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

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我们今

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

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

色壁画即是。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

范叔》的第四折。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

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有些没

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

不住。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

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

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所以阅读和

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

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文学作品就其

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

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

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

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

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

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

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抄错了,刻错了,总

是难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

句“闻之,欣然规往。”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规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学时,

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

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实

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

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看来,对待

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

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

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

“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宜笑即笑时稍微露出雪白的

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写的是

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

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我们当然

不能采用这个办法。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错字,改时

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

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

个美好问题。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

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

判断。

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

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

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

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连一作迷,可见连

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

声读相同又改为弥。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

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

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

不好懂。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写成“宵寐

匪贞,札闼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才那样写的。一翻开

《诗经》就会看到“窈窕淑女”四个字。什么叫“窈窕淑女”呢?

很不好理解,如果换成“苗条的稳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

字义的变化,还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称的改变,固然可以找工具书,查字典,但有时字典也不灵。举例说吧,《红楼梦》中乌进孝的那

份交租单上“龙猪二十个”,什么叫“龙猪”,字典上是查不出来的,到现在红学家也大都搞不清楚,这真是读书不易。读书遇到难字,不认识;难词,不了解,这是常有的事。就是认识、解释起来

也不那么简单。《诗经·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没有难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释?解放前有位大学教授把“素餐”讲作“吃素”“吃白饭”,结果给解聘了。因为“素餐”历来就解释为“白吃饭”,所谓“仕有功乃肯受禄”。龚自珍写诗也说:“我有

素餐责,诚愧伐檀人。”其实,“吃白饭”也好,“白吃饭”也好,都是错的。毛传说:“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论语·先进》孔子讲到颜回说“其庶乎屡空”的那个“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没有饭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说:“那些老爷呀,不愁没有饭吃!”言谈之下,自

然是说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总之,读书,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写的诗文翻译

成和今天当代人写的一样,能够很容易看懂,这就得学一学校勘和

训诂。校勘主要是解决衍文错字脱误等问题,我上大学时,曾经从

许维遹先生学过。有一次刘文典先生对我说:“听许先生说,你跟

他学校勘,这很好。校勘嘛,从前人只校经史,后来有人校子书,

至于集部就不好办,因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决文字通不通,不能解

决好不好。有一种人搞校勘,说什么择善而从,那是最要不得的。”当然,刘先生的意见可能有点偏,但什么叫“择善”?随便改字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