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合集下载

浅谈4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入技术

浅谈4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入技术

浅谈4G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入技术作者:陈富节吴刚李冠民邓杰英丁攀来源:《硅谷》2009年第18期[摘要]未来移动通讯技术最明显的发展趋势是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任意位置的网络接入和无缝漫游。

首先将介绍下一代移动通讯技术4G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然后介绍4G 网络架构及IP接入方式。

[关键词]移动通信4G网络IP接入方式中图分类号:TN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019-02随着中国几大电信运营商分别推出3G移动通讯网络的相关服务。

人们对移动通信系统关注程度和各种需求与日俱增。

3G通信面临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也不能满足现代移动通信系统日益增长的高速多媒体数据业务。

[1]4G是解决传输速度和标准统一的主要技术。

本文将介绍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并讨论采用的关键技术。

一、4G网络的发展现状世界发达国家已积极投入4G通信技术规格的制定与研究。

爱立信公司已开始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研究,并着手研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爱立信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开发4G技术,加利福尼亚大学已经正式成立了加州通信和信息技术学会。

美国AT&T已推出了4G网络,并初步实现上传、下载。

日本和韩国在第四代移动通信领域也进行合作,两国将共同建立因特网网络、例行两国之间的有线无线通讯结合环境,并进行超高速卫星通信实验。

[2]我国汉网公司研制出的汉网“宽带无线IP通信系统”使用了4G技术和IP网络技术,以汉网特有的包分多址(PDMA)接入技术为核心,可为无线用户提供高达近2Mbps的互联网业务和高速率的多媒体数据业务。

二、4G移动通讯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一)4G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特点1.数据传输速率高。

对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用户(250km/h),数据速率为2Mb/s;对于中速移动用户(60km/h),数据速率为20Mb/s;对于低速移动用户(室内或步行者),数据速率为100Mb/s。

浅谈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

浅谈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

浅谈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

从简单的短信交流到高清视频通话,从基础的网页浏览到复杂的移动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核心在于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便捷和高效传递。

它让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与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

这种技术的基础是无线网络,如 2G、3G、4G 以及正在逐渐普及的 5G 网络。

2G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短信和简单的低速数据服务,虽然速度较慢,但却是移动互联网通信的开端。

3G 网络则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使得我们能够更流畅地浏览网页、使用即时通讯工具。

4G 网络的出现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让高清视频播放、在线游戏等高带宽需求的应用成为可能。

而 5G 网络则将速度、低延迟和大容量连接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远程医疗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中,智能手机无疑是最重要的终端设备之一。

它集成了多种通信功能,如语音通话、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让人们可以在一个小小的设备上完成各种复杂的通信任务。

而且,智能手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处理器速度越来越快,内存越来越大,屏幕分辨率越来越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出色的使用体验。

除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也在不断丰富着移动互联网通信的场景。

平板电脑便于携带,适合在移动中进行办公和娱乐;智能手表则可以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并与手机进行通信,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众多的应用程序。

社交媒体应用让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在线购物应用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

导航应用帮助我们在陌生的地方找到正确的路线。

移动支付应用则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让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

然而,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浅谈网络无线接入技术

浅谈网络无线接入技术

体验信 息化
Ifr t ain no mai t z o
数 据 速 率 ,这 一 充 足 的带 宽 使 一 个 基 站 能 够 同 时支 持 数 百 个 企 业 和 家庭 的上 网需 求 。
时支持固定8 2 1d 0 .6 和移动 82 1e 0 .6 无线接入 , 其移动速率 目标为车速 移动( 通常认为可 以达到 1 0 m/ ) 2k h 。
成长中的 Wi MAX 论坛
Wi MAX 论 坛 是 业 界
现实与理想
从 Wi MAX技术标
准 看 , 优势 明显 。 类 其 人 可以通过 Wi MAX的 实
在 2 0 年发起 的非赢利性 01
组织 , 其组 建 目的是 为促 进
和认证 采用IE 0 .6 E E 8 2 1和
量 笔记 本 采 用 ;同 时 由于 W i —
就是需要连线 ,作为 “ 着尾 巴”的互联 网接入 ,它们缺 拖
乏移动性 。
F 技术使 用的无线频率是非管 i
走 向无线宽带
随着手机用户 的急剧增加 , 除原有的语音通讯需求外 , 手机
制频率 ,其可 以相对 自由地被 采用 ;此外,支持 wi F 接入 — i
E I Hi e M AN 无 线 TS pr
现 ,完成更大区域的无
线高速、 高带宽接入 。 而
且 ,Wi MAX技术的非 视距连接可 以解决城市 建筑障碍物对微波传输 的影响 ,提高无线接入
《 素■

MA N技术 规格 的宽带无线 产品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 并加 快这 些产 品推 向市场
技术 的基 站、天线也被 生产 出
来, 安置在机场 、 啡屋 、 咖 酒吧 和其 他 人员 大量 流动 的场 所 , 由I SP进行 管理 ,为笔记 本、

关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探讨

关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探讨

期 关 滓 _ _ _ 互 联 网
阻 断 ,从而 防 止恶 意信 息扩 散 。在特 殊 的接 电加 强安 全 目 志和 安 全监 管 的 管理 ,从 而 提高 溯源 能 力 。加 强业 务 系统 间 的访 问控 制 ,制 定 统一 安 全策 略 管理 。对 移 动互 联 网 的 统一 认 证技 术进 行 加 强 ,从 而避 免用 户 登 陆多 个业 务 系统 时泄 露个 人 信 息 。 同时 要部 署 好I P 地 址 的溯源 ,促 进用 户 网络 接入 实 名制 ,通过 准 确详 细 的访 问控制 系 统来 实现 对 用 户 的合 理 管理 及 规划 ,保 障 内部安 全 。采 用基 于 互联 网 的安 全预 防措 施 ,在 关键 节 点部署 D F I 、D P I 策 略等 、流 量 清 洗行 为 审计 、对 不 良内容 进行 过滤 等 。 4 结束 语 随着科 学 技 术 的发展 ,移动 互联 网技术 飞速 发 展 ,为
此 给居 民和 国家 带来 的安全 隐患越 来越严重 ,应该 引起 我们
两 个方 面进 行 。
3 . 1 终端 安全 管理 。手机 、笔记 本 电脑 等 客户 端 口和 机 房 、交 换机 等 服 务端 口通 常 是 移动 互 联 网 的终端 。其 安 全 管 理 的 部署 构 架 可 分 为 终 端 运 营 管 理 、 监 控 审 计 及 控 制 、文 档 防泄 密 、 安全 防护 等 部 分组 成 其 主要 的运行 模 式 为 网络 防挂 马 、 防钓 鱼 软件 、 网络 访 问控 制 、 杀 毒软 件 等 。其 安 全管 理 可采 用 间 谍软 件 和 防A R P 欺 骗等 安 全产 品 来 防护 终端 ,保 障 终端 设备 可 以使 用 ,从 而 维护 用 户 的个 人 隐私 。通 过 协 议识 别对 流 量 进行 检 测 。通 过将 客 户流 量 的信 息 与 安全 防护 系 统进 行 捆 绑 ,经 过筛 选 将没 有 病毒 的 信息 传给 用户 ,从 而拦 截 伪装 的病 毒程 序等 。 3 . 2 运 营 安全 管理 。运 营 管理 方 面应 该 借鉴 互 联 网 的 安全 保 障措 施 ,进 行 安全 时间 预警 、 网络 内容监 听 等 “ 事 前 ”控 制机 制 ,在 对 内容 的提 供方 式进 行 了解 后 ,在 短 信 或彩 信 网关 、服务 器 等关 键 环 节对 新 兴进 行 识别 、过滤 、

浅谈IPv6基本技术原理和特点

浅谈IPv6基本技术原理和特点

浅谈IPv6基本技术原理和特点IPv6是连接互联网设备的新一代协议,具有比IPv4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等特点。

本文将基于IPv6的技术原理和特点进行简述。

一、技术原理IPv6的基本技术原理和IPv4类似,都是通过IP地址来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但IPv6相比IPv4更加先进和复杂。

主要原理和技术特点如下:1.扩展地址空间:IPv6的地址长度是128位,相比IPv4的32位,IPv6的地址空间更为广阔,可以提供更多的IP地址。

2.地址分配和管理:IPv6的地址分配和管理采用了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即通过DHCPv6协议实现自动地址配置,同时支持经过认证和非认证的状态以及动态地址池。

3.数据报文的封装与解封装:IPv6的数据报文封装和解封装通过IP协议完成,数据载荷长度的字节大小已经扩展到65535字节。

4.邻居发现协议:IPv6邻居发现协议可以实现自动发现局域网内的设备地址。

5.移动IPv6技术:移动IPv6技术可以实现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解决移动设备途中IP地址变化的问题。

二、特点2.协议设计更加先进:IPv6采用的协议设计更加先进,支持更多的功能和特性,从而提高了互联网的效率和安全性。

3.自动地址配置:IPv6的自动地址配置能够使主机自动获取到IP地址,减少了手动设置IP地址的复杂性。

4.支持QOS服务:IPv6支持QOS服务,可以对网络中不同的流量进行优先级处理,提高了网络的质量。

5.移动设备的支持:IPv6的移动设备支持能够使手机、平板等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从而更轻松地使用网络资源。

6.网络管理更加灵活:IPv6的网络管理更加灵活和智能,管理员可以更好地控制网络中的设备、流量和信息安全。

本文通过介绍IPv6的技术原理和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IPv6,为其更好地应用IPv6提供一点参考。

浅谈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

浅谈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

浅谈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作者:张家国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15期进入21世纪以来,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无线网络新技术不断涌现,随着用户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成为通信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移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与普通有线网路技术相比,移动互联网在传输的带宽和距离、抗干扰的能力、安全性能等各方面已经接近有线网络,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传统的有线网络。

市场应用价值较强,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之所以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因为有多方面的优势:(一)具备较好的传输带宽。

目前无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对数字加密的方式,已完全可以实现对用户上网的带宽支持,现在移动互联网络数据传输已达到54Mbp/秒,已经非常接近流行的100Mbps有线局域网,市场应用条件都很成熟。

(二)传输距离远、传输区域大。

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网络而言,移动互联网的传输是通过空中的媒介进行的,可以覆盖有线网络不能覆盖到的地方。

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随时随地上网,摆脱了传统有线线路和地点的制约。

(三)抗干扰能力较强。

有线网络通过增加屏蔽层等方式来抵抗干扰。

移动互联网则通过增强无线信号发射强度、频率以及频跳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干扰问题。

(四)安全性高。

无线互联网技术采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五)应用广泛。

移动互联网技术适用于流动性的应用场景,比如机场、火车站、学校、商业中心、大型会议场所、公园等。

(六)绿色环保。

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无线网卡、集线器的幅射强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都在安全值内,移动互联网属于绿色环保的技术二、移动互联网应用分析802.11b标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应用最早、最普及的标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802.11a等新的标准应运而生。

(一)无线互联网速度方面的优势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使用Wi-Fi标准的无线互联网产品工作速率能够达到11Mbps/22Mbp ,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商务办公的需要。

浅谈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浅谈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浅谈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浅谈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基于互联网环境,借助移动通信的参与,实现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综合双方特性,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迅速得到社会认可,用户群体规模逐渐上升。

移动互联网在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仍旧需要面临诸多问题,必须借助接入网络技术,深入利用研究,一方面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性能,另一方面稳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简述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融合产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访问互联网的共享文件,完全具备互联网的特点,升级网络,体现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状态。

移动互联网深入到多项领域内,例本文由收集整理如:资讯、沟通、娱乐,特别是在手机和WAP手机业务方面,实现PC与手机的联通,利用手机完成PC业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移动电子商务,通过移动的终端设备,完成商务业务,移动电子商务的实现,需要快速的移动互联网,促使用户时刻享受移动商务的方便、快速。

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携带性高、应用方便、最主要的是加密性和隐私性较强[1]。

例如:移动设备具备数据认证特点,维护内部信息安全,及时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也能保障数据隐蔽,杜绝恶意共享,用户在移动设备上选择科学的储存方式,属于私人路径,避免其他用户访问、读取私人信息,提升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空间。

二、接入网络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接入网络技术时刻支持移动互联网的运营,成为基础技术,打破传统网络的限制,提高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和应用规模,分析接入网络技术,如下:(1)Wlan。

Wlan称为无线局域网,频率取值波段为3-5GHz,实现无线上网环境。

Wlan是移动互联网的代表产物,用户群体非常多。

Wlan建立在射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架构模式,实现局域功能,取缔传统有线上网,Wlan利用有线环境,控制访问节点,利用无线设备,如:HUB(多端口转发器)、网卡等,构建无线环境,促使无线覆盖局域,便于用户使用。

Wlan在局域的空间内,方便多个用户上网,分担同一信号,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Wlan的便捷、快速,充分利用Wlan。

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

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
关键词 : 移动互联 网; 发展 现 状 ; 趋 势; 热 点 业 务
中图分类 号 : T N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1 3 1 ( 2 0 1 4) 0 2 . 0 2 4 7 . 0 2 不 同地 区经济水平 的发展不 同,及人 民生活条件各不相 同等 因素 的影 响,移动互联 网发展水平呈现 明显的区域性 。具体 来讲 , 在“ 北上广” 经济发达地区, 集 中了一半 以上 的移动增值 业务经营者 , 而在我 国西部经济条件有待提高的省市仅存 1 0 %
近几年 , 移动互 联网 以其 便捷 、 全面 的特 点 己逐渐 成为 现 代通 信行 业里 发展最 为迅速 的热 点领 域 。深 入研 究移动 互 联网 的当前发展现状及 相关发展趋 势 , 深 入 了解移 动互联 网当前及今 后业务发展 的热点领域 , 有助 于加深对移 动互联 网相 关技 术特 点的 了解 ,有 助于其 技术 的发展 及业 务的创
应 了生产 的需要 ,新 的移动互联 网业务发展迅速 。移动互联 网产业正走 向多元化 的道路 , 手机 游戏 、 音乐、 视频 、 搜 索、 支 付等一些列业务一经推 出, 便取得 了迅速发展, 其发展潜力可 见一般 。
2 . 2 移动 互联 网 的发展 方 向
随着 4 G时代的到临 , 上 网速度进一 步提升 , 数据信息量 的进~步扩大 ,我 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将会取得更进一步的发 展 。在未来 , 移动互联 网产业将着重面 向娱 乐化 、 信息化 、 商
时 随地 利用移 动终 端与 互联 网相接 , 更加快 速 、 便捷; ② 移 动 互 联 网用 户 在 使 用 时 间 上 有 一 定 的 批 次 性 , 继 而 使 得 移 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已步入到崭新的阶段。

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领域中,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

相应地,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接入网络是其关键性的基础设施。

因此,文章作者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点,对其接入网络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标签: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分析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在实现互联网移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接入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以此,使移动互联网能够在信息时代中更好地扮演自身的角色,更好地为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服务。

因此,文章作者站在移动互联网的角度,对接入网络技术的相关方面予以了探讨。

1 移动互联网概述
1.1 移动互联网的含义
总的来说,移动互联网的定义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一是:移动互联网是一种融合产物。

即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融合。

相应地,以对应的移动终端为媒介接入到无限移动通信网络中,比如,3G网络,用户可以对互联网中的各种文件资料进行访问。

在访问的过程中,用户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还产生了很多新型的应用。

这些特性能够和对应终端方面具有的特性相融合。

比如,可以定位的特性,随身携带的特性。

在此基础上,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提供专业而个性化的服务。

1.2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以及优缺点
一是: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它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并不是单一方面的。

首先,移动互联网具有服务便利性的特点。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它不需要长时间的响应。

同时,它的操作不具有其复杂的特性,非常方便。

其次,具有终端移动性的特点。

主要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在接入移动终端之后,对应的用户便会处于移动的状态之中。

最后,移动互联网具有业务及时性的特点。

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终端处获取所需的服务以及数据信息。

此外,在业务、网络、终端方面,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二是:关于移动互联网的优、缺点。

第一、关于优点方面。

比如,能够有效地控制业务端与端之间的流程。

比如,对于终端方面的信息,能够及时获取。

第二、关于缺点方面。

比如,在硬软件方面,移动终端没有统一的标准。

比如,在用户数据方面,不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2 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接入网络技术逐渐应用到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应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下信息时代中,已有的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种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无线局域网、卫星通信网络、蜂窝网络。

因此,文章作者对其中的一些接入网络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2.1 无线局域网
对于无线局域网技术来说,它又被叫做WLAN。

简单来说,无线局域网是以3-5GHz的频率取值波段为媒介,用无线或者无线、有线相结合的方式所形成的局域网。

相应地,无线局域网技术是以射频技术为基点,对架构模式予以合理地利用。

以此,来实现所具有的局域功能。

一是:无线局域网的优、缺点。

对于无线局域网技术来说,它主要具有这些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网络规划调整方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其次,在无线局域网下,其网络比较容易扩展。

最后,该网络具有便捷的布网特点。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中,无线局域网也呈现出一定的缺陷。

其主要的缺点是在无线局域网接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干扰源的影响。

以此,使无线局域网的性能、速率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是:关于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由于自身具有的传输速率,空间有限、规模较小的网络是无线局域网应用的主要方面。

2.2 卫星通信技术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地球和卫星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

对于卫星通信来说,它是以卫星为纽带,在地球上的各个通信站点之间进行通信。

相应地,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卫星通信技术依靠VSAT来完成对应的接入工作。

进而,实现对应点之间电波的传输。

一是:卫星通信网络有很多方面的优点。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中,卫星通信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可移动性。

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可靠性比较高。

进而,卫星通信网络的运行是不会轻易受到干扰源的影响。

比如,在运行的过程中,卫星通信具有较大的容量、通信的区域比较大。

此外,它也具有一些缺点。

比如,卫星通信网络的运用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

二是:关于卫星通信网络的应用。

一般来说,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技术,卫星通信网络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比如,用于军事方面的通信、电视广播方面。

此外,在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卫星通信网络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无线城域网以及WPAN
第一、关于无线城域网方面。

在应用的过程中,城域网以整体城市为媒介,对一栋互联网中的接入问题予以合理地解决。

相应地,在接入的过程中,无线城域网主要是借助微波环境的力量来进行无线接入。

进而,使整个城区的数据能够实现统一的管理。

此外,在无线城域网接入的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技术,比如,Qos机制的应用。

Qos机制的应用实现了互联网之间的移动连接。

在此基础上,该机制还使对应的宽带接入得以实现。

在新时代下,无线城域网主要应用于这些方面。

比如,媒体通信方面、交通、远程方面。

第二、关于WPAN技术方面。

从某种角度来说,WPAN是一种特殊的接入网络技术。

主要是因为WPAN技术对其服务对象有着非常明确的选择性。

相应地,它只适用于那些特定的网络群体。

此外,WPAN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只能对小范围进行覆盖。

同时,只能对距离较短的文件进行传输。

因此,WPAN主要应用于这些方面。

比如,家庭、办公设备、个人方面的无线通信。

很显然,除了上面这些,还有一些其它的接入网络技术。

比如,蜂窝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无线组网的形式为主来进行对应的接入。

以此,来实现用户在移动过程中的相关操作。

比如,语音、数据通信。

就蜂窝网络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它已成为当下发展中的关键性通信媒体,应用于很多方面。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接入网络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接入使移动互联网步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具有更多的功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长远来说,虽然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它必将会走上长远的发展之路,为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完善做好铺垫。

同时,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提高软、硬件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当加快互联网相关标准、法规建设步伐,加大对互联网运营商监管力度,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综合防范,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才会有所保障,使移动互联网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自身的羽翼不断丰满,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文军,张思峰,李涛柱.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综述[J].通信技术,2014(9):977-984.
[2]周博,李照华.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J].科技资讯,2013(8):9-10.
[3]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1):45-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