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诗(节选)目录 傅璇琮等主编
《全宋诗》辑补115首

第43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月 Vol.43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2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7XZS025)收稿日期:2019-12-19 修回日期:2020-05-06 作者简介:刘永海(1968-),男,河北遵化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
-49-文学研究《全宋诗》辑补115首刘永海(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 历史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自《全宋诗》问世以来,学界补遗之作,屡有发表,相关论著、论文超过百数十家。
虽然辑佚成果数量相差很大,少则一二篇,多则百篇甚至数百篇,但是不可否认,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尽管如此,仍有遗珠之憾。
翻检明清宫观山志等文献,检得宋诗115首,均不见于《全宋诗》及诸家补遗之作。
今一并录出,以助于补《全宋诗》之缺,使其趋于完善,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全宋诗》;辑补;115首 中图分类号:I207.2; 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21)01-0049-08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1.008115 Completions on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LIU Yong-hai(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 Institute of History,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published many supplements,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related works and paper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lost works’ achievements varies greatly,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ey have achieved very fruitful results in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However, it is a pity that some poems are not included. Recently, 115 Song Dynasty poems were found when the author looked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aoist Temple View and mountain chronicles and other documents. They were neither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 nor in a number of supplementary works. They are transcribed here to make a supplement to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and to provide new materials for relevant research.Key Words: Complete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 completions; one hundred and fifteen poems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虽以“搜采广博,涵容繁复”著称于世,确实给宋代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因宋季诗作体量庞大,难免存在疏漏。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选辑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选辑傅璇琮
【期刊名称】《中华文史论丛》
【年(卷),期】2005(000)079
【摘要】近一二年来,我受学界友人的委托,筹划一个项目,名为《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大致包括传统四部分类中的集部别集类与诗文评类。
提要是我国传统目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漠后期刘向《别录》就已开始。
【总页数】27页(P9-35)
【作者】傅璇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学中第一紧要事"以《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为例 [J], 徐雁;郑闯辉
2.中国古代诗文研究的指南之作——评傅璇琮总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J], 戴伟华;彭梅芳
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中国营造学社的文献学贡献 [J], 刘江峰;王其亨
4.全角视野下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评傅璇琮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J], 李德辉
5.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评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 [J], 王安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誓九死以不移--南宋宰相赵鼎与雷州

誓九死以不移--南宋宰相赵鼎与雷州彭洁莹【摘要】Zhao Ding, a famous prime minister in Song dynasty, staunch loyalty, was appointed prime minister twice however was demoted twice, without changing his own identities. Zhao Ding was banished to Ji Yang at the age of 59, passing through Leizhou . His academic integrity, character-minded, was admired by Leizhou People, and was invited"Ten Sage Temple"in order to pay tribute.%忠贞刚烈的南宋名相赵鼎,两度拜相两度被贬,却矢志不渝。
赵鼎59岁时贬往吉阳路经雷州,“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敬仰他的气节学术和人品胸襟,把他请进“十贤祠”以纪念以瞻仰。
【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赵鼎;生涯;气节;雷州;十贤祠【作者】彭洁莹【作者单位】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47赵鼎是南宋中兴名相之一,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从清远节度使副使,潮州安置,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从潮州到吉阳,赵鼎只是路经雷州,从徐闻渡海,而雷州人民却对赵鼎很尊敬,把他请进“十贤祠”,与前贤寇准、苏轼、苏辙等人一起供奉,这是为何?1 赵鼎坎坷的从政生涯:两度拜相,两度被贬赵鼎,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南宋四名臣之一。
百年来杨万里研究述评(一)

百年来杨万里研究述评(一)【内容提要】百年来的杨万里研究,可分为发轫、发展、繁荣三个时期,其具体创获主要集中在生平、家世、交游之文献考辑,政治、哲学及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等方向。
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成果的不均衡和方法的孤立静止。
历史意识和理论观照的有机结合,是拓展和深化杨万里研究的关键。
20世纪的头五十年,杨万里研究尚处于发轫期。
此时发表的单篇论文不到十篇。
随着白话文的提倡、新文学运动的展开,杨万里部分诗歌通俗浅切的特征因为有了“现代价值”而被发掘出来。
胡适(《白话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胡怀琛(《中国古代的白话诗人(杨诚斋的白话诗)》,《学灯》1924年10月4日)、胡云翼(《宋诗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20页)等都称杨万里为古代的白话诗人。
对杨万里语体特征的分析和肯定,是这个时期研究的最主要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有夏敬观的《杨诚斋诗》,虽然仅仅选有304首诗歌,然引言和注释颇为精审,或可视为一个相当可观的阶段性成果。
50至70年代末,是杨万里研究的发展期。
是时论文数量有所递增,钱钟书《宋诗选注》(1958年初版)、周汝昌《杨万里选集》(1962年初版)相继问世。
两选本对诚斋诗做了精彩的分析,不仅观点对后学多有启迪,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是导夫先路。
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傅璇琮(署名湛之)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杨万里范成大卷》,为全面、深入地研究杨万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80年代后,杨万里研究进入了繁荣期。
迄今为止,发表的单篇论文不下百篇。
各种选集也陆续出版,研究专着先后面世,是此期的一个显著特色。
1982年台湾陈义成(阳明山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率先完成博士论文《杨万里研究》。
1990年周启成《杨万里和诚斋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写得较为简略和通俗。
两年后王守国《诚斋诗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问世,这部35万言的著作从八个侧面作了细致扎实的阐论,是全面研究诚斋诗的力作。
《全宋词》简介

《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由当代著名词学家、“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1901—1990)所编,在清代所编《全唐诗》之后,它堪称为又一断代文学巨编,填补了几百年来宋词研究的一大空白。
全书的编纂始于宋人词集,主要依据的是单行词集、汇刻词集及宋元时期的宋词选本。
唐先生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都一并采录,并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书中所载之词,统汇于一处,编为《全宋词》。
全书共五册,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引用书目达530余种。
在材料和体例方面较旧版均有很大提高,以善本代替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240余家,词作1400余首,删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词人词作,重新考订词人行实和改写小传,在体例上调整旧版以“帝王”﹑“宗室”等分类的编排方式,改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
该书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首次出版,后经过作者改编增补,校勘断句,并经王仲闻先生(王国维次子)订补加工,于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
《全宋词》的编纂出版,对于宋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人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宋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推动了宋词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

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摘要用于施肥的农业机械――下粪耧种,前人据王祯《农书》所载,多以为是元代发明,今在宋人韩琦(1008―1075年)诗中发现了与之相关的记载,以此证明下粪耧种当在宋代即已使用。
关键词下粪耧种宋代韩琦王祯《农书》中国农具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当属耧车。
耧车,又称耧犁,系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一种畜力条播器。
[1]耧车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2]同类的农具在英国是由杰思罗・塔尔(Jethro Tull)于1731年发明的,它被看作是欧洲农业革命的标志之一。
更重要的,耧车的原理启发了后续诸多同类的发明,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宋元时期就出现了用于施肥的下粪耧种。
已知的下粪耧种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的王祯《农书》,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近有创制下粪耧种,于耧斗后,另(有的版本作别)置筛过细粪,或拌蚕沙,耩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
”([3],212页)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元代发明的,[4]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中的“近有”自然确指的是元代,但不排除在宋代就创制出来。
[5]现在有证据表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下粪耧种的确是在宋代发明的。
北宋人韩琦在《祀坟马上》一首诗中提到:“二茔逢节展松楸,因叹农畴荐不收。
高穗有时存蜀黍,善耕犹惜卖吴牛。
泉干几处闲机�},雨过谁家用粪楼。
首种渐生还自喜,尚忧难救赤春头。
”[6]诗中提到的粪楼,即粪耧,也就是下粪耧种。
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中土有耧车制,状如三足犁,中置耧斗藏种,以牛驾之,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随下。
又有用粪耧者,用筛过细粪,或蚕沙,随种而下,按此�r 可用以种麦,然于耙耖之尾用之为佳。
”[7]这段文字可能源于王祯《农书》,只不过将“下粪耧种”简称为“粪耧”。
如同耧车或耧犁,也可以写作成楼车或楼犁一样。
在指农具时,耧和楼经常是通用的。
曹仙姑的生平、著作再考

曹仙姑的生平、著作再考*导读: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
初名希蕴,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
自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
初名希蕴,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
自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曹仙姑之名开始广为道教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
然曹仙姑之生平事迹,陈先生及时贤均未加深考。
笔者于前几年曾发现一些有关曹仙姑的文献,乃撰成《曹仙姑的生平、著作考》一文,发表于《中国道教》2002年第4期。
在该文中,笔者据明代李濂《汴京勼异记》卷二曹仙姑条勾勒了曹仙姑生平的轮廓,又据明《正统道藏》中董?醇所编《群仙要语纂集》卷下所载《文逸曹仙姑大道歌》,解决了有关《大道歌》作者的争论,并稽考了曹仙姑的《老子注》、《阴符经注》和《西升经注》。
最近,笔者又发现了一些有关曹仙姑的文献,谨对曹仙姑的生平、著作情况再作一些补充。
明代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一《祠庙庵院》收有北宋朝散郎、试秘书少监兼编修六典郑昂所撰《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
希元观妙先生即曹仙姑去世后的封号。
李濂《汴京勼异记》卷二曹仙姑条亦据郑昂《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然删略甚多,远不如《汴京遗迹志》所载详细。
下面全录《汴京遗迹志》所载《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先生姓曹氏,讳道冲,字冲之,全赵宁晋(今河北宁晋县)人,赠中书令尚书令保贵之来孙,襄悼魏国公利用之族孙也。
父宗喆,故承务郎、钦州灵山县主簿,母石氏,五代晋之后。
初,魏国公章圣时和戎有大勋,赐都城普惠坊第,因以居汴。
奕世忠义,冠剑蝉联,同爨者十余世,诏旌其门。
先生自扶坐能言,便解文字;五岁,赋诗属文;十五岁,古今载籍所记,博极无遗,一经目,终身不忘。
家人患其弄翰墨,即登屋赋咏,书遍万瓦。
诸教洞彻,咸得其要妙。
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不愿嫁适,脱身遁去。
二十一岁,隐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余年。
唯恐一物累己,衣粮不赍,人自供给,若有神助。
管中窥豹论《寄黄几复》展现黄庭坚诗风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5管中窥豹:论《寄黄几复》展现黄庭坚诗风○文俊垚 彭 飞(南昌职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500)【摘 要】 文章论述了黄庭坚创作《寄黄几复》的背景,分析《寄黄几复》的内容,梳理该诗所蕴含的文学造诣。
这篇文章展现了黄庭坚成熟期的诗风特点:清新淡雅、和谐风趣、返璞归真,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 黄庭坚;……《寄黄几复》;……诗风一、《寄黄几复》创作背景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几复,名介,豫章西山人,是黄庭坚少年相交的同乡好友。
黄几复为知四会县时,两人分别于天南海北,身为好友的黄庭坚遥想好友,写下了《寄黄几复》。
黄庭坚还有《拟古乐府(长相思)寄黄几复》《再留几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至乐词寄黄几复》《读书呈几复》《几复读庄子戏赠》等诗,都表达了黄庭坚对好友黄几复的思念,其中所展现的独特的作诗方法和诗美风范,为我们洞悉黄庭坚的诗风提供了绝佳视角。
二、《寄黄几复》内容赏析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苦瘴溪藤。
首联主要描写了诗人与好友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
“我居北海君南海”化用《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一南一北,从地理角度突出了诗人与好友分居两地,诗中两个“海”字的运用,给人带来一种处于天涯海角的流浪漂泊之感。
“寄雁传书谢不能”化用《汉书·苏武传》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游子思乡怀念之情和羁旅伤感,而此处运用鸿雁托书被谢绝,描述了与好友相隔之远,大雁都难以到达,描述出两人难以联系的境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桃李春风一杯酒”化用白居易的《长【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历史现实双重视角下江西高校 诗教弘扬路径研究”(20YB294)的阶段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宋詩(節選)傅璇琮等主編
全宋詩-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璇琮等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目錄
卷五九王禹偁一
卷六0王禹偁二
卷六一王禹偁三
卷六二王禹偁四
卷六三王禹偁五
卷六四王禹偁六
卷六五王禹偁七
卷六六王禹偁八
卷六七王禹偁九
卷六八王禹偁一0
卷六九王禹偁一一
卷七0王禹偁一二
卷七一王禹偁一三
卷一六四范仲淹一
卷一六五范仲淹二
卷一六六范仲淹三
卷一六七范仲淹四
卷一六八范仲淹五
卷一六九范仲淹六
卷一七一晏殊一
卷一七二晏殊二
卷一七三晏殊三
卷二三二梅堯臣一
卷二三三梅堯臣二
卷二三四梅堯臣三
卷二三五梅堯臣四
卷二三六梅堯臣五
卷二三七梅堯臣六
卷二三八梅堯臣七
卷二三九梅堯臣八
卷二四0梅堯臣九
卷二四一梅堯臣一0
卷二四二梅堯臣一一
卷二四三梅堯臣一二
卷二四四梅堯臣一三
卷二四五梅堯臣一四
卷二四六梅堯臣一五
卷二四七梅堯臣一六
卷二四八梅堯臣一七卷二四九梅堯臣一八卷二五0梅堯臣一九卷二五一梅堯臣二0卷二五二梅堯臣二一卷二五三梅堯臣二二卷二五四梅堯臣二三卷二五五梅堯臣二四卷二五六梅堯臣二五卷二五七梅堯臣二六卷二五八梅堯臣二七卷二五九梅堯臣二八卷二六0梅堯臣二九卷二六一梅堯臣三0卷二六二梅堯臣三一卷二八二歐陽修一卷二八三歐陽修二卷二八四歐陽修三卷二八五歐陽修四卷二八六歐陽修五卷二八七歐陽修六卷二八八歐陽修七卷二八九歐陽修八卷二九0歐陽修九卷二九一歐陽修一0卷二九二歐陽修一一卷二九三歐陽修一二卷二九四歐陽修一三卷二九五歐陽修一四卷二九六歐陽修一五卷二九七歐陽修一六卷二九八歐陽修一七卷二九九歐陽修一八卷三00歐陽修一九卷三0一歐陽修二0卷三0二歐陽修二一卷三0三歐陽修二二卷三0九蘇舜欽一卷三一0蘇舜欽二卷三一一蘇舜欽三卷三一二蘇舜欽四卷三一三蘇舜欽五卷三一四蘇舜欽六卷三一五蘇舜欽七
卷三一六蘇舜欽八卷三一七蘇舜欽九卷三五一蘇洵一
卷三五二蘇洵二
卷五三八王安石一卷五三九王安石二卷五四0王安石三卷五四一王安石四卷五四二王安石五卷五四三王安石六卷五四四王安石七卷五四五王安石八卷五四六王安石九卷五四七王安石一0卷五四八王安石一一卷五四九王安石一二卷五五0王安石一三卷五五一王安石一四卷五五二王安石一五卷五五三王安石一六卷五五四王安石一七卷五五五王安石一八卷五五六王安石一九卷五五七王安石二0卷五五八王安石二一卷五五九王安石二二卷五六0王安石二三卷五六一王安石二四卷五六二王安石二五卷五六三王安石二六卷五六四王安石二七卷五六五王安石二八卷五六六王安石二九卷五六七王安石三0卷五六八王安石三一卷五六九王安石三二卷五七0王安石三三卷五七一王安石三四卷五七二王安石三五卷五七三王安石三六卷五七四王安石三七卷五七五王安石三八卷五七六王安石三九卷五七七王安石四0
卷六九0王令一卷六九一王令二卷六九二王令三卷六九三王令四卷六九四王令五卷六九五王令六卷六九六王令七卷六九七王令八卷六九八王令九卷六九九王令一0卷七00王令一一卷七0一王令一二卷七0二王令一三卷七0三王令一四卷七0四王令一五卷七0五王令一六卷六0六王令一七卷七0七王令一八卷七0八王令一九卷八四九蘇轍一卷八五0蘇轍二卷八五一蘇轍三卷八五二蘇轍四卷八五三蘇轍五卷八五四蘇轍六卷八五五蘇轍七卷八五六蘇轍八卷八五七蘇轍九卷八五八蘇轍一0卷八五九蘇轍一一卷八六0蘇轍一二卷八六一蘇轍一三卷八六二蘇轍一四卷八六三蘇轍一五卷八六四蘇轍一六卷八六五蘇轍一七卷八六六蘇轍一八卷八六七蘇轍一九卷八六八蘇轍二0卷八六九蘇轍二一卷八七0蘇轍二二卷八七一蘇轍二三卷八七二蘇轍二四卷八七三蘇轍二五
卷八七七鄧忠臣
卷九七九黃庭堅一
卷九八0黃庭堅二
卷九八一黃庭堅三
卷九八二黃庭堅四
卷九八三黃庭堅五
卷九八四黃庭堅六
卷九八五黃庭堅七
卷九八六黃庭堅八
卷九八七黃庭堅九
卷九八八黃庭堅一0卷九八九黃庭堅一一卷九九0黃庭堅一二卷九九一黃庭堅一三卷九九二黃庭堅一四卷九九三黃庭堅一五卷九九四黃庭堅一六卷九九五黃庭堅一七卷九九六黃庭堅一八卷九九七黃庭堅一九卷九九八黃庭堅二0卷九九九黃庭堅二一卷一000黃庭堅二二卷一00一黃庭堅二三卷一00二黃庭堅二四卷一00三黃庭堅二五卷一00四黃庭堅二六卷一00五黃庭堅二七卷一00六黃庭堅二八卷一00七黃庭堅二九卷一00八黃庭堅三0卷一00九黃庭堅三一卷一0一0黃庭堅三二卷一0一一黃庭堅三三卷一0一二黃庭堅三四卷一0一三黃庭堅三五卷一0一四黃庭堅三六卷一0一五黃庭堅三七卷一0一六黃庭堅三八卷一0一七黃庭堅三九卷一0一八黃庭堅四0卷一0一九黃庭堅四一卷一0二0黃庭堅四二卷一0二一黃庭堅四三
卷一0二二黃庭堅四四卷一0二三黃庭堅四五卷一0二四黃庭堅四六卷一0二五黃庭堅四七卷一0二六黃庭堅四八卷一0二七黃庭堅四九卷一0五三秦觀一
卷一0五四秦觀二
卷一0五五秦觀三
卷一0五六秦觀四
卷一0五七秦觀五
卷一0五八秦觀六
卷一0五九秦觀七
卷一0六0秦觀八
卷一0六一秦觀九
卷一0六二秦觀一0卷一0六三秦觀一一卷一0六四秦觀一二卷一0六五秦觀一三卷一0六六秦觀一四卷一0六七秦觀一五卷一0六八秦觀一六卷一一0二賀鑄一
卷一一0三賀鑄二
卷一一0四賀鑄三
卷一一0五賀鑄四
卷一一0六賀鑄五
卷一一0七賀鑄六
卷一一0八賀鑄七
卷一一0九賀鑄八
卷一一一0賀鑄九
卷一一一一賀鑄一0卷一一一二賀鑄一一卷一一一四陳師道一卷一一一五陳師道二卷一一一六陳師道三卷一一一七陳師道四卷一一一八陳師道五卷一一一九陳師道六卷一一二0陳師道七卷一一五五張耒一
卷一一五六張耒二
卷一一五七張耒三
卷一一五八張耒四
卷一一五九張耒五卷一一六0張耒六卷一一六一張耒七卷一一六二張耒八卷一一六三張耒九卷一一六四張耒一0卷一一六五張耒一一卷一一六六張耒一二卷一一六七張耒一三卷一一六八張耒一四卷一一六九張耒一五卷一一七0張耒一六卷一一七一張耒一七卷一一七二張耒一八卷一一七三張耒一九卷一一七四張耒二0卷一一七五張耒二一卷一一七六張耒二二卷一一七七張耒二三卷一一七八張耒二四卷一一七九張耒二五卷一一八0張耒二六卷一一八一張耒二七卷一一八二張耒二八卷一一八三張耒二九卷一一八四張耒三0卷一一八五張耒三一卷一一八六張耒三二卷一一八七張耒三三卷一二00李廌一卷一二0一李廌二卷一二0二李廌三卷一二0三李廌四卷一二0七晁說之一卷一二0八晁說之二卷一二0九晁說之三卷一二一0晁說之四卷一二一一晁說之五卷一二一二晁說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