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诫子书》课件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诫子书》课件

任务三:解读家书之智慧 1.书信是传递情感的最好载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 作家书意万重”,除了告诫和劝勉,你还读出了诸葛亮 对儿子的什么情感?
齐读课本“预习”。 期望 2.诸葛亮期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 一个恰当的词来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3.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怎么做,才能成为德 才兼备的君子?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结合原文探求君子之道。
书信都是有情物台上,你会选择读那一封信?“云中谁寄
锦书来”,老师推荐大家课后阅读 两本书,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触动 心灵的那一封信,站在属于你的舞 台上,做一个最棒的朗读者!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诸葛瞻读完父亲的信后,作何感想, 请代他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说一说,在成才的三个条件中,哪一 个对你最重要?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 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 先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 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3.读了诸葛亮这封家书,你也一定有许多的收获,试 着说一说。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 小志成小学成小才 无志不成学不成才
诸葛亮不仅是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同时 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诸葛家族三代忠臣, 正是源于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慈父形象。
1.本文篇幅短小,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说理完备。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16 诫子书
诸葛亮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 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 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 》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 》优质课获奖课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结构:
年岁老去 意志消逝
(时间)年老志衰、不接当世
穷困潦倒、后悔莫及
随笔小作业
要求:任选一方,完成不少于 300字的议论小随笔。 正方: 当今社会,仍应该淡泊名利,宁静自守。 反方: 当今社会,不应该淡泊名利,宁静自守。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 3、找修辞
•对仗(近义词、反义词) •Eg.广才、成学
断句练习
•诫外甥书

诸葛亮
•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 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①若志不强毅, 意不慷慨,③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 ②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 相关链接:又诫子书(诸葛亮) •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
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 书信别称:尺牍、尺素、雁书、鲤鱼、函、笺
及!
• 课文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 接世:用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 有用。 •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所居住的陋室。 • 复:又 • 何及:怎么来得及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译文:
•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 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 献,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到那个时候才将 要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共24张PPT)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诫子书(共24张PPT)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阅读《巴蜀英才》P73《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阅读《巴蜀英才》P72《诫子书》,完成练习。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ppt教学课件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ppt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 解为空虚的心灵。)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 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 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 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 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 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 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 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 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 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 》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 》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 珍惜年华
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
诫 “静”的价值

先正后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静”与学、才、

志的关系
论 反面说明——“淫慢”和“险躁”
证 的害处
谆谆告诫 修身治学
反面论述——惜时勤学,奉献于社会
板书设计
诫子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6 诫子书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妙点。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立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 养德要求、途径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 》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 》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作业
以儿子诸葛瞻的口吻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文言文150字或白话文400字皆可。)
文言常识
二、一词多义
1.行:夫君子之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与友期行
2.学:非学无以广志 非志无以成学
3.成: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操守,品德。 走路,出行 走路,出行
学习 学业
使动用法,使......成功 变成,成为
三、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使......增长
达到远大 目标。致, 达到。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不内心恬淡就没有用来明确志向的办法,不做 到安静专一没有达到达到远大目标的方法。
诫子书
增长才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使...增长
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能需要通过学习得到,不 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干增长,没有志向就不能 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我们先来对一组反义词:
• 放纵对( • 轻薄对(
);懈怠对( );浮躁对(
); )。
二、读懂家书。

成才是不是诸葛亮对孩子的终极期 待?
不是, (1)品行高尚的人 (2)志存高远的人 (3)博学于淡泊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这样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关于节俭 •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后人: •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 诸葛亮不仅节俭,还清正廉洁: • 他曾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 资料链接: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新人教版PPT25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诫子 书》课件 新人教版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16课《诫子书》课件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地学习之中积累。不 下苦功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不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 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 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背诵全文。
点拨:理解文意并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阅读课文注释,结合文言知识积 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课文

句首发语词,无义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行,
操守、品德
君子

操守品德,

屏除内心杂念

用来
修 身, 俭
修养 身心
节俭

用来

培养
德。
品德
用屏除内心杂念来
修养身心, 用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 以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意志随同时间消逝, 终于成为枯枝落叶,
多 不接世,
多数 对社会没有贡献
悲 守穷庐,
悲伤 困守
破房子
多数对社会没有贡献 悲伤的困守在破房子里,
将复何及!
怎么来得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ppt教学课件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弛,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有规律的俭朴生活, 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 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 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 (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作为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第二十页,共28页。
问题(wèntí)研究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澹泊无以明志(mínɡ zhì),非宁 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 “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第九页,共28页。
读准字音(zì yīn),熟读成诵
诫子书 夫/君子/(之zǐ行sh,静ū)/以修身(xiūshēn),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zuòzhě)都 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 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 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第十六页,共而归,知不足(bùzú)而得返。就是 “躁”的最好的例证。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 郊衢,抚节悲歌(bēigē),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 言归。 (1)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 ; (2)于:向; (3)穷:尽,完; (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 (5)弗止:没有劝阻; (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 食送行; (7)饯于:于:向; (8)抚节:打着节拍: (9)遏:阻止; (10)谢;古义:认错,道歉;今义:感谢 (1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