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理学教程 力学 第二版课后题答案(第四、十章)

普通物理学教程 力学 第二版课后题答案(第四、十章)
普通物理学教程 力学 第二版课后题答案(第四、十章)

第四章 动能和势能

思 考 题

4.1 起重机起重重物。问在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以及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六种情况下合力之功的正负。又:在加速上升和匀速上升了距离h 这两种情况中,起重机吊钩对重物的拉力所做的功是否一样多?

[解 答]

在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以及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六种况下合力之功的正负分别为:正、0、负、正、0、负。

在加速上升和匀速上升了距离h 这两种情况中,起重机吊钩对重物的拉力所做的功不一样多。加速上升 mg F >;匀速上升 mg F =。

4.2 弹簧A 和B ,劲度系数,(1)将弹簧拉长同样的距离;(2)拉长两个弹簧到某一长度时,所用的力相同。在这两种情况下拉伸弹簧的过程中,对那个弹簧做的功更多?

[解 答]

(1) B A K K > 拉长同样距离

2

B B 2A A K 21

A K 21

A ?=?=

}B A K K >,B A A A >.

(2)

A A A K F x =,

B B B K F x =,

B A F F = A A

A K F =x

B B

B K F

=x

B B A A K K x x =

B 2

B 2B 2B B 2

B B B A

2A 2A 2A A 2

A A A K F 21K F K 21K 21A K F 21K F K 21K 21A =

===

==x x }B A K K >,B A A A <

4.3 “弹簧拉伸或压缩时,弹簧势能总是正的。”这一论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在什么情况下,弹簧势能会是负的。

[解 答]

与零势能的选取有关。

4.4 一同学问:“二质点相距很远,引力很小,但引力势能大;反之,相距很近,引力势能反而小。想不通”。你能否给他解决这个疑难?

[解 答]

设两物体(质点)相距无限远处为零势能。

4.5 人从静止开始步行,如鞋底不在地面上打滑,作用于鞋底的摩擦力是否做了功?人体的动能是哪里来的?分析这个问题用质

A

O

χ

B

O

点系动能定理还是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较为方便?

[解 答]

(1)作用于鞋底的摩擦力没有做功。 (2)人体的动能是内力做功的结果。

(3)用质点系动能定理分析这个问题较为方便。

4.6 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是否总是负的?正的?为零?

[解 答] 不一定。

4.7 力的功是否与参考系有关?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是否和参考系有关?

[解 答] (1)有关。

如图:木块相对桌面位移(s-l )木板对木块的滑动摩擦力做功f(s-l)若以木板为参照系,情况不一样。

(2)无关。相对位移与参照系选取有关。(代数和不一定为零)

4.8 取弹簧自由伸展时为弹性势能零点,画出势能曲线。再以

弹簧拉伸或压缩到某一程度时为势能零点,画出势能曲线。根据不同势能零点可画出若干条势能曲线。对重力势能和万有引力势能也可如此作,研究一下。

[解 答]

(1)弹簧原长为势能零点

2P K 21

E x =

A??)

E E K 21

d K 0E (0P P 20p -=-←==-?x x x x

设0x x =处势能为零。

x

x x

x x x d k E E 00P p ?=-

202P k 21k 21E x x x -=

(2)重力势能:0y =处势能为零

0h y =处势能为零

y

h Ph Py mgh mgy mgdy E E 0

0-==-?

p mgh mgy )y (E -=

χ

x

0h y -=处势能为零

y

h -)P(-h Py mgh mgy mgdy E E 0

0+==-?

万有引力势能与上雷同。两质点距离无限远处势能为零

r m m G

E 2

1p -=

习 题

4.2.2 本题图表示测定运动体能的装置。绳拴在腰间沿水平展开跨过理想滑轮,下悬重物50kg 。人用力向后登传送带而人的质心相对于地面不动。设传送带上侧以2m/s 的速率向后运动。问运动员对传送带做功否?功率如何?

[解 答]

人作用到传送带上水平方向的力,大小为50g ,方向向左。因为受力点有位移,所以运动员对传送带做功。 N=F υ=mg ×υ=50kg ×9.8N/kg ×2m/s=980w

4.2.3 一非线性拉伸弹簧的弹性力的大小为3

21k k f +=, 表

示弹簧的伸长量,1k 为正。(1)研究当0k , 0k 22<>和0k 2=时弹簧的

劲度 d df

有何不同;(2)求出将弹簧由1 拉伸至2 时弹簧对外做的功。

[解 答]

(1)根据题意 3

21k k f +=

所以弹簧劲度为2

213k k d df

+=

当 0k 2>时,由于0k 1>,所以0

d df

> ,弹簧的劲度随弹簧的伸长

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0k 2<时,弹簧的劲度随弹簧的伸长量的增加而减小。

当0k 2=时,1

k d df

= 弹簧的劲度不

变。

以上三种情况的弹簧劲度系数如右图所示:

(2)将弹簧由1 拉伸至2 时,弹簧对外界所做的功是:

2122

4

412121

22

1

22222212122121222212212111A=(k k )d k ()k ()

2411k ()k ()()

2411k k ()()

22-+=----

=----

+??=-++-???

??

当12

<时,A 0.<拉伸,外界做功,弹性力做负功。 当12

>时,A > 0.缩短,弹性力做正功。

4.2.4 一轻细线系一小球,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螺线运动,绳穿过桌中心光滑圆孔,用力F 向下拉绳。证明力F 对线做的功等于线作用与小球的拉力所做的功。线不可伸长。

k

[解 答]

设T 为绳作用在小球上的力。力T 对小球所做的功为

T S

A T dr

=??

将dr 分解为沿r 方向和与r 垂直方向的两个分位移12dr ,dr (r 为对

O 点的位矢)

如图:

[]T 121

S

S

S

A =T dr T dr dr T dr ?=+=????

又 ∵绳子不可伸长

∴1F T

dr d == (d 是力F 的作用点的

位移)

∵S

T dr F d

?=???

4.2.5 一辆卡车能够沿着斜坡以15km/

h

的速率向上行使,斜坡与水平的夹角的正切tg 0.02α=,所受的阻力等于卡车重量的0.04,如果卡车以同样的功率匀速下坡,卡车的速率是多少?

[解 答

]

取卡车为隔离体,卡车上下坡时均受到重力

mg 、牵引力F 、地面支持力N 和阻力f 作用。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上坡受力分析

下坡受力分析

1

dr T

f

mg

F

mg

上坡时:

∵卡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F mgsin f 0 α--=

F=mgsin 0.04mg α+

卡车的功率

N F (mgsin 0.04mg)ναν=?=+上上

0.04mg)ν上=( 下坡时:

∵卡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F+mgsin f 0 α-=

F=mgsin 0.04mg α+

卡车的功率

N F (mgsin 0.04mg)ναν=?=-+下下

0.04mg)ν-下

=(

由题意:

N N =下上

45(km/h)0.04

νν==+下上

4.3.1 质量为m=0.5kg 的木块可在水平光滑直杆上滑动。木块与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绳跨过一固定的光滑小环。绳端作用着大小不变的力T=50N.木块在A 点时具有向右的速率06m /s ν=。求力T 将木块自A 拉至B 点的速度。

[解 答]

x

x

mg N

A

o

N mg 、做功为零

由动能定理:

22B A AB 11

m m T d 22r

νν-=??

式中

4

4

T AB

A T d Tcos d r x x

α=?==???

利用积分公式:

=

则上式

4

T 0

A 50)

x =-?

50100(J)

=-=

B 20.9(m /s)

ν==

注:关于T 做功还有一种解法:

2[42100()

AB

T dr T T J ?=+==?

其中T 为常量,其受力点的位移可利用三角形求。

4.3.2 质量为1.2kg 的木块套在光滑铅直杆上。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固定的光滑小环,孔的直径远小于它到杆的距离。绳端作用以恒力F ,F=60N.木块在处有向上的速度02m /s ν=,求木块被拉至B 时的速度。

[解 答] 重力做功

5.88()

W AB

A W dr W A

B J =?=-?=-?

600.5-0.5)12.43()F A J =?=

22B A W F 11m m A A A 22νν-==+总

B 3.86(m /s)

ν== 方向向上

4.3.3 质量为m 的物体与轻弹簧相连,最初,m 处于使弹簧既未压缩也为伸长的位置,并以速度0ν向右运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物体与支撑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求证物体能达到的最远距离

mg k μ=

[解 答]

由:

A

0.5m 0

45N

T

mg

x

2202

11A m m 221A 0m 2ννν=

-=-

A mg k d x

x x x

μ=-+-?

1

mg k 22

x x μ=--

所以:2011m mg k 222

x x νμ=+

解一元二次方程: 由

x x =

=

舍去负号:x =

mg

1)

k μ=

4.3.4 圆柱形容器内装有气体,容器内壁光滑。质量为m 的活塞将气体密封。气体膨胀后的体积各为1V 和2V ,膨胀前的压强为1P 。活塞初速度为0ν。(1)求气体膨胀后活塞的末速率,已知气体膨胀时

气体压强与体积满足PV =恒量。(2)若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为/

PV =

恒量,γ为常量,活塞末速率又如何?(本题用积分)

[解 答]

(1)2211

v v 22

112

011v v 1p v v 11m m pdv dv p v 2

2v v ln νν-===??

ν=

(2)21v 2211-1111021v p v p v 11m m dv (v v )22v 1-γγ

γγ

γννγ--==-?

ν=

4.3.5 O '坐标系与O 坐标系各对应轴平行。O '相对于O 沿x 轴以0ν作匀速直线运动。对于O 系,质点动能定理为

2

22111F x m m 22νν?=

-,

1ν,2ν沿x 轴。根据伽利略变换证明:相对于O '系,动能定理也取这

种形式。

[解 答] ∵0t x x ν'=-?

00t, =x x νννν''?=?-?-

∴0F F F t x x ν'?=?-?

0F F F t x x ν'?=?+?

∵2

222212

0101111m m m()m()2222νννννν''''-=+-+

222

102111

m m (m m )22ννννν''''=

-+-

∴2202

102111

F F t=m m (m m )22x νννννν'''''?+?-+-

由动能定理得:

21F t=m m νν''

?-

x '

y '

x

y

z

o

z '

o '

0t

ν?

∴002

1F t=(m m )νννν''?- 最后可得:222

111

F =m m 22x νν'''?-

说明相对于O '系,动能定理的形式不变。

4.3.6 带电量为e 的粒子在均匀磁场中偏转。A 表示发射带电粒子的离子源,发射的粒子在加速管道B 中加速,得到一定速率后与C 处在磁场洛仑兹力作用下偏转,然后进入漂移管道D 。若粒子质量不同或电量不同或速率不同,在一定磁场中偏转的程度也不同。在本题装置中,管道C 中心轴线偏转的半径一定,磁场感应强度一定,粒子的电荷和速率一定,则只有一定质量的离子能自漂移管道D 中引出。这种装置能将特定的粒子引出,称为“质量分析器”。各种正离子自离子源A 引出后,在加速管中受到电压为V 的电场加速。设偏转磁感应强度为B ,偏转半径为R.求证在管中得到的离子质量为

22

eB R m 2U =

.

[解 答]

正离子从离子源引出后,在加速器中受到电压V 的电场加速。

正离子获得的动能为

2K 1

E m eV

2ν==(电势能)

正离子的速度

ν=

由于正离子在磁场受到洛仑兹力F=q B ν?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C

2

m

eB R

νν=

2eB R

eBR

m ννν

=

==

即:

22

eB R m zV =

4.3.7 轻且不可伸长的线悬挂质量为500g 的圆柱体。圆柱体又套在可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框架内,框架槽沿铅直方向。框架质量为200g 。自悬线静止于铅直位置开始,框架在水平力F=20.0N 作用下移至图中位置,球圆柱体的速度,线长20cm ,不计摩擦。

[解 答]

以轻绳,圆柱体和框架组成的质点组所受外力有:圆柱体重力

11w m g =,框架重力2w ,轻绳拉力T 和作用在框架上的水平力F 。其中

轻绳的拉力T 和2w 不做功。质点组所受内力:框架槽和小球的相互作用力R 、R ',由于光滑,所以R 、R '做功之和为零。质点组所力情况如图:

根据质点组动能定理:

T

R

R '

1W W F

ν相对

2

ν0

30

2201211m m mg (1cos30)F sin 3022νν+=--+? (1)

1ν为圆柱体的绝对速度 2ν为框架的绝对速度。

由于12ννν=+相对(见下图)

将此式投影到图中所示的沿水平方向的ox 轴上,得:

21cos30νν=

?

带入(1)式中

202011111

m m(cos30)m g (cos301)F sin 3022νν+?=-+?

解得:1 2.4(m /s)ν=

4.4.1 二仅可压缩的弹簧组成一可变劲度系数的弹簧组,弹簧1和2的劲度系数分别各为1k 和2k 。它们自由伸长的长度相差l 。坐标原点置于弹簧2自由伸展处。求弹簧组在0x l ≤≤和x <0时弹性势能的表示式。

[解 答] 弹性力1k f x =-?

11k ()k ()x x =--=-

外力为1F=k ()x --

当0x ≤≤时,2k 无势能,只有1k 有势能。外界压缩弹簧2k 做功使

2k 势能增加。设原点处为势能零点,则:

O

2

P 112

P 111E (k )k ()d 21E k ()d()k 2x x x x

x x --=--=---??

2P 111

E k k 2x x =

-

0x <时:原点为势能零点

对于2k :外力做功2

22201A k d k 2x

x x x ==?

对于1k :外力做功

22

1111111

A k ()d k k k 22

x

x x x x

=--=

+-?

2222

P 1211

12P 1211111

E (k )k k k k 22221

E (k k )k 2

x x x

x x

--=++-=+-

4.5.1 滑雪运动员自A 自由下滑,经B 越过宽为d 的横沟到达平台C 时,其速度刚好在水平方向,已知两点的垂直高度为25m 。坡道在B 点的切线方向与水平面成300角,不计摩擦。求(1)运动员离开B 处的速率为B ν,(2)B,C 的垂直高度差h 及沟宽d ,(3)运动员到达平台时的速率C ν。

[解 答]

(1)运动员在A 到B 的滑动过程中,受到了重力W 和地面支持力N 作用。(忽略摩擦)。重力为保守力,支持力N 不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

d=?

B νh=?

30

W

以B点为重力势能零点,得到运动员离开B处的速率:

2

B

B

1

mg h m

2

22.14(m/s)

ν

ν

?=

==

(2)运动员从B到C做抛物线运动,当到达C点时,由题意知:C

ν沿水平方向,说明正好到达抛物线的最高点。所以B、C的垂直高度

222

B B

sin30

h 6.25(m)

2g8g

νν

===

(3)因为运动员做抛物运动时在水平方向不受力,所以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

C B

C B

m m cos30

cos3019.17(m/s)

νν

νν

=

==

(4)d的高度:水平射程的一半

2

B

1

d(sin2)21.65(m)

2g

ν

θ

==

4.5.2 装置如图所示:球的质量为5kg,杆AB长1cm,AC长0.1m,A点距O点0.5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800N/m,杆AB在水平位置时恰为弹簧自由状态,此时释放小球,小球由静止开始运动。球小球到铅垂位置时的速度。不及弹簧质量及杆的质量,不计摩擦。

[解答]

包含球杆弹簧的质点组受力如图所示:

N 不做功。

重力和弹性力为保守力(不计摩擦)

系统机械能守恒 设杆水平时势能为零

2211

0m mg(AB)+k()22ν=

-? (1)

220

OA 0.5099(m)===(水平位置)

(OA AC)0.60.50990.09(m)?=+-

=-= (2)

将(

2)式代入(1)式

222211

m mg(AB)+k(0.09)022

m 2mg(AB)+k(0.09)04.278(m /s)

ννν-=-==

==

1m

0.5m

N

W

F

[解 答]

(1)取物体Q 为隔离体

在竖直方向上Q 所受的力的矢量和为零。

而在水平方向只受到弹力F 和光滑圆弧的水平方向的作用力N 作用,F 为保守力,不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

设弹簧势能零点为弹簧原点处:

222

A B 111m k()m 222νν+?

= (B 点速度最大)

B B OA OB=OB=0.3065(m)

1.2(m

/s)

νν=?=-=

(2)在D 点弹性势能为:

2PD 1

E k(2R) 2.76(J)2=

=

因为 22

B D PD

11m m E 22νν=+

4.5.3 物体Q 与一劲度系数为24N/m 的橡皮筋连结,并在一水平圆环轨道上运动,物体Q 在A 处的速度为1.0m/s ,已知圆环的半径为0.24m ,物体Q 的质量为5kg ,由橡皮筋固定端至B 为0.16m ,恰等于橡皮筋的自由长度。求(1)物体Q 的最大速度;(2)物体Q 能否达到D 点,并求出在此点的速度。

F

N

B

R

所以

D 0.58(m /s)ν==

4.6.1 卢瑟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可以预言,当α粒子与氢原子相碰时,可使之迅速运动起来。按正碰撞考虑很容易证明,氢原子速度可达α粒子碰撞前速度的1.6倍,即占入射粒子能量的64%。试证明此结论(碰撞是完全弹性的,且α粒子质量接近氢原子质量的四倍)。

[解 答]

设α粒子的质量为4m ,氢原子的质量为m ;α粒子的初速度为

10ν,氢原子的初速度为200ν=;

正碰后,α粒子的速度为1ν,氢原子的速度为2ν。 由公式:

2120110212

(m m )2m m m ννν-+=

+

将以上数据代入:

2010

210

3m 8m 1.65m νννν+=

=

入射α粒子的能量:2

10

1(4m)2ν 氢原子碰后的能量:2

101

m(1.6)2ν

则:

4.6.2 m 为静止车厢的质量,质量为M 的机车在水平轨道上自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材料力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7-4[习题7-3] 一拉杆由两段沿n m -面胶合而成。由于实用的原因,图中的α角限于060~0范围内。作为“假定计算” ,对胶合缝作强度计算时,可以把其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分别与相应的许用应力比较。现设胶合缝的许用切应力][τ为许用拉应力][σ的4/3,且这一拉杆的强度由胶合缝强度控制。为了使杆能承受最大的荷载F ,试问α角的值应取多 大? 解:A F x =σ;0=y σ;0=x τ ατασσσσσα2s i n 2c o s 2 2 x y x y x --+ += ][22cos 12cos 22σα ασα≤+=+= A F A F A F ][22cos 1σα≤+A F ,][cos 2σα≤A F ασ2cos ][A F ≤,α σ2 max,cos ][A F N = ατασστα2c o s 2s i n 2 x y x +-= ][ 3][2sin στατα=≤= F ,σ][5.1A F ≤ ,σ][5.1max,A F T = 由切应力

强度条件控制最大荷载。由图中可以看出,当0 60=α时,杆能承受最大荷载,该荷载为: A F ][732.1max σ= 7-6[习题7-7] 试用应力圆的几何关系求图示悬臂梁距离自由端为m 72.0的截面上,在顶面以下mm 40的一点处的最大及最小主应力,并求最大主应力与x 轴之间的夹角。 解:(1)求计算点的正应力与切应力 MPa mm mm mm N bh My I My z 55.1016080401072.01012124 363=??????===σ MPa mm mm mm N b I QS z z 88.0801608012 160)4080(1010433 3*-=???????-== τ (2)写出坐标面应力 X (10.55,-0.88) Y (0,0.88) (3) 作应力圆求最大与最小主应力, 并求最大主应力与x 轴的夹角 作应力圆如图所示。从图中按 比例尺量得: MPa 66.101=σ MPa 06.03-=σ 0075.4=α 7-7[习题7-8] 各单元体面上的应力如图所示。试利用应力圆的几何关系求: (1)指定截面上的应力; (2)主应力的数值; (3)在单元体上绘出主平面的位置及主应力的方向。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欢迎大家来到,本人搜集整理了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供大家查阅,希望大家喜欢。 1、解释下列名词。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1

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1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决定金属屈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内在因素: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晶粒大小和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 2、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

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8-1 试求图示各杆的轴力,并指出轴力的最大值。 (1) 用截面法求内力,取1-1、2-2截面; (2) 取1-1 (3) 取2-2 (4) 轴力最大值: (b) (1) 求固定端的约束反力; (2) 取1-1 (3) 取2-2截面的右段; (4) 轴力最大值: (c) (1) 用截面法求内力,取1-1、2-2、 3-3截面; (2) 取1-1 (3) 取2-2截面的左段; (4) 取3-3截面的右段; (c) (d) N 1 F R F N 1 F R F N 2 F N 1 N 2

(5) 轴力最大值: (d) (1) 用截面法求内力,取1-1、2-2截面; (2) 取1-1 (2) 取2-2 (5) 轴力最大值: 8-2 试画出8-1所示各杆的轴力图。 解:(a) (b) (c) (d) 8-5 段的直径分别为d 1=20 mm 和d 2=30 mm F 2之值。 解:(1) (2) 求1-1、2-2截面的正应力,利用正应力相同; 8-6 题8-5图所示圆截面杆,已知载荷F 1=200 kN ,F 2=100 kN ,AB 段的直径d 1=40 mm ,如欲 使AB 与BC 段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相同,试求BC 段的直径。 解:(1) 用截面法求出1-1、2-2截面的轴力; (2) 求1-1、2-2截面的正应力,利用正应力相同; 8-7 图示木杆,承受轴向载荷F =10 kN 作用,杆的横截面面积A =1000 mm 2 ,粘接面的方位角 θ= 450,试计算该截面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并画出应力的方向。 F N 3 F N 1 F N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材料力学精选练习题答案

材料力学精选练习题答案 一、是非题 1.1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杆件受力后变形与破坏的规律。 1.内力只能是力。 1.若物体各点均无位移,则该物体必定无变形。 1.截面法是分析应力的基本方法。二、选择题 1.构件的强度是指,刚度是指,稳定性是指。 A. 在外力作用下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B. 在外力作用下构件保持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C. 在外力作用下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1.根据均匀性假设,可认为构件的在各点处相同。 A. 应力 B. 应变 C. 材料的弹性常数 D. 位移 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内力是应力的代数和 B. 应力是内力的平均值 C. 应力是内力的集度 D. 内力必大于应力 参考答案:1.1 √ 1.× 1.√ 1.× 1.C,A,B 1.C 1.C 轴向拉压 一、选择题 1. 等截面直杆CD位于两块夹板之间,如图示。杆件与夹板间的摩擦力与杆件自重保持平衡。设杆CD两侧的摩擦力沿轴线方向均匀分布,且两侧摩擦力的集度均为q,杆

CD的横截面面积为A,质量密度为?,试问下列结论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q??gA; 杆内最大轴力FNmax?ql;杆内各横截面上的轴力FN? ?gAl 2 ; 杆内各横截面上的轴力FN?0。 2. 低碳钢试样拉伸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公式??FNA适用于以下哪一种情况? 只适用于?≤?p;只适用于?≤?e; 3. 在A和B 和点B的距离保持不变,绳索的许用拉应力为[? ]取何值时,绳索的用料最省? 0; 0; 5; 0。 4. 桁架如图示,载荷F可在横梁DE为A,许用应力均为[?]。求载荷F 的许用值。以下四种答案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A2[?]A ;; 32 [?]A; [?]A。 5. 一种是正确的? 外径和壁厚都增大;

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8-1 试求图示各杆的轴力,并指出轴力的最大值。 解:(a) (1) 用截面法求内力,取1-1、2-2截面; (2) 取1-1截面的左段; 110 0 x N N F F F F F =-==∑ (3) 取2-2截面的右段; (a (b) (c (d

220 0 0x N N F F F =-==∑ (4) 轴力最大值: max N F F = (b) (1) 求固定端的约束反力; 0 20 x R R F F F F F F =-+-==∑ (2) 取1-1截面的左段; 110 0 x N N F F F F F =-==∑ (3) 取2-2截面的右段; 1 1 2

220 0 x N R N R F F F F F F =--==-=-∑ (4) 轴力最大值: max N F F = (c) (1) 用截面法求内力,取1-1、2-2、3-3截面; (2) 取1-1截面的左段; 110 20 2 x N N F F F kN =+==-∑ (3) 取2-2截面的左段; 220 230 1 x N N F F F kN =-+==∑ (4) 取3-3截面的右段; 1 1

330 30 3 x N N F F F kN =-==∑ (5) 轴力最大值: max 3 N F kN = (d) (1) 用截面法求内力,取1-1、2-2截面; (2) 取1-1截面的右段; 110 210 1 x N N F F F kN =--==∑ (2) 取2-2截面的右段; 3 1 2

220 10 1 x N N F F F kN =--==-∑ (5) 轴力最大值: max 1 N F kN = 8-2 试画出8-1所示各杆的轴力图。 解:(a) (b) (c) F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

材料力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包申格效应:指原先经过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同向加载,弹性极限(ζP)或屈服强度(ζS)增加;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ζP)或屈服强度(ζS)降低的现象。 解理断裂: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快速穿晶断裂。晶体学平面--解理面,一般是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面。 解理面:在解理断裂中具有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体学平面。 韧脆转变:材料力学性能从韧性状态转变到脆性状态的现象(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转变微穿晶断裂,断口特征由纤维状转变为结晶状)。 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叫做静力韧度。是一个强度与塑性的综合指标,是表示静载下材料强度与塑性的最佳配合。 可以从河流花样的反“河流”方向去寻找裂纹源。 解理断裂是典型的脆性断裂的代表,微孔聚集断裂是典型的塑性断裂。 5.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 与以下三个方面相联系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屈服强度 位错增值和运动 晶粒、晶界、第二相等

外界影响位错运动的因素 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考虑 (一)影响屈服强度的内因素 1.金属本性和晶格类型(结合键、晶体结构) 单晶的屈服强度从理论上说是使位错开始运动的临界切应力,其值与位错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晶格阻力--派拉力、位错运动交互作用产生的阻力)决定。 派拉力: 位错交互作用力 (a是与晶体本性、位错结构分布相关的比例系数,L是位错间距。)2.晶粒大小和亚结构 晶粒小→晶界多(阻碍位错运动)→位错塞积→提供应力→位错开动→产生宏观塑性变形。 晶粒减小将增加位错运动阻碍的数目,减小晶粒内位错塞积群的长度,使屈服强度降低(细晶强化)。 屈服强度与晶粒大小的关系: 霍尔-派奇(Hall-Petch) ζs= ζi+kyd-1/2 3.溶质元素 加入溶质原子→(间隙或置换型)固溶体→(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半径不一样)产生晶格畸变→产生畸变应力场→与位错应力场交互运动→使位错受阻→提高屈服强度(固溶强化)。 4.第二相(弥散强化,沉淀强化) 不可变形第二相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与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就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就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什么就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与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就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与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就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与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就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就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就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就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与传达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与功能,与其她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她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与创造性,不断发现与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与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教程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的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 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

材料力学练习题及答案-全

材料力学练习题及答案-全

第2页共52页 学年第二学期材料力学试题(A 卷) 一、 选择题(20分) 1、图示刚性梁AB 由杆1和杆2支承,已知两杆的材料相同,长度不等,横截面积分别为A 1和A 2,若载荷P 使刚梁平行下移,则其横截面面积( )。 A 、A 1〈A 2 B 、A 1 〉A 2 C 、A 1=A 2 D 、A 1、A 2为任意 2、建立圆轴的扭转应力公式τρ=M ρρ/I ρ时需考虑下列因素中的哪几个?答:( ) (1) 扭矩M T 与剪应力τρ的关系M T =∫A τρρdA (2) 变形的几何关系(即变形协调条件) (3) 剪切虎克定律 (4) 极惯性矩的关系式I T =∫A ρ2dA A 、(1) B 、(1)(2) C 、(1)(2)(3) D 、全部 3、二向应力状态如图所示,其最大主应力σ1=( ) A 、σ B 、2σ C 、3σ D 、4σ 4、高度等于宽度两倍(h=2b)的矩形截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 分 题一、 题

第3页共52页

第4页共52页 四、电动机功率为9kW ,转速为715r/min ,皮带轮直径D =250mm ,主轴外伸部分长度为l =120mm ,主轴直径d =40mm ,〔σ〕=60MPa ,用第三强度理论校核轴的强度。(15分) 五、重量为Q 的重物自由下落在图示刚架C 点,设刚架的抗弯刚度为EI ,试求冲击时刚架D 处的垂直位移。(15分) 六、结构如图所示,P=15kN ,已知梁和杆为一种材料,E=210GPa 。梁ABC 的惯性矩I=245cm 4,等直圆杆BD 的直径D=40mm 。规定杆BD 的稳定安全系数n st =2。 求○1BD 杆承受的压力。 ○2用欧拉公式判断BD 杆是否失稳。(20分) 六题 五 四题 工程技术学院 _______________专业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重点习题解答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 重点、习题解答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一节组织传播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 的同一整体。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 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 系统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活动。 是否拥有一个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POS系统。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PR):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 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 外部环境。 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企业表征系统。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 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 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 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课后练习题: 1、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 ①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②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a.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 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b.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 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2、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②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3、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