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预警系统

泥石流预警系统
泥石流预警系统

泥石流预警系统1泥石流预警系统用途

2 泥水位监测仪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a) 电器防护箱(含衬板);

b) NW-2泥水位监测仪采集模块;

c) GPRS无线模块及天线(不含SIM卡);

d) 太阳能控制器;

e) 12V/17Ah蓄电池(衬板下面):

f) 电源开关及保险丝;

g) 接地端子。

3泥水位监测仪及配套设备图片

泥水位监测仪

渗压计(智能) 斜坡式倾斜仪(智能) 梁式倾斜仪(智能) 倾斜位移计(智能) 泥水位探头 MCU 自动测量单元 振弦测量模块 单点采集模块

泥石流流量计算全解

第二节 泥石流流量计算 1)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P Q ) 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有关,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 P Q =0.278KiF (2-1) 式中:P Q —清水洪峰流量(m 3/s ) F —流域面积(km 2); i —1h 面雨量(mm ); K —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0.8。 2)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 C Q ) 按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首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然后选用堵塞系数,按下列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 C Q 计算。 C P C C D Q Q ?+=)1(φ (2-2) 式中: C Q —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m 3/s ) ; P Q —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m 3/s ); C φ—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 )/()(C H S C C γγγγφ--=; C γ—泥石流容重(t/ m 3) ; S γ—清水的比重(t/ m 3) ,取值为1.0; H γ—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 m 3),取值为2.65; C D —泥石流堵塞系数,取1.1。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 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一片区各泥石流均属稀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的流速计算公式本报告选用西北地区(铁一院)公式: 3 8c c c v H I α=2 3 (15.3/) (2-5) 式中: c v ——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 c H ——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m ),可近似取其泥位深度; c I ——泥石流流面纵坡比降(‰); α——阻力系数。 利用以上公式计算的一片区2条泥石流沟峰值流速结果见表5-4。 第四节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 一次泥石流总量Q 计算,根据泥石流历时T (s )和最大流量C Q (m3/s ),按泥石 流暴涨暴落的特点,将其过程概化成五角形,按下式计算: C Q T K Q ??= (2-3) 式中:K-与流域面积相关的系数;T-泥石流历时,取1200s 。 计算结果见下表5-5。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1总则 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 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推荐文档)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582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 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受第十三号台风“泰利”影响,我镇 境内河流、房屋、桥梁、道路及堰坝等农 田水利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受其 影响,我镇村三组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 截止目前,共冲毁土木结构房屋8间,并 有30栋砖混结构房屋受到严重威胁。 截止目前,共造成30栋房屋25户 116人受灾。灾情发生后,镇村两级积极 行动,迅速组织群众疏散,并妥善安置, 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经实地堪察,此处山体随时有滑坡的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 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支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 12)项目执行周期:项目执行的年度数。

【精品】泥石流勘查方案

泥石流勘查方案 1勘查范围 根据任务书要求,为查明##区域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以及泥石流运动和堆积特征、泥石流危害等,本次勘查的工作范围包括####沟整个沟域及泥石流可能危及的区域(包括白沙河对岸可能受####沟泥石流影响的区域),面积为6.8km2。 2治理工程初步设想 2。1防治目标 根据####沟泥石流流域内物源分布情况,以及支沟泥石流的规模与保护对象分布的关系####沟泥石流防治的目标是:保证天全县小河乡关家村5、6、7、8组的安全。 2.2治理工程设计治理方案 根据目前####沟泥石流的河道淤积规模,鱼溪沟泥石流物源比较丰富,以主沟和支沟沟床中堆积物源和坡面侵蚀物体源占比例较大,虽然主沟沟床纵坡降较平缓,在强大的水动力条件下,揭底冲刷启动沟床堆积物源,侧蚀岸坡崩滑物源,步步推进,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的条件是具备的.

为避免大量物源排入白沙河,或####沟下游沟道抬高河床或堵河,鱼溪沟泥石流防治区主要是鱼溪沟中下游沟域,因此,鱼溪沟泥石流总体思路是:拦排结合的工程措施. 从目前来看,治理工程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1)在主沟和支沟一交汇处拟建一座疏石坝,以停留较大块石,碎石土随水流自然冲走; (2)####沟下游沟道明显过流能力不足,在鱼溪沟下游正对保护对象拟建防护堤。 3采取的主要勘查技术措施 ####沟泥石流

勘查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二是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三是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泥石流应急勘查正是结合以上三个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应的勘查技术手段。其中,主要通过沟域地质调查测绘手段,辅以大量地质剖面测量和坑槽探工程来查明泥石流物源条件;主要采用沟道典型断面测绘,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参数;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4勘查工作总体布置 4。1地形测绘工作布置 1、为查明沟域地形地貌条件和泥石流物源的分布,在沟域1:10000地形修测,为泥石流物源调查提供基础,测绘范围即工作区范围,总面积6.8km2. 2、为查明拟布设工程区地形地貌条件和物源特征,为拟布设工程区工程地质调查测绘、拟布工程位置的确定和勘探工作提供地形底图,对鱼溪沟中下游沟段和泥石流流通堆积区开展1:1000带状地形图修测,测绘面积1.3km2。 4。2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布置 1、开展沟域1:10000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查明沟域形成区、流通区和堆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2建设目标 (3) 1.3需求描述 (4) 第二章总体架构 (5) 2.1系统架构 (5) 2.2预警发布 (6) 2.2.1发布权限 (6) 2.2.2预警发布内容 (6) 2.2.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7) 2.3预警发布方式 (7) 2.4预警发布通信方案 (7) 第三章详细实现 (8) 3.1概述 (8) 3.2系统架构 (8) 3.3水雨情监测系统 (10) 3.3.1中心监控平台 (12) 3.3.2前端采集设备 (13) 3.4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16) 3.4.1预警中心系统 (16) 3.4.2预警终端 (17) 3.4.3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17) 3.4.4预警组网方式 (18) 3.4.5相关设备的准备及安装 (22) 3.5LED发布系统 (23) 第四章总结 (26)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据调查,全国所有的县级行政区中,有75%在山区,而这75%的山区县级行政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随着暴雨或冰川融化,极易形成泥石流。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将面临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地质灾害的防御策略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御防治的方法是既要采取工程措施,提高工程防治标准,也要采取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预防减灾体系,提高防灾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治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 1.2 建设目标 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同时具备:水雨情监测系统、LED灾情发布系统、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水雨情监测系统应能够实时监测现场的地质数据,气候数据等,为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数据依据,并由LED灾情发布系统和无线预警广播系统进行预警发布。当地质灾害发生时,系统能有效地发布预警信号,提示当地民众及时防范或撤离。

矿山修复案例

门头沟区龙凤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工程 由门头沟区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单位完成。门头沟区内矿藏丰富,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并有近700年的开采历史。经调查,截止到2004年底区内废弃矿山133个,总占地面积866.65公顷,弃渣总量144190立方米。这些矿山企业大都分布在108、109国道两侧和名胜风景区沿线,大量煤矸石山和采石弃渣由于无人管理,天长日久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风化分解,形成沙土,大风吹过,扬尘四起,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堆放在山坡和沟道的大量煤矸石和采石弃渣,为泥石流和山洪的爆发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极易产生泥石流,给人们生命和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光岩裸地散布于区内主要景点和交通要道沿线,形成山体之中的斑秃,影响了区内的景观效果,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多年无序开采,使得山体伤痕累累,远远望去就像人头上长的“牛皮癣”一样,让人心痛。 作为首都的西部屏障,如何治理废弃煤矿、采石场以及河道荒滩,以遏制风蚀危害,防治水土流失,实施生态修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该项目于2005年开始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验示范,为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新北京”,承办“绿色奥运”作了有益的探讨。 修复前后 该项目采用的技术原理:项目将紧紧围绕工程建设目标,通过结合重点工程建设,进行单项技术成果的直接应用,及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解决工程中各项技术难题,建立具有高科技含量和示范价值的模式区,向周边辐射推广。

并通过建立一定面积的试验示范区,进行初步成果的中试、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基础数据与资料,加快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为切实提高工程科技含量、确保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创新点:试验示范工程在治理中应用了双向格栅、生态植被毯、植生基材喷附等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出的植物品种选择和品种组合模式,为本地区大范围公路边坡、采石厂、矸石山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具有较突出的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种技术创新组合示范如下: ①简易植被恢复基材喷附;②挂双向格栅+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生态植被毯;③挂三围网+植被恢复基材喷附;④生态植被袋生态防护;⑤客土大苗造林; ⑥浆砌石坡脚挡墙+攀缘植物垂直绿化;⑦生态植被毯铺设;⑧生态灌浆+植被毯铺设;⑨清淤土整地+撒播植物种子;⑩岩面容器苗垂直绿化。 该项目经过示范、辐射与推广,能够明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增添旅游亮点,增加旅游价值,扩大农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会减小或消除风沙、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害,间接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泥石流勘察说明

K139+850~K140+580泥石流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1 K139+850~K140+580泥石流 1.1工程概况 该泥石流位于湘曲右岸,西藏自治区省道K139+850~K140+580段,线路从泥石流堆积区中部通过,影响公路长度740m。该泥石流曾造成公路断道阻车。本次勘察旨在查明泥石流的形成规律及危害程度,为泥石流的整治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1.2自然地质条件 1.2.1地形地貌 该泥石流地貌上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峭,属构造剥蚀低高山河谷地貌,总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区内最高海拔约5500m,沟口处最低海拔约4500m,相对高差1000m左右,流域形态近似树叶形,源头主要由3条冲沟组成,在主沟口处交汇,主沟中、上游呈“V”字型,下游呈“U”字型,主沟宽400-500m,切深30m左右,沟床坡度10°左右,谷底大多被块石土覆盖,沟道畅通,无阻塞,主沟长度约1.67km,流域面积约4.31km2。整个流域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特征可分为形成区(4800 m以上区域),流通区(4550-4800 m)和堆积区(4450-4550 m)。 流域内山体稳定性相对较好,无大型活动性滑坡、崩塌。沟床和扇形地上巨砾遍布。植被发育,沟床内灌木丛密布。流域长宽比值较大,完整系数中值偏大,故从形态上分析流域的汇流条件较好,从相对切割程度可知,流域的发展速度较慢,现处于衰退期。从流域的高差可知流域的能量能满足泥石流形成需要。从沟床特征分析,在由松散物质分布的形成区内,物质堆积较厚,流通区沟床10°左右,沟道无堵塞,泥石流到沟口的频率较低。泥石流沟谷发展速度慢,只要水动力条件满足,形成区物质的起动较快。 1.2.2地层岩性 工作区内基岩组成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哈热萨单元(E2H)的岩石,哈热萨单元的岩石为侵入岩,其岩石类型为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8-20-25mm),基质中粒花岗结构(>6-7mm),弱叶理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作用强烈,山体陡峻,表层岩体完整性差。 第四系为一套松散碎石土堆积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岩风化、破碎剥落而形成松散残坡积碎石土堆积体;二是物源区基岩崩塌堆积物及山前崩坡积松散块碎石土堆积物。 1.2.3地质构造和地震 测区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微板块或中间陆块)中段南缘,南接著名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因此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发展。自南而北包括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和弧背断隆的一部分。北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的所谓“措勤—纳木错初始弧内盆地”及其以北的“班戈—倾多拉退化弧”。在现代构造—地貌上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交接地带。 工作区所属区域地质构造主要位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内, 区内断层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向北倾和向南倾的断层共同组成一背冲断层系。断层长度和规模较大,控制了基底岩系和古生代地层分布,亦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18

[模拟]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18 案例选择题各备选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 一、某核电站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00hm2,发电可以供给周边两省居民生活和生产用电。项目前期调研工作确定厂址备选3处,均地处稍微偏远地区,当地人口稀少,植被覆盖率较高,同时核电资源相对较丰富。 核电站工程初期有部分居民需要搬迁,工程负责单位积极给予搬迁协助和移民安置补偿。由于工程选址的特殊地理条件和位置,可能会出现如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同时周边生态环境原本较好,核电站建成可能对当地野生动植物有一定的影响。 [问题] 第1题: 下列属于选址原则的是( )。 A.充分考虑与厂址有关的现象和特征 B.分析厂址区域的人口特征和在核设施整个预计寿命期内执行应急计划的能力 C.确定与厂址有关的危害 D.提高工程安全系数有利于降低选址成本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范围不包括与核设施运行状态和事故工况有关的厂址与核设施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 B.核设施选址过程通常从大区域调查开始,选择出几个候选厂址,然后鉴别出优先候选厂址作为推荐厂址 C.厂址评价详细程度将随核设施类型而变化 D.核设施厂址调查覆盖厂址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厂址查勘(厂址选择)、厂址评定、设施运行前和运行阶段 参考答案:ABCD 第3题: 选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 A.在特定厂址所在区域内所发生外部事件(包括外部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的影响 B.与实施应急措施的可能性及个人和群体风险评价必要性有关的外围地带

的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及其他特征 C.可能影响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向人体和环境转移的厂址特征及其环境特征 D.附近居民的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状况 参考答案:BC 第4题: 考虑核设施对区域潜在影响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对现有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做出适当的评估 B.关注生物圈在放射性核素累积和传播中的作用 C.确保放射性释放对公众和环境的放射性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D.核设施的设计必须能够补偿核设施对区域所造成的任何不可接受的影响参考答案:BCD 第5题: 在外部事件评价时关于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评价厂址所在区域内的地震和地质奈件 B.必须收集厂址所在区域内史前、历史和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并形成文件 C.必须使用尽最大可能收集的资料进行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D.必须考虑厂址所在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和特定的厂址条件 参考答案:ABCD 第6题: 对于气象事件评价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 A.气象现象的极值 B.闪电、龙卷风等稀有气象现象 C.热带气旋 D.洪水、泥石流等自然恶劣条件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对于抵抗洪水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第20卷第5期 2011年10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0No.5Oct.2011收稿日期:2010-10-26;修回日期:2011-07-23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技术发展项目 ‘山区隧道洞口段滑坡(地下水)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008EG123205);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发展项目”西南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灾害预警研究(2002J19) 作者简介:李朝安(197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E- mail :lichaoan625@https://www.360docs.net/doc/c43698404.html, 文章编号:1004-4574(2011)05-0074-08 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李朝安1,2,胡卸文1,王良玮 2(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泥位预警是泥石流灾害预警的方法之一,目前主要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泥石流泥位报警两 种方法。探讨了一种便于安装、适合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监测预警的接触式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的构建及应用方法。首先探讨了泥石流泥位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软件、硬件的组成,其次探讨 了泥位预警阈值确定方法, 最后根据现场试验观测情况及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泥位监测系统的应用方法。该泥石流泥位监测预警系统能实现泥山区铁路沿线石流泥位信息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网络化、 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并根据监测信息及时向铁路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关键词:泥石流;泥位监测;泥位预警阈值;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山区铁路沿线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志码:A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mud-position of debris flow along railway line in mountainous area LI Chao-an 1,2,HU Xie-wen 1,WANG Liang-wei 2 (1.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ty ,Chengdu 610031,China ; 2.The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REC ,Chengdu 610031,China ) Abstract :The 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of mud-position is one of the debris flow early warning methods.At pres-ent ,there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early warning methods :contact type and non-contact typ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ud —posi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mountainous area along railway line.The system is easy to install and suit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ountainous debris flow dis-aster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alarming.First ,the paper explores its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of the mud-posi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debris flow.Next ,it discusses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mud-position early warning threshold.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field experiments and the problems that we met ,we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method of the mud-position monitoring system.The mud-posi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mountainous area along railway line can ensure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bout the mud-position of debris flow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play should be networking ,real time ,automation and visualiza-tion.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y monitored ,they are able to send the early warning single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ilway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debris flow ;mud-position monitoring ;mud-position early warning threshold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along railway line in mountainous area

地质灾害案例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 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崩塌体长约220m,宽约15-30m,顶部标高943m左右,底部标高863m,崩塌体高度约80m,体积约60万m3。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 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 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35m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45m左右。 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 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 2、抢险工作重点 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 3、抢险施工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

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 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 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置,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 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中国地质大学 水土保持学论文 题目: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王殿武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目录 一、引言:泥石流定义 (1) 二、泥石流的产生条件 (2) 三、泥石流的危害 (2) 四、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3) 五、参考文献 (5)

引言:泥石流的定义 背景: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出现了93.8毫米的局地强降水;舟曲县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局地短时强降水等因素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这次灾害引发我作为写这篇论文的真正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一、泥石流具有以下性质: 1.具有土体性质——结构性 2.具有水体性质——流动性 3.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有较大的流动坡降(沟床比降) 二、泥石流的分类 (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 1.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按泥石流冲积扇所处的地貌位置区分: 1)峡谷型泥石流 2)宽谷型泥石流 (二)依据泥浆水利学观点分类 1.按物质成分分类 1)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2)以粒径不等的砂粒和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块的叫泥沙流; 3)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4)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2.按物质状态分类

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5, 3(4), 225-231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43698404.html,/journal/oj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43698404.html,/10.12677/ojns.2015.34027 Review 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Dynamic of Debris Flows Disaster Xuehong Zhao1, Zhi Chen2*, Faxing Shen3 1Inner Mongolia Co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hhot Inner Mongolia 2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3Jiangxi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Nov. 12th, 2015; accepted: Nov. 26th, 2015; published: Nov.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4369840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many geological disasters, debris flows is a kind of relatively strong destructive power, which not only causes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lo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Therefore, to carry out related research of debris flows is very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debris flows, w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 dynamic of debris flow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d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fiel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debris flow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Debris Flows, Formation Mechanism, Pattern Features, Research Dynamic 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赵学宏1,陈志2*,沈发兴3 1内蒙古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2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3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