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论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摘要:该论文探讨的是网络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文章在对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回顾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对儿童青少年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提出了面对这一时代中国家庭教育的走向如何以及家长们该怎么办这两个严肃的问题。文章在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文章中,特别针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软、硬两类易于掌握实施且适用的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儿童青少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一体化的洪流之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由这被称为第四大传媒的互联网所建构的网络文化使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冲击。这一切在促使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同时,也为现代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此,研究网络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现状

在1994年,只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条专线联结,除此之外,国内几乎无人知道国际互联网为何物,然而仅一年多时间,这条联通世界各国的“高速公路”便铺到了我们的家门口。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上网用户达到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使用宽带上网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网络国际出口宽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网民每周的上网时间分别为13.2小时和4.1天,上网人口普及率达到15%左右。[1]目前,我国计算机拥有量、互联网用户、网站数仍在飞速增长。电视毫无疑问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根据资料,2003年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已达到94.8%。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数达到10.7亿人。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上网已成为可能,这还将使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比例大大提高。[2]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上网人口普及率在不断提高。可以预测,未成年人的上网普及率也将随之提高,与计算机网络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将越来越多。

二、网络时代对孩子们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孩子们的正面效应

1、对孩子们观念系统的积极影响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是:快捷、方便、双向、开放。[3]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网络时代的精神之集中体现。它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上网的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全球意识,效率观念,平权意识等。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学习已经不可能是一种一劳永逸的事情了,要想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自己须得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和学习新的技术。

2、网络的平等性为孩子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平等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首先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那样的垂直型关系,交往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它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事等种种横式的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变得更加自由、平等,网上认识的朋友都称为“网友”。其次,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或弱化了。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形式出现。这里没有天然的

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因在父辈眼里都属于“年幼无知”或“乳臭未干”,常被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在这里,青少年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我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互联网对孩子们的负面效应

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一面,也有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新生儿也毫无例外,也具有双面性特征。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不良信息和一些网络主题的不良行为都会对孩子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1、恋网上瘾或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危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鲜事物,而且在不断增加。因此,

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儿童、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有关专家分析,儿童是电脑的天生爱好者,最适于在电脑的空间里发挥他们的智慧。在现实中,类似的患上“网络迷恋症”的青少年正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很容易使他们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是指患者无节制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以致于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以及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4] 对于这个方面,武汉大学的陶宏开教授有较深入的研究。

2、网络信息垃圾会弱化孩子们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求购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在一起,使网络成了信息的万花筒。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儿童、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心理或冲动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花花公子》这样的色情杂志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无法接触到的,但当该杂志以合法的形式在美国进入网络后,由于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猪奇“的、“窥淫”的心理。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

上的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5]更危险的是,网络的隐蔽性常使孩子们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这印证了大家平常爱说的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3、互联网的隐蔽性将导致儿童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增多

在互联网上,儿童、青少年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因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察觉。行为主体的隐蔽性,使网上不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犯罪提供了方便,利用互联网从事高科技犯罪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社会问题。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在这1%中,也只有4%被检控。

[6]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的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也是最为关键的是网络本身具有脆弱性,一组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的字符就可以使其瘫痪。以上这一切对于一个有破坏欲望的人来说,显然是极大的诱惑和鼓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被发现,这对于许多破坏欲望并不强烈但充满好奇和叛逆心理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也是神往的。

三、网络时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一)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指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进行改革。社会多元化趋势使孩子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可以使他们吸纳其成长环境中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规范,养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我强化的成长力是孩子们在社会化进程中确定自我成长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孩子们在儿童、青少年成长时期应培养的基本能力。缺乏前者,孩子们的社会化的任务难以形成;缺乏后者,他们难以成为社会事业的生力军,也难以接好父母这一辈交给他们的接力棒,这样,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难以体现。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家长的转变

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卜卫在《生活在网络里》是这样论述的:“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国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7]在网络时代,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们在孩子们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

(三)解决互联网络对孩子们负面影响的具体办法

1、采取“堵”的硬办法

有许多硬办法可以防止孩子们接触可疑的(如色情、暴力等)网上内容,这些办法有不少是不需要花太多钱的,最流行的办法是采用“内容过滤器”程序。这些程序一般在计算机的后台运行,对进入网络浏览器的文本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过滤器”捕捉到某个家长们认为具有猥亵性、色情的、暴力等不适合儿童或青少年的词语,它便会自动剔出有关的材料或放弃整个网页,这表明程序已经开始干预,对网上冲浪人的健康和利益进行保护。对于那些在家里不能陪着孩子们上网,却又想实施一定管制的父母来说,这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然而,内容过滤程序的问题是它不仅过滤掉你不希望看到的内容,而且也会过滤掉你希望看到的内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内容过滤程序必须以这样的方式工作。许多过滤程序号称能够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安装运行,这种功能十分重要,因为大多数孩子比他们的家长所想象的还聪明。尽管硬办法可以对付不良的网上内容,但是堵的硬办法不是家长最佳选择,对于象“内容过滤”程序的硬办法,只有迫不得己才使用。

2、采取“导”的软办法

(1)对孩子进行信息德育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

面信息的能力

通常,孩子们的道德必须接受社会主流道德的制约,但同时也体现出儿童、青少年的独特性质。有学者曾指出:人们屡屡指出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或曰青少年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中不乏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成分的。据此而论,青少年也确定在进行着德性创造,唯其创造结果未必都能得到社会认可而已”。[8]网络时代的网络道德也是如此,儿童、青少年与网络联系日趋密切,可以说他们正在创造着自己文化,即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青少年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也为其德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注重孩子们个人修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做到自律,以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这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

(2)加强网络立法,规范和保护儿童的网上行为,净化家庭教育的大环境

在中国,网络立法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率最高的法规。另外,

其它的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为了加强打击日见猖獗的泄露国家机密行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l月21日就审理涉密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做出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对有关互联网的涉密案件作出了说明。[9]这一司法解释说明我国政府在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法律法方面又前进了一步,这也为网络时代中国家庭教育大环境的净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加快儿童、青少年的网站建设,占领网上的教育的阵地,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网络时代,建立儿童、青少年网站首要因素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住儿童青少年的“眼球”,因为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网站要吸引到更多的孩子去捧场,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不仅要多针对他们的心理,设计生动活泼的页面,内容制作更要针对浏览者的接受程度,尤其要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认知进行深层次分析,这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家的关爱和指导美。目前,国内网络界有一些关心

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人个和专业网站,值得一提的网站有“中国少年雏鹰网”(www.ch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c33272107.html,)、“红泥巴村”(www. Hongniba. com)、“E童网”(www. china Ertong. com)和“中青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33272107.html,)。目前,我国少儿网站的生力军阵营正在逐渐壮大,这必将为网络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比较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5年第1期,第34-35页。

[2] 周星:“中国电视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得失偏差探讨”,[J]《现代传播》2004年6期,第1 页。

[3]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4] 肖祥云:“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N]《生活时报》1999年10月11日。

[5] 匡乐成,苏雄峰:“网络时代青年工作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4期第30页。

[6] 文军:“信息安全: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N]《中国信息报》1997年5月29日。

[7] 卜卫:《生活在网络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

[8]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A]《南京师大校庆论文》1998年,第68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