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与全宋诗分析系统介绍
《古典文献学》部分书籍简介

1.总集介绍:(一)选集举要1.《昭明文选》:萧统(501-531),字德施,南朝兰陵人。
梁武帝长子,卒后谥昭明,故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位知名作者或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赋、诗、文三部分。
诗歌类四百三十余篇,辞赋类九十九篇,杂文类二百一十九篇。
始于先秦,终于萧梁。
(选入篇数最多的是陆机113篇。
谢灵运41篇,江淹38篇,曹植32篇。
)《文选》最有名的注本:李善注本:唐李善为《文选》作注。
五臣注本:唐开元年间,相继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五人为《文选》作注。
六臣注本:后来把李善注与五臣注合刻,是为《六臣注文选》。
2.《玉台新咏》编者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陈时人。
初仕梁,历任东宫学士、尚书吏部郎、秘书监等职。
后入陈。
后主时官至左光禄大夫、录太子少傅。
内容:《玉台新咏》十卷。
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六百六十余首。
卷一至卷八大体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来编排,都是五言诗。
卷九收杂言诗,卷十收五言短诗。
多为艳歌。
注本:清吴兆宜注本。
3.《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太平兴国七年李昉等奉敕编4.《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铉编。
5.《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
6.《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
7.《列朝诗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编。
(此仿金元好问《中州集》而作,收明人诗集2000余家,分甲、乙、丙、丁四集。
)8.《元曲选》,明臧懋循编。
此集共收元杂剧十集100种。
9.《元曲选补编》,隋树森编。
(隋氏此集收《元曲选》未收杂剧62种)10.《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本集除一种元杂剧《西厢记》外,均明代传奇。
明崇祯间至清初毛氏汲古阁刊,分六帙,每帙十种。
为历史上最早、最丰富的传奇剧本总集。
)(二)全集举要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代严可均编。
2.《全唐诗》此集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编增辑而成,所以仅用一年半即刻成。
古籍数字化与文献利用

古籍数字化与文献利用吴夏平【内容提要】古籍数字化成果显著,但其应用也存在不少问题。
数字化本身的障碍、研究性质的差异、数字化导致思维方式的转变等因素,都影响到学术研究。
因此,在利用时应具审慎态度。
只有坚持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本位,创建个性化的数据库,才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文献推进科研的发展。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文献利用;工具本位;个性化数据库一、古籍数字化现状一般来说,古籍数字化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纸质文献典籍转换成为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两个层级:将印刷、抄写或其他形式的文献用数字方式来表达,属于第一层级;第二层级指的是能够比较客观、完整地反映对象内容与思想的文献,这是数字技术与文献内容的完美结合,数字型的文献能够真实、完整地再现实体型文献的内容。
[1]从目前进程来看,第一阶段发展得较好。
总体来看,古籍数字化的进程有几个特点:其一,台湾地区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
台湾地区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从1984年开始,台湾“中央研究院”就着手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
目前,已开发的古籍检索系统有汉籍电子文献瀚典全文检索系统,文物图像研究室资料库检索系统,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
台湾大学中华电子佛典线上藏经阁大正藏全文检索系统,台湾元智大学“网路展书读”等。
基本涵盖了唐代以前绝大部分传世文献。
其二,香港地区古籍数字化建设成果丰硕。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下属的“汉达古文献数据库中心”所开发的全文数据库资料包括甲骨文数据库、竹简帛书出土文献电脑数据库、金文全文计算机化数据库、先秦两汉一切传世文献计算机化数据库、魏晋南北朝传世文献数据库,中国类书数据库等等。
其三,大陆古籍数字化建设奋起直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一些图书馆进行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尝试。
1996年,上海图书馆与长江计算机集团合作,建立了古籍影像光盘制作及检索系统,到1999年4月,该系统已经完成古籍善本1000多种60万页的扫描和标引工作。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二人举隅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二人举隅陈小辉【摘要】《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章得象、吕夷简、张方平诸人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一一考证.【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全宋诗;重出;章得象;吕夷简;张方平【作者】陈小辉【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搜采广博,涵容繁富,其卷帙、诗人数及诗歌数量皆四倍于《全唐诗》,作为一代诗歌总集,洵无能出其右者。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加之该书工程浩大,出之众人,因此也存在着不少漏辑、误辑、重辑的问题。
在这些方面,学术界已做了不少校正工作。
笔者在利用《全宋诗》时,亦注意到了不少重出诗,现分别考辨如下: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一书指出章得象名下《句》“千寻练挂双流瀑”实出自章得象《题山宫法安院》其一。
又朱腾云博士论文《〈全宋诗〉重出误收研究》指出章得象《题山宫法安院》其二实为章凭《题山宫法安院》。
除此之外,章得象诗卷下还存在以下一些诗句与他人重出:《句》其二天面长虹一鉴痕,直通朝北两山春。
(苏公堤)见《全宋诗》卷一四三章得象,乃《全宋诗》编辑者依据《舆地纪胜》卷二五《江南东路·南康军》辑得。
此诗又见《全宋诗》卷七八○章惇诗,仅仅“朝北”作“南北”一字不同,乃《全宋诗》编辑者依据《舆地纪胜》卷二《两浙西路·临安府》辑得。
按:宋施锷撰《淳祐临安志》卷十、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宋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五、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诸书皆将此诗归入章惇名下。
又苏公堤在杭州西湖,《舆地纪胜》卷二十五《江南东路·南康军》却收有此诗,不免令人生疑(因南康军辖星子、都昌、建昌,属江南东路,即今江西),查《舆地纪胜》卷二十五《江南东路·南康军》并未著录章得象名下此诗句。
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

户帐户,点击 “打开或关闭用户帐户控制(UAC)”,把方框中的“钩”去掉,然后重启 电脑后尝试 ② win7 操作系统,请到控制面板——用户帐户与家庭安全——用户帐户, 点击“打开或关闭用户帐户控制(UAC)”,把安全权限设置为最低,然后 重启电脑后尝试
如何借阅方正电子图书
1.使用方正电子图书,首先需要安装专用阅读器Apabi Reader, 在页面右上角处下载、安装;
2.方正电子图书采用借阅模式,借期10天,10天之后系统自动 归还。原则上是在哪台电脑上借的书,需要在哪台电脑归还。 每张读者卡可借5本电子图书;
3.到馆读者可以直接访问、借阅方正电子图书;馆外读者需通 过“读者门户”界面利用国家图书馆读者证卡登陆或者通过 网页注册后即可使用;
二、中文电子图书检索与使用
1.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概况 2.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的检索
一、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概况
以时间为序:
古代文献
唐/宋诗分析系统 二十五史研习 中国基本古籍库 四部丛刊及增补 国学宝典 台湾文献丛刊 全四库 中国方志库 明清实录 敦煌文献库 道教全书 中国丛书库 宝卷新集
馆藏电子 图书概况
特点
分类
03 分类:
中文电子图书 外文电子图书
一、馆藏电子图书概况
三大来源
馆藏数字化图 书资源:主要 包括馆藏中文 图书数字化资 源库(70余万 种)以及民国 图书数字化资 源库(15028 种全文影像资 料)
外购电子图书 数据库:指国 家图书馆从经 销商处购买的 数据库资源, 目前中外文数 据库共29个。
宋代诗词中驴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探析

□文学研究宋代诗词中驴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探析杨学娟,康 佳(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 要:驴从先秦时期渐渐传入中原,以魏晋时期 驴鸣”为转折点,作为外来动物的驴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马的陪衬,到独立的富含多种象征意义的完整意象的变化过程,最终成为文人笔下的 常客”㊂宋代文人主观上有意识地将前人骑驴形象进行归纳,使驴形象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繁荣㊂驴在宋代诗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代步工具㊁运输工具以及农事劳动工具,而其形象内涵概括起来则主要有作为身份象征㊁作为诗思诗兴㊁作为宗教意象等㊂通过了解这些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驴和文人的关系,了解宋代文人和宋代社会㊂关键词:宋代诗词;驴形象;作用;内涵作者简介:杨学娟(1974 ),女,内蒙古阿左旗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㊂基金项目: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宋代涉驴诗词的整理与研究”(G2020107490028)㊂DOI 编码:10.13356/ki.jdnu.2095-0063.2021.01.008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21)01-0053-08 收稿日期:2020-09-12驴从先秦时期渐渐传入中原,以魏晋时期 驴鸣”为转折点,作为外来动物的驴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马的陪衬,到独立的富含多种象征意义的完整意象的变化过程,最终成为文人笔下的 常客”㊂宋代涉驴诗词数量颇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㊂一、宋代涉驴诗词的主要特点宋代涉驴诗词数量众多,特点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的数量众多检索‘全唐诗“中有涉驴诗61首,①而‘全宋诗“中涉驴诗有924首之多,②‘全宋词“中涉驴词也有37首,③其数量是唐代涉驴诗词的十倍有余㊂而且,从单个作家创作的涉驴诗词作品数量来看,对比也十分明显㊂比如,‘全唐诗“中李洞有5首,杜甫㊁白居易和韩愈各有4首,元稹㊁贾岛和齐己各有3首,李白㊁韩翃㊁王建㊁卢仝㊁张籍㊁李贺㊁郑谷各有2首,卢纶㊁姚合㊁杜牧㊁唐彦谦等人各有1首㊂到了‘全宋诗“中,创作数量在10首以上的就有16人之多㊂其中陆游甚至达到了136首,其他如释绍昙36首㊁刘克庄32首㊁赵蕃22首㊁魏野21首㊁梅尧臣16首,方回㊁方岳㊁释慧远㊁释宗杲各有15首,等等㊂‘全宋词“中涉驴词数量也有可观之处,如刘克庄有5首,李曾伯㊁第41卷 第1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Vol.41 No.1 2021年01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January,2021①②③本数据根据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本‘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检索得出㊂本数据根据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检索得出,本文所引宋诗原文均引自此本,后不赘述㊂本数据根据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检索得出,本文所引宋词原文均引自此本,后不赘述㊂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1,2021黎廷瑞各有2首,黄庭坚㊁周紫芝㊁王灼㊁韩元吉等人各有1首㊂(二)描绘驴的形象各异宋代涉驴诗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所描写塑造的驴形象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蹇驴㊂蹇驴在宋诗中出现164次,宋词中出现13次,其中陆游的诗歌中出现25次,方岳的诗歌中出现8次,魏野的诗歌中出现6次,赵蕃和杨万里的诗歌中各出现5次,刘克庄㊁苏轼㊁毛滂和梅尧臣的诗歌中各出现4次;二是瞎驴㊂瞎驴在宋诗中出现46次,宋词中出现1次,其中释慧远的诗歌中出现7次,释绍昙和释师范的诗歌中各出现4次,释昙华㊁释宗杲的诗歌中各出现3次;三是三脚驴㊂三脚驴在宋诗中出现31次,宋词中出现1次,其中释绍昙的诗歌中出现11次,释印肃的诗歌中出现3次;四是白驴㊂白驴在宋诗中出现19次,其中陆游的诗歌中出现7次,魏野的诗歌中出现2次;五是瘦驴㊂瘦驴在宋诗中出现9次,宋词中出现2次,其中陆游的诗歌中出现6次,仇远的诗歌中出现2次;六是寒驴㊂寒驴在宋诗中出现9次,其中陆游㊁项安世和方岳的诗歌中各出现2次,王禹偁㊁杨万里㊁张閏的诗歌中各出现1次㊂另外,还出现了秃尾驴㊁弱驴㊁青驴㊁羸驴㊁灰驴㊁黄驴等形象㊂(三)创作群体十分广泛宋代涉驴诗词的创作群体十分广泛,这其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作家,如苏轼㊁王安石㊁欧阳修㊁司马光㊁秦观㊁陆游㊁王禹偁㊁文天祥㊁刘克庄㊁梅尧臣㊁陈师道㊁杨万里㊁黄庭坚等人,也有一些较为陌生的作家,如曹彦约㊁宋伯仁㊁徐瑞㊁徐端甫㊁张自明㊁赵庚夫㊁郑清之㊁沈继祖等人㊂从作家身份来看,有一些是有职官的作家,如敖陶孙㊁曹勋㊁楼钥㊁裘万顷㊁沈与求㊁石延年㊁杨简㊁叶适㊁张道洽㊁尹穑㊁姚勉㊁曾几等;亦有一些隐居于市井的百姓作家,如陈普㊁陆文圭㊁邢仙老㊁徐照㊁叶茵㊁真山民等人;还有一些是僧人,如释慧远㊁释宗杲㊁释法全㊁释梵琮㊁释梵言㊁释慧勤㊁释慧性㊁释继昌㊁释景元㊁释居简㊁释妙伦㊁释南雅㊁释普岩㊁释师观㊁释师体㊁释师一㊁释师远等人㊂创作群体的广泛性,也可看出驴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价值的凸显㊂二、宋代诗词中驴的主要作用有宋一代,受自然条件限制,再加上当时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摩擦不断㊁战事频繁,导致马匹紧缺,且大多作为战马用于军事活动㊂虽然市场上有马匹流通,但价格普遍较高,平常百姓难以承受,取而代之的是饲养容易,价格相对低廉的驴㊂ 驴不仅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畜力,还是民间不必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①日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㊂文人生活同样与驴产生了更密切的关系,这也反映到其创作当中㊂通过整理分析,宋代诗词中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骑乘代步工具驴身躯较马而言更为矮小,性格也比较温顺,行走速度相对缓慢,迎合了文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㊂从宋代涉驴诗词可以看出,骑驴成为文人最重要㊁最喜欢的出行方式之一㊂如:一春十病九因酒,三月都无两日晴㊂明旦乘驴芳草路,绿杨深处听啼莺㊂白玉蟾‘书怀二首“骑驴送客一壶随,汗透中单热似炊㊂客又不来天落雨,路边茅舍坐移时㊂刘克庄‘送客“①张显运:‘简论宋代牧驴业及其社会效益“,‘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284页㊂宋代诗词中驴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探析载泪东风洒汴流㊂何事却狂游㊂自驾驴车度白沟㊂自古幽燕为绝塞,休愁㊂未是穷荒天尽头㊂汪杏山‘南乡子“上述三首诗词中,驴都充当着诗人的代步工具,或为诗人游山玩水的坐骑,或为诗人送别亲朋的乘具㊂驴子慢慢悠悠的行动速度不仅可以使诗人能更好地欣赏沿途风景,也为诗人送别亲朋时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互诉衷肠㊁寄托相思㊂(二)道路运输工具宋代赁驴业发达,王得臣‘塵史“载: 京师赁驴,途之人相逢无非驴也㊂”①可见当时道路交通中骑驴盛况,驴成为道路交通运输的主要力量之一㊂古代道路上设有驿店,除供人酒食,也会准备载人驼物的驴供人骑行,此便是驿驴㊂驴在宋代诗词中也常常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用于驿站以及为文人载酒㊁载药等㊂方回‘秀山霜晴晚眺与赵宾暘黄惟月联句“云 店遥旅叱驴,陇隔稚唤犊㊂鴃谣音哳嘲,偻荷眇彳亍”,便谈到了驿驴㊂另外一些诗人出行时会在驴鞍或驴肩上悬挂酒瓶为诗人作诗助兴,或者悬挂药囊以备不时之需㊂如陆游‘东村晚归“中有句云: 东村寂寂风烟晚,酒挂驴肩又一奇㊂”‘山村经行因施药“亦云: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㊂”(三)农作劳动工具宋代诗词中还常常描写了田间劳作㊁磨坊拉磨的驴㊂如苏轼‘送先人下第归蜀“: 万里却来日,一庵仍独居㊂应笑谋生拙,团团如磨驴㊂”诗中虽然是苏轼将自己比作磨驴,但也可以看出在当时驴确实有拉磨之用㊂又如刘克庄‘解连环“ 旁人嘲我㊂甚鬓毛都秃,齿牙频堕㊂不记是㊁何代何年,尽元祐熙宁,侬常喑麽㊂退下驴儿,今老矣㊁岂堪推磨”,也以推磨老驴自喻㊂随着宋代农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民间大量养殖驴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㊂这也反映到诗歌创作当中,在许多诗词中都可以看到驴在田间或磨坊中劳作的身影㊂如:只见吴牛事水田,只见黄犁负车轭㊂今牵大车同一群,又与骡驴走长陌㊂梅尧臣‘十九日出曹门见手牛拽车“城中鞭驴喘欲死,亦或人劳僵自横㊂借令麦破面浮玉,青蝇遽集争营营㊂邹浩‘冰韵端夫闻江北水磨“第一首诗歌是诗人梅尧臣出门所见,诗的前两句写到了牛在水田负轭犁地的情景,后两句则写到了骡和驴在田间小道劳作的情景㊂第二首诗歌则描绘了诗人在磨坊中的所见所闻,驴在磨坊中辛勤劳作,是粮食加工作坊中的重要劳动力㊂三、宋代诗词中驴形象的主要内涵驴在宋代诗词中虽然主要体现为以上所述骑乘代步㊁道路运输㊁农作劳动等工具作用,但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驴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在诗词中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性存在,而是被诗人赋予了十分丰富复杂的深刻内涵㊂宋代诗词中驴形象的主要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为身份象征的驴驴作为身份象征的意蕴可以追溯到中晚唐,特别是随着孟浩然灞桥风雪骑驴㊁苦吟诗人贾岛骑驴索句的经典意象固化,驴作为身份象征的意象逐步发展㊂宋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意象①王得臣:‘塵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页㊂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1,2021传统,并推动驴作为身份象征的意象内涵更加成熟㊂在宋代涉驴诗词中,驴主要成为四种身份的象征㊂1.象征贫寒之士所谓贫寒之士是指出身贫寒或生活穷困潦倒的文人㊂驴能够成为寒士身份的象征主要是驴本身价格相对低廉,并且其凄惨的外表形象与寒士窘迫的生活状态相似,不免使寒士与驴产生 惺惺相惜”之意,因而驴才成为寒士的标配㊂在诗词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文人骑着蹇驴戴着破帽㊂如刘过‘水调歌头“: 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㊂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㊂”这首词明确指出富贵的状态就是穿金色的铠甲,贫穷的状态则是戴破帽骑蹇驴,将贫穷与 蹇驴破帽”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㊂陆游‘早春出游“ 蹇驴破帽人人看,南陌东阡处处来㊂闻道禹祠游渐盛,也谋随例一持杯”,反映出陆游被贬黜后的生活十分拮据,以 蹇驴破帽”表现出生活窘迫的状态㊂二是文人骑着蹇驴带着羸童㊂如魏野‘送王专王衢之许下自维扬谒孙学士王舍人“: 蹇驴并跨引羸童,两地迢迢谒至公㊂”杨万里‘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 一个青童一蹇驴,九年来往定林居㊂”郭印‘早行界上迓何使者“: 呵鞭驱蹇驴,霜风破裘领㊂”这几首诗歌中都描绘了蹇驴㊁瘦童等形象,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窘迫生活状态的认知㊂又如文天祥‘己卯岁除“: 草枯稚驴吼,灯暗饥鼠现㊂”除夕本是热闹节日,然而诗人却描绘了一个凄冷枯败的场景:草枯黄,幼驴吼叫着,灯光暗淡,饥饿的老鼠也出来觅食㊂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窘迫状况,而是将自己看到的景象描写出来,从而使读者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生活的艰难㊂2.象征失意文人失意文人的表现主要是仕途失意㊁壮志难酬㊂‘左传“有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㊂”对于文人来说仅次于树立自身道德的便是建功立业,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进入仕途,报效国家,实现政治理想㊂但是现实总是很残酷,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大多是坎坎坷坷㊂被贬黜的文人认为自己的命运与被社会排挤的驴如出一辙,便将自己仕途不顺的哀愁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寄托在驴上㊂如:家近太行居,西归压一驴㊂同侪多及第,高论独知书㊂林逋‘寄和昌符“驴多为令仆,蚁亦拜侯王㊂恰则封万户,俄然梦一场㊂刘克庄‘五言一首“束发领西藩㊂百万雄兵掌握间,召到庙堂无一事,遭弹㊂昨日公卿今日闲㊂拂晓出长安㊂莫待西风割面寒㊂羞见钱塘江上柳,何颜㊂瘦仆牵驴过远山㊂赵葵‘南乡子“第一首诗中诗人写到同辈的人大多高中,在朝堂实现志向,自己却只能骑着驴回家,在与同辈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惆怅与哀愁㊂第二首诗中的令仆泛指肱骨之臣㊂诗人在梦中看到驴成为肱骨之臣,蚁科昆虫也做了王侯,然而笔锋一转,诗人最后写到这一切皆为梦一场,由此可见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凉㊂第三首词中写到词人本来掌握着百万雄兵,却忽然被召到朝廷,更因无故被弹劾而被贬出长安,成为闲人,认为颜面全无,只由一瘦仆牵着驴远走他方㊂宋代涉驴诗词作品数量最多的是陆游,常常以驴寄寓壮志难酬的失意之感㊂在入蜀经过剑门关时他感叹道: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㊂”这种 细雨骑驴”的身份之思,时常浸透在他的涉驴诗作当中㊂如:射虎临秦塞,骑驴入蜀关㊂芳洲兰可佩,幽磴桂堪攀㊂陆游‘久客书怀“那知一旦事大缪,骑驴剑阁霜毛新㊂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㊂陆游‘夏夜大醉醒后有感“荒圃连寒垄,斜阳映夕霏㊂兴亡俱昨梦,惆怅跨驴归㊂陆游‘谒石犀庙“这三首诗反复宣扬的都是诗人壮志难酬的叹惋㊂ 骑驴与骑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描写中,确有对立的意味,往往有失意与得意㊁高贵与卑贱之差异㊂”①自古以来受到朝廷重视的文人往往是 五花马,千金裘”,意气风发,因而马与仕途开阔㊁官场通达相关联,而仕途失意㊁官场不顺的文人则是在驴背上惆怅㊂对于陆游来说,本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尽忠,却被从前线撤下,只得骑驴走过蜀关,这其中 充满了报国无门㊁请缨无路㊁壮志落空的沉痛㊁悲哀与无奈”㊂②3.象征隐居之人驴象征隐居身份源自于孟浩然㊂王维曾作‘孟浩然马上吟诗图“,此时孟浩然的坐骑还是马,而到了苏轼‘赠写真何充秀才“ 君不见潞州别驾眼如电,左手挂弓横捻箭,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中,孟浩然的坐骑变成了驴㊂由此进一步发展,至秦观‘忆秦娥㊃灞桥雪“: 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㊂人踪灭,此时方见,乾坤空阔㊂骑驴老子真奇绝,肩山吟耸清寒冽㊂清寒冽,只缘不禁,梅花撩拨㊂”孟浩然骑驴形象进一步固化㊂正如有学者指出, 这里的骑驴老者,可以是孟浩然,却又超越了孟浩然;是一介寒士,却又有高士风度;是诗人自己,也是后世许许多多同一旨趣的接受者㊂这已成为一种文学想象,传达出人们对理想人生境界的向往㊂”③驴成为隐居之士的身份象征㊂如何梦桂‘赠天台陈道人“ 山中老希夷,长抱白云睡㊂睡觉呼蹇驴,悠然出山去”,描绘了常年隐居在深山老林中的隐士骑着蹇驴悠然出山的形象㊂又如:贫是儒家事,生平畏四知㊂灯花空送喜,瓶粟不供炊㊂湖海心终在,田园计未迟㊂愿同华山叟,驴背倒能骑㊂仇远‘次西和韵“宁骑踏雪驴,莫骤追风马㊂霜蹄失衔勒,多是快意者㊂方岳‘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习气年来已尽除,一窗长是读方书㊂家因护竹厨无笋,住偶邻僧饭有蔬㊂老去情怀多感旧,贫来亲故不如初㊂几时深入青山隐,木叶为衣稳跨驴㊂赵庚夫‘习气“这三首诗中诗人都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明显的隐居倾向㊂第一首诗中诗人心在湖海田园,想要和华山老叟一样倒骑驴游山玩水;第二首诗中诗人说宁可骑驴踏雪,不愿乘追风快马;第三首诗诗人想要归隐青山,以木叶为衣,跨驴游玩㊂4.象征佛教僧人这里的佛教僧人主要是指宋代出现的一批宣扬佛法义理僧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涉驴诗(后文称之为宋涉驴僧诗),如释玿‘颂古三十一首“: 佛手驴脚生缘,生缘驴脚佛手㊂李公醉倒街头,元是张公吃酒㊂黄龙山裹老婆禅,恰似河阳新妇丑㊂”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 妙应群机,亨衢得路㊂浩浩尘中,如何辨王㊂辨得主,进退随且,不妨去住㊂倒跨杨岐三脚驴,南北东西夸独宋代诗词中驴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探析①②③陈元锋:‘ 骑驴”与 骑马”:陆游的诗意画像与旅泊人生“,‘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5期,第147页㊂刘瑞娟:‘从陆游的诗歌看古代诗人骑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64页㊂尚永亮㊁刘晓:‘ 灞桥风雪驴子背” 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元嬗变与诗㊁画解读“,‘文艺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8页㊂步㊂”释昙华‘赞佛眼叔祖雪堂和尚侍立“: 正法眼藏,瞎驴边灭㊂父行子随,了无途辙㊂老禅已是错针锥,添得应庵乱饶舌㊂”释祖钦‘临济赞“: 眼生三角,头峭五岳,三遭瞎棒折驴腰㊂一喝当空,星斗落错㊂”这些诗作赋予了驴形象独特的内涵,以倒跨三脚驴等独特形象成为部分僧人身份的象征㊂(二)作为诗思诗兴的驴驴作为诗思诗兴的象征得到普遍认同是在宋代,然而其最著名的典故却发生在唐代㊂唐代有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㊁苦吟诗人贾岛骑驴索句 推敲”以及唐相国郑綮 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的故事,宋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以上意象内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表达㊂其一,继承了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的典故内涵,最终将其发展为诗人骑驴便意味着搜寻诗料㊂风剪银潢雪满天,蹇驴骑过灞桥边㊂诗愁万斛应难载,非为驰驱老不便㊂张玉娘‘咏史㊃孟浩然“蹇驴踏雪灞桥春,画出茅茨野水滨㊂才见梅花诗便好,梅花却是定诗人㊂方岳‘寻诗“一年好景橘黄时,骤冷惟应瘦骨知㊂吠犬频繁堕霜叶,栖鸦不定战风枝㊂炉何必试手可热,文未能成鬓欲丝㊂春逼寒梅三两点,蹇驴江路试寻诗㊂于石‘次韵君会初冬“第一首咏史诗吟咏了孟浩然骑驴过灞桥寻找诗料的故事,下雪天孟浩然骑驴过灞桥,诗愁已然无法承载,亦不方便疾行㊂第二㊁三首诗描写的则是诗人外出搜寻诗料,方岳骑驴踏雪寻诗,于石也骑驴去往江路试着搜寻诗料㊂由此可见诗人在下雪天骑驴出门便是为寻找诗料㊂其二,继承了苦吟诗人贾岛骑驴索句 推敲”的典故内涵,最终将其发展为诗人骑驴觅句㊁骑驴索句之意㊂ 诗人骑驴形象是由以贾岛为代表的苦吟诗人最后完成的,自此,诗人㊁骑驴与吟诗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人生样态和审美整体”,①如张玉娘‘咏史㊃卖浪仙“: 乘驴迢递走红尘,十二街中草色春㊂不是眼空京兆尹,敲推原已入诗神㊂”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作诗时往往是反复吟咏㊁苦心推敲㊁字斟句酌㊂但是宋代诗人摒弃了贾岛觅诗苦吟的执着,转为怡情逸致的悠闲㊂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唐人 灞桥骑驴’是苦吟觅句的执著,宋人则是想传达一种作诗态度和文人情怀,体验一份风味翛然的尘外之致㊂”②如陈造‘再次韵二首“: 骑驴有客搜新句,扶路何人趁晚晴㊂一笑与渠分乐事,的知琼露胜宜城㊂”袁去华‘水龙吟“: 泛扁舟乘兴,蹇驴觅句,山阴曲㊁霸陵道㊂”这里诗人不再以殚精竭虑的态度骑驴搜寻诗句,而是悠哉悠闲的随性创作㊂如果说贾岛骑驴苦吟是为作诗不得已而为,那宋代诗人则是凭着兴致骑驴觅句,其所表现的悠然之风便是这个时代的特性㊂其三,继承了郑綮 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的典故内涵,最终将其发展为诗思须得在灞桥上寻觅或者灞陵桥上才有诗思㊂出灞桥后便远离了长安,此处经常作为与亲人㊁朋友离别迎合之地,多少人生感慨㊁离别之情㊁远游孤独㊁天涯羁旅都抒发于灞桥之上,再加上灞桥㊁风雪㊁驴共同组成了催生诗思的环境,灞桥上的失意踌躇,风雪中的严寒冷酷以及驴子上的贫困贫窭,③无时无刻不在催发诗人吟诗抒情㊂如陆游‘冬晴日得闲游偶作“: 诗思长桥蹇驴上,棋声流水古松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1,2021①②③冯淑然㊁韩成武:‘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84页㊂尚永亮㊁刘晓:‘ 灞桥风雪驴子背” 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元嬗变与诗㊁画解读“,第123页㊂参见尚永亮㊁刘晓:‘ 灞桥风雪驴子背” 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元嬗变与诗㊁画解读“,第112页㊂宋代诗词中驴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探析间㊂”仇远‘再叠“: 故里仍饥馑,清流例阔疏㊂有人风雪外,诗在断桥驴㊂”随着越来越多的文人使用驴来表达诗思诗兴,灞桥和驴逐渐成为了艺术虚构,诗人即便不亲临灞桥,也可用此来表达自己作诗写句的兴致㊂正如尚永亮㊁刘晓指出的那样: 受郑綮之语影响,宋代的诗人们即使不能亲自到灞桥风雪中骑驴觅句,也直觉地喜欢以此来指称寻句写诗㊂”①灞桥和驴同时出现在诗词中,大部分就象征着文人的诗思和诗兴㊂如楼钥‘同官登敕局小楼观雪“: 坐欲斲五言,所媿李与苏㊂君与工属联,灞桥去骑驴㊂”黄力叙‘送陈随隐江西“: 一笠灞桥驴,吟鞍且临汝㊂得句从人传,传今亦传古㊂”自此以后驴象征诗思诗兴便成为文人的共识㊂(三)作为宗教意象的驴1.道教象征驴形象的宗教意蕴主要表现在道教和佛教中㊂驴形象的道教意蕴与古代的一些著名道家人物和驴的故事有关,如东晋葛洪骑白驴的故事和唐代张果老倒骑驴的故事㊂正如有论者指出: 中国古代诗人骑驴或多或少都与道教有着某种渊源,或任诞,或超尘脱俗,它成为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又一种文化涵义指向㊂”②受此影响,宋代涉驴诗词中描绘了一些带有道教色彩的独特驴形象,如白驴和青驴㊂这反过来也赋予了驴形象道教的宗教色彩㊂其一,诗中写到葛洪跨白驴的故事,如:金光倒射玉楼台,海上仙人采药回㊂花下闲谈尸解事,葛翁忽跨白驴来㊂王閏‘游仙词三十三首“路入河潼喜着鞭,华山忽到帽裙边㊂洗头盆上云生壁,腰带鞓前月满川㊂丹灶故基谁复识?白驴遗迹但相传㊂梦魂妄想君无笑,尚拟今生得地仙㊂陆游‘梦华山“朝行市尘中,奔马不可及㊂暮涉清溪流,芒屦了不湿㊂岩扉一丹灶,山路两书笈㊂白驴可置掌,童子亦絶粒㊂邂逅安期生,电逝不暇揖㊂太华独嶷然,万仞道傍立㊂陆游‘赠过门道人“上述三首诗中,都写到了 白驴”这一独特意象,构筑起了诗歌独特的意蕴,反映出了诗人的人生理念㊂其二,诗中写到张果老骑驴的故事㊂传说张果老出入常倒骑一头纸驴,可日行千里㊂宋代诗词对此也多有反映,如释道枢‘偈二首“: 仙人张果老,骑驴穿市过㊂但闻归拨刺,谁知是纸做㊂”便是为张果老所作的偈颂唱词㊂再如韩元吉‘次韵郑守舜举喜雪四首“: 好雪相仍岁又除,丰年瑞事总堪书㊂未嫌款段追千骑,化作张仙跨白驴㊂”诗人写到自己愿化作张果老跨白驴,这其实是对张果老悠闲的生活方式的肯定与喜爱㊂其三,诗中写有其他道教色彩的意象,与驴意象相互呼应㊂如石延年‘韩希祖隐君武威“: 道味山中澹,诗情事外高㊂醉狂玄鹤舞,闲卧白驴豪㊂”陆游‘自述“: 偶策青驴出,还将白鹤随㊂炼丹留日观,采药上天池㊂送客清秋棹,留僧静夜棋㊂从来闲姓字,不遣世人知㊂”又如陆游‘间阔老人亦酬接甚至云“: 辽海曾从化鹤丁,百年尘土污巾瓶㊂万山深处遇行李,再拜起时如醉醒㊂绿树岩前开药笈,白驴背上指丹经㊂云霄平歩寻常事,不用求方更解形㊂”诗人写到了 白鹤” 丹经” 炼丹” 天池” 药笈”等具有道教色彩的形象,与白驴意象构成了独特的意象群,以此来表达自己欲寻仙问道的想法㊂①②尚永亮㊁刘晓:‘ 灞桥风雪驴子背” 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元嬗变与诗㊁画解读“,第112页㊂吴晟:‘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文学与文化“2014年第3期,第111页㊂。
王力《汉语诗律学》

王力《汉语诗律学》诗律补正*李斐香港岭南大学中国语文教学与测试中心摘要: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为汉语诗律研究一代名著,然而由于时代条件所限,该书还存在一些讹误和疏漏。
今天我们订正其错误,补充其缺漏,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图可以为《汉语诗律学》一书做刊谬补缺的工作,使这部诗律学巨著更加翔实准确。
关键词:《汉语诗律学》;刊谬;补缺;商榷自隋唐开始,近体诗和古风创作繁盛,其平仄格律也渐渐为诗人所墨守。
至于中晚唐之后,平仄规则铁定,诗作很少落调出律。
但是对于这些规则的研究自唐至明,九百年间,乏人问津。
自清人王士祯(1634-1711)《律诗定体》刊行之后,对于诗律的研究才渐成气候。
在众多的诗律论著中,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可谓抗鼎之作。
该书吸取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清人的研究成果,加上王力先生的自己的研究,首次全面、详细地总结了汉语诗、词、曲的格律规则,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语诗律学》可以分为全本和选本两套版本体系。
全本包括上海教育版和山东教育版。
《汉语诗律学》首版于 1958 年由新知识出版社刊行。
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1962 年出版新 1 版,王力先生在此版中删去了首版的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
1979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增订本,在这一版中,王力先生恢复了新 1 版里删去的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但是和新知识的首版不同的是,在这一版里,原来的附注部分由五个增加到三十二个。
2002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以 "世纪文库"的形式重新出版 1979 年的增订本,目前这一版也是坊间可以看到的最权威的版本。
山东教育出版社在 1989 年出版《王力文集》,《汉语诗律学》被收录于《文集》的第十四、十五卷。
不同的是,山东版把原来上海诸版的繁体字一律改为简化字。
选本也分两种,山西古籍出版社将《汉语诗律学》的第一章《近体诗》和第三章《词》单独抽出,于2003 年分别刊行,并题为《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和《王力词律学》。
描写澄澈的古诗词

描写澄澈的古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清澈的古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清澈的古诗词念奴娇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清澈。
悠闲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来宾。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是词人在桂林遭谗毁而被罢官,离开广西北归,途经洞庭湖时所作。
上片以美丽的语言描写了月下洞庭湖的景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一句尤为高妙,“三万顷”言湖之大,“一叶”言舟之小,一大一小,相互对比,展现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淼与开阔。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
在岭南做官的时候,经常是与孤月相随,由于喜爱明月清光坦率着心胸。
回顾平生为人处世,心中了无愧疚,也正由于如此的光明磊落,所以才感觉到现在这样的舒坦。
二.有诗句后面两字“明净”的诗词吗凌晨过杏园,晓露凝芳气。
初阳好明净,嫩树怜低庳。
(唐-元稹《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陕府与吴十一兄端公崔二十二院长怆曩游因投五十韵》中的四句,见《全唐诗》卷400,第020题。
)粹容成槁木,浮迹类流萍。
天地春明净,江山晚晦冥。
花芒环野茜,柳桁接檐青。
淹滞知何事,思归梦短亭。
(宋-董嗣杲《客滞》诗全首,见《全宋诗》卷03。
)诸葛久精妙,已能闻国都。
紫毫搜老兔,苍鼠拔长须。
露筦何明净,烟丸事染濡。
班超投此去,死作玉关夫。
(宋-梅尧臣《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一首,见《全宋诗》卷23。
)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
(宋-王令《寒林石屏》诗中的二句,《全宋诗》卷02)燕至清明近。
花到清明盛。
奉劝清明游赏人,别有清明景。
我得清明永。
旷劫清明净。
一点清明无价珍,便是清明性。
(金-马钰《卜算子》词,见《全金元词》。
)炊烟不辨昼沈沈,凉雨通宵作晓阴。
极浦枫林添画意,间庭梧叶堕秋心。
综论用韵研究方法及途径的发展与突破——兼评钱毅《宋代诗文用韵研究》

综论用韵研究方法及途径的发展与突破——兼评钱毅《宋代诗文用韵研究》雷励【摘要】诗文用韵研究是汉语语音史重要的部类和材料来源,同时也是汉语历史方言的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途径.从研究方法来说,语料的收集、韵谱的整理、韵字的考证、音变的探讨等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从研究途径来说,计算机语料库技术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而在用韵研究中,材料的真实性和统计的准确性应是至高的准则.【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全宋诗;诗文用韵;用韵研究;宋代通语【作者】雷励【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兴义 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7;H124.3诗文用韵研究是汉语语音史重要的部类和材料来源。
汉语历时语音面貌的遗存,多数特征仍保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当然,汉语历时文献也记录了相当多的语料。
在对汉语语音史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韵书发展之前,关于韵部的研究,韵文材料是显性研究材料。
王力先生曾指出:“历代韵文本身对汉语史的价值并不比韵书、韵图低些。
”[1]P21对诗文押韵的研究一方面是对文学形式特征的探讨,另一方面也是探寻历时与共时语音面貌的方法与手段。
如对上古汉语韵部的研究,主要依靠对《诗经》、《楚辞》等韵文材料的系统整理与归纳。
耿军《20世纪之前诗文用韵考研究概述》撷取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对韵文材料的归纳整理与音韵学研究的状况做了述评,探讨了韵文分析归纳法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本文不再赘述[2]。
韵文分析归纳法主要是整理韵脚字,通过系联,归纳出韵部的分合,又叫做“丝贯绳牵法”,对韵腹、韵尾、声调的整理研究比较直观。
耿振生先生强调韵脚字归纳方法的四个步骤:选定研究对象,分析韵例,归纳韵部,分析“异部互押”的性质、原因[3]P13。
金雪莱、黄笑山《中古诗文用韵考研究方法的进展》从“选取材料、记录韵字和归纳韵部、探讨韵以外的规律、所运用的统计方法”等方面,以及数据库与用韵考分析软件开发应用都做了分析和总结,对于用韵研究现代学者在韵字系联的基础上,其研究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唐诗与全宋诗分析系统试用
http://library.gxun.edu.cn 日期:11-04-02 11:40:06 作者: 点击次数:
131
1、 产品设计理念
全唐诗分析系统与全宋诗分析系统由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和欣诺格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研制。199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承担了国家“九五”211项目——《全
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的研发。项目主持人李铎博士为项目提出了三个目标:一、使用
Unicode编码,使全球任何语言版本的操作系统均可正常使用该系统;二、使用XML
标记语言,脱离数据库平台,使用最先进的搜索引擎,实现跨平台的多维度检索;
三、建设开放的、可扩展的模块化结构,可以任意增减数据。鉴于当初互联网上数
据不精,往往给学术研究带来不便的问题,该项目组制定出文本校对高于纸介出版
物的标准。此后,作为211项目子课题,吸收借鉴全唐诗分析系统的成功经验和先
进的设计理念,又设计制作了全宋诗分析系统。
2、产品定位
全唐诗分析系统与全宋诗分析系统突破了以往全文检索的信息提供模式,在数
据深层挖掘和知识发现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重出诗提取、格律诗标注、字及词
组的频率分布统计、用户自作诗的格律分析等带有智能化特点。该系统还提供多维
的检索分析方式,为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文献学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可靠的
分析数据。它的成功研制标志着计算机科学在中文信息处理应用方面由全文检索的
信息提供模式开始转向智能分析模式。全唐诗分析系统与全宋诗分析系统是信息处
理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成功结合,展示出信息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
应用的方向和广阔前景。海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信息
处理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3、应用领域
◇ 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可应用于:诗人风格研究、诗歌流变研究、诗文相关研
究、地域文化与诗歌特征研究等。
◇ 在古代汉语研究方面可应用于:古代诗歌语言模式分析、诗歌字及词组频率
分析、诗歌语言发展史研究、音韵学相关研究等。
◇ 在古代文献整理方面可应用于:重出诗整理分析、误收诗分析等。
◇ 在古代文学教学方面可应用于:格律诗教学模拟系统研究、诗作评价、诗作
相似性分析等。
◇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与古代文学相关研究、古代文
献数据深层挖掘、古代文献数据自动化整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