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汉大学网络传播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武汉大学网络传播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1.什么是等距抽样?等距抽样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等距抽样的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等距抽样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排列顺序所依据的标志,一般选用与研究目的无关的中立标志。

2.谈谈意义交换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库利认为它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米德认为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

(2)根据米德的观点,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

3.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引用了庄子讲的一则寓言。庄子在这则寓言里借用一位农人的话说:“吾闻之吾师,由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请说明麦克卢汉用庄子这则寓言来阐述什么论点。

【答案】(1)这段古文的意思是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情,有了机巧之类的事情又必然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心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污染的纯洁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的心境不齐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灵……

(2)麦克卢汉引用这段话的主要用意在于阐明,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深刻影响。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的影响比传播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的影响更为深远,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和知觉系统,从而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4.清水几太郎为什么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其观点有何局限性?

【答案】这里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核心观点:受众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日本著名社会传播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与社会生活活动的间接化;同时“拷贝的支配”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因为“拷贝”制作和提供过程中存在两条“抽象原理”:

(1)利润原理:大量提供满足最广泛的普遍兴趣的“拷贝”——即人的原始兴趣,存在于人的本能中;

(2)政治或宣传原理:通过“拷贝”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来潜移默化地进行,更具有一种“麻醉”效果。

清水几太郎的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他把受众看成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有失偏颇,事实上受众是有很强的能动性的。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播是社会成员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并不是全部活动,他们同时还参与着各种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现实社

会关系,而这样一些社会关系和实践也必然会对他们接触大众传播产生能动的影响。

5.简述知沟理论的产生背景。

【答案】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存在巨大差距。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推出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他手段改善贫困儿童的教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制作了名为《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以缓解贫困与富裕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的情况。但对实际的播放结果的研究发现,虽然节目对贫富儿童都同样起到很好的教育结果,但是对节目接触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结果不但没有弥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遗憾,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差距。“知沟”理论的诞生: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实证的基础上就提出来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6.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一句话,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7.简述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发展阶段。

【答案】传播模式研究分为三大类,也是三个阶段: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传统的线性模式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缺点。香农-韦弗模式也是一个著名的线性模式,虽然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却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

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人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系统模式的完成,它解决了传播和条件问题,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8.传播的早期定义有哪些?

【答案】(1)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著作《社会组织》中指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另外,库利把“铁路”也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2)1911年,美国学者皮尔士在其著作《思想的法则》中指出,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够得到传达。另外,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指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4)传播学者阿耶尔在《什么是传播》中指出,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9.“他请一位美国地方报纸的编辑合作,以一个星期为限,把这周内报社收到的所有电讯稿全部保留下来,……结果表明,这位报社编辑一周内共收到11910条电讯稿,而他从中选用的不过1297条,大约只占1/10,其余的9/10都被淘汰掉了。……”

请问上述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这项研究未能揭示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理论缺陷?

【答案】这个研究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探讨把关及把关过滤信息。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最突出的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关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从他的把关模式看,把关人对新闻仿佛操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怀特只看到编辑个人的把关行为,而没有考虑到其中所隐含的一系列左右把关的社会系统因素。事实上,把关并不像天马行空任意往来,它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而且还受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怀特的问题是只看主观随意的一面,不讲客观必然的一面。

10.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答案】传播效果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不仅传播主体、内容和技巧会对效果生产影响,传播对象自身的属性也同样重要的制约作用。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所有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情感和看法,同时对传播效果发生重要的影响。

11.谈谈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

【答案】(1)在模拟(analogue)方式下,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数字(digital)方式下,信号是以电压的有或无(即0或1)来表示的。

(2)模拟方式在传输途中较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容易产生衰减;数字方式不但信息保真度高,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同轴电缆、光缆或电波频道传输更多的信息。

12.简述“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答案】(1)创新扩散论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罗杰斯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罗杰斯指出,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五个环节。这一过程所需时间,依新事物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而各异,也与个人的特性相关。按采用时间先后,可以把社会成员分为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迟钝者五种类型。同时,同一新事物在不同社会被采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一般而言,现代社会.规范比传统社会规范更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创新扩散论认为,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众传播和外地渠道在普及新知识方面有较强的作用,而人际传播和本地渠道则在劝服人们接受新事物方面有更显著的效果,两者显示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2)这一理论作为20世纪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几经修正,在技术创新、现代教育推广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罗杰斯等提出了一个以“接触大众传媒”为中心环节的传播与发展模式,包括五个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