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和体系,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中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1.中国职业教育概况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学制一般为2-3年不等,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医药卫生、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

2.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双元制相关,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到企业实习。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1.课程设置比较在课程设置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科目分段教学为主,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

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比较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

德国的学生一般会在专业技能课程结束后进行长达2-3年的实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

3.教学质量比较中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则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著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中德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比较

中德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比较

海水 白龙纹瓷瓶》等等 。 ( 四) 注 重 现 代 教 育 手段 的应 用 现代 先进 的教 学媒 体能 极大 地激 发 学生学 习美术 的兴趣 ,有 利 于学 生 自选 学 习内容 和 自定 学 习进 度进 行个 别 化学 习 。大量 对 网络 作 品 的感 知 , 对 变幻莫 测的形 象 的创 造 和加 工 ,十 分 有利 于学生智 力 的发展 和系 统化 的 形 象思维训 练 。信息化 技术 与学 科综 合 已走 向必然 ,运用 多媒体 教 学可 丰 富 课 堂教 学形 式 ,让 学 生 通 过视 觉 、 听 觉深刻感 受 艺术作 品 ,让 学 生进行 多 种感官 的体验 ,改 变 了美 术课 是 视 觉 艺术 的单科束 缚 ,加 深 了学 生的 印 象 ,培养 了学生 实践 、综合 和创 新 能 力 。 比如 :在欣 赏意 大利 画家拉 斐 尔 的 《 西斯 廷圣母》 这 一作 品时 ,先让 学 生 通 过 搜 索 引 擎 输 入 作 者 的 名
者 。开 设 大 量 公 共课 、专 业 基 础 课 和 专
置 及 评 价 体 系 比 较 ( ) 德 国 职 业 院校 机 电一 体 化 专 一 业 的 学 习 领域
德 国萨克 森 一安 哈特 州框 架教 学 计划 里关 于机 电一体 化专业 职业培 训 所 涉及 的学 习领 域有 1 3个 ,在 第 1 、 第 2 、第 3与 4学 年 的课 时数 分别 为
3 0 8 、4 0个 。 2 、2 0 2
德 国在 实施 职业 课程 改革 后 ,课 程 以学 习领域 为单元 ,按 行 动体 系编 排课 程 的 内容 ,针对 行动 顺序 的 每一 个 过程环 节来 传授相 关 的 内容 。 由于 每一行 动顺序 都是 自然形 成 的行 动过 程 序列 ,而且 学生认 知 的心理 顺 序也 是循 序渐 进 的过程序 列 ,因此 ,这 种 行 动体 系课程 对每一 门学 科可 能是 不 完 整 的 ,但对 于每一 个职 业行 为却 是 完 整 的 ,体 现 了 职业 教 育 的实 用性 , 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 。 我 国 同专 业 学生 学习 的 内容 ,是 按学 科体 系课 程 的内容编 排 的。尽 管 这 一体 系考虑 了学 习过程 中学 习 者认 知 的心理 顺序 ,即由浅入 深 、由易到 难 、由表 及里 ,但课 程 内容却 是根 据 结构 庞大 而逻 辑严 密的学 科顺 序 编排 的。不仅 专业 学习 的宏观 内容 编排 采 取 了各 门分 科课 程 平 行 展开 的方 式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类别的分析——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类别的分析——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一、Fra bibliotek引言
何 建 立 起 它 与其 它 专 业 相 区 别 的 核 心 理 论 与 特 色 ? 次 是 突 其
出它 的社 会应 用 优 势 ; 后 是 如 何 根 据 办 学 思 路 来 组 建 相 适 最
面 对 高 等 学 校招 生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及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步 伐
此设 置汽 车服 务 工 程 专 业 的课 程 , 建 出课 程 之 间 的层 次结 构
构模 型 , 通 过 层 次 分 析 法 确 定 汽 车 服务 工程 专 业 各 课 程 的 并
类别 。 二 、 业课 程 的 设 置 专
能 技 术 三 个 专 业 进行 紧 密 合作 。 作 为 以理 工科 为主 的 国 内知 名 综 合 性 高 校 , 济 大 学 具 同 有 支撑 学 院 专 业建 设 的 学 科 优 势 , 时 具 有 对 德 交 流 的 悠 久 同 传统 ; 而德 国应 用科 技 大 学 在 培 养 工 程 师 过 程 中 具 有 注 重 实 践 、 重能 力 的 特点 。 样 的 合作 正 符 合 我 国 目前 社 会 对 高 层 注 这 次 应用 型 人 才 的需 求 。 此 同 时 , 与 大量 德 语 国 家来 华 投 资 企 业 进 入 中 国 , 校 的教 学 内容 也 应根 据 社会 需 要 进 行 及 时 更 新 , 高 并 建立 起 与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相 适 应 的课 程 体 系 , 现从 注 重 知 实 识 传授 向更 加 重视 能 力 和 素质 培 养 的转 变 。 根据 应 用 型 人 才所 需 的 知识 、 能力 结 构 , 遵循 专 业 发 展 和 人 才培 养 的 规 律 , 整合 不 同 专业 的教 学 内容 , 在其 结 合 点 上 形

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

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一、专业特色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由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吕贝克科技应用大学以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举办的本科专业。

本专业是以环境友好理念为指导,以反应技术、分离技术、处理加工技术、安全防护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监护控制技术以及综合治理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为特点的现代高技术复合型专业。

注重将环境友好的思想和方法、综合防治的办法和措施、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运用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训练、能力培养以及先进的环境治理理念的培养。

学生除学习和掌握化学化工、环境科学和工程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学习和掌握化学工程、污染物检测分析和控制、三废处理工程技术、防护工程技术以及机械、自动控制和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学习和掌握当前环境科学及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研究进展,专业口径宽,适应面广。

本专业培养以化学工业为背景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外向型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环境保护专业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施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

二、培养目标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化学工程、污染物检测分析、控制工程、三废处理工程技术和防护工程等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坚厚的英语和专业知识,具备灵活的知识运用能力,掌握丰富的国际学科发展信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环境保护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全文)

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全文)

中德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全文)德国是学前教育的发源地,具有先进的自身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

因此,比较研究中国与德国的学前教育,借鉴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对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中德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学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对中德两国学前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造成两国学前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结合德国学前教育的优点与我国国情,对我国学前教育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中德学前教育比较(一)学前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主要有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托儿所、“白天的母亲”、林间幼儿园等。

具体而言,德国幼儿园分全日制和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家长将子女送往半日制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交费入学;德国学校附设幼儿园主要为已到入学年龄但心理发展还不适合上小学的孩子而设置的公立预备教育机构,儿童入园完全免费;德国的学前班是针对不到入学年龄但心理发展已经适合上小学的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特殊幼儿园主要是为残疾儿童设置的教育机构;托儿所是为0-3岁双职工子女设置的保育机构;名称为“白天的母亲”教育机构是一种教育形式,一些不外出工作、在家照看子女的妇女在接受一定的培训后,帮助邻近职业妇女照看儿童,当儿童“白天的妈妈”;所谓德国林间幼儿园,是指以大自然为教育资源库的幼儿园,在这样的林间幼儿园里,儿童可以从事各种游戏和运动,从而既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又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并且不会使儿童因过多的管束而产生心理压抑。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组成。

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前的儿童,贯彻以保为主、保教结合的方针;幼儿园主要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也为父母参加工作提供了方便;学前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存在于幼儿园里的学前班,另外一种是存在于小学里的学前班,学前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要进入小学的儿童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中德项目实训报告总结

中德项目实训报告总结

一、项目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

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德项目实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引进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训资源,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报告对中德项目实训进行总结,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

二、项目实施过程1. 项目启动项目启动阶段,中德双方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了项目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

同时,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选拔,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2. 实训课程设置实训课程以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础,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设置了一系列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主要包括:(1)专业课程: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等。

(2)实践课程:技能实训、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

3. 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中德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购置先进设备,建设符合德国职业教育标准的实训场地。

同时,对实训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4. 实训实施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课程安排进行学习和实践。

在实训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

5. 项目评估项目结束后,对实训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技能水平、教学质量、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

三、项目亮点1. 引进德国先进教育理念中德项目实训引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双元制教育、实践导向教学等,有助于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2.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3. 促进校企合作中德项目实训推动了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4. 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实训,学生了解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比

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比

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比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国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深入。

中德作为两个教育强国,其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备受关注。

本文就中德两国学前教育课程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点。

一、教育目标与理念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与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前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

教师们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品德、智力、体质、劳动等各个方面。

而德国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与社交能力,重视幼儿的情感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语言与文字、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

学生们通过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途径来学习。

而在德国,学前教育更注重提供富有想象力的环境,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来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此外,德国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与合作精神。

三、教师的角色与培训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学前教育教师承担着教育引导者的角色,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与家长沟通等任务。

而德国学前教育则更强调教师的陪伴与引导作用,教师更加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互动。

此外,德国的学前教育教师接受更为系统的培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四、课程管理与评估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课程管理与评估上也存在不同。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课程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通过制定教育标准、监督培养机构等方式进行管理。

而德国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在课程管理方面更加灵活。

评估方面,德国学前教育倡导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估,注重发现幼儿的潜力与兴趣。

结论综上所述,中德学前教育课程在教育目标与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的角色与培训、课程管理与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德两国在学前教育领域各有优势,互相借鉴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同时,也需要根据各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特点,合理调整与发展学前教育课程,更好地适应幼儿的需求和发展。

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

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

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摘要:德国高等技术教育主要由应用科技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大学组成。

本文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大学在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主要构成方面做了对比分析,以期在全面了解德国高等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与不同层次院校特色的基础上,对我们探索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启迪。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职业大学;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特质建立起的一种高等技术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大学则是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由企业主导与政府联合举办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技术教育形式。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双元制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在国际高等技术教育回归工程的大趋势下结合自己的传统形成的改革与发展特色,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按照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制划分,应用科技大学对应的大致是四年制本科类高等教育,双元制职业大学对应的是三年制大专类高等职业教育。

但在德国双元制职业大学毕业发放的是与应用科技大学等值的文凭。

下面从二者的培养目标与入学资格、专业设置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两类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相信对我们探索高等技术教育规律,构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培养目标与入学资格社会需要各种类型、层次的技术人才,以适应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不同阶段的需要。

从教育角度讲,与“科学—技术—生产”这一链条直接关联的高等技术教育中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质上就是要明确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上相对应的位置,并据此确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如表1所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双元制职业大学正是以“技术—生产”领域为目标,以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完整覆盖“技术—生产”这一人才谱系中的位置。

从上表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两类院校均定位于技术与生产领域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他们对入学生源均有明确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程设 置 案 例 的 比 较 分 析 ,提 出如 下 建议 : 中国 应 用 型 大 学应 调 整 课 程 结 构 , 适 度 增 加 专 业课 程 比例 ;借
鉴 德 国 “ 块化 ”课 程 设 置 方 式 , 深化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积 极 探 索教 育 质 量 外 部 评 价 认 证 方 式 ,提 升 应 用 型 模 本 科教 育教 学 质 量 。
二 、 近期 德 国 应 用 科 学 大 学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主 要 进 展
识 、技 能 与 能 力 、方 法 等 培 养 ) 的 选 择 与 组 织 ,具 体 而 鲜
明 地体 现 学 校 的 教 育 理 念 、价 值 取 向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定 位 和 教育 教学 特 色 。大 学 的 教 育 理 想 与 人 才 培 养 特 色 主 要 通 过 课 程 设 置 及 其 教 学 实施 来 实 现 。
设 计 的差 异 , 同样 的设 计 即使 在 不 同 的 厂 家 也 不 会 生 产 出
功 能 迥 异 的产 品 。
和 所 有 有 目的 、有 计 划 的 教 育 活 动 。课 程 不 仅 是 教 学 内容
的 载 体 ,同 时 ,课 程 设 置 也 是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管 理 与 评 价 的 重 要依 据 ,更 是 实 现 学 校 教 育 目标 的 基 本 保 证 。 因 此 ,课 程 设 置 是 大 学教 育 教 学 设 计 最 基 本 、最 核 心 的 问 题 ,它 从 本 质 上 反 映 了 大 学 和 教 师 对 教 育 教 学 内 容 ( 括 品 格 、 知 包
高 教 研 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0DERN EDU C ATI oN CI S ENCE
21 0 1年 第 6期
中 德 应 用 型 大 学 课 程 设 置 比 较 分 析
张 鸣放 窦 立 军 于 雷 张 杰
[ 摘 要] 课 程 设 置 具体 而 鲜 明地 体 现 学校 的教 育 理 念 、价 值 取 向 、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定 位 和 教 育 教 学 特 色。本 文在 简要 介 绍德 国 应 用科 学 大 学 近期 与课 程 设 置 有 关 的教 学 改 革 进 展 基 础 上 ,通 过 中德 应 用 型 大 学
中小 企 业 的 高度 认 可 ,成 为 推 动 德 国现 代 工 业 发 展 不 可 缺 少 的重 要 力 量 。深 入 研 究 德 国应 用 科 学大 学教 学计 划 案 例 , 进行 中德 课 程 设 置 比较 分析 ,可 为我 们 优 化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深 化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提供 有 益 的 思 路 和 经验 。
[ 者 简 介 ] 张 鸣放 ,窦 立 军 , 于 雷 ,张 杰 , 长春 工程 学 院 ( 作 吉林 长 春 1 0 1 ) 3 0 2
课 程 是 学 校 为 实 现 人 才 培 养 目标 而 选 择 的 教 育 内 容 、 教 学 活 动 方 式 及 其 进 程 的 总 和 ,包 括 学 生 学 习 的 各 门 学 科
高 等 工 程 教 育 的 “ 质 化 ” 倾 向 。社 会 上 普 遍 存 在 重 点 企 同
事 业 单 位 和 高 薪 岗 位 的人 才 招 聘 优 先 选 择 重 点 高 校 毕 业 生 这 一 不 争 的 事 实 ,也 从 一 个 侧 面 反 映 出包 括 应 用 型 大 学 在 一 内 的 绝 大 多 数 中 国地 方 高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特 色 并 没 有 真 正 形 成 ,应 用 型 本科 教 育 尚没 有 很 好 地 回 应 中 国 工 业 化 进 程 对
[ 关键 词 ] 课 程 设 置
课 程 改 革 学 分 制 应 用 型 本 科 教 育 德 国 应 用 科 学 大 学 比 较研 究
[ 图 分 类 号 ]G69 1 [ 献 标 识 码 ]A 中 4 . 文 [ 章 编 号 ] 10 - 5 4 (0 1 0 — 0 5 —0 文 05 83 21) 6 00 6
异 ,仅 有 “ ” 的 不 同 ,少 有 “ ” 差 异 ,客 观 上 导 致 了 量 质
规 定 , 程 设 置 思 路 、 式 与 “ 准 ” 方 面 的 改 变 。 了解 并 课 形 标 等
把 握 这 些 变 化 ,对 客 观 进 行 中 德 应 用 型 大 学 课 程 设 置 比较 ,
德 国应 用 科 学 大 学 在 课 程 设 置 与 教 学 计 划 制 定 方 面 具
有重 视基 础理 论 教 学 、突 出 专 业 教 育 、拓 宽 专 业 口径 、 强
化 实 践 能 力 培 养 、 注 重 校 企 合 作 教 育 等 鲜 明 特 色 ,完 全 不
同 于传 统 大学 。它 所 培 养 的应 用 型 人 才 得 到 社 会 , 特 别 是
目前 ,中 国 大 学 在课 程 设 置 方 面 确 实 存 在 一 些 不 容 忽
视 的 问 题 ,其 中 较 为 突 出 的 表 现 是 :各 大 学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雷 同 ,无 论 是 “ 8 ” 大 学 或 “ 1 ” 大 学 ,还 是 应 用 型 大 95 21
学 的 同 一 本 科 专 业 是 ,其 课 程 设 置 的 种 类 及 其 结 构 大 同 小


进 行 中 德 应 用 型 大 学 课 程 设 置 比较 分 析 的 背 景
德国 自 19 9 9年 启 动 “ 洛 尼 亚 进 程 ” 博 以来 , 应 用 型 高 其 等 教 育 发 生 了 一 系 列 重 要 变 革 , 核 心 是 原 先 德 国应 用 科 学 其 大学 独有 的“ 士 ” Dpo H) 度 向全 欧 洲 统 一 的 、 比 硕 ( ilm F 制 可 较 的 学 士 / 士 两 级 学 位 制 度 转 变 ①, 硕 由此 引 发 了学 制 , 分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