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美术欣赏的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学美术欣赏的课堂探究

【摘要】本文试图以教学实践者的视角,从美术欣赏相关的概念出发,分析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提出与之相应的教学态度,以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关键字】美术欣赏课;欣赏课特性;欣赏课教学

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当然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的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一、对美术欣赏课本身的认识

首先,美术欣赏课的人文性,《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初中阶段,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欣赏课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如一代国画大师蒋兆和的《流民图》反映了我国被日本侵略,北平沦陷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场面。《蒙娜丽莎》中没有任何饰品装饰的自然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

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

其次,美术欣赏课的关联性。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再次,美术欣赏课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

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二、对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认识

在美术欣赏课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打破一般“传授——接受”的学习模式,甚至可以将情况逆转为,学生讲,老师听。这样学生的角色较为主动积极,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习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单向的接受知识,提高欣赏水平,而是学生从资料、环境中不断搜寻、探索以及观察并与人沟通。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欣赏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三、对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1、欣赏课的着入点即从哪些角度方面欣赏。

寻找第一印象,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霍贝玛的《林间小道》中,通过两排树木高低不一,疏密有致的组合和排列,创造了一个透视感极强的空间,观者被树木和小路引向了画面的深处;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如齐白石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雅克林那德《静

物》中各种静物象征的五种感觉:鲜花象征嗅觉、镜子象征视觉、拨开的柠檬象征味觉、乐谱象征听觉及钱币象征触觉。

2、欣赏课中的注意点。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门特殊的学科,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有些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如果教师把这些作为构建桥梁的主要材料,这座“桥”多半是建不起来的,学生就不可能有达到“彼岸”的可能。由于教师自身艺术观念的迷失,学生本来随欣赏而来的鲜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也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逐渐冷落,甚至销声匿迹了。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开国大典》、《南昌起义》等,

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亲爱的提奥》荷兰凡高南海出版社

[2]《西方艺术史》法国德彼奇海南出版社

[3]《走进大师》刘剑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