梯段布置。采幅宽约为i.2 m。其向上回 采工艺基本与硐室取石充填法相似,但要求将工作 面保持平整。 、 为减少两帮围岩的暴露跨度和面积,减轻两帮 的挤压和片帮现象,在采场中部布置两个废石柱支 撑两帮。废石柱的长度应根据采场的具体情况确 定,一般不少于1.0 m,采用75—100 水泥砂浆分层 砌筑。 采场分为两段,一段打眼,一段选出部分废石进 行砌柱,注意矿石中如有未能运出的大块一定要二 次破碎到300 mm以下。 矿石崩落后,采场经过通风后按顺序进行松石 处理松石和支护及选择出大块,进行二次破碎后放 矿,再次处理松石和支护采场,然后进人下一回采循 环。回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
表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3技术管理措施 .(1)采场地压管理。控制采场地压活动的主要 手段是顺路隔墙与废石柱。因此,应严格按《砌筑 工程技术要求》砌筑顺路隔墙及两个废石柱。对局 部须支护地段,采用木支护,对有条件使用锚杆支护 地段使用锚杆支护。 (2)采场出矿。采场出矿应有组织地按比例出 矿,为防止矿石结块,要求每个漏斗每天都放出适量 的矿石。 (3)采场损失管理。回采时应根据矿脉的走向 与倾向合理布置炮眼,防止采偏。两帮上矿石宜一 次性采完,遇到难采的支脉,采矿人员应立即报告有 关部门。 (4)采场爆破。严格禁止破坏上盘,适宜装药, 控制块度。 3.4安全措施 (1)爆破第一分层前,应将假巷顶部及漏斗口 充满矿石,并注意控制装药量,严防损坏底部结构和 漏斗。 (2)爆破后必须经过充分通风,待采场中空气 良好后方可进入采场。 (3)作业前,必须认真处理顶板和两帮松石。 (4)放矿前,放矿工应与采场工取得联系,按规 定的漏斗放出所应放出的数量,以减少平场工作量。 放矿前后放矿工应观察了解采场变化情况,以便发 现是否有悬拱,如发现悬拱,应及时处理。正常放矿 时亦应通知采场人员撤出放矿漏斗上方及其它附近 可能影响的区域。 (5)采场应保持两个安全出口。 (6)当漏斗卡塞炸斗内大块时,炸药不得靠近 斗板,同时药量不能太多,以免损坏斗口。 (7)严格防止水泥及水泥砂浆落人矿石中,如 有落入,应先清除干净。 (8)其它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遵照有 关规定执行。
4 结 论 (1)砌柱留矿法工艺简单,工人易于掌握,虽然 砌柱的劳动强度稍大,但较原有硐室取石充填法劳 (下转第66页) 采妒技朱 修改;斜坡转换过来后出现变形或混乱,保留坡顶、 底线,删除杂乱的斜坡线后重新生成;应注意围墙的 方向和宽度,SHV中所有围墙的宽度默认为0.5 m, 方向是沿围墙走向往左偏,为了不重、漏围墙,编码 检索地物将围墙全部选出来,逐个核对修改。 (2)检查地物编码合理性:即检查转换过来的 地物编码是否合理;编码为0、1001或者1101的地 物SUV是不认可的,需进行编码检索,逐个修改。 3 生产实践验证 为顺利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摸清建 库工作的技术疑点、难点,为全面开展城区城镇地籍 数据库建设工作积累经验,衡阳市国土资源局委托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约7.5 km 范围内进行了城镇地籍数据库建库的试点工作,从 图4可以看出,效果较好。
cad格式 suv格式 图4两套测图软件问数据转换的效果
4 结 论 ‘ 生产实践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南方CASS转换 到MAPSUV的转换方法,经加载到衡阳市电子政务 办公系统进行试运行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的 检查,完全可以满足二调数据库和衡阳市电子政务 办公系统的要求,实现了“一图多用”的功能,为解
(上接第4页】 动强度降低80%以上,故对桃江久通锑业公司的员 工来说,是易于习惯和推广的。 (2)本法因为较原有硐室取石充填法省去了占 总个采矿工作量一半左右的硐室掘进和运搬工作, 故能提高工效1倍左右,节省压风和爆破材料及劳 动力等均近1倍,其成本较原方法可减少40%左 右,故每年可节省采矿成本数十万元。 (3)新方法不但不需在两帮开掘硐室,而且中 部的废石将两帮围岩的暴露面积和跨度减少到原来 的1/3~1/4左右。再加上回采速度加快一倍以上, 故其安全条件较原硐室取石充填法大大改善。 (4)砌柱留矿法采矿损失率在5%以下,较原 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1]邵春丽.基于FME实现Micostation DGN到MapGIS SUV的数 据转换与应用[J].测绘通报,2009,(4). (收稿日期:2009—06—29) 作者简介:史与正(1967一),男,在职研究生,湖南省地质测 绘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测绘师。 有采矿方法全矿一年能多回收金属约百余吨,价值 百万元。 (5)由于矿石损失减少,故可延长矿山寿命。 参考文献: [1]解世俊.金属矿床地下开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 [2]周洵远.金属矿井通风防尘[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0. [3]邱仁文.硐室取石充填法在板溪锑矿的应用[J].采矿技术, 2001,1(3):25,27. [4]朱嘉安.采掘机械和运输[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收稿日期:2009—8—10) 作者简介:张伶年(1971一),男,湖南桃江人,生产部副部 长,主要从事采矿工程技术工作,Email:672067276@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