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全唐诗的简介

全唐诗的简介

全唐诗的简介全唐诗的简介《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等10人奉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1] 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史、杂书,遗补缺,巨细遗。

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

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外编》,收集了日本人上毛河世宁(市河宽斋)的《全唐诗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种。

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

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编修过程安排编《全唐诗》的康熙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

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编基础这部卷浩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

唐诗三百首(全集)资料讲解

唐诗三百首(全集)资料讲解

唐诗三百首(全集)唐诗三百首全集《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听弹琴》唐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2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含译文及注释)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含译文及注释)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五言绝句行宫唐代: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曾经富丽堂皇的古行宫已是一片荒凉冷落,宫中艳丽的花儿在寂寞寥落中开放。

幸存的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只能谈论着玄宗轶事。

注释寥(liáo)落:寂寞冷落。

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这里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宫花:行宫里的花。

白头宫女: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说:谈论。

玄宗:指唐玄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

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

小姑:一作“小娘”。

丈夫的妹妹。

也称小姑子。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

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怨情唐代: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唐诗三百首大全集》共8卷第五卷:五言律诗

《唐诗三百首大全集》共8卷第五卷:五言律诗

《唐诗三百首大全集》共8卷第五卷: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以《唐诗别裁》为蓝本,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

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

乾隆九年(1744)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

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

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唐诗-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唐诗-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唐诗(唐朝诗歌通称)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目录•1•2•3•4•5•6•7•8•9•10•11•12唐诗1唐诗三百首小知识《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是仿《诗经》三百篇(共311篇)之作,从前是家弦户诵的儿童诗教启蒙书,所以比较浅显,读者容易接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该书的编者是孙洙,别号蘅堂退士,江苏无锡人,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进士。

孙洙编选唐诗,是依据沈德潜(1673年—1769年)的《唐诗别裁》及王士祯(1634年—1711年)的《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主,杂以其他唐诗选本。

《唐诗三百首》的题材广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边塞军事、宫闺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沈、隐逸生活等。

但《唐诗三百首》也有一些遗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乐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未被选入。

【全唐诗】《江亭》杜甫唐诗鉴赏

【全唐诗】《江亭》杜甫唐诗鉴赏

【全唐诗】《江亭》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晚春,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

这首诗描述了独自坐在河边一个小亭子里的感觉。

从表面上看,诗人沉着冷静,无意与流水竞争;心情悠闲,如白云般舒缓悠闲。

事实上,诗人此时的心情并不那么悠闲。

五六句感同身受的话进入场景,内心的孤独和荣耀的悲伤,通过云南奇异的春天事物的自私而充分展现出来。

在第二句的结尾,很难克服家庭和国家的担忧。

这首诗表面上是悠闲舒适的,但实际上是一种焦虑和抑郁。

与理性相容,充满兴趣。

【原文】江婷坦腹江亭暖⑴,长吟野望时⑵。

水的流动无法与心竞争,云也来不及关心。

寂寂春将晚⑶,欣欣物自私⑷。

(5)回头看,回头看。

【注释】(1)打开腹部,仰卧。

《晋书王羲之传》:“中尉迟坚请女婿给他带路,命令传遍了东宫去看望他的孩子。

学生回来后说,迟坚说:‘王的几个人都很好,但当他们听到这封信时,他们又咸又矜持。

唯一一个在东床上随意吃饭的人,但如果他们听不到的话。

’简赛d:“这是正确的女婿!”当他来访的时候,是习志烨,所以他成了他的儿媳。

"⑵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3)沉默:它仍然安静,说春天会悄悄地回来。

⑷欣欣:繁盛貌。

(5)“江东”的第二句话:一句是“所以森林归来,却得不到它,所以砍诗枯燥而强烈”。

【白话译文】舒舒服服地躺在温暖的河亭里,朗诵《野性的希望》。

河水缓缓流淌,就像我的心一样,我不与世界竞争。

云朵飘浮在天空,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

寂静而孤独的春天将进入晚春,但我悲伤而悲伤,万物繁荣昌盛,表现出万物的自私。

江东仍在打一场硬仗。

每次我回到首都,我都会皱眉,因为我为国家感到悲伤。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

唐朝苏宗元年(760年)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在四川省成都市郊的浣花河边修建了一座茅草屋。

饱受战争之苦后,他的生活暂时平静下来,他的妻子和孩子们聚集在一起,重新获得家庭的幸福。

唐诗三百首全集简介[完整版精编]

唐诗三百首全集简介[完整版精编]

唐诗三百首简介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

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

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

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

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作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产生后不久,南方的楚地又出现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

之后,楚辞逐渐向接近散文的赋体演变,魏汉诗坛上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诗体———“乐府”,乐府民歌清新刚健,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这对后世的“乐府古题”和唐代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解析

唐诗三百首解析

唐诗三百首解析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收录了众多唐代诗人的佳作,包括五言古诗、七言乐府等各类体裁。

其中,杜甫的诗作在数量上最多,有38首,其次是王维的29首和李白的27首。

这部选集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例如,杜牧的《秋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情感;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展现了一种壮志凌云的气概。

《唐诗三百首》的解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例如,可以从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每首诗的内在含义和艺术特色。

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经历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更加全面地理解唐诗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瑰宝,通过对它的学习和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唐诗》详细介绍
《全唐诗》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

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

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

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

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

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

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

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

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

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

《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

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

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

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

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
全唐诗,“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

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
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

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

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

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

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

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

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

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