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之舞台姐妹解析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谢晋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谢晋人物事迹介绍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其中谢晋获得了助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谢晋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等。
1923年谢晋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上世纪30年代跟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就学,并在此期间将对戏曲的痴迷转向电影,随后他为求学电影,不断辗转。
1954年,谢晋首次独立执导淮剧短片《蓝桥会》,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这三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为当时的中国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改革开放后,谢晋导演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1979年,谢晋执导的战争儿童电影《啊!摇篮》上映,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此后《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大批优秀影片,更是为他赢得众多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谢晋可谓当之无愧。
“谢导拍戏总是身体力行,看仰角镜头,他就和摄影师一起趴在地上;看俯拍镜头,他就亲自登高爬梯。
”在谢晋弟子、执导儿童片《泉水叮咚》享誉海内外的石晓华眼中,谢晋的电影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将最关乎群众痛痒的内容和题材通过电影的审美语言艺术化地表现,“他对艺术的要求很高,一个电影从开拍起,对剧本、对角色的讨论始终都在跟进,他觉得如果一个剧本没有五个地方打动你,没有闪光的东西,就站不住脚。
谢晋心目中的尹桂芳大姐

谢晋心目中的尹桂芳大姐打开文本图片集我去过浙江新昌,新昌古称剡东,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在这片秀水灵山之间,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学士,也为无数名家尽情抒怀放歌。
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就出生在仅有20多户村民的新昌县磕下村小龙潭。
一条溪水从尹桂芳家的前面流过,竹林环抱,屋前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桔树,每逢中秋,桂花盛开,这是童年时代尹桂芳最感欢欣的乐园。
可是,那年代,新昌人多耕地少,农民多有破产,好多人家不得不靠卖艺为生。
尹桂芳走上了学艺的道路,长期在浙江各地演唱,直到1939年进入上海。
原来她学艺时的艺名叫尹喜花,她总觉得很不满意。
后来,有人帮她起了个尹云峰的艺名,说这个名字好听,可她觉得有点像男演员的名字,而且也没给她带来什么好运气。
她想起老家屋前那棵百年桂花树,老桂树旺盛的生命力,使她对生活充满勇气,她就给自己取名桂芳。
谢晋的老家是浙江上虞,离新昌不太远。
他出生在越剧的故乡,从小爱看社戏,接触越剧与绍兴大班,受其熏陶,他是越剧的资深知音。
虽然后来他从事电影事业,但是,他对越剧始终情有独钟。
谢晋和以尹桂芳为团长的芳华越剧团有着难能可贵的缘分,而芳华越剧团在艰苦的历程中,也多亏了谢晋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不久,尹桂芳在上海重组芳华越剧团,并设立了剧务部,这是尹桂芳思想开放的表现。
剧务部的成员有三类:一是原有的越剧编导;二是电影界的编导;三是新吸收的社会人士。
这说明尹桂芳的思路比较开阔,把剧务部看作剧目创作演出的灵魂。
芳华越剧团当时的剧务部成员是:陈曼、司徒阳(原有编导)、谢晋、黄祖模、应云卫(电影编导)、冯允庄(苏青,社会人士)。
尤其是吸收冯先庄参加剧务部,可以看出尹桂芳的宽容和魄力。
冯允庄参加戏曲编剧培训班结业后,有些剧团不想用她,思想有顾虑,尹桂芳敢用,因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后来冯允庄不负众望编写了一些剧目,其中《红楼梦》(《宝玉与黛玉》)与《屈原》两出戏,广得好评,多次得奖。
剧务部成了芳华越剧团的主心骨和智囊团。
论谢晋电影作品中的_帮助者_形象_杨璟

在文 革 期 间,谢 晋 参 加 导 演 了 三 部 电 影——— 出。在谢晋电影作品 中,“帮 助 者”(周 瑜 贞)第 一 次
1973 年 的 《海 港 》、1974 年 的 《春 苗 》和 1975 年 的 《磐 石 湾 》。 这 三 部 影 片 虽 然 不 是 谢 晋 独 立 创 作 的 ,但 是
中,主人公春花和李楠并非自觉的革命者,起初他们 到郭口扁子的一些滑稽的 动 作,听 到 他 说 的 一 些 带 有
只是复仇分子,这 也 的 确 符 合 中 国 革 命 历 史 中 的 大 黑 色 幽 默 的 话 语。 比 如,他 不 认 识 字,把 红 卫 兵 的
多数革命者的真 实 革 命 历 程。 而 影 片 正 反 映 了 “帮 “勒令”读成“今令”,并 在 上 面 撒 尿;为 了 救 许 灵 均,
一、“十 七 年 ”和 文 革 时 期 简 单 的 “帮 助 者 ”形 象
1957年,谢晋开始独立 执 导 故 事 片。 他 执 导 的 前三部故事片是 《女 篮 五 号 》、《红 色 娘 子 军 》和 《大 李、小李和 老 李 》,其 中 并 没 有 严 格 意 义 上 的 “帮 助 者”出现。在1964年 他 执 导 的 电 影 《舞 台 姐 妹》中, 第 一 个 “帮 助 者 ”形 象 出 现 了 。
* 收稿日期:2010-09-29 作 者 简 介 :杨 璟 (1982— ),男 ,重 庆 江 津 人 ,西 南 大 学 育 才 学 院 助 教 ,研 究 方 向 :影 视 剧 作 与 导 演 。
第 9 卷 第 3 期 杨 璟 等 :论 谢 晋 电 影 作 品 中 的 “帮 助 者 ”形 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方 面,典 型 形 象 的 现 实 性 要 求 使 得 典 型 形 象 他仅仅是一位老牧民。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
时代之子:谢晋

时代之子:谢晋作者:刘梦月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第13期2008年10月26日,上海龙华殡仪馆外排起长队,气氛肃穆,那天是谢晋导演的追悼会,黄蜀芹、陈凯歌、贾樟柯等众多影人纷纷悼念。
那日往前推8天,我在电视上看到“著名导演谢晋辞世”的新闻,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直到后来为进入电影学院做准备,接连看了《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天云山传奇》《舞台姐妹》等等经典影片后,才对那则新闻的沉痛意味后知后觉,原来那是电影界的巨星陨落。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娄烨、王小帅这些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导演对于我们来说过于久远,谢晋只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
我记得某位老师谈起《牧马人》时,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伟人,而谢晋就是那个时代的伟人。
”系统了解中国电影史之后,就会真切感受到这句话并不夸张。
谢晋在5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执导了36部电影,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是电影界的泰山北斗,在作品的数量、质量、时间跨度、影响范围上,纵览中国电影史,无人可与他比肩,而他拿过的奖项、获得的赞誉更是多不胜数。
谢晋是一位非常忧国忧民的艺术家,这也体现在了他的电影里,他的作品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
谢晋曾表示,“电影是我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愤思绪,表达老百姓悲欢苦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這种创作思想深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孤岛电影在青年谢晋的心中打下了电影济世、电影报国的烙印,此后从1957年的《女篮5号》到1986年的《芙蓉镇》中间的绝大部分电影,都与主流政治、文化事件相关,并且紧跟时代,反映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说他是“时代之子”并不为过。
上世纪80年代文化精英崛起,激进主义在当代思想舞台上尽情表演,1986年的一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在电影批评界被热烈讨论,谢晋对此有所思考,在那之后的作品便疏离了政治主题,他一直在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创作,也会听大众的声音。
浅析文革对电影的影响

浅析文革对电影的影响、电影人诠释文革的态度以及对文革的反思在中国广播电视史的课堂上,当涉及到广播电视制式和广播事业的发展的课题时,对于公有国营制的概述中明确地提出:广播电视是国家宣传工具,首在推行国家政府政令,对于民众实施教育引导,传媒体制从属于政治体制,传媒活动服务于政府控制社会的目标。
对于这一理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的变动拨乱对于电影事业的影响。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文革”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段。
“文革”给当代中国人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而在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中,除了那些对个体生命而言的噩梦般的人生体验之外,还有不止是“娱乐”的文化生活经验。
自然,被目为“大众文化”的电影,回眸“文革”电影,《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一当时颇为显赫的文献,揭开了这一时期对于艺术的禁锢。
一、“文革”时期中国电影的状态1951年2月,一部描写武训一生行乞办学的片子上映后在观众中反响很大,全国出现了“武训热”。
但几个月后,报刊上开始出现批评文章,5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全国主要报刊立即转载,一场全国规模的批判运动拉开了序幕。
其罪名是“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是“污蔑农民斗争”、“污蔑中国历史”的反动宣传。
文艺界整风运动从此开始。
“禁映”和批判的结果让电影界欣欣向荣的局面陷入了低谷,一年多的时间里,近四十个电影剧本被“枪毙”。
1950—1951年,全国年产故事片二十五六部,到1952年,骤减到2部。
与此同时,文化部电影局提出“电影为工农兵服务”、“塑造工农兵形象”的方针,但在当时的上海,熟悉工农兵的人不会写剧本,会写剧本的又不熟悉工农兵,这一对矛盾让大家束手无策,电影界陷入了停工待料的“剧本荒”。
更有甚是,正是因为“我没有工农兵的生活怎么写?”、“有什么写什么”这些语句,1965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于导演系的郭宝昌多次批斗、进行劳动改造,自称是“刘邓黑线的打手”右派分子,高呼着“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口号承认自己“诬蔑政治”的罪行。
谢晋电影中女性形象浅论

谢晋电影中女性形象浅论作者:杨玉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8期摘要:谢晋之所以被大众喜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塑造了很多女性的形象。
通过她们的语言动作进行精神层面的刻画,折射出谢晋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谢晋电影中女性的时代命运、时代烙印和现实生活以及人性美等方面来剖析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谢晋电影;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20-02女性在电影作品当中的形象变化,不仅仅深刻的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不断变化。
在这些变化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女性的命运史,通过其形象所揭示出来的社会内涵,追寻探索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历史变迁,表现得尤为深刻。
在八十年代,谢晋则对银幕女性的命运给了特别的关注,在他的影片当中几乎都涉及时代风云以及女性的命运问题。
如《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影片中,谢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鲜活的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透过女性的命运,不仅领略了女性的风采,同时也可以体察到社会脉搏的跳动,窥视时代的风情。
因而,纵观谢晋影片,在女性形象的创造上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女性的独特命运在谢晋影片中,女性的命运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同步的发展,因此,时代决定了女性的独特遭遇,而女性独特的命运又随着各自的角度鲜明的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足迹。
在影片《芙蓉镇》表现的极其明显。
故事从1963年的农村“四清”运动开始,经文化大革命,在1979年右派平反告终,经历十五年,正好是文革前三年和文革后三年的历史阶段。
原本生活平淡的胡玉音与丈夫经营着米豆腐店,可是上层却对胡玉音进行了清算,没收了她新建的楼房和劳动成果,逼死了她的丈夫,将她打成新富农,最后与右派秦书田进行劳动改教扫大街。
20年代~60年代电影及电影导演分析

中国电影史作业60年代的电影发展概况(1960——1966)《红旗谱》(1960年凌子风)《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年谢晋)《春雷》(1961年凌子风)《红色娘子军》(1961年谢晋)《草原雄鹰》(1964年凌子风)《舞台姐妹》(1965年谢晋)《暴风骤雨》(谢铁骊)《野猪林》(1962年崔嵬)《早春二月》(谢铁骊)《小兵张嘎》(1963年崔嵬)《千万不要忘记》(谢铁骊)《北大荒人》(1962年崔嵬)《51号兵站》(刘琼)《杨门女将》(1960年崔嵬)《阿诗玛》(刘琼)《穆桂英大战洪州》(1963年崔嵬)《停战以后》(1962年成荫)《天山上的红花》(1964年崔嵬)《浪涛滚滚》(1965年成荫)《枯木逢春》(1961年郑君里)《女飞行员》(1966年成荫)《李善子》(1964年郑君里)《农奴》(1963年李俊)《哥俩好》(1962年严寄洲)《分水岭》(1964年李俊)《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严寄洲)《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王家乙)《独立大队》(1964年王炎)《达吉和她的父亲》(王家乙)《洪湖赤卫队》(谢添)《景颇姑娘》(王家乙)《锦上添花》(1962年谢添)《冰雪金达莱》(1963年王家乙)《红日》(1963年汤晓丹)《怒潮》(1963年史文帜)《英雄儿女》(1964年武兆提)《烈火中永生》(1965年水华)《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王为一)《革命家庭》(1960年水华)《南海潮》(1962年王为一和蔡楚生)《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王苹)《地道战》(1965年任晓东)《东方红》(1965年王苹)《地雷战》(1962年唐英奇和徐达)《白求恩大夫》(1964年张俊祥)《李双双》(1962年鲁韧)《刘三姐》(1960年苏里)5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50——1959)《白毛女》(1950年王滨)《六号门》(1952年吕班)《神秘的旅伴》(林农和朱文顺)《英雄司机》(1952年吕班)《边塞风火》(1954年林农)《高歌猛进》(1950年王家乙)《党的儿女》(1954年林农)《鬼话》(1951年王家乙)《甲午风云》(1954年林农)《葡萄熟了的时候》(1952年王家乙)《兵临城下》(1954年林农)《风筝》(1957年王家乙)《寂静的山林》(1957年林文顺)《金玉姬》(1958年王家乙)《古刹钟声》(1958年林文顺)《芦笙恋歌》(1957年王家乙)《徐秋影案件》(1958年于彦夫)《边塞风火》(1957年王家乙)《平原游击队》(1955年苏里与武兆提)《林家铺子》(1959年水华)《董存瑞》(1955年郭维)《土地》(1954年水华)《智取威虎山》(1953年郭维)《在前进的道路上》(1954年成荫)《花好月圆》(1958年郭维)《上海姑娘》(1958年成荫)《上甘岭》(1956年沙蒙)《万水千山》(1959年成荫)《战火中的青春》(1959年王炎)《青春之歌》(1952年崔嵬)《光荣人家》(1950年凌子风)《无名岛》(1959年谢铁骊)《陕北牧歌》(1951年凌子风)《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金山)《金银滩》(1953年凌子风)《风暴》(1959年金山)《春风吹到诺敏河》(1954年凌子风)《渡江侦察记》(1954年汤晓丹)《母亲》(1956年凌子风)《不夜城》(1957年汤晓丹)《深山里的菊花》(1958年凌子风)《新英雄儿女传》(1951年史东山)《我们夫妻之间》(1951年郑君里)《李时珍》(1956年沈浮)《宋景诗》(1954年郑君里)《老兵新传》(1959年沈浮)《林则徐》(1959年郑君里)《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桑弧)《聂耳》(1959年郑君里)《天山配》(1955年桑弧)《翠岗红旗》(1951年张俊祥)《宋士杰》(1956年桑弧)《女驸马》(1956年刘琼)《猛河的黎明》(1955年鲁韧)《乔老爷上轿》(1956年刘琼)《洞箫横吹》(1957年鲁韧)《蓝桥会》(1954年谢晋)《今天我休息》(1959年鲁韧)《一场风波》(1954年谢晋和林农)《五更寒》(1957年严寄洲)《柳堡的故事》(1957年王苹)《英雄虎胆》(1958年严寄洲)《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王苹)《海鹰》(1959年严寄洲)《友谊》(1959年李俊)《赤峰号》(1959年严寄洲)《回民支队》(1959年李俊和冯一夫)《战上海》(1959年王冰)《火凤凰》(1950年王为一)《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年王为一)《椰林曲》(1957年王为一)《铁窗烈火》(1958年王为一)4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40——1949年)《忠义之家》(1946年中电二厂)《遥远的爱》(1947年中电二厂)《天堂春梦》(1947年中电二厂汤晓丹)《乘龙快婿》(1948年中电二厂张俊祥)《三人行》(1948年中电二厂陈铿然)《喜迎春》(1949年中电二厂)《青山翠谷》(1949年中电二厂岳枫)《还乡日记》(1947年中电一厂张俊祥)《街头巷尾》(1948年中电一厂)《松花江上》(1947年长制公司金山)《哈尔滨之夜》(1949年长制公司)《圣城记》(1946年中电三厂沈浮)《碧血千秋》(1948年中电三厂梅阡)《郎才女貌》(1948年中电三厂陈铿然)《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昆仑公司史东山)《新闺怨》(1948年昆仑公司史东山)《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昆仑公司蔡楚生和郑君里)《万家灯火》(1948年昆仑公司阳翰笙和沈浮)《关不住的春光》(1948年昆仑公司欧阳予倩)《丽人行》(1949年昆仑公司陈鲤庭)《希望在人间》(1949年昆仑公司沈浮)《三毛流浪记》(1949年昆仑公司阳翰笙)《乌鸦和麻雀》(1949年昆仑公司郑君里,沈浮,赵丹,徐滔和王林谷)《夜店》(1947年文华公司佐临)《艳阳天》(1948年文华公司佐临)《表》(1949年文华公司佐临)《假凤虚凰》(1947年文华公司佐临和桑弧)《不了情》(1947年文华公司桑弧)《太太万岁》(1947年文华公司桑弧)《哀乐中年》(1949年文华公司桑弧)《小城之春》(1948年文华公司费穆)《生死很》(1948年华艺公司费穆)《无名氏》(1947年国泰公司)《忆江南》(1947年国泰公司)《梨园英烈》(1949年国泰公司)《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年国泰公司)《鸡鸣早看天》(1948年启明公司)《祥林嫂》(1948年启明公司)《国魂》(1948年永华公司)《清宫秘史》(1948年永华公司)《春雷》(1949年永华公司李萍倩)《大凉山恩仇记》(1949年永华公司)《火葬》(1948年永华公司)《春城花落》(1948年永华公司)《海誓》(1949年永华公司)《山河泪》(1948年永华公司)《桥》(周彦)《春风秋雨》(1949年永华公司)《吉人天相》(何通)《野火春风》(1948年欧阳予倩)《蝴蝶梦》(舒适)《恋爱之道》(1949年欧阳予倩)《何处不相逢》(李英)《满江红》(1949年启联公司)屠光启:《月黑风高》《天魔劫》《血溅姊妹花》《龙凤花烛》《女贼》《十三号女贼》《玩火的女人》《处处闻啼鸟》《芳魂归来》裴冲:《铁骨冰心》《夜来风雨声》《子夜歌》《晴天劫》《浮生六记》毛羽:《大地回春》《马路英雄》唐韶华:《珠光宝气》《再生年华》刘国权:《花落流水红》《粉墨筝琶》韩兰:《从军梦》《海上英雄》《年年如意》3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30——1939年)《火烧红莲寺》(1930年张石川)《狂流》(1933年程步高)《强盗孝子》(1930年张石川)《春蚕》(1933年程步高)《歌女红牡丹》(1931年张石川)《夜来香》(1935年程步高)《生死夫妻》(1931年张石川)《新旧上海》(1937年程步高)《铁血青年》(1931年张石川)《桃花湖》(1930年郑正秋)《旧时京华》(1931年张石川)《红泪影》(1931年郑正秋)《银星幸运》(1931年张石川)《玉人永别》(1931年郑正秋)《如此天堂》(1931年张石川)《自由之花》(1932年郑正秋)《慈母》(1932年张石川)《春水情波》(1933年郑正秋)《国魂的复活》(1932年张石川)《姊妹花》(1933年郑正秋)《战地历险记》(1932年张石川)《夫妻之间》(1931年李萍倩)《啼笑因缘》(1932年张石川)《旧恨新愁》(1932年李萍倩)《失恋》(1932年张石川)《芭蕉叶上诗》(1932年李萍倩)《脂粉市场》(1933年张石川)《东北二女子》(1932年李萍倩)《前程》(1933年张石川)《琵琶春怨》(1933年李萍倩)《残春》(1933年张石川)《时代儿女》(1933年李萍倩)《泰山鸿毛》(1933年张石川)《现代一女性》(1933年李萍倩)《二对一》(1933年张石川)《丰年》(1933年李萍倩)《麦夫人》(1934年张石川)《女儿经》(1934年李萍倩)《女儿经》(1934年张石川)《三姊妹》(1934年李萍倩)《空谷兰》(1934年张石川)《人伦》(1935年李萍倩)《热血忠魂》(1935年张石川)《夜会》(1936年李萍倩)《大家庭》(1935年张石川)《花开花落》(1937年李萍倩)《劫后桃花》(1935年张石川)《凤求凰》(1938年李萍倩)《海棠红》(1936年张石川)《费贞娥刺虎》(1939年李萍倩)《女权》(1936年张石川)《少奶奶的扇子》(1939年李萍倩)《压岁钱》(1937年张石川)《女性的呐喊》(1933年沈西苓)《社会之花》(1937年张石川)《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沈西苓)《古塔奇案》(1937年张石川)《女儿经》(1934年沈西苓)《母亲的秘密》(1937年张石川)《乡愁》(1934年沈西苓)《歌儿救母记》(1938年张石川)《船家女》(1935年沈西苓)《风流冤魂》(1938年张石川)《十字街头》(1937年沈西苓)《红花瓶》(1939年张石川)《马路天使》(1936年袁牧之)《李三娘》(1939年张石川)《都市风光》(1935年袁牧之)《小侠女》(1939年张石川)《桃李劫》(1934年应云卫)《杨乃武》(1939年张石川)《生死同心》(1934年应云卫)《七重天》(1939年张石川)《时势英雄》(1934年应云卫)《李阿毛与唐小姐》(1939年张石川)《无愁君子》(1933年沈浮)《董小宛》(1939年张石川)《天作之合》(1933年沈浮)《三个摩登女性》(1932年吴永刚)《自由天地》(1933年沈浮)《母性之光》(1932年吴永刚)《冷月狼烟录》(1936年沈浮)《神女》(1934年吴永刚)《歌女恨》(1931年卜万苍)《壮志凌云》(1936年吴永刚)《一剪梅》(1931年卜万苍)《林冲雪夜歼仇记》(1938年吴永刚)《恋爱与义务》(1931年卜万苍)《麒麟乐府--斩经堂》(1937费穆)《人道》(1932年卜万苍)《镀金的城》(1937费穆) 《三个摩登女性》(1932年卜万苍)《梦断春闺》(1937费穆)《续故都春梦》(1932年卜万苍)《狼山喋血记》(1936费穆) 《母性之光》(1933年卜万苍)《香雪海》(1934费穆) 《黄金时代》(1934年卜万苍)《人生》(1934费穆) 《凯歌》(1935年卜万苍)《城市之夜》(1933费穆)《新人道》(1937年卜万苍)《归来》(1934朱石麟)《木兰从军》(1939年卜万苍)《青春》(1934朱石麟)《孤岛天堂》(1939年蔡楚生)《征婚》(1935朱石麟)《春潮》(1933年蔡楚生)《联华交响曲·鬼》(1937朱石麟)《南国之春》(1932年蔡楚生)《慈母曲》(1937朱石麟)《渔光曲》(1934年蔡楚生)《人海遗珠》(1937朱石麟)《生死同心》(1934年阳翰笙编剧)《新旧时代》(1937朱石麟)《中国海的怒潮》(1933阳翰笙)《文素臣》(1939朱石麟)20年代电影发展概况(1920——1929)《滑稽大王游沪记》(1922年张石川)《富人之女》(1926年张石川)《劳工之爱情》(1922年张石川)《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1926年张石川)《大闹怪剧场》(1922年张石川)《爱情与黄金》(1926年张石川)《张欣生》(1923年张石川)《二八佳人》(1927年张石川)《孝妇羹》(1923年张石川)《血泪碑》(1927年张石川)《孤儿救助记》(1923年张石川)《挂名的夫妻》(1927年张石川)《玉梨魂》(1924年张石川)《卫女士的职业》(1927年张石川)《苦儿弱女》(1924年张石川)《少奶奶的扇子》(1928年张石川)《好哥哥》(1924年张石川)《同学之爱》(1928年张石川)《诱婚》(1924年张石川)《碎琴楼》(1929年张石川)《最后之良心》(1925年张石川)《镜花湖》(1929年张石川)《上海一妇人》(1925年张石川)《红泪影》(1929年张石川)《盲孤女》(1925年张石川)《爸爸爱妈妈》(1929年张石川)《新人的家庭》(1925年张石川)《小情人》(1926郑正秋)《可怜的闺女》(1925年张石川)《一个小工人》(1926郑正秋)《空谷兰》(1925年张石川)《血泪碑》(1927郑正秋)《冯大少爷》(1925年张石川)《杨小真》(1927郑正秋)《早生贵子》(1925年张石川)《侠女救夫人》(1928郑正秋)《小情人》(1926年张石川)《刀下美人》(1929郑正秋)《一个小工人》(1926年张石川)《呆运》(1927年蔡楚生)《她的痛苦》(1926年张石川)《海外奇缘》(1928年蔡楚生)《多情的女伶》(1926年张石川)《无敌英雄》(1929年蔡楚生)《好男儿》(1926年张石川)《热血男儿》(1929年蔡楚生)《得头彩》(1921年任彭年)《海誓》(1922年但杜宇)《呆婿祝寿》(1921年任彭年)《古井重波记》(1923年但杜宇)《憨大捉贼》(1921年任彭年)《弃儿》(1923年但杜宇)《柴房女》(1921年任彭年)《弟弟》(1924年但杜宇)《阎瑞生》(1921年任彭年)《重返故乡》(1925但杜宇)《清虚梦》(1922年任彭年)《传家宝》(1926但杜宇)《车中盗》(1922年任彭年)《还金记》(1926但杜宇)《好兄弟》(1922年任彭年)《杨贵妃》(1927但杜宇)《女侠李飞飞》(1925年邵醉翁)《西游记之盘丝洞》(1927但杜宇)《立地成佛》(1925年邵醉翁)《万丈魔》(1928但杜宇)《梁祝痛史》(1926年邵醉翁)《金钢钻》(1928但杜宇)《白蛇传上下集》(1926年邵醉翁)《卢鬓花》(1928但杜宇)《电影女明星》(1926年邵醉翁)《续盘丝洞》(1929但杜宇)《忠孝节义》(1926年邵醉翁)《弃妇》(1922年侯曜)《孟姜女》(1926年邵醉翁)《摘星之女》(1925年侯曜)《夫妻之秘密》(1926年邵醉翁)《一串珍珠》(1925年侯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年邵醉翁)《伪君子》(1926年侯曜)《唐伯虎点秋香》(1926年邵醉翁)《和平之神》(1926年侯曜)《刘关张大破黄巾》(1927年邵醉翁)《海角诗人》(1927年侯曜)《铁扇公主》(1927年邵醉翁)《西厢记》(1927年侯曜)《宏碧缘》(1927年邵醉翁)《木兰从军》(1928年侯曜)《寻父遇仙记》(1928年邵醉翁)《玉洁冰清》(1926年欧阳予倩)《夜光珠》(1928年邵醉翁)《三年以后》(1926年欧阳予倩)《拳大王》(1928年邵醉翁)《天涯歌女》(1927年欧阳予倩)《双珠凤前后集》(1928年邵醉翁)《江洋大盗》(1929年邵醉翁)《乾隆游江南》(1929年邵醉翁)《乾隆游江南》(1929年邵醉翁)《无敌英雄》(1929年邵醉翁)20年代——60年代导演风格解析:1.凌子风:他的影片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
中国现代电影导演:谢晋人物简介

• 发生在海南的土地改革时期 • 讲述了一支娘子军队伍的成长与战斗经历
女性英雄形象
• 通过主人公吴琼花的成长,展现了女性英雄的勇敢与坚强 •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个性
《大红灯笼高高挂》: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反思
故事背景
• 发生在20世纪初的山西农村 • 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封建家庭中的悲惨命运
02 谢晋的电影风格与特点
谢晋电影的主题与题材选择
主题
• 关注人性、道德、历史等社会问题 • 强调人性的光辉和悲剧的冲突
题材
• 多选择具有历史背景的故事,如战争、革命、封建礼教等 • 注重民间故事和人物的描绘
谢晋电影的艺术风格与技巧
艺术风格
•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 镜头语言富有表现力,强调视觉冲击
意义
• 谢晋电影强调人性的光辉和悲剧的冲突 • 对当代电影在探讨人性、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封建礼教批判
• 通过主人公颂莲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腐朽 •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高山下的花环》:对战争的反思与对人性的挖掘
故事背景 01
• 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 • 讲述了一支边防部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生死经历
对战争的反思 02
• 通过战争场面的真实描绘,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强调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
职业生涯初期
• 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助理导 演 • 参与了多部影片的幕后制作工作
谢晋的导演生涯初期与发展
导演生涯初期
• 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女篮五号》 • 影片受到广泛关注,获得好评
导演生涯发展
• 1960年代,执导多部获奖影片,如《天云山传奇》、《舞台姐妹》 等 • 1970年代,执导影片《牧马人》,获得更多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谢晋的代表作之一《舞台姐妹》不得不说,这部1965年公映的影片是谢晋最动感情的一部影片。
从故乡戏曲到民族征象, 越剧以其动人的情感力量和精巧的结构方式, 成为《舞台姐妹》的影音载体与精神内核, 并散发出永不消磨的美丽与魅力; 当然, 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 影片中的小舞台与大舞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概念化地图解政策的嫌疑, 但对哲理性的寻求, 使谢晋及其《舞台姐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个人, 也超越了时代; 而从感情之变到命运之变,《舞台姐妹》中的“姐妹”, 蕴涵着更加丰富复杂的信息, 使影片成就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常看常新的经典。
《舞台姐妹》的生成机制及其历史命运, 不仅是其导演生涯声情并茂、跌宕起伏的篇章, 而且是中国电影史风云变幻、令人深思的传奇。
以《舞台姐妹》来展开对谢晋电影的分析不难发现其1960年代电影创作其电影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故事、时代、人三个主题,可以说谢晋代表这一个电影的时代。
故事
故事第一位
说谢晋的电影,首先要说的是故事。
因为谢晋的电影都是在讲故事,故事总是第一位的。
叙事戏剧化
叙事结构是一部影片的脊梁,通过对叙事结构的宏观把握,决定故事的讲述
方式,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传达自我的人生体悟。
谢晋继承中国电影叙事传统,遵循戏剧化的原则安排情节发展的叙述逻辑,精心设计起承转合的叙事关键点,
以集中强烈的戏剧冲突满足大众观赏心理,带给观众心灵的冲击和视听的愉悦。
视听语言的象征与渲染
根据影片的主题内涵和故事背景,会选择提炼富有象征意义和银幕美感的典型空间,如《舞台姐妹》里水乡江畔戏台便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把戏剧小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台上唱戏和台下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
时代
特定环境下的人性表达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的影片都能与中国的近现代乃至当代史的一部分挂起钩来,他的主要作品基本顺应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文艺思潮和公众的文化心理,把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时代剧变紧紧地纽结在一起,是在“用电影抚慰我们生存的年代。
”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谢晋潜在的史诗意识使得他从民族、时代的高度来宏观地把握历史、关注现实。
融入思想,在影片里和时代谈谈
他的电影紧跟时代,但因注入了个人的思考与见解,又使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人
在人物命运里揭示人性
谢晋用镜头“写戏、写人、写人的命运,揭示人物的灵魂”,而人的命运又总是同当时的整个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充满人情味,彰显人文关怀
谢晋电影无论是对过去历史的反思,还是对当今现实的询问,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
以深情、深沉、冷峻的创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些负面现象。
人物形象塑造:对立与比照
在谢晋电影中,人物通常生活在公共的政治空间,他们的命运与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
导演尤为关注注重人物命运的跌宕、反差、对比是谢晋电影中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
结语
都说“谢晋走了,他带走了一个时代。
”在新中国电影文化版图上其创作代表了后来者难以企及的时代标高。
谢晋继承和拓展了中国主流电影和上海学派的
叙事和镜语传统,成为推进主流电影发展的关键
环节,他的电髟创作横贯当代中国近60年的跌宕历史,以电影为笔,努力推进人文主义理念、两性平等和社会公正观念,体现出一位有机知识分子主动介入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民主进程的责任与勇气,对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记忆与身份认同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