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群落尺度分析

合集下载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

云南的植被类型相当复杂,主要有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等。

这些植被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带规律性。

首先,在海拔0-900米的低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分布着热带季风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大,适宜植物的生长。

热带季风雨林是云南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植物生物量大,树木高大茂密。

而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树种有楠木、柚木、青冈等。

其次,在海拔900-1800米的中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是暖温带常绿阔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降水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

在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中,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树种,如樟树、柳杉、青桐等。

此外,云南的中海拔地区也是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再次,在海拔1800-2200米的高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针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较凉,降水量较少,由于气温低及土壤贫瘠,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温带针叶林中的常见树种有云南松、云杉、水杉等,这些树种对低温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较慢。

此外,云南还有一个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候寒冷,降水量少,呈寒温带气候特点。

由于气温低、土壤肥沃,温带森林无法生长,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的植物以高山草本植物为主,如伏毛芥、雪莉花等。

综上所述,云南的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呈现出明显的地带规律性。

低海拔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地区主要是暖温带常绿阔叶林,高海拔地区主要是温带针叶林。

此外,云南的高山地区还有高山草甸。

这些植被类型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紧密相关,形成了植被的分布特征和地带规律性。

这些植被不仅丰富了云南的生态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组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组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南方农业学报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24,55(1):128-136ISSN 2095-1191; CODEN NNXAABDOI:10.3969/j.issn.2095-1191.2024.01.013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组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李正飞1,杨宝云1,何艳艳1,2,杨虎权1,颜朝涧萍1,曹湖英1,彭跃进1,陈斌1,杜广祖1*(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目的】明确云南省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种类组成、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为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类害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哈果马村和诺国村3个主要旱地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2和2023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旱地稻田中的蛴螬种类进行系统调查及鉴定;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Taylor幂函数法及种群聚集均数分析不同试验点旱地稻田蛴螬空间分布型和聚集原因,并基于空间分布结果,拟合建立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模型。

【结果】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3个试验地点的旱地稻田共发现9种蛴螬,隶属于3科6属,其中黑阿鳃金龟(Apogonia cupreoviridis)和东方绢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是主要的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30.91%和24.18%。

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及Taylor幂法结果显示,2022和2023年蒿枝坝村、哈国马村和诺国村的蛴螬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α<0,β>1);聚集均数λ值均大于2,表明昆虫本身的生活习性和环境气候、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因素是影响旱地稻田蛴螬个体聚集的主要因素。

通过建立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模型可知,当允许误差D为0.3,蒿枝坝村、哈国马村和诺国村的虫口密度均为2头/m2时,2022年所需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53、393和155 m2,2023年所需抽样数为76、44和49 m2。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①表示属数 : 种数 , 下同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期 李锡文 :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365
科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特有科 。大血藤科或宜称为半中国特有科或准中国特有 。东亚特有的有 18 科 , 若 将含玉簪属 ( # F KHosta # FS) 的玉簪科从广义的百合科分出 , 则东亚特有的计 19 科 。在东亚特有科中 , 全 东亚分布的 9 科 , 中国 - 喜马拉雅分布的 7 科 , 中国 - 日本分布的 4 科 (表 2 及表 3) 。在东亚特有科中 , 特 别应提到青荚叶科 , 其中叶上生花的习性是极为独特的 , 但与其较为近缘的热带美洲 Dulongiaceae 科 (1 :8) 也具有相同习性 。这种东西半球叶上生花习性平行发展的情况 , 使人联想到 : 青荚叶科具有明显的热带亲 缘和东西半球种子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 。
FLORISTIC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OF SEED PLANTS FROM CHINA
L I Xi - Wen
( Kun mi ng I nstit ute of Botany , Chi 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 Kunming 650204)
属的区系统计分析 就属的分布型而言 , 我国有世界广布属 107 个 , 热带属 1573 个 , 温带属 1269 个 , 中国特有属 251 个 。 热带属中以热带亚洲属为数最多 , 有 646 个 , 占总属数 (不含世界分布属 , 下同) 20. 89 % , 其次是泛热带 属 , 有 357 个 , 占总属数 11. 54 %。温带属中以东亚属为数最多 , 有 317 个 , 占总属数 10. 24 % , 其次是北温 带属 , 有 307 个 , 占总属数 9. 93 %(表 5) 。若以属的大小而论 , 含 600 种以上的只有 1 属 , 即杜鹃属 , 在我 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几乎集中这一属绝大部分种数 , 既有原始种 , 也有进化种和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中间环节 的种 。含 201~400 种的有 7 属 , 含 101~200 种的有 25 属 。这些大属的分布型大都是北温带分布型 , 其次 是世界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 。含 81~100 种的有 11 属 , 含 61~80 种的有 27 属 , 含 41~60 种的有 51 属 。 据统计 , 含 40 种以上的共有 122 属 , 共含种数约 11 ,876 , 占总种数将近一半 (占 43. 57 %~45. 22 %) (表 7) 。此外 , 含 21~40 种的有 153 属 , 含 11~20 种的有 244 属 , 含 6~10 种的有 345 属 。含 2~5 种的有 1083 属 , 这些所谓少种属 , 占总属数 33. 85 %。含 1 种的有 1253 属 , 占总属数 39. 16 %。后两项相加共占总 属数 73. 01 %。因此可以说 , 中国属数有 3/ 4 是“单种属”和“少种属”。这里所说的“单种属”和“少种属”是 指在我国境内该属所含的种数而言 , 有时并非真正属本身所含的种数 。但在含单种的属中 , 真正属于单型 属的约占 1/ 3 强 , 而少型属和多型属约占共占 2/ 3 弱 (单型属 478 个 , 少型属 230 个 , 多型属 545 个) (表 6) 。初步统计我国木本属 1205 个 (北美木本属 1158 个 , 欧洲木本属 221 个) , 中国北美共有 250 个 , 中国欧 洲共有 112 个 , 前者相似系数 21. 1 % , 后者相似系数 15. 7 %(据汤彦承 , 私人通信) 。 种的区系统计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总种数据初步统计有 26 276~27 268 种 。若就分布于我国境内全部种进行分布区类型划 分 ,在目前中国植物志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 , 不仅工作量浩大 , 而且难度极大 , 精确性也难予保证 , 况且种 的大小范围往往很不稳定 , 有大种小种问题 , 因此有待日后作出努力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这里种的区系 统计分析数据主要依据各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种分布型统计资料 。就各个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种数而言 , 也就是就它们种的丰富度而言 , 彼此差异很大. 一般说来 , 北方地区种数较少 , 南方地区种数较多 。若以生 境来说 , 荒漠地区种数最少 , 草原地区种数较多 , 森林地区特别是南方森林地区种数最多 。我国不同区系 地区或具体区系种的丰富度见表 8 。 从表 8 中我们不难看出 , 以一个区系地区来说 , 种丰富度最大的是横断山脉地区 , 其次是华中地区 , 其余依次是 : 滇黔桂地区 , 云南高原地区 , 北部湾地区 , 华东地区 , 华北地区 , 滇缅泰地区 , 唐古特地区 , 内蒙古草原亚地区 , 亚洲荒漠 , 东北平原亚地区 , 大兴安岭地区 。这里表现出 4 个特点 : 1) 横断山脉地区 , 华中地区 , 滇黔桂地区是我国种丰富度最大的区系地区 ; 2) 我国热带的区系地区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是 种丰富度最大的地区 , 它们种的丰富度一般仅次于我国亚热带森林植物亚区中的区系地区 , 如云南热带的 滇缅泰地区和北部湾地区 ; 3) 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中的区系地区由于地处较北纬度 , 种丰富度较草原地区甚 至荒漠地区还要小 ; 4) 我国种丰富度表现出自中 , 西部 ( IE13 , IF17) 向南 , 东 , 北 , 西渐次递减 , 显示其种 系发生和辐射进化总图象 。 我国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型 , 正如科 , 属分布型一样 , 可划分为 15 个大类型 , 即世界分布 , 泛热带分布 ,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 旧世界热带分布 ,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 热带亚洲分布 , 北温带分布 ,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 旧世界温带分布 , 温带亚洲分布 , 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元江自然保护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元江自然保护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Co m un t m iy Cha a trsisa d Fl r fS m ihu i Ev r r e r c e itc n o a o e - m d e g e n
B o de v dF r s i u nin tr sr e r a la e o et n Y a ja gNau eReev
e ge n b o d e v d f r s w t i h l t d a g f19 0 ~2 2 0 m lo Mo n an h et p c l o a i mo e r r e r a la e e t i n t e at u er n e o 0 o h i 0 i Ai u ti .T o ia r s r n a r l f
层 、草本层和层外植物 , 明在哀牢 山海拔高 度 1 0 220m的地带 , 保存着 较完整 的半湿 润常绿 阔叶林 表 0~ 0 9 仍
植被类型 。对其种 子植 物区系特 征的分析 表明 ,该植被类 型热带 性质 的属要多 于温带 性质 的属 ;而在 种的结构 上 ,只有热带亚洲成分 、东亚 一喜 马拉雅成分及 中国特有成分 能够贯穿 于各层次之 中;其区系成分 以东亚 一喜 马 拉雅 和中国特 有成 分 占优势 ,同时热带亚洲成分 也占有相 当的比例 , 说明在其种子植物区系上具有 由亚热带 向温
fmi e a l s,1 e r n 0 s e i so trd p t swe e rc r e n t e fr s.Th p c tu t r fc mmu iy i i 7 g ne aa d 2 p c e fp e i o hye r e o d d i o e t h e s a e sr cu e o o n t s ce rwh c a e d vd d i o u nd d wn o r e ly r,s r b ly r e b c o s ly r a d o ti e ly r Co la ih c n b ii e nt p a o fte a e h a e ,h r a e u a e u sd a e . u n m. p sto n o o iin a d c mmu iy sr c u e o u e o e p ce y i d c t a h r sr ltv l y i a e . u d e - n t tu t r fs p r rt e s e isma n iae t tt e e i e aie yt p c ls mih mi v- i r h ・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

势,并且峰值都岀现在2 000 m以下,属于明显的偏
锋分布格局,低
内物种 更为丰富。其
中,科的丰富度最高点在海拔1 500 m处,属的丰富
度最高点在海拔1 900 m处,种的丰富度最高点在海
拔2 000 m处。
112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 : 〃xXzhU. cwnu
1研究区域概况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51'—103。241,30。45'—31°5'N)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收稿日期:20209790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ESP201312) 作者简介:曾敏(1995—),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保护研究。 通信作者:马永红( 1977—),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研究。E-maP:8506049@ qq. com 引文格式:曾 敏,马永红,沈文涛,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21,42(2) :110915. [ ZENG Min,MA Youahoua,SHEN Weatao,et at.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a of Seea Plants Florain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 . Couraal of China Wett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accs) ,2021,42(2) :910-117.]
温为-12.8 °C,相差14.3 °C ;7月木姜坪平均气温为19. 0 °C,巴郎山域口(海拔4 480 m)平均气温为

野生大熊猫地理分布格局的空间尺度分析

野生大熊猫地理分布格局的空间尺度分析

野生大熊猫地理分布格局的空间尺度分析
周世强;冯莉;张亚辉;张和民
【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30)5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形成大熊猫地理分布格局的地理、景观和生境尺度机制,野生大熊猫的地理分布格局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区域气候、生境结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我们在评估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建设走廊带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研究与工作,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周世强;冯莉;张亚辉;张和民
【作者单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623006;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623006;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623006;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623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4
【相关文献】
1.基于GIS/RS的滨海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多尺度分析 [J], 赵秀丽;侯英姿;张闯;王方雄
2.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群落尺度分析 [J], 冯建孟;张钊;南
仁永
3.厦门岛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分析 [J], 游丽平
4.长白山不同林型空间格局及树种多样性多尺度分析 [J], 高杰;张君;程艳霞;孙国文
5.江西省三生空间结构时空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J], 陈钱钱;舒晓波;曾凡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作者:陈玉强郭峰陈光剑期俊程许彦红来源:《林业科技》2022年第02期摘要:以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树木径级结构、群落层次结构和林下更新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元江栲和锥连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59种,隶属于31科50属,优势树种明显。

元江栲林具有较高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1.548~1.785),锥连栎林整体上表现出较低的Simpson指数(为0.077),从调查样地看,整体上表现出元江栲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锥连栎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2个种群都是最小的径级拥有最多的树木个体数,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样地内林木株数逐渐减少,径级呈现出明显的倒“J”型分布,只有少数个体具有较大的胸径,大多数个体都属于小径级的乔木幼树或中、小型乔木,元江栲和锥连栎的增长均处在稳定期。

各林分类型由于海拔、土壤等立地因子和林分内部结构不尽相同,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为更好制定常绿阔叶林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群落特征; 滇中地区中图分类号: S 718. 54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22)02 - 0031 - 07山地森林是动植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多重生态系统功能[ 1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作为滇中高原的代表性植被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常绿阔叶林西部中亚热带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海拔1 700~2 500 m的低山丘陵地区[ 2 ]。

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为壳斗科(Fagaceae)锥属(Castanopsis)常绿乔木,生于海拔1 500~3 200 m疏或密林中,为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有时成小片纯林[ 3 ],产于云南大部分地区,尤其以滇中最为普遍,四川、贵州省也有分布[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 学报 2 1, 11: - 0 22 () 16
E oo ya dE vr n e tl ce c s c l g n n i m n a i n e o S
ht: w. ec. m t / p/ ww j si o e t Ema :dtr esi o — i ei @jec. m l o t
云 南 地 区种 子 植 物 区 系过 渡 性 地 理 分 布 格 局 的群 落 尺 度 分 析
冯建 孟 ,张钊 ,南仁永
大 理学 院生 命科 学与 化 学学 院 ,云南 大理 6 10 7 00
摘要 : 探索植物 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对于理解植物 区系 的起源 、迁移和分布具有重要 意义 。本研究利用 6 0 2 个植 物 群落样方 , 探讨 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 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纬度 、海拔 的升高 ,温 带 区系成 分所 占比重呈 显著递增 趋势 , 但在经度梯度上呈递减趋势 ; 热带 区系成分所 占的 比重在地理梯 映了区系成分 的地理分布格局 ; 热带 区系成分所 占比重 与温带 区系成分所 占比重的 比值从南 到 北呈递减趋势 。区系过渡性 的低值 主要 出现在滇西北 地区和包括滇西南 、滇东南与滇南在 内的云南南部地区 ,而高值 主要 出
物 区 系 的 地 理 分 布格 局 及 其 生 物 地 理 意 义 ,并 以
国一 喜 马 拉 雅 植 物 区系 的交 融 和 过 渡 最 为 强 烈 的 地 区之 一L6 5j ,。因此 , 有关 该 地 区植 物 区 系过渡 性地 理分 布 格局 的研 究具 有重 要 意义 。但 截 至 目前 ,有
现在 云南 中部地 区和中海拔 地区 , 可能与区系迁 移过程和海拔梯度有关 。 这 热带区系成分在云南地 区基带植被 中占主导地位 ;
热带 区系成 分 占优势地位 的区域 主要集 中在低 海拔地区 ,占云南 土地 面积的 6 %左右 ,而温带 区系成分 占优势地位 的区域 0 主要集 中在高海拔 的北部地 区,占土地 总面积 的 4 %左右 。本研究从基带植 被的区系性质和温 、热带植物 区系成分 占优 势 0 地位 的土地 面积的构成 证实 了云南地区可能是一个 “ 热带 山原 ”的假说 。区系过 渡性 随着 年平 均温度的升高 ,呈先增 强后减
此 为基础探讨 了云南西 部地区植 被的地理分布格 局L。 4 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我 国和云南地 区植物 J 区 系过 渡 性 的地 理 分 布格 局 及 其 生 物 地 理 意 义 奠
定 了必 要 的基 础 。
从植物区系的演化历史来看 ,云南地区是热带
亚 洲 生 物 区 系 向东 亚 亚 热 带 一 温 带 生 物 区系 的一 个 过 渡地 带 ,同时 ,也 是 中国一 E本 植物 区系 与 中 t
中所包含 的植物群落样方在空 间上基本覆盖 了云 南全境 ,并涉及到 了云南省境 内主要 山体或地 区 ( 地 分 布 见 图 1,同时 ,也 基本 上 包 括 了 除水 生 样 ) 植 被 以外 的所 有 陆 生 植 被 类 型 ,这 主 要 包 括 了 山 地 雨 林 、落 叶季 雨 林 、季 风 常 绿 阔 叶林 、半 湿 润 常 绿 阔叶 林 、 中 山湿 性 常 绿 阔 叶林 、 山顶 苔 藓 矮 林 、寒 温 山地 硬 叶常 绿 栎 类 林 、干 热 河 谷 硬 叶常 绿栎类林 、落 叶阔叶林 、暖热性针 叶林 、寒温性 针 叶林 、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 、寒温灌丛 、寒温 草甸 、流石滩疏生草甸和高寒草甸等 。地形数据 来 自 us ( 国地 质调 查 局 ) 2 6s美 1: 5万 的 数字 高 程 模 型 ( M) DE 以及 由此 提 取 的数 字 地 面 模 3 DT 。  ̄( M) 气候数据来 自中国国家气象局公开发布 的 17 — 90 20 0 0年 云南 及 周 边 地 区 3 5个 气 象 站 点 各 年份 的 月 平 均 温度 。
植物 区系分析是解读植被分布 的重要基础 。 在相关研究 中 ,我们通 常根据起 源和分布将植物 区 系成 分 划 分 为 两 大类 ,即 温 带 区 系 成 分 和 热 带 区 系成 分 。 而 区 系过 渡 性所 表 征 的正 是 这 两 大 成 分之 间的交融 和过渡 ,其地理格局 可能与 自然历 史条件 ,尤其是 以气温 为主导 因素的气候 条件的 历 史 性 变 迁有 关 【。因此 ,有 关 植 物 区 系过 渡 性 的 1 ] 研 究 有 利 于人 们 更 好 地 理解 植 物 区 系 的 起 源 、迁 移和分布L。19 2 9 6年 ,彭华探讨 了云南无量山地 J 区区系过 渡性 的特殊现 象一一 区系平衡 点的分布 及其生产实践 意义I。2 0 1 0 8年 ,冯建盂等利用我 J 国东部地 区 的植物 区系分 布信息,对 区系平衡 点 的生物地 理意义进行 了探索 ,该研究 为我 国植被 纬 度 分 界 线 的确 定 提 供 了新 的思 路 和 方 法 L。0 9 2 2 0 J 年, 冯建孟等探讨 了区系过渡性 的生物地理意义 , 并 就 我 国 东 部地 区植 被 纬度 地 带 性 的 界 定 展 开 了 探 讨 L。同年 , 建孟 等 探 讨 了云南 西 部 纵 谷 区植 3 J 冯
弱 的单峰格局 。当年 均温在 1.℃左右时 , 31 出现区系平衡点。相对水平分布而言 , 云南地 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可能更值得注意 。
关键词 :区系过渡性 ;分布格局 ;种子植物 ;山原 ;植被带 ;云南 中图分类 号 :Q9 81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7 .9 6( 0 2)0 .0 10 6 45 0 2 1 10 0 .6
关云南地 区种子植物 区系过渡性总体分布格局 的 研究 还 未见报 道 。基 于此 ,本 研究 利 用 60个植 物 2 群落样方 , 探讨 了云南地 区植物区系过渡性 的地理 分布 格 局 ,并 阐释 了其生 物地 理意 义 。
1 数 据 来 源
本 研 究 中 的植 物 群 落 样 方 主 要 来 自相 关 文 献 资料[ , 获得 6 0 共 2 个群落样方( 1。 图 ) 该源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