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合集下载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这首歌曲,让人们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

那时,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着敌人的入侵。

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中国的卢沟桥。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8月13日,日军开始对中国的淞沪会战进行进攻。

当时,中国军队在上海的南汇地区设立了一个防御要塞,名为八百壮士。

这些士兵,都是中华民族的骨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着祖国的尊严。

八百壮士的抗击,让日本军队感到了强烈的威胁。

他们决定攻克这个防御要塞,以便顺利进攻上海。

在日军的炮火下,八百壮士孤军奋战。

他们用枪支、手榴弹和刺刀,抵抗着日军的入侵。

虽然他们人数少,但是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却让日军感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最后,八百壮士的弹药用尽了,他们只好用刺刀和手榴弹进行最后的抵抗。

当日军以压倒性的优势进攻时,八百壮士全部阵亡。

但是,他们的英勇事迹,却被世人铭记在心。

八百壮士的牺牲,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80年的时间,但是八百壮士的故事,仍然让人感到激动和震撼。

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八百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八百壮士的故事,是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今天,我们已经走过了80年的时间,但是八百壮士的故事,仍然让人感到激动和震撼。

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卫祖国,也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八佰》观后感1今天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不畏牺牲的英雄。

它主要讲述了淞沪会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英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个日夜,誓死保卫祖国防线的事情。

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还有许多情节让我们不由的流下了泪水。

这一段是最让我振奋的————当时四行仓库已被日军包围,而且到处都是激烈的轰炸声,然而驻守仓库的国军就连一面国旗都没有,这时河对岸有人把国旗绑在自己的身上,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交给到了战士手中,国军英雄不惧牺牲把国旗在四行仓库的顶层高高升起,民众们也为此而感到振奋,他们在不停地欢呼,每个人都咬着牙,含着泪!这时日军也发动了更加疯狂,残暴的进攻。

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英雄们也组织了敢死队,他们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躯上,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之身阻挡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

对岸的民众看到此景都愤怒的攥紧了拳头,真想冲上去同他们一起战斗,此时的人们心中是多么的愤怒,多么的悲痛!而我们的英雄又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无畏!日军眼看久攻不下,又开始用轰炸机对仓库狂轰乱炸,他们的目的就是想炸掉我们的国旗,摧毁我们的意志,而我们的军人毫不退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旗帜,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中国不会亡。

影片结束时,我的心一直是激动的,愤怒的,拳头也是紧握的!最后我想说:同学们,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父母、老师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懂得感恩,报效国家!向为了和平而流血牺牲的先烈致敬!《八佰》观后感2疫情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了管虎导演的《八佰》。

很是惭愧因为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场如此惨烈的战役,这次战斗中我国实际参战人数只有420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800人,史称八百战士。

他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八佰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八佰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八佰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1、“八佰”是淞沪会战为守住上海最后一支军队,是一支只有400多人的军队,为威慑敌人自称有八百人,400多人中基本都是十七,十八岁的孩子,在战争的前期,纷纷写下遗书,发誓要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2、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之后,由于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加上武器装备精良,中国军队虽然临危不惧,誓死不从,但是依旧纷纷败下阵来,最后选择撤退上海,为掩护大部队的撤退,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临危受命,负责殿后,保护其他人的性命。

刚开始的保护中,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拼尽全力,但依旧伤亡惨重,为了更多的人活下去,八十八师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敢死队,负责最后的保护,为了威慑敌人,谎称是一支拥有800人的军队,从此就有了“八百壮士”的名号。

第 1 页共1 页。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在上海苏州河的北岸,现在仍屹立着一栋弹痕斑斑的建筑,无言地述说着当年抗日将士们的英勇壮烈。

它就是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6日,为了掩护国民党八十八师和其它部队向西撤退,谢晋元带领400多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奉命据守四行仓库。

谢晋元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他们浴血奋战4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童子军杨慧敏给将士送旗01苏州河对面当时是英美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蒋介石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绝大部分的中国军队已经顺利撤退,并重新部署;而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于是他下令谢晋元于10月31日撤出仓库。

刚接到通知时,谢晋元坚决不答应。

因为他早已立下了“殊死报国,誓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

后经再三劝说,谢晋元才同意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但随后英租界在日军的威胁下,解除了壮士们的全部枪械,并将他们送到了租界西部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02在租界内,谢晋元仍然没有放松部队操练,依旧组织大家出操、训练。

每天早上,孤军还会升国旗。

这些行为让租界守军很不自在,他们怕惹来日本人。

一天早晨,趁着孤军升旗时,英国人指使全副武装的白俄雇佣军来抢国旗,还开枪打死了四个保护国旗的战士。

当时,谢晋元给蒋介石写信,想继续抗战杀敌,得到的回复却是要忍耐。

可想而知,谢晋元他们是多么的愤懑和压抑。

但谢晋元依然每天带着手下的士兵,对着没有国旗的旗杆升旗、行礼。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四行孤军营操场被4名汪伪特务收买的兵痞刺死,年仅37岁。

后来4名叛徒被租界审判处死。

谢团长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却死在了卑鄙的叛徒手中!后来,谢团长的遗体被安葬在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少将。

25万上海市民纷纷含泪到孤军营为谢晋元送葬。

八佰信仰与勇气的传奇

八佰信仰与勇气的传奇

八佰信仰与勇气的传奇八佰是一部描写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发生的真实战斗故事的电影。

该片以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传奇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八佰壮士们信仰与勇气的伟大。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电影内容和深层意义三个方面,讨论《八佰》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信仰和勇气的价值。

1. 故事背景八佰这一真实故事发生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华革命军,团结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入侵。

四行仓库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掌握了该地就意味着掌握了上海周边地区。

然而,在面对强大的日军进攻时,只有八百壮士坚守仅有的枪支弹药,他们面临着危险的生死挑战。

然而他们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信仰与勇气。

2. 电影内容电影《八佰》通过细腻的演绎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八百壮士们在四行仓库内坚守的艰辛,以及他们信仰与勇气的传奇故事。

八百壮士们以壮烈的牺牲和不屈的意志,为中国的抗战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电影中,八百壮士们不仅面对日军的攻击,还要面对内部的困境和矛盾。

然而,他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勇气使得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并最终战胜了敌人。

每个八百壮士都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信仰与勇气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3. 深层意义电影《八佰》不仅仅是一部展示历史战争场面的影片,更是关于信仰与勇气的探索和传递。

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对自由和独立的执着,都体现了信仰与勇气的重要性。

这种信仰与勇气的传递,不仅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回顾,更是对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呼唤。

它让我们明白,信念和勇气是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基石。

在困境中,只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才能驱使我们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外界的艰难,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八佰》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八百壮士们在四行仓库内的战斗,传递了信仰与勇气的传奇。

这种信仰与勇气的力量在历史上一再证明了它的重要性和无穷的价值,它鼓舞着每个人为了更好的未来去努力奋斗。

“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

“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

“八百壮士”后来的生活从前有一群人叫做“八百壮士”,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甚至没有足够的弹药去对抗日军,但他们却宁死不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

这些勇士们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但是关于他们的后来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八百壮士”们的后来生活。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的是,“八百壮士”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

事实上,在1937年华北事变期间,这些士兵们是属于一个名为“每杆棍子的故事”的团队。

后来因为在“淞沪会战”中表现突出,媒体对他们的报道中才提到了“八百壮士”的称号。

那么,这群勇士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一、曾经陷入绝境的“八百壮士”如何生存?在当时的抗日战争中,八百壮士之所以被称为“八百”,就是因为他们一共只有八百人。

他们的任务是保卫上海四行仓库,抵挡住一支数目庞大的日军。

然而,其实八百壮士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死亡了。

在上海四行仓库中战死的只有40人左右,还有一些是病死或者牺牲了,但大部分的士兵还是活了下来。

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幸存者并没有像其他士兵一样被返乡,而是留在了军队。

其中一些人成为了军官,一些人成为了教官,而一些则回到了他们的故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如何重新适应生活?对于这些习惯了战争生活的士兵来说,回到平静的生活并不容易。

很多人都面临着重新适应的问题。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调整。

有些人回到了自己家乡,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些人则选择了留在部队,继续为国家服务,但是这些人都是在战争之后转为后勤工作。

三、他们的荣誉如何被传承?尽管时间流逝,但八百壮士的勇气始终被新一代人传承着。

为了纪念这些勇士们,中国政府也陆续为他们做出了很多事情。

例如,在浙江的紫金山上建了一个八百壮士的墓地,供人们祭奠。

同时,也有很多电影、电视剧和小说记录了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勇士的事迹。

就算是没有战争的时候,也需要有英雄来保障国内的生活和发展。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八百壮士困守孤军营时,被日军将余部俘获押走,部分人被遣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壮士国民革命军陆军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革命军决定全线西撤,命令第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

当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地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

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

这幢钢筋水泥建筑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4家银行存储贷物的联合仓库,以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著称。

一直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先后在上海地区投入40多万兵力,与日军展开“淞沪大战”。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

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师师长,著名长腿将军孙元良属下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所部第一营的官兵,奉命坚守四行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

据青年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坚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于顾及到早期伤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强营700余人),也出于“凑整数”和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故号称800。

之所以在四行仓库这个必死之地防守,是因为该地就在公共租界边上,毫无遮掩,相当于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争取同情。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当时,
日本侵略军已经攻陷了中国的上海市,并向上海保卫战中的南京市发起进攻。

南京市的淞沪抗战指挥部意识到,失去四行仓库将让日军攻进城市核心区域,他们决定派出八百名军人保卫四行仓库。

这个决定被称为“再起之战”。

八百壮士由来自零陵一带的湖南官兵组成,他们接到命令后立即集结在四行仓库。

他们的指挥官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老兵陈树湘。

当几千名日本士兵团团围住四行仓库时,八百壮士的士气良好。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抵抗了日军的连续进攻。

八百壮士利用四行仓库内的砖墙、铁门和火器来抵抗敌人,并频繁使用手榴弹。

在整整四天的战斗中,八百壮士没有退缩或投降的意思。

尽管日军使用了大炮、机枪和飞机进行猛烈轰炸,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周旋于战火之中。

最终,八百壮士的英勇抵抗塑造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奇迹。

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成功地阻止了日军攻占四行仓库,为南京市的抵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八百壮士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他们的壮举激励了整
个国家,并为后来的抗战努力树立了榜样。

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纪念碑,用来纪念那些无畏的士兵和他们顽强的抗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八百壮士困守孤军营时,被日军将余部俘获押走,部分人被遣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壮士国民革命军陆军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1称呼由来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革命军决定全线西撤,命令第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

当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地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

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

这幢钢筋水泥建筑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4家银行存储贷物的联合仓库,以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著称。

一直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2历史事件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先后在上海地区投入40多万兵力,与日军展开“淞沪大战”。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陷落;10月,日军突破大场防线。

奋战在闸北、江湾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师师长,著名长腿将军孙元良属下第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所部第一营的官兵,奉命坚守四行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

据青年历史学家们考证,当时坚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于顾及到早期伤亡和原有建制(一加强营700余人),也出于“凑整数”和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故号称800。

之所以在四行仓库这个必死之地防守,是因为该地就在公共租界边上,毫无遮掩,相当于向全世界进行现场战事广播,有利于扩大影响,争取同情。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

当时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

日军进攻的时候,顾忌误伤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

将士们孤军奋战四天四夜,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其间公共租界的民众隔河摇旗呐喊,甚至渡河送去慰问品。

各国媒体现场报道,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使命后,本来就无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了武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全部落入敌手。

谢晋元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兵痞暗杀,不幸牺牲,其余战士被日军押解至战俘营。

(参见“谢晋元”、“四行仓库”词条)八百将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国内外,人们称赞他们是“八百壮士”并专门谱写了颂扬他们的歌曲《八百壮士歌》。

3遗骸归国参与1937年淞沪抗战“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的部分幸存者,曾被日军送往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做劳工,其中有十余人与其他600多位中国抗日将士客死异乡。

2009年3月17日,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活动,计划派出先遣队赴巴新调查,争取在年内完成流落在当地的抗日将士们遗骸的身份确认工作,并将将士们的英灵接回祖国,在国内举行迁葬仪式,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早日叶落归根。

“迎接抗日战士遗骸回国筹备组”成员、搜狐网副总编梁春元表示,如果活动顺利,2009年7月就可以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安葬。

而此次“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活动缘于一位网友的帖子。

2008年12月23日,搜狐社区网友“天竺道”在搜狐社区上发表了一篇《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津》的帖子,文中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在拉布尔附近偏僻的山坡上,发现数百名中国抗战将士的墓地,其中有包括在1937年10月在上海淞沪战役“四行仓库保卫战”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在内国民党军队的将士,以及新四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战士。

他们在抗战中被日军俘虏,后被遣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遇难。

这些墓地建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当地的华侨和被盟军解放的中国战俘共同为集中营中死难的战友修建。

经过60多年后,由于当地火山频频喷发,当地华侨纷纷移民他地,导致这些中国抗战军人的墓地失去保护,年久失修,破坏严重。

4坚守四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大会战。

10月26日,日军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

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

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

为掩护大军撤退,第88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

师长孙元良在团以上军官会上,问谁愿意挑这副重担,第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当即表示愿意留下。

于是,决定以该团第1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

全营共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420余人,对外仍用团番号,称800人,由团副谢晋元、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等率领,以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实施掩护任务。

谢晋元受领死守四行仓库的任务后,对全体官兵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

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全体官兵表示: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7层大楼,楼高墙厚,易守难攻。

这里曾是第88师司令部驻地,储备了不少弹药和粮食。

仓库的西面和北面是中国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苏州河,河的南岸也是公共租界。

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

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也就成了孤军。

谢晋元率部进入四行仓库后,迅速加强了四周防御工事,并在四行仓库内部署兵力,构筑强固工事。

四行仓库内有大量的大豆、小麦,这些包装粮食的麻包成了理想的构筑工事的材料。

他们用麻包堵住了仓库的大门,封闭了所有的窗户,留出了射击孔,派人分层据守。

为了隐蔽部队,还把大楼的电灯全部破坏掉,同时焚烧了仓库周围的房屋,防止日军据此向大楼进攻。

27日中午,日军开始从西面的交通银行方向向四行仓库逼近,当即遭外围阵地守军顽强抗击。

日军扔下数具尸体,抱头回窜。

随后,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向外围阵地,外围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

日军占领外围阵地后,立即猛攻仓库大门。

日军兵力几倍于守军,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全楼火力一齐射击。

三连连长面部受伤,血流满面,仍不下火线,一面以毛巾捂住伤口,一面继续指挥战斗。

是日,日军遗尸80余具,四行仓库丝毫无损。

随后两日,日军动用飞机、坦克,连续向四行仓库发动猛烈进攻。

八百壮士赁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

谢晋元亲手毙敌1名。

日军屡遭重创,毫无进展。

四行仓库巍然屹立。

经过三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

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激励大家奋勇杀敌。

杨瑞符召集官兵讲话,说:“望各位爱国的男儿都抱定必死的决心,和谢团副、本营长死在一块吧!大家可以简单地写遗书一封,通知家中。

写好后,收集起来,等待将来设法送到邮局去,以表示大家牺牲的决心。

”30日,日军向仓库发起总攻。

战斗从上午7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

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勇士们,众志成城,凭坚固守,日本侵略军徒唤奈何。

日军虽有飞机,但不敢投弹;虽有大炮,却不敢轰击。

因为仓库附近就是公共租界,若流弹落入租界地区,就会引起国际争端,他们只好望楼兴叹。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2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

5事迹影响八百壮士孤军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震撼了全国人心,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关注和尊敬。

饱受日本侵略军摧残凌辱之苦的同胞们,以各种方式支援孤军,表达他们对八百壮士的爱戴与敬佩。

在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大楼上观战的群众,每当壮士们击毙一名日军,无不拍手称快,挥动着帽子、手巾向他们欢呼致意,周围的群众还把日军集结地点、行动情况用黑板写字报告给孤军。

上海各界群众连日箪食壶浆,热情慰劳抗日勇士。

信件、食品、药物源源不断地送入四行仓库。

就在战斗进行得最激烈的28日午夜,女童子军杨慧敏小姐把一面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献给八百壮士。

当杨小姐献上浸透了汗水的国旗时,八百壮十激动得热泪盈眶,谢晋元激动地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来的不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第二天凌晨,八百壮士在敬礼的号音中,将杨小姐献送的国旗高高升起在四行仓库大楼顶上。

看到冉冉升起的国旗,隔河观战的群众欢声雷动,在场的外籍人士也无不为之动容。

杨慧敏送旗的壮举,当即由路透社传遍全国、全世界。

自从日军占领上海市区后,到处都是侵略者的太阳旗,唯有四行仓库上高高飘扬着中国国旗。

在太阳旗和米字旗之间,中国国旗显得格外醒目。

当日军发现这面国旗后,便再次向四行仓库发动疯狂的进攻,并用机枪向国旗扫射。

谢晋元向八百壮士高声呼喊:“兄弟们,我们要和国旗共存亡,誓死不投降,狠狠消灭敌人!”上海的进步作家,纷纷提笔讴歌勇士们的英雄壮举,著名剧作家田汉、陈白尘创作舞台剧《八百壮士》公演,八百壮士与上海人民隔河合唱《八百壮士之歌》。

英文《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也指出:“华军在沪抵抗日军之成绩,实为任何国家史记中最勇武的诸页之一。

”《泰晤士报》刊文表示:“‘八百壮士’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为中国主权永保卫,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

”[1]6抗战事迹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战,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

中国军事当局考虑到预定任务已经完成,乃于31日命令孤军撤退。

谢晋元接到命令后,当即代表八百壮士表示:全体官兵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后经再三电令,八百壮士才挥泪表示执行命令,退入租界。

第88师副师长冯圣法、参谋长张柏亭,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俞鸿钧,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等为安排孤军撤退,曾同负责租界驻军的英军司令斯马莱特进行交涉,双方达成协议:由英军压制日军火力,孤军通过西藏路,从新垃圾桥进入租界,然后搭乘英军汽车到沪西归队。

31日凌晨,谢晋元率孤军开始撤退。

壮士们敏捷地冲出大楼,由新垃圾桥进入租界。

谢晋元自己最后一个离开仓库阵地,杨瑞符营长身负重伤,住院治疗。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成功地撤出四行仓库,退入租界,正准备从沪西方向归队,继续与日军作战时,租界当局迫于日军关于若租界准许孤军通过,日军也将通过租界追击孤军的威胁,违背诺言,要收缴孤军的武器,车运胶州路羁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