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合集下载

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者” 、 “ 操 作者” , 这 样才能创设一个适 合于学生个 性发展 的 良 纷繁复 杂 、 良莠 并存的快餐文 化 、 电脑游戏而心 浮气躁 , 所以,
好氛围 。在平 时的教学 中, 教师要经常 和学生对 话交流 , 了解 让学生学 会识 别真伪 、 树立积极 正确的人生观 , 在语文教 学中 他们的 内心世 界 , 沟通 发展师生问 的美 好感情 。如 教学《 小镇 也是非常 重要的。 的早晨 》 这 篇课文 时 , 教师 可根据 学生 已有 的社 会经 验 , 结合 在教俄 国著名作家奥斯特 洛夫斯基 《 生 命的意义》 一课 他们在 日常生活 中遇 到的实 际问题 讨论 :小 镇早晨热 闹这一 前 , 我先布置 了一项作业 : 请 同学们 以《 我 的愿望》 为题 写一段 特 点你 准备用怎样 的场景去排演 ?你是如何 推销 自己的土特 文字 。 有位 学生 这样 写道 : “ 我的愿望是 以后设计 电脑 游戏 , 因 产 ?学生分 成若干学 习小组进行热 烈地讨论 , 适 时予 以点拨 、 为 电脑游戏太 有趣了 。” 这位学生 平时就喜欢玩 电脑游 戏 , 并 启发 , 这 样学 生的发 言积极 性非常 高涨 , 各抒己 见 , 从 书上 的 因此影响功课 。上课时 , 我读 了几 位同学写 的文 章 , 其 中就有 谈 到书外 的 , 有 的表现居然 比集市上 出色 的叫卖者还 要 出色。 这位学 生的 , 不 出我所 料 , 有些 同学 听了哈 哈大笑 , 那 位 同学 师 生处 于一个 平等 地位 , 营 造 了民主 、 平 等的氛 围 , 极 大地 激 也意识到 了什 么 , 头 埋得很低 。我趁机说 : “ 大家不要笑 , 这 电
4 t .

让初 中语文教学充 满人文关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
教 师 形 象 的 重 塑 上 。 重 塑形 象 ,无 疑 得 学 会 转 换 角 色 。
又 如精 美文 章 “ 情 法 ” 的操 作 : 煽
笔 者 教 过 这 样 一 届 学 生 , 独 生 子 女 居 多 , 惟 我 独
尊 ,对 自己 讲 “ 文 ”,而 对 他 人 ( 人 当然 包 括 父 母 ) “ 感恩 ” 此类 的 词语 在 他 们 的心 目中几 乎 为零 ,有 “ 智 商” ,无 “ 感 ” 情 。很 显 然 这样 的情 况 ,单 就 几节 语 文 似 乎 难 以改 变 。 于是 笔 者 就 在 每 周 挤 出一 节 课 ,利 用 周 五 的时 间 ,开 设 了美 文 诵 读 课 。从 笔 者 订 阅 的 《 读
[ 责任 编 辑 : 雷艳 萍】
[ 者 简 介】杨 凤 云 ,河 北 省秦 皇 岛市 山海 关 第三 中学教 师 , 中教 一 级 ( 北 秦 皇 岛 作 河
060 ) 6 2 0
・ ‘ 《 ・ ; 参 ,
● 21 0 1年 第 3期
( 学研究) 教 ●
自 南 的追 求 等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基 本 原 理 中这 样 说 ,人 文 关 怀 就 是 对 人 的 生 存 状况 的 关 怀 、对 人 的 尊 严 与 符 合 人 性 的 生 活 条 件 的 肯 定 ,对 人类 的 解 放 与 自
创 造 能 力
养 了 学生 的 实 践 操 作 能 力 和 创 耘 能 力 。学 生 自己选 择
学 习 内容 , 自我 实 践 ,这 样 的 教 学 设 计 为 学 生 提 供 了
自我 表 现 的 机会 ,增 加 了 个 体 独 立 学 习 的 空 间 ,促 使 学 生 积 极 参 与语 文 实 践 ,正 如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说 的 “ 人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氛围营造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氛围营造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摘要:本文旨在突出中学语文教学人文学科特点,探索营造人文关怀氛围的方法,阐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达到考试这一功利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人文气息熏陶的非功利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关怀氛围营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一方面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关注教材的人文性。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在学生和新教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读书识字”,是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文以载道”,是语文的社会功用,这些都是从语文的功利性讲的语文的作用。

然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除此之外,还有其非功利性的一面,也就是它具有令人不可抗拒的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学生乐在其中时,身心是自由的,因而能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营造人文关怀氛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鉴于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把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融入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应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人”的角度,关心他们、研究他们,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仅消极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情感需要,而且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比如,在讲解邓小平同志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篇课文时,学生了解了邓小平同志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外交策略后,只是明白了邓小平何以成为一代伟人的原因,或者说只是满足了他们的这方面的好奇心,从语文教学的知识要求上讲,已经到位了。

但这种教学不符合人文关怀氛围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因此,教师又设计了一个现场活动题:现在,你有一间书房,班里某同学想租用它一个月,请你根据谈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制定一份合同,双方谈判。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想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

以下是具体方法:1.注重文学修养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题,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提升他们的情感修养。

例如,在学习《小绿与小蓝》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彼此包容的人文关怀,从而达到养成互助互爱、和谐相处的品质的目的。

2.注重关怀与培养学生情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语文课上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为学生排解心理压力,激发学生自信,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3.注重语文实践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用语规范和良好的说话习惯。

4.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在教学中,多采用桥梁式语文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影视、音像、文献等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人文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通过互联网这个全民公共空间推广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汲取中华民俗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等。

5.注重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把教学生动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

例如,读课文之前,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相关的情境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文化的关注。

比如说,教学《生菜》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去学校附近买一些生菜,把它洗净、晾干、切成丝,以传统工艺调制凉拌生菜作为课前铺垫或活动,这样就会天然联系生活,从而会让小学生更好得理解知识。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与情感教育,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注重语文实践生活化教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和提高文学修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人文素养的具有民族传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好学生。

探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探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探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摘要:语文作为学生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课程,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就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人文关怀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学校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不是仅停留在学习知识点层面上,而是更加深入到培养感情的层面,语文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部分,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加以传承。

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双赢,是培养学生情感和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1)从学校出发,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语文教学自古以来就存在于学校教学中,它的基础地位是非常明显的,其教学方法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发生了许多变化。

语文虽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它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学校课程编排的时候经常被安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其原因可能是语文是一门学生从小就学习的学科,与数学、英语相比较就被排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

(2)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初中生会接触到许多新知识,比如说英语、化学、物理、政治等,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

语文课程是学生们从小就接触的,而且语文所学习的知识是我们自身的母语,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使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并不十分重要。

在语文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从家长角度出发,家长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常常是忽视又忽视。

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不同,他们常常会参加一些课后辅导类的课程,生活节奏相对于以前的学生来说是快之又快,课余时间被家长安排得“井井有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我们每天都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验着师生间丰富的、涌动的、特殊的生命历程,感受到只有以一个完整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才有可能与另外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进行交往与沟通,才有可能实现自身价值,才有可能取得教学工作的理想效果。

于是,在教育的芳草地上,尊重每一个生命,珍视每一个生命,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让这片芳草地上的每朵花儿都盛开,我们应该尽职尽责,应该不断求索,应该不辱使命,更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组织与引导成功与否,直接关乎课堂学习效果的好与差。

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不能只乐于倾听,更乐于倾述,而关键就是教师在组织与引导的过程中,必须倾情构建语文课堂,力求让学生倾心于语文课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新世纪以来,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性追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人文性是语文课程必须重视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势必会有重大突破,人文关怀也必定成为新一轮课改必须体现的亮点。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辞海》从一般意义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关怀,学术方面定位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这样说,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可见,“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
化 的深 情 赞 美 。 语 文 新 课 程 标 准强 调 :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 让
生 命 发 展 的需 要 , 而且是落实 “ 新课标” 的一 项 操 作 性 实 践 , 希 望 能 在 借 鉴 已有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在更完 整 、 更 具 实 践 性 的领 域 里有 新 的 突 破 。 阅读 过 程 中 的 情 感 体 验 也 是 一 种 审 美 体 验 。
语 文 教 学 中 的人 文 关 怀 . 实际上就是指在教学 中。 体 现 当 代 人 文 精 神 和人 文取 向 的 价值 尺度 .把 人 的 发 展 和 人 的 现代 化作为关注焦点 。 对 中 外 人 文 精 神 传 统 进 行 创 造 性 的吸 收 、 整 合、 超 越 。在 教 学 实 践 中应 充 分 考 虑 学 生 的不 同特 点 , 考 虑 人 才成长的差异 。 考虑人的个性 的全面发展 , 改变 千百年来“ 传 道” 、 “ 授 业” 、 “ 解惑 ” 的教学模 式 , 尊重 学生 , 与 学 生平 等 对 话
学生 “ 认 识 中华 文化 的丰 厚 博 大 , 吸 收 民族 文 化 智 慧 ” 。 然 而 我 们 面 临 的现 状 是 : 学生对传 统文化知之甚少 , 古 文 化 常识 严 重 不足 . 基 本 的 社会 公 德 一 知 半 解 . 许 多 优 秀 的 民 族传 统文 化 正 在 消 失 。传 统 文 化 是 中华 民族 的根 , 是 人 文 精 神 的底 蕴 , 是塑 造 中华 魂 的优 秀素 材 .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 对 学 生 形 成健 全 的人 格 具有 无可 替 代 的 作 用 。 传 统 文 化 是语 文 教 学 的 一个 组 成 部 分 . 只有将语言文字 、 民 族 文 学 与 传 统 文 化三者有机结合 . 才 是 完 整 的 语 文教 学 。 优 秀 传 统文 化 是 我 国 的精 神文 明支 柱 。对 提 高 全 民族 的文 化 素 养和 思 想 道 德 素 质 有 着 举 足 轻重 的作 用 。 优 秀 传 统 文 化更 是 中华 民族 的魂 、 中华 民族 的根 .是 中华 民族 巍 然 屹 立 于 世 界 之 东 方 的基 石 , “ 对 今 天 中 国 人 的价 值 观 、 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 具有深 亥 的 影响” 。 因此 。 弘扬 与 传 承优 秀传 统 文 化 是 育人 之 师 所 肩 负 的 重任 。 如。 人 教版 语 文 新 教 材 所 选 篇 目大 多 氤氲 着 文 化 精 神气 息, 值得我们挖掘 、 探究 。比如《 颐和园》 使 学 生 观 赏 到 华 夏 文 化 的富 丽 堂 皇 ; 《 黄 河》 、 《 三峡之秋》 使 学 生 领 略 旅 游 文 化 的旖 旎风光 ; 《 清 明 上 河 图》 、 《 拉萨古城》 等 课 文 可 谓 是 民族 文 化 的 大展 台. 向学 生 展 示 了具 有 地 方 特 色 的 民俗 风 情 。 二、 尊 重学 生个 性 化 的 阅 读 体 验 随着 课 程 改 革 的 深 入 。新 颁 布 的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明确 提 出 让学生“ 个 性化 阅读 ” 。“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综合能力 、 养 成 良好 的 阅读 兴 趣 和 阅读 习惯 为 主要 目标 的 全 新 的个 性化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究【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理念的成功实施必须要诉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人文关怀是当前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话题,所以,本研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进行了探索。

所谓“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化的导入、与文本作者连结、挖掘文本的人文意蕴来谋求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最终目标是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关怀一、语文有关人文关怀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还是因为“知识”的原因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课堂“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1]也可以说,作为语文教师,仍是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

这种重“知”轻“人”,以学生为容器的现象“把语文教育的丰富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都统一到知识性这一层面。

” [2]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急于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内心状态,那么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所带来的只是疲劳而已。

(二)教师人文素质匮乏尽管新课程实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绝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更替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一些教师在角色“蜕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出现了对新课程理念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产生了诸多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做法。

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继续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沿用旧的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为目标。

归结为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匮乏,从而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人文情感缺失新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
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
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
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
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
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
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1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
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
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
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
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
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
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
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
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
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
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
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
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
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
诗人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
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
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
率。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
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
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
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
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
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
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
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
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
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
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
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
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
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
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
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
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
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
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
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
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
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
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
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
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
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
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
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
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
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
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
大动力。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
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
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
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
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2002.
[2] 张楚延主编.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3] 王雪莉,范基公.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j].北京教育,200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