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_郑惠娟

2009 NO.30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综 述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对发生在医院外的、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意外事故、灾害等造成的伤病者进行及时现场抢救,使之迅速脱离险境,维持基础生命,安全护送至医院的医疗过程;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前提,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为不可替代的角色。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完善和先进,是衡量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反应的重要标志。
下面就国内外院前急救的现状与今后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国外概况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急诊室坐诊,60年代急诊工作延伸到社会成为——院前急救;相继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先进国家对急诊医学十分重视,纷纷建立急救系统和开展急诊医学的研究工作。
2 我国院前急救现状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有: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等6种类型。
我国目前院前急救中心分良好、中等和落后3个等级,大部分城市的院前急救状况还只是在中等水平。
在我国绝大部分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和院后急救的人员是一套人马,目前还没出台统一规范的院前急救医师业务培训、考核方法。
技术过于专科化,全科医师,全科医生是院前急救的保障。
3 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3.1 制定统一规模的院前急救模式由于近年来国内院前急救发展迅速,出现了院前急救模式不统一的管理模式并各有各的优缺点,这种自定模式或自建模式的状况导致标准不统一、工作不规范。
基于种种原因,制定和发展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全、高效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迫在眉睫;统一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利于院前急救工作开展。
3.2 提高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完善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培训,对于在岗的急救人员,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不定期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实行院前急救人才考试,持资格证书上岗制。
精神疾病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与建议

高 , 应急保 障体系 的建设提 出了更高 对
的要 求 。作 为社 会应 急 保 障体 系 重 要 组
医 院未 设 内科 、外 科 等 综 合 科 室 ,急 诊 科 的 配 备 更 是 无从 谈起 。近 年 来 , 据 根 医 院 发展 实 际 需 求 ,部 分精 神病 专科 医
疾 病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各 种 中毒 J 。而
精 神 疾 病 的 院前 急 救 未 有 统 计 数据 ,仅
成 部 分 的 急 救 体 系 , 院 前 急 救 水 平直 其
接 体 现 一 个 国 家 的 组织 管 理 、医疗 水 平 及公共福利综合能力 … 。这 其 中 ,作 为
呼 吸系 统 等 疾 病 为 例 , 些 病 种 的急 救 这 患 者 中 , 相 当一 部 分 为 心 理 或 精 神 疾 有
病 院 前 急救 车 辆及 相 关 装备 。
建 立 急 救 中 心 与 专 科 医 院 联 动 机
建 议 监 护 人 与 精 神 病 专 科 医 院 联 系 。 () 2 家 属 直 接 与精 神病 专 科 医 院 联 系 , 由精
神 病 专 科 医 院 出诊 处 置 或 送 入 医 院 。() 3
加 快 法 律 法 规 的 完 善 步 伐 目前 可 予 以 强 制 送 院 治 疗 。而 对 于 没有 伤 害 行 为 的 精 神 病 患 者 , 并 无 可 强 制 规 定 ,酝 酿 近 三 十 年 的 《 神 卫 生 法 》 精 全 国 院前 急 救 仍 然 缺 少 行 业 操 作 的 各 项 标 准 ,尚 未建 立 统 一 规 范 的 急救 医疗 行 为 的 标 准 ”,精 神 卫 生 立 法 工 作 也 步 履 维 艰 。 因此 , 府 部 门 应 加快 完善 相 政 关法 律 法 规 的 步 伐 ,解决 急救 体 系 建设 中 的政 策 和 标 准 问题 ,尽 快 出 台精 神 卫 生 法 ,并将 精 神 疾 病 的 院 前 急救 工 作 纳 入 其 中 ,同 时对 医 务 人 员 的 执 业地 点 问 题 做 出 明确 的规 定 。
浅谈急救医学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急救医学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急救急诊医学是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学科,其专业特点是正对各临床医学专业的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和病情评估以及院前急救,应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医学的紧急救援。
院前急救作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急救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农村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一种弥补。
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目前院前急救的现状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各个方面还都不完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抓紧时间,加快院前急救的建设,立法,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急救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健康的大事。
一急救急诊医学的发展史急救急诊医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学科,其专业特点是针对各临床医学专业的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和病情评估并稳定其生命体征;急性病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肺脑的复苏;急性中毒;创伤;各类型休克的救治以及院前急救,应对突发公卫生事件和灾难医学的紧急救援。
二急救急诊医学的特点是用最少的数据,最短的时间,最敏捷的思维,和果断的决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病人展开救治并使其转危为安,还有着社会性,时间性,独立性,艰苦性和随机性。
包括现场急救、途中转运及医院内急诊三个部分。
三急救急诊人员的配置要求急救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应该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各科专业知识的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五年以上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
医疗质量管理年要求急诊科人员配备75%相对固定,25%的不固定,这个基数都没有达到。
四院前急救的任务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综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整个急救过程是相互分工又相互联系的。
社会公共的自救互救是第一棒;救护的医护人员及车辆就是第二棒;急诊科、重症监护的院内治疗室第三、四棒。
院前急救工作汇报

院前急救工作汇报标题:院前急救工作汇报引言概述:院前急救工作是救护人员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提供的急救服务,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培训和技能要求、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详细汇报。
一、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1.1 提高患者生存率:院前急救工作能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
1.2 缓解医院压力:及时的院前急救工作能够减轻医院急救科室的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3 保障患者安全:院前急救工作能够有效处理急救现场,保障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二、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2.1 人员短缺:目前院前急救工作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急需增加专业急救人员。
2.2 装备不足:部分急救车辆和设备陈旧,需要更新和升级。
2.3 救护技能不足:部分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和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影响急救效果。
三、院前急救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案3.1 问题:急救人员缺乏实战经验。
解决方案:加强实地演练和模拟训练,提高急救人员应对各种急救情况的能力。
3.2 问题:急救车辆和设备不足。
解决方案:增加急救车辆数量,更新急救设备,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问题:急救人员技能和知识水平不够。
解决方案: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急救技能和专业水平。
四、院前急救工作的培训和技能要求4.1 快速反应能力:急救人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冷静处理急情的能力。
4.2 专业技能:急救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急救技能。
4.3 团队合作能力:急救人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协作配合完成急救任务。
五、院前急救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5.1 智能化技术:引入智能化技术,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5.2 多元化培训:推广多元化的急救培训方式,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
5.3 建立急救网络:建立院前急救网络,实现急救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结论:院前急救工作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需要加强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以提高急救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现状与发展综述

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现状与发展综述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也得以迅速推进,现在已经成为拯救急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急救体系的定义上来说,它是指在患者发生急症时,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的系统的组织。
为此,以下分析了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发展至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大都集中在设备、技术、人员和机构等方面。
首先,设备方面,由于救护车设备不完善,这也影响了救护工作的质量。
其次,技术方面,由于对急救护理理论、方法及技能掌握程度不够,对急救质量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急救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目前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培训,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护理水平差异。
最后,急救机构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由于缺乏足够的组织、管理和支持,导致各类急救机构的发展落后,无法满足急症患者的及时医疗需求。
鉴于上述问题,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必须走向系统性的改革,以期在整体水平上有所提升。
具体而言,在设备方面,必须针对存在的病害,更新换代装备,使救护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技术方面,必须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推广急救护理理论及技能,以确保急救工作的及时与有效;在人员方面,应注重对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急救实践知识,促进急救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机构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类急救机构的作用,加大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以及在急救服务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此外,为了促进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有效发展,还需要从法律政策的角度出发,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推进急救领域的法制建设,确保急救行为的正确有效,使急救服务得到健全的保障。
综上所述,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短期内仍存在一定的发展不足,但也正在朝着规范、有效的方向发展。
未来,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将继续完善,并增强其与国内外先进急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提升我国急救水平,拯救患者的生命,不断实现急救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总之,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将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持续改善和完善,从而实现为民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救护服务。
我国院前急救现状与发展探讨

我国院前急救现状与发展探讨【摘要】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是指医务工作者对危急重症、意外事故、灾害造成的伤病者从事发地到医院前的过程中进行的现场抢救,使伤病者能够迅速脱离危险、维持基本生命呼吸,并将其安全护送到医院进行系统的医治的过程。
急诊医疗系统中,院前急救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作为重危机病患抢救成功的首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伤患者入院后的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制度和措施是否完备和先进国家和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安全,是衡量一个地区安全保障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反应的重要指标,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尚存在一些漏洞,院前急救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尚处于落后阶段。
江苏省医院协会急救中心为促进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在苏州召开急救中心学术研究会,专门成立了医疗急救专业组,本文立足于此次大会的主题,分析我国的院前急救存在很大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并适当对我国院前急救事业作科学的展望,为促进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院前急救;现状;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系统中最首要的服务项目,关系着急、重、危伤患者生命健康,院前急救水平的高低是评估一个国家和城市安全保障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反应的重要指标,可以详细地反映一个国家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院前急救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在急救设备、急救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事业的进步,再加上社会各界对院前急救的逐渐重视,我国的院前急救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
我国院前急救的模式(1)院前院内结合型。
我国医院的急救模式分为院前急救和入院急救,属于院前院内统一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服务全面、直接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但是投资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阻碍了抢救搜索半径的缩小,给急救工作的协调带来一定的麻烦。
(2)院前单纯指挥型。
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现状与体会

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现状与体会作为县级中医医院的急救科医生,我深感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在县级中医医院急救科,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急救病例,有些病情危急,需要我们迅速做出处理,这就对我们的院前急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论述当前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现状,并分享一些体会和感悟。
我想谈谈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的现状。
我所在的县级中医医院在院前急救方面经验丰富,设备齐全,医护人员素质高,能够处理各种急救病例。
由于医院规模和资源有限,我们在院前急救方面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需要进行紧急手术,但是院前条件有限,无法立即进行手术,这就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由于医院规模较小,院前急救的相关设施和医疗队伍也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急救病例时更加细心、周到,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我想谈谈在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体会和感悟。
在我多年的急救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院前急救是一项极其重要和艰巨的工作。
在面对病情危急的急救病例时,我们需要迅速做出判断,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急救技能和方法。
院前急救工作也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地进行救治。
我还深刻感受到院前急救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在急救现场,医生、护士、急救人员需要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准备,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才能有效地进行院前急救工作。
作为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工作者,我感到院前急救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急救水平,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院前救治服务。
我也希望我们的医院能够加大院前急救方面的投入,提高院前急救设施和设备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急救服务。
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现状与体会

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现状与体会
我想谈谈关于院前急救的现状。
在我所在的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已经得到了
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医院加强了院前急救团队的建设,配备了专业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加强了院前急救培训。
这些举措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院前急救工作,提高了院
前急救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我想谈谈关于院前急救的体会。
参与院前急救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
性和紧急性。
在急诊科工作的日子里,每当听到急救电话响起,我总是第一个冲到急救车旁。
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患者身边,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的病情,然后
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这个过程充满着挑战和责任,但也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院前急救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对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突发状况,有的病情病情危急,需要即刻处理。
而中医
的诊疗理念和经络学说在院前急救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施行针灸、运用中药等方法,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这些经验让我更加坚定
了我对中医的信念和对中医医疗的期待。
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不
仅能够参与到这个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工作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
性和作用。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注重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为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服务。
【县级中医医院院前急救现状与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前急救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胡欢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400030【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院前急救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
结论:提高社会关注度,全员参与,加强急救人员综合能力培训才能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减小和避免医患纠纷,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关键词】院前急救问题防范措施院前急救是指各种遭受危急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的医院前急救[1]。
院前急救时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要环节,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专业艺术,它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2]。
由于院前急救的特殊性:社会性强、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以及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不可预知、体力强度大等特点决定了院前急救工作的高强度性和高压力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3]。
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医务工作者个人的职业形象,而且可能影响医院乃至整个医疗护理界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分析总结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共接120电话1528次,出诊1130次(其中内科系统568例,车祸231例,中毒7例,意外伤害236例,其他88例),空车返回346次,空返率30.6%,投诉纠纷9例,占总出诊次数0.796%。
1.2 方法1.2.1 以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拨打120患者及家属为对象,以电话回访方式收集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服务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总结分析。
1.2.2 针对2013年1月至12月所有出诊记录单及投诉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2 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及原因分析2.1 急救信息不准确 120指挥中心报告太过简单,未对病情、地址、电话等叙述清楚;值班人员在接听电话时责任心不强,记录信息不准确以致救护车空跑或不能及时找到位置而延误救治时间。
2.2 出诊人员自身问题2.2.1由于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薄,沟通能力不强,服务态度差,如声音冷漠、语调生硬,极易使本来万分焦虑的呼救人员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纠纷。
2.2.2 出诊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无菌观念不强。
由于发病现场环境嘈杂,患者病情危重,家属及群众多,极易造成动作缓慢、慌乱,甚至操作不成功,顾此失彼,忽视无菌观念,增加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或因护士应急能力差,不能与医生很好配合进行专科性、针对性的抢救;现场救治过程中,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未作相应消毒和隔离措施,导致医护人员、担架工、救护车司机等交叉感染。
2.2.3 急诊护理人员往往都由于平日工作压力大,或多或少存在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烦躁、紧张、疲倦等,因此对急救工作不够积极,对病人病情评估不准确,转运途中未对患者做妥善固定,途中监护不严,发生病情变化没有及时观察到而未作处理,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2.3 物品设备不足2.3.1 救护车保养不到位,零件出现故障或油量不足。
2.3.2 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由于平时急救物品配备不足或使用后未及时补充,出诊前又未仔细检查,导致到现场后才发现抢救物品没带齐,无法及时给予正常救治,延误抢救时机。
2.4 群众目击者缺乏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有文献总结我国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现状:①教育及培训活动较少;②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不够理想,包括基本知识掌握率较低、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率较低、自动体外除颤技能几乎无人掌握[4]。
当严重疾病突然发作或天灾人祸发生,在医务人员未赶到现场的情况下,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实施有效的基本自救和互救,争取到最初的宝贵抢救时间,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5]。
而由于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发生急诊病例时,现场人员不能及时拨打“120”;有的拨打“120”未接通就挂断;也有的在拨打“120”后本可采取适当急救措施却未采取只是一味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而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还有的由于第一现场目击人员医学知识匮乏,导致患者发生意外时处置不当,如脑溢血造成突然晕厥本应静卧,但好心人硬拖着病人跑;外伤骨折后应根据骨折具体部位采取相应的搬运体位,但事实上常因为搬运姿势错误而造成继发损伤。
2.5 空返率较高空车是指院前急救人员在执行救护指令到达现场时未遇到救护对象而造成的空车返回[6],救护车院前急救的空返率过高,会严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使一些急症患者和生命垂危的患者得不到迅速、有效的抢救而错过急救的“黄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
其主要原因有患者拒绝来院、自行来院、谎报、未找到患者等。
3 防范措施3.1 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选拔,努力保证所有急诊人员在接到“120”呼救电话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并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正确、规范、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制定工作职责、目标考核,严格规范工作要求,保证在接到呼救电话后问清患者年龄、地址、目前病情概况,迅速作出判断安排出诊并准备齐必要抢救物品。
3.2 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技能是根本急诊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全面,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娴熟的急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7]。
3.2.1 挑选具有一定经验的、高素质的临床护士到院前急救小组组织训练,努力培养、训练他们既具备良好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
3.2.2 加强专业急救技能的培训(掌握胸外心脏按压、心脏电除颤、心电监护、各种疾病的搬运方法、各种管路的固定等,同时也加强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学习),审查医护人员院前急救反映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处置能力,医护配合熟练度,沟通能力等[8],纳入每月目标考核,为提高业务技能水平,防范医患和护患纠纷。
3.3 加强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对危重患者,只要有一点的抢救希望就应做全部的努力。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也尤其重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使用各种抢救措施,物品、药品前的解释说明,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保证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9]。
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努力与医生、司机、患者及家属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协作关系,配合默契、形成同心协力、整体互助的群体救助模式。
3.4 保证救护车单元的完整性,院前急救护士应随时检查、补充救护车单元内的物资、药品、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通畅。
3.5 关注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状态因院前急救的场所不固定,且通常是公共场所或意外灾害现场,医护人员因体力消耗过大,常感身心疲惫,急救心态也随之消极。
因此应培养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刻保持对患者、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10]。
领导重视,弹性排班,缓解急诊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
3.6 普及公众院前急救知识3.6.1 通过提高“120”的知名度,提高全民急救意识。
3.6.2 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培训手段如电视台等宣传120的正确呼叫方法,印发急救知识小册子等方法提高医院自身品牌效应,缩小医患隔阂,取得民众信任。
3.6.3 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指导大众在紧急情况下应该如何进行自救、互救。
长期分派医护人员下到社区、或基层指导培训大众急救技能,如CPR技术、简单的止血包扎技术,鼓励动员全民参与院前急救。
3.7 针对空返率较高的改进措施3.7.1 医疗机构健全院前急救的各项规章制度,改善院前急救设施,优化急救流程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
3.7.2 完善通讯设施,保证救护通讯与急救指挥中心的线路通畅,指挥中心随时反馈出诊现场动态,减少不必要的空返。
3.7.3 开展电话指导救护的知识宣传。
指导市民如何正确拨打120电话,呼吁市民不要占用急救资源,随意或恶意拨打急救电话,将有限的急救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急危重症患者。
4 讨论院前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中肩负着首诊责任制的重任,准确判断、及时抢救、安全转运、争分夺秒救治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发现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2]周丽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20.[3]曾惠洁,赵爱兰.人文关怀融入急诊护理初步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47-48.[4]时长文,许虹,杨勇,王晓蕾,蔡兆斌,郭青.我国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现状的分析及对策[A].护理研究,2011,25(4C):1042-1044.[5]许虹.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6]梁小琼.院前急救空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24(16):3074-3077.[7]杨春平.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9(14):1296-1297.[8]黄春红.急救数据统计分析在院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4):368-369.[9]李忠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10]姜莉鸣.院前急救护士的基本素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