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1. 故事情节梳理

《祝福》以旧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为背景,主要描写一位农村妇女祥林嫂后半生的悲惨遭遇。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作如下划分:

①序幕(从开头至"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及鲁四老爷其人。

②结局(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 "至"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祝福时悲惨地死去。

③开端(从"她不是鲁镇人"至"不久也就忘却了 ")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

④发展(从"只有四婶"至"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写祥林嫂被逼改嫁。

⑤高潮(从''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写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

⑥尾声(最后一段)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作者把故事的结局放在了开端的前面,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运用倒叙手法呢?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为全文笼罩一种悲凉的氛围。

2. 人物形象透视

①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她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不但平平安安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

祥林嫂是一位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如果说善良和光明的毁灭是悲剧,那么祥林嫂正是一个被

毁灭的审美形象,小说深沉而忧郁的悲剧价值在于对旧中国宗法制度和封

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②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轻视、厌恶祥林嫂,冷酷打击、无情摧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③"我"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

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

无问题,之所以做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 的软弱和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

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3. 环境描写欣赏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 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

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

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不准沾手"败坏风俗"的告诫后,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 "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这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

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

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

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另外,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的描写,也很好地揭示了他肮

脏的精神世界。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暗示着鲁四老爷希望自己能长寿,而他对祥林嫂的死活却漠然置之甚至深恶痛绝,怪祥林嫂死得不是时候;墙上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他在祝福时得知祥林嫂惨死时,却勃然大怒,斥之为"谬种",一句话就撕下了他伪善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冷酷的心肠;而案头上摆的书籍,又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 "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4. 描写方法借鉴

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中肖像描写是其突出特点之

~。

肖像描写

小说中对祥林嫂主要有三次比较集中的肖像描写,分别是第一次到鲁镇做工,第二次到鲁镇做工和临死前。三次描写反映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的巨大变化,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描写祥林嫂脸色,第一次是青黄;第二次是青黄;第三次是黄中带

黑。

描写祥林嫂的两颊,第一次是红的;第二次是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是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是顺着眼;第二次是顺着眼,有泪痕,无精

神;第三次是眼珠间或一轮。

描写祥林嫂的衣着饰物,第一次是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第二次与第一次一模一样;第三次是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三次外貌描写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写出了她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

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三次描写鲜明对

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5. 疑难问题精释

①什么是"祝福"?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

"祝福"是旧中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即"答一岁之安,祈新年之福"。其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 "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上了她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描写的是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保守沉闷、停滞不

前的鲁镇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的缩影,这样就揭示

了产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吆喝,使祥林嫂精神崩溃了,鲁四老爷夫妇凭借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内容上用"祝福"气氛反衬祥

林嫂之死,深化了主题。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严谨完善。

以"祝福"为题的含意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惨死构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烘托并深化了主题。

②关于"我"的"说不清"

"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 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的含混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发生。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

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 "我"的软弱性。

③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 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句式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有区别。第二次用主谓倒装句,"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这一声呵斥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这一声呵斥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

判了祥林嫂的死刑。

④祥林嫂沦为乞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为

什么作品不用常规的说法"内中一个空的破碗"?

将定语后置,突出"空的"表现鲁镇人情的冷漠。祥林嫂早就成了被人们遗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乞丐",人们当然不会在祝福的时候去施舍一个"伤风败俗"的"谬种"。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