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磨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反思磨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反思磨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反思磨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反思磨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好课是磨出来的”,对于这句话,各位教育工作才已经取得了共识。所谓磨课,就是某位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磨课的具体流程大致有:课前备课研讨,确定磨课类型及所要研究的问题----个人备课----第一次试教----集体评课议课,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次试教-----评课议课提出修改意见……可根据需要确定试教的次数。在反复的的课例打磨过程中,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某一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并在“一课”的打磨中探索出某一类型课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磨一举三”的功效;在一次次的试课与评析中,可进一步提升个人教学技艺,并在全员参与中,升华教师团队集体智慧;通过参与磨课的全过程,也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磨课活动虽然环节齐全,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只是打造出一节课,缺乏对一类课的教学启示;有的磨课过程耗时,过程性记录不明,缺乏理论提升;有的磨课过程与磨课初期制订的目标不符,南辕北辙等。

1、分工不明,过程随意。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都进行过磨课活动,但磨课效果良莠不齐。有的磨课活动准备仓促,磨课之前未对参与磨课的团队进行系统分工,从而因分工不明导致有些工作重复或有些记录工作缺失等;有的由于磨课前没有根据磨课内容进行相关知识准备,导致部分虽参与磨课活动,但却不能对所磨课例提出中肯意见;有的团队未制订统一的磨课目标等,导致部分参与教师不明确磨课的重点,因此磨课过程中不能把握关键来记录、反思等等。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磨课活动只是走形式,就课论课,磨到哪儿算哪儿,磨出什么

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虽然也多少会有所收效,但由于缺乏组织计划,不能系统总结出经验,也就达不到“磨一课而知一类型”的由点及面的提升效果。

对策:按“需”制订计划,依“材”明确分工。

磨课之前应首先确定磨课课题,并结合磨课课题的特点及本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确定要研究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制订出相应的磨课计划。同时因为磨课活动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要根据每位成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例如善于课堂表现的教师实践教学设计;思考型教师进行幕后指导等,从而使所磨课例在大家的集体智慧中得到提升。同时还应根据研究目标制订出一系列措施,保证整个磨课活动有计划,有分工,最终有总结,有提升。

2、目标失当,研究无价。

有的磨课活动中虽然制定出磨课目标,但是目标制定得不合理,不便于操作,因而在实践中参与教师无法把握磨课的方向,也无法提炼经验。例如在某次关于计算课教学中,某校制订的磨课目标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于一节计算课来说,这一目标过大,缺乏导向性,不利于在某一节课中实现,因而也就无法在磨课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经验;再如在“九加几”一课中,制订的磨课目标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计算九十几的方法”,这一目标过小,属于教学目标范畴,仅适用于本节课,所得到的经验不能在其他课例中推广,适用度不够,研究的价值不大。

对策:依“用”把握目标,按“课”确定主题。

磨课时首先应根据学校或教师的需要确立研究目标。磨课目标中要体现,在本次磨课活动中,通过哪种方式的探索使教师得到哪方面的提升,学生得到哪方面的发展等,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目标:通过磨课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计算算理的重视度,理解“运算能力”的含义;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而在确定具体的研究主题时,则既需要根据课例的特点来确定,同时要考虑到所研究问题的推广性,即这一问题在本课会遇到,在执教同类课题时都要面对的问题;研究的问题要有切入点,是通过本节课确实可以研究的问题。例如同样是“小数乘小数”一课,可以将“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理解算理,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主题,这一主题既是本节课可以解决的,同时所得出的经验也是在其他类似的计算课中可以得到应用、加以推广的。

3、过程无序,缺乏提升。

有些磨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一课多磨,集体出谋划策,最后也呈现出一节精品课例,但是磨课过后,大家只记住最后所呈现的课例,而对磨课过程中的改进及相关思考知之甚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过程性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导致如黑瞎子掰苞米一样,前面做后面忘,事倍而功半。

对策:按“实”记录过程,经“思”提升理念。

磨课重在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订直至完善。而每次修改都集中了参与者的智慧,因而每次修改的原因、修改的结果都有必要记录下来,以便为之后的研究做借鉴。例如在上课之前的集体研讨活动记录、每一稿教学设计的修改原因、每一次观课后的评课意见等,都是宝贵的过程性材料,也都真实地记录着所磨课例不断蜕变的过程,有必要形成系统的记录材料,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有反思才有提升,一节好的设计在课堂中落实得如何在执教过程中有哪些亮点,还存在有哪些不足或困惑都需要进行及时的反思与

回顾,因而教后反思、观课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记录性的材料,真实地记载着一节好课是如何诞生的,在这些记录中也能更加直观地感受磨课的成果,发现“好课是如何得来的”。

同时,每次磨课之后,有必要对磨课的过程进行总体梳理,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此次磨课的结论,并形成可推广的理论认识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从而使磨课活动的效果达到最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