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沉思录之四十 山林子 自然道德智慧教育 慧商

合集下载

大宗师原文及翻译

大宗师原文及翻译

大宗师原文及翻译大宗师本篇中,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宗旨和观点,论述了大道的本质、特征及其与人的关系。

庄子认为,道生万物,道主宰天地万物,人与自然是合一的。

只有“真人”才能领悟道。

真人忘掉自身,忘掉一切才智,与道融为一体,由此“安然化之”,达到“坐忘”的生活境界。

庄子的这一思想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主观能动性。

一知天之所为,①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②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③,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④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⑤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⑥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ài)言若哇。

⑦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⑧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其入不距⑨。

翛(xi āo)然⑩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sǎng)(kuí)。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bǐng)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

滀(ch ù)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

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

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时间:2009-11-25 11:45来源:出版物《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作者:道德知音点击:1164次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德慧智经典的界定与选择:当前国学经典诵读热的形成,反映出社会精神营养的普遍缺乏,反映出人们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社会、世界发展前途的迷茫,反映出对智慧和健康真谛的本能探寻。

但是,现在的国学经典诵读状态并不乐观德慧智经典内观式诵读德慧智经典的界定与选择:当前国学经典诵读热的形成,反映出社会精神营养的普遍缺乏,反映出人们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社会、世界发展前途的迷茫,反映出对智慧和健康真谛的本能探寻。

但是,现在的国学经典诵读状态并不乐观,很多现象已经偏离了准确把握根文化当中能够开启我们大智大慧的教育内容,被商业化。

急功近利,有病乱投医现象严重。

经典诵读在“有之以为利”的驱使下,逐渐滑入了商业图利的歧途之中。

非经非典的读物,充斥于经典诵读领域;不具备上善属性和能量的读物,摆满了书架籍柜。

“经”与“书”的概念,混淆杂呈。

“经典”之多,涉及之广,使人目不暇接,甚至将唐诗宋词都作为经典罗列于市,使家长们和老师们在选经择典中无所适从,难以抉择。

大量经典诵读宣传者推出的诵读方法,过于简朴。

对于“经”和“书”的选择,在推广和介绍中杂乱无章,没有主次分别。

人心浮躁,对经典的解读缺乏“修之身”的基础,媚俗有余,守本不足。

以智解慧,夹杂了大量人欲、私心、贪利,难以发挥经典诵读开慧启智、守德持正的作用,反而有沦为人们争取名利、附庸风雅的手段和遮羞布的趋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能給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每个人的慧识和自性光明。

选经择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辨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恰到好处地适用于人生发展的各种不同时期,适应于人体内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适应无为慧识与有为智识的需求。

道德经(下篇)

道德经(下篇)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一
上品之人听了道,努力而奉行。
中品之人听了道,似信似不信。
下品之人听了道,必哈哈大笑。
若不被这种人笑话,则道就不能称作道!
所以我要立言于此--
只有空无,才能出入于无限。
我由此而知道无为之有益。
不出言而行教化,无作为而有成果--
世上很少有人理解此中的道理。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四
名誉与身体谁对我更亲近?财货与身体谁对我更重要?
得之与失谁对人更不利?
所以,过于爱吝必会导致大破费,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八
学习得愈多,离大道愈远。
远而又远,最后达到无所有。
无所有则无所不有。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
如经常有事,就不能治理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五十九
治理国家,敬事上天,没有比吝啬更重要。
吝啬,乃是早作准备,早做准备就是不断的积蓄"内德"。
不断的积蓄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
没有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
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守护国家。
掌握治天下的道理,就可以长久保持;

吕祖解---《道德经》

吕祖解---《道德经》

吕祖解《道德经》心得1 见性了命是人生头等大事,读吕祖解《道德经》对我们完成自己的大事,如天降甘露。

见到《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样书,我是第一个读者,领会神仙的教诲,大家共勉。

《道德经》原文: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吕祖解经摘要:(全文较长)道,阴阳未分谓之道。

可道,心可道其妙,口难道其微。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

名,无空无相者,就是名。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

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

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底性中之性,为之始。

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

要体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空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徼(同“窍”)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

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底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

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作者心得:什么是读书?心相应才算读书。

读真人写的书,和吕祖心心相印,好东西就走入你的生命中,变成你的一部分。

读吕祖神仙的话感到非常实在具体,读那些学者世人注解的《道德经》,特别是这第一章,几乎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说什么,虚得很。

通书译文

通书译文

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诚下第二圣,诚而已矣。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

故诚则无事矣。

至易而行难。

果而确,无难焉。

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诚几德第三诚,无为;几,善恶。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性焉、安焉之谓圣。

复焉、执焉之谓贤。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圣第四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闲者,几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诚、神、几,曰圣人。

慎动第五动而正,曰道。

用而和,曰德。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矣。

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故君子慎动。

道第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尔。

师第七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

」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不达」。

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

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故先觉觉後觉,闇者求於明,而师道立矣。

师范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幸第八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

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思第九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

几动於彼,诚动於此。

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

是则无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又曰:「知几其神乎!」志学第十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於市。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01. 道可道也,非 恒 道也。

名可名也,非 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 弗始 也,为而 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 不 上 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 道中, 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 闻 数穷,不若 守于中 。

0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 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开场白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

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

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

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一虚一实道之机”;亦即太极⊙。

《华夏赞》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诗

华夏赞
(自然智慧诗)
古老华夏屹立东方中华文明璀璨辉煌
厚德载物礼仁和谐生生不息义智雄强
三山五岳扶摇云天长江黄河奔腾浩荡
土地辽阔美丽富饶长城万里绵延龙翔
国家富强人民祥安文景贞观康乾盛旺
道德体性人生根本黄老孔孟慧禅三纲
智慧源流千载不竭
创造精神传承发扬
四大发明人类奇迹内经墨经世界首创
星经三统算经农政天文地理历法严详
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载道气象
祖先智慧文化瑰丽中华子孙无上荣光
祖国腾飞日新月异创新发展改革开放
双百目标高扬旋律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中国梦圆道德为基和平幸福人民希望
祖国明天正气托起扬帆远行斧镰引航
乘风破浪永不停息华夏未来灿烂辉煌
山北河南湖畔泉城山林子丁酉己酉戊午壬戌聚狮林。

理解版道德经41~81章(带翻译)

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闻道后,会努力去依道而行;中士闻道后,将信将疑;下士问道后,哄然大笑。

道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书《建言》有这样的话:懂道者看似暗昧无知;近道者看似后退不及;不同道者看似没有什么分别;上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本性高洁却含垢收辱;广德好像不可盈满;刚建之德好似怠惰偷安,清静无为;质朴之德却看似同流合污。

最广大的空间看不到棱角;最大的器物都是慢慢成型;最美妙的声音总是难以听闻;最美好的形象却总是难见行迹。

大道无边不可言说。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白话庄子】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阳子居准备南下到沛这个地方,正巧老子也西行去秦地,他便约老子在沛的郊外相见。

但是却在走到梁的时候,遇见了老子,两人便以其走了一程。

半路上,老子突然仰头向天,长叹一声:“起初我以为你还可以教育,现在才知道你是在不堪造就。

”阳子居听了,没有出声。

等到了旅舍,双方梳洗完毕,阳子居脱了鞋子,跪着走到老子的面前说:刚才弟子想请问老师,老师正走着没有空闲,所以不敢问,现在老师有空了,可否告知弟子犯了什么错。

“老子说道:你态度骄傲,目空一切,谁看了都害怕,怎么还敢来接近你?要知道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自己好像有污点似的;真正有盛德的人,也不自以为德高,反倒觉得自己的德性欠缺了什么似的。

阳子居听后,面容一变,说道:敬谢老师的教诲。

“便弓身退了出去。

阳子居刚来旅舍的时候,店里的客人让路给他,店主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替他拿梳洗的用具,先来的客人都躲着他,烧饭的厨子也不敢当着炉子站。

但是从他见过老子,并听从了老子的劝告后,旅舍的人不但已敢和他随便地争席位,态度也亲热了很多。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第一章(序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比如杯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