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总复习 第三编 中考解题技巧篇 专题三 分析说明题解题技巧

专题三分析说明题解题技巧

【题型分析】遵义市中考思品试题第14题为分析说明题。它以热点时政材料、图表或漫画为背景,设问考查学生。

分析说明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因此,它具有“考察能力、信息量大、开放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

【解题指导】解答分析说明题要做到三步:

第一步:读,这是解题的前提。

一是审读材料,就是对以漫画、图表、文字材料等为载体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精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带着所要解答的问题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及答题考查方向。二是审读设问。首先,要审清题目设问类型,如:归纳概括类设问(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等),发散性设问(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理解、感想等),思辨式设问(分析说明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正确、错误或片面),建议类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请你为某人、某单位或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对于不同类型,要有针对性的结合该类设问题型的解题基本步骤和思路,规范答题。其次,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和答题角度。只有弄清题目的要求和答题角度,才能为准确作答奠定基础。

第二步:找,这是解题的关键。

一是从材料内容本身找有效信息。要特别注意抓取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中解读答题重点。二是从材料与教材之间找关联点。考试时的问题选材都把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政作为必选内容,尤其是国内重大时政,往往就是材料分析题的素材。考生只有平时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并能把教材所学知识有机地与时政大事结合起来,善于思考,揭示材料反映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有备无患。

第三步:答,这是解题的落脚点。

科学合理地组织答案。明确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根据试题要求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做到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观点科学。

(一)启示类分析说明

解答这类设问的对策是:先找出材料所叙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材料中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学习好的或摒弃坏的。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读”。一是读懂背景材料或漫画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或漫画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现象或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是哪方面的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第二步是“找”。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材料或漫画反映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二是找出教材中对此类原因的观点和表达。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关键。只有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观点和表述,我们才能将原因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组织好精炼的答案。第三步是“提”。这就是根据前面所找出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这是解答好“启示”类试题的落脚点。解题时,注意运用“应”“要”“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案的针对性。

【例1】(2014随州中考)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武汉了解中国光谷发展情况。看到光纤通信、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成果时说:“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己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习总书记的话对我们青少年的成才有什么启示?

【分析】这是一道启示类问答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中心意思,通过抓关键词句:国家富强靠“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便可知习总书记强调的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联系教材知识至少要从这几个角度来回答:(1)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2)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要做到“四个尊重”。

【答案】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③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④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⑤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⑥我国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类分析说明

建议类问答题在中考思品试题有所涉及。解答这类问题的对策是:

(1)明要求。通过认真分析材料,了解题目要求,确定所提建议的方向,看看是属于哪一类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切不可离题万里,泛泛而谈。

(2)辨对象。通过仔细审题,明确建议的对象是哪些人或部门。

(3)要求完整。建议多层次、多角度,力求完整,不能片面。当然解答这类题还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题目要求,自由发挥,大胆创新,大胆参与。

【例2】(2016遵义中考第15题4分)请你就“如何正确面对不健康文化”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分析】审材料: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手机网络,沉溺于浅阅读,看经典名典,深层次阅读越来越少。这要求我们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不健康内容要抵制。审设问时明确建议的对象主要是指青少年,也包括国家建议的内容如何面对“不健康文化”。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多角度回答。

【答案】(1)国家: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社会正气等。(2)青少年: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举报不健康文化;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等。

(三)体现、反映、说明类分析说明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分析材料(图表或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原因。再次,归纳解决问题的措施。回答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或者我们还可以借用语文学科中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材料的表层意思,逐层分析归纳,回归教材,方能做出比较全面的答案。

【例3】(2014襄阳中考)改革旗帜高高飘扬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的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高高飘扬,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新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这道问答题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审材料和设问明白问题是:党和政府重视“改革”说明了什么?联系教材知识,要从改革的重要性方面多角度回答。

【答案】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成熟、不完善,深化改革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

(四)看法、评析辨析类分析说明

这一类型问答题很少在中考思品试题中出现。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是:

(1)精读材料,捕捉有用信息。先要把情境材料读懂,再从整体把握材料的精华,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2)审清设问,锁定答题方向。

(3)仔细排查,找准教材的知识点。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材料和设问,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逐一仔细排查、对照,找到材料与所学教材知识的最佳结合点。

(4)规范答题,力求答案完美。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也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

【例4】(2014益阳中考)2014年5月22日,有两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此后两辆车发生爆炸起火,造成30多人死亡,90余人受伤。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迅速侦破案件,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及时组织救治受伤群众,安抚受害者家属,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看了上述材料后九年级学生小芳说:“打击暴恐不手软,民族团结助梦圆。”请你辨析小芳的观点。

【分析】对于这样的评析(辨析)类问答题,答题对策:首先要准确概括材料的核心词、句,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向教材相应知识点辐射,思考核心词、句,多角度、全方位予以解答。

【答案】①小芳的观点是正确的;②暴恐行为严重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引发民族矛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必须严厉打击;③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专项训练

1.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请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从责任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周永康被判处无期徒刑说明了什么?

答:我们在社会上生活,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

(2)你从这一判决中获得了哪些警示?

答:①法不可违,违法必究;要依法自律;②要认清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尽到自己的责任;③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等等。

2.(2015长沙中考)1978年~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部分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

(1)归纳上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答: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2)请简要分析促使上表纵向数据发生巨大增长的原因。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