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教案

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教案
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教案

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难从千姿百态的人们身上发现何其多的相似性,因为我们都是人。人就会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种种期待,人就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当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困扰;当困扰久久不能化解,就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这里,我们呈现一些职业世界和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看看能否在解读他人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以获取富有积极意义的有效资源。

第一节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

背景资料:罗永森,年轻有为青年,怀揣着家人的嘱托和自己对的才赛的向往,一个月前从黑龙江千里迢迢来到上海一家公司工作,本以为到了上海之后,自己就可以积极地工作、潇洒的生活了。可未曾想得到,工作时间是那么的紧张,生活压力是那么的大,自己整天奔波在宿舍、餐厅、车间三点一线上,偶尔下班后会出去逛逛,,但看看外面热闹非凡的场景,又看看囊中羞涩、对时尚几近无知的自己,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眼光也不自觉地从繁华的外界收回到自己身上,静悄悄的回到住处,开始三点一线的生活和工作。之前在黑龙江的时候,永森没有觉得家人如何好,现在只身一人在外的时候,才真切体会到了家人是那么的亲切。内心对家人无限的想念,但却也只能把这份想念埋藏在心底,说给家人听,怕家人担心;说给同事听,怕同事取笑,他只有自己一个人扛,可是有时候真的很累、、、、、、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不知不觉六个月过去了,永森一开始到上海的壮志豪情没有了,反而觉得一片迷茫、孤独和心累,这么大的城市给到自己的空间究竟有多大?自己是否能适应这座城市、这份工作、这里的人际关系?自己以后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能否无愧于家人对自己的期待?、、、、、、一个个问题每天盘旋在他的脑海中,渐渐地,他的脸上少了之前的开朗和从容,多了几分纠结和忧虑、、、、、、

一、心理把脉

罗永森的困惑是异地职场新人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背井离乡,从黑龙江辗转到上海,他既有对上海这个大城市的适应过程,也有对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过程。当适应不畅的时候,各种心理困惑乃至障碍就有可能出现。

二、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

1.平常心看待适应问题

人都有惯性,当我们在习惯的状态下工作、生活时会很舒服。但是,当我们不得不去打

破这种习惯,不得不去做改变时,我们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当我们达到一个新的大环境、小环境,内心有一些不舒服的时候,请不要恐慌,这是在提醒自己在经理适应的阶段,只要积极地予以适应,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借助每一次适应,我们更快成长,内心更强大,生命更多彩,所以,用平常心看待我们的适应问题,相信一切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拿出勇气和指挥来适应,则一切都能平稳度过。

2.接纳工作安排,越抗拒,越烦恼

选择意味着承担,既然自己主动选择现在的工作,那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现在的工作节奏。内心越是抗拒,就会越烦恼,接纳、面对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正能量。当我们以一颗接纳的心去面对了,即使普通的三点一线,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充实感、幸福感、自我价值感。试着用心去发现工作、生活中简单的美好,哪怕顺利完成了一项工作,哪怕上级给了自己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同事一句温馨的问候,哪怕餐厅里一顿可口的午餐,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感知着一切,我们都会从这些司空见惯的平凡中找到美好。有积极的心态作伴,我们一定能够绽放出更大的能量去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进而工作、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内心的感知。

3.积极参加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参加公司、工会等组织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与周围人的互动了解,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屋外没别人,只有自己,当自己不愿意走出去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在担心什么,在意什么。勇敢的走出去展示自己,绽放自己,您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原来人与人之间可以如此和谐友好。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用灯塔照亮生涯

人很多时候的不安和恐惧,是始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当一个人真正梳理清楚自己就像想要的是什么之后,他会自动调整步调,有条不紊地、坚决地从事自己现在该做的事情,没有迷茫、没有犹豫、没有恐惧,因为他知道现在每分每秒的付出是通往他未来那片天的必经之路。所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否则自己就会像一艘漫无目标在海上航行的船,随时都会迷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因为不知道要去哪里、、、、、、

第二节如何应对职场中的职业倦怠

背景资料:王浩最近对上班有了一种厌恶的感觉,只要一走进办公室,他就会头脑发昏,精神全无,心想最好谁也不要来烦他。

王浩的上司对员工很严厉,他给每个员工都设立了目标,而且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汪浩看来,上司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太不合人情了,但他也不知道能和谁说,他觉得同事都是信不过的,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生闷气,什么工作也不想做。

有一次,上司在部门里当着很多同事的面,对王浩说:“你真是一事无成啊,真不明白当初怎么会把你这种人招进来的?你叫我怎么放心把东西交给你?这个事情以后你就不要过问了!”每次做事情的时候想起这些,汪浩总是头嗡嗡响,满头大汗,根本无法工作、、、、、、一、行为把脉

王浩的行为属于综合原因导致的职场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里的疲乏。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大师克里斯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

职业倦怠症最长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觉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小计,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和气,如客服经理对顾客大喊大叫。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评价值下降,常常查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或转行。二、如何解决之夜倦怠问题

其一,分析自己为什么会陷入职业倦怠:把自己能想到的原因都列举出来,您可能会发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不在工作上。

其二,分析目前的工作情况: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重新的回顾。

其三,了解自己的职业倦怠是主观造成的,还是客观造成的?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如果可以克服,那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如果克服不了,才能考虑换工作。换工作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最后手段,一定要慎重对待,千万不能把小的职业倦怠性变成慢性职业倦怠。

案例中的王浩如果要摆脱职业倦怠,首先要调整认知,积极地看待上司的要求,把严格要求作为对职业习惯的一种规范和职业能力的一种提升。毕竟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如果我们固执在消极的部分,那么我们拥有的永远是消极的力量,而如果我们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事情,那么,我们获取的将是更为积极的能量,更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其次,内心更加积极乐观,多与同事互动,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与人为善,友善待人,用心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伙伴的支持,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再次,可以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系统脱敏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逐渐引导个人暴露出引起自己焦虑或恐惧情绪,从而达到最终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建议先深呼吸放松身心,然后再进行想象脱敏训练,最后实施实地适应训练。具体来说,王浩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人打扰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进行深呼吸,即慢慢地吸,慢慢地吐,在一呼一吸之间让自己身心安静下来,然后,在头脑中回想那天上司当着同事的面责骂自己的场景,如果感到紧张,就在此进行深呼吸,调节情绪,直至想到这个场景,内心会比较平静为止,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比较自如地和上司对视一下,之后慢慢地恢复到能够比较自如地工作和交往。

此外,王浩也可以进行书写疗伤,即把上司责骂自己的这一过程中,自己内心所产生的所有情绪和感受、自己的回应,以及自己通过这件事情看呆了自己哪些特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都清晰地写下来,这也是一种宣泄,缩写的纸张看完后可以撕掉,也可以交给一个比较信任的人保管。人的心灵需要及时的疏通,否则就会阻塞,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第三节孤芳自赏到几时

背景资料:王媛在一家电子行业工作,属于单位中的骨干人员,学历、长相等各方面都很不错,但就是有一方面十分令人着急,那就是,32岁了,还孤身一人。为此,很多朋友都为她的事情慢的不亦乐乎,而他自己却还是不以为然地疯玩。私下里,跟他聊起来,得知其实她也很焦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但又不想让人看出来,怕被人觉得自己嫁不出去了,因此就故意摆出一幅还没过够单身生活的样子。

据了解,王媛以前曾经有过一个男友,恋爱两年之后,她觉得对方太没上进心就毅然分手了。之后几年,亲友们经常拉她去相亲,但都没有成功。期间,曾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有一位是海归博士,有房有车,长相也还对得起观众,但她不满意他的吃相,觉得狼吞虎咽,忍受不了;还有一个做五金生意的男士,初次见面没有挑出什么毛病,之后交往了两三次,

她觉得他太过势力了,难以忍受他唯利是图的习性,于是也分手了、、、、、、就这样,王媛现在还是孤傲一人。

一、心理把脉

王媛因为性格太过要求完美而成为“剩女”,承受着来自朋友和自己性格的压力。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他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而变成“剩女”。王媛就是名副其实的“剩女”大军中的一员。

“剩女”现象之所以产生,即受爱情匹配理论潜规则的影响,也有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匹配理论研究者根据男女各方的优越条件,把男女都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最强者,D为最弱者。根据选择的规律看(男士想找一个比自己弱的女性,这样才好凸显自己的力量感),一般是,A类男找B类女,B类男找C类女,C类男找D类女。所以,最后就剩下A类女和D类男。当然,这个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剩女”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次,个人的新光天地也促成了“剩女”现象的产生。比如,太过追求完美,就像王媛一样,纵然对方是海归人士、纵然对方有房有车、相貌出众,但是仅仅吃饭的状态就足以引起她的反感,足以让他难以忍受,我们可以说她追求的不是爱情,而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化偶像。

二、如何摆脱“剩女”状态

1.面对现实,合理选择

大龄女性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需求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实事求是地接纳现实。当自己有幸遇到情况还不错的人时,不放放弃一些自己设置的限制,真诚的去了解对方。太多的标准和要求,势必会挡住“丘比特之箭”。

2.心存欣赏,积极聚焦

何东西放到太阳下,都会露出瑕疵;再微小的物体放到显微镜下,也会千沟万壑。所以,不妨收起自己的显微镜吧。你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一派风光。同事,我们知道,自然界有一种法则:吸引力法则,即如果您总是关注于消极的事物、沉溺于消极的情绪,那么您就会招来更多的不安;相反,如果您每次都看到希望,心存期待,那么您想要的图景就真的会占线。所以,多去挖掘对方的优点,多鼓励对方,这样,您看到的将会是更美丽的画面,这样您才有可能抓住属于自己的爱情。

丢掉骨子里的完美主义,每个人都才会顺利找到自己的幸福归宿。

3.倾听内心的声音,与内在合一

真心爱自己的人,才会真心爱别人,二真心爱自己的前提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取舍的决定还是其次,聆听自己内在的心灵声音是更为重要的。听听自己内心还有那些忧虑、担心,还有哪些放不下,然后一一地去面对和转化。比如,有些人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的环境中,潜意识里就以为婚姻是不行的,也觉得自己不能够创造出和谐的婚姻关系,今儿不自觉地已在咽喉感情的事情,以此来逃避痛苦。如果自己觉察到是这个原因,那么势必要去审视父母的婚姻和自己婚姻的关系,增强自己拥有幸福婚姻的信心,同事可以找专业的心理从业者咨询一下,更彻底的厘清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总之,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灵,与自己的内在合一,答案自然了然于胸。“剩男”状态也可以用此类方法做处理。

第四节给爱松绑,让爱呼吸

背景资料:王璐与丈夫结婚两年,由于工作的关系,丈夫经常出差,有时时间长一点,有时时间短一点。只要丈夫一出差,王璐就会没完没了的打电话,嘘寒问暖。可是,丈夫那边并没有很热烈的给予反馈,相反,语气中透露出些许的不耐烦。为此,王璐心理很不舒服,感觉自己被忽视了,怀疑丈夫是不是有了它心,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地去关心丈夫,结果,丈夫离得越来越远。我们不仅要问,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哪?步步为营的关怀背后是什么呢?

一、心理把脉

本案例中,王璐与丈夫在婚姻的磨合期出现了矛盾,王璐太过频繁地关心丈夫,让丈夫在爱中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非但没有领会妻子的爱,相反,更加想挣脱妻子的关心。

王璐的这种让对方几近窒息的爱,背后有心理学的原因。一个人若是在童年时期又不被周边人重视或遗弃的经理,那么,她成年后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有这种担心,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总觉得对方随时会抛弃自己,随意,就会纠缠于一些事情以确认对方是否真的喜欢自己。王璐因为丈夫出差,因为某些不明确的原因未能及时回话二联想到是不是他不爱自己了,显示出她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感。

二、如何拥有和谐的夫妻关系

1.婚姻关系是一面真实照见自我的镜子

我们跟对方结婚了,觉得对方是亲人了,就特别客易本真地表现自己,容易做出一些想

当然的事情,这时候肯定彼此之间会产生摩擦。要想让关系更为和谐,我们不是就摩擦而大吵大闹,而是当自己因为对方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不舒服的时候,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他的话让我感受到什么?我希望他如何回应?我内心在渴望什么?”比如,王璐在一次次地给丈夫打电话,而丈夫的回应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她内心就感觉丈夫不爱自己了,她希望丈夫元时无刻地积极回应自己,以让自己觉得那个爱还在,所以,出于恐惧害怕失去丈夫的爱,她会更频繁地打电话。

当看到上述心理活动分析之后,她就应当明确自己内心的那份不安全感,不是丈夫的回应让自己不舒服了,而是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使然。根据这个发现,适时调整心态,她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魅力。一个聪明的女人,是懂得给爱松绑,让爱呼吸的人。

2.真诚一致的表达

当自己不满意对方的回应时,切忌胡思乱想,这时候,真诚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比如,“我很关心你在外出差是否一切都好,所以经常给你打电话,不知道是否打扰到你?我其实只是希望听到你一切都好的信息,可是,你每次都那么不耐烦地回复我,这让我心里有些不舒服。下次,能不能即便在外出差,也让我知道你一切都好,因为我很关心你。”这样,自己既表达了行为背后的那份爱和关心,又表达了自己希望对方如何去做的信息,相信对方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心里会很温暖,并且也一定会很明确知道接下来自己要怎样做了。

给爱松绑,让爱呼吸,爱不是占有,爱是彼此的尊重和包容;爱不是给已所要,而是投其所好。

第五节用沟通抚慰孩子内心的伤痛

背景资料:玉婷、10岁,出生在一个不够和谐的家庭里。父母教育女儿的方式较为粗鲁,打骂是经常的事情。玉婷在学校学习态度消极,经常与同学起冲突,学习成绩班级倒数第一,是令老师和家长很为头疼的“问题学生”。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初十玉婷的爸妈到了暑假将玉婷送到教育机构补习功课和进行辅导。

一天上午,咨询室的门被用力地推开,玉婷气冲冲地跑进来。她眉头紧锁,眼睛红红的,泪眼汪汪,大声地说“老师,你去管管大鹏(化名,男,也在咨询机构辅导文化课,比玉婷大几岁)!气死我了!”说着,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两手不停地来回搓着,眼泪一滴滴地顺着脸颊掉下来、、、、、、

咨询师停止手头的工作,拿椅子坐在她的对面,缓慢而有力地拉起他的双手,静静地望着她的眼睛,开始了以下的对话:

老师:玉婷,我看到你这样伤心,我心里也很心疼,能不能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伤心呢?

玉婷:(听到这句话,她的眼睛立刻又红了,眼泪刷刷地掉了下来)大鹏骂我!

老师:了解,大鹏对你说的话让你很伤心,是吗?他说了什么话?可以告诉老师吗?(一边说话,一边给他递纸巾)

玉婷(眼泪还是一直流)我刚刚花了一幅画,他过来看了一眼,说‘丑死了’;我用积木搭了个造型,他说‘摆的是什么东西啊?真难看’,我跟他去理论,他拿了张纸,说‘要给某人画画,那人很丑,我要把她画得更丑’,他说的那话不是明摆着是说画我,吗?(说到这儿,眼泪再次刷刷地掉下来)

老师:玉婷,大鹏说的这些话,让你内心感觉到什么?

(玉婷咬了咬嘴唇,眉头紧锁,似乎在犹豫是不是要说)

老师:玉婷,你很勇敢,不要压抑这些感受,试着把这感受说出来。

玉婷:很想哭,很难受,很愤怒,很、、、、、、

老师:非常好,你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你感觉到大鹏的话伤害了你,你感觉到非常委屈、难过,是吗?

(玉婷点点头)

老师:是的,我们人一般都希望对方夸奖我们,都希望对方采用正面肯定的语言跟我们说话,带着这种期待与习惯,当对方不认可我们,甚至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受不了,就会很难过。其实,从深层次看,为什么她的几句话就会让你这样难过?可能换做其他另一个同学面对跟你一样的情况,他不会有如此大的情绪。所以,想想看,是不是最开始的源头还是在于我们自己不认可自己呢?我们是不是很怕别人看到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呢?我们是不是对自己有些地方不够自信呢?

玉婷(不哭了,点了点头)是的。

老师:所以,我们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是一个足够可爱的孩子,知道吗?玉婷,你很优秀的,你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这些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你知道吗?自己内心强大了,真正接纳和欣赏自己了,才不会受到周围人负面语言或行为的影响,才会开心、自信地过好每一天。

玉婷:嗯,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老师:很好,不用客气的,你值得拥有这些关心。现在心情有好些吗?

玉婷(脸部表情轻松了,笑着说)轻松多了。

(老师起身,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她“你很棒的,记得欣赏自己,加油哦!”她点点头,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去学习了。时值上午,暖暖的阳光洒入教室,犹如孩子的心田洒满了阳光)

一、心理把脉

玉婷是一个在父母和老师那里没有得到过认可,内心很自卑,个性很敏感,特别容易受伤害的孩子。

孩子的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用语言、行为等给孩子着墨上彩,并且把这种印记印刻在还在的心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所以,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而不是自己想当然说什么就是什么,像当然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冷不丁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都可能成为孩子内心深处永远的痛。

玉婷的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经常打骂给予了玉婷太多的负面评价,加上学习成绩不好,这些综合起来导致了玉婷内心深处很深的自卑感。处于自我保护免受伤害的心理,玉婷变得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是消极的评价特别敏感。当对方说到自己的不足时,她就会情绪特别大。如果比自己弱小的人提出,他会像刺猬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刺伤害别人。如果比自己强大的人提出,她就会在心底深处积聚满满的委屈,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最糟糕的人。

二、如何化解孩子的消极情绪

1.珍惜孩子每一次情绪爆发的机会,合理引导,找出其背后心灵上口进行疗愈。

请各位家长一定要珍惜孩子每一次情绪爆发的机会,即大哭大闹的时候,因为这是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一次更为清晰地了解孩子渴望被理解的机会,一次对孩子进行引导、心理疗伤的机会。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大哭大闹的,肯定是内心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产生了情绪。孩子情绪来的时候,一定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或者只是让她不哭,而是要用缓和、亲切的方式去倾听、理解和陪伴,正如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一样。我们说的话不一定很多,声调不一定很高,但是我们要表示出对孩子的关心和对他情绪的理解,然后予以疏通,让他自己讲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有些语言虽然很柔和,但其实是很有分量的,能有效地开启孩子的心灵。广大家长都可以试着去练习这种柔软度,试着去协助孩子宣泄情绪,表达情绪,领悟、调节情绪,让孩子内心洒满阳光,快乐成长。

2.用心觉察孩子的优点,予以真心的夸赞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跨多克会骄傲,于是非常吝啬对孩子的夸奖,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荷载孩子不足的方面,希望这样可以鞭策其成长,殊不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夸奖(比如,孩子第一次学着打扫卫生,看到这个行为后,立即针对这件事情给予表扬),一方面,能够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觉得“我能行”;另一方面,能够唤醒他之后做同样事情的热情和积极性。相反,如果眼光只是聚焦在他不足的地方,时间长了,他也认为自己确实是不好的孩子,内心的失落和无价值感越来越强,自然没有动力去维持之前的好习惯了,于是就表现的越来越糟。

所以,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您的依据适时地夸奖可能会重新点燃一个孩子的自信和激情。

3.将孩子的爱箱填满

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只要让孩子从您身上感觉到满满的爱,则教育目标自然能够到达。在孩子心中,究竟父母怎样做是爱自己呢?正如一首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里面唱的,“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陪陪我”,如此简单的爱,我们给了孩子多少呢?我们以为的爱是不是和孩子严重的爱一样呢?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赶快用行动比殴打我们对孩子的爱吧。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他才会更自信、更强大。

第六节平常心看待“中年危机”

背景资料:已经步入中年的林冲,有着别人羡慕的稳定工作,有着别人看起来温馨的家庭,但他最近是闷闷不乐的、心头像有块东西压着似的……

妻子是家庭主妇,林冲是全家人的顶梁柱,除了应酬、日常生活开销外,林冲还要为年迈的父母提供舒适的环境,为即将中考的女儿尽量提供好的条件,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却处处跟自己作对,看着脾气见长的她,林冲真的是束手无策。他只有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期待拼命工作来博得家人和老板的赞许。但是,今他难过和苦闷的是,自己集中注意力工作了,妻子又总是抱怨他回家晚,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叛逆女儿对他的敌对情绪更是越来越大。工作上的辛苦却没有突出成绩,加上家人的压力,让林冲内心非常纠结,突然间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似乎半辈子白活了,无尽的惆怅涌上心头,看着傍晚的夕阳,林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步挪回家里……

一、心理把脉

林冲现在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攻坚阶段。这一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期望高,压力大,正经历男人的一个“情绪暴雨期”——中年危机。

一般意义上,中年危机指的是40岁以后50岁之前所面临的婚姻、家庭、事业、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婚姻平淡无奇、事业停滞不前或者面临转行、身体状态江河日下等。

林冲之所以如此焦虑,既有生理方面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既有工作、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有青春期子女教育、家庭事业兼顾的压力。

二、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1.接受生理的变化,关注自身健康

人到中年,个体的各项生理指标都在减退,如心血管、内分泌、肌肉等都在走下坡路,所以中年人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精力不足,应对问题的能力也会下降,从而易产生焦虑不安、烦躁沮丧的心理,这些生理变化是每一个中年人基本都有的,我们要接受生理的自然变化,注意饮食的平衡,适量增加体育运动,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对自我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人到中年,随生活和工作停滞感而来的,往往是一段自我价值重新评估的过渡时期。我们的生活目标更多地应该转向适应和顺从内在的世界,而不是外在物质的无限获取,否则会感到很累。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特定的任务,每个阶段有每个价阶段的辉煌。曾经,我们青春年少、活力四射过;曾经,我们壮志豪情、叱咤风云过。同样,我们也需要静静的沉淀,这个是倒退,而是人生的进步。就如同从起点A到达终点B的旅途,有一个大大的上坡路和一个缓缓的下坡路一样,如果我们迷恋在上坡路,迷恋在高峰期,那么我们永远也到达不了终点。该走的路还是要走,一步也不能少。接受人生发展的规律,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最终品味到生命的甘醇。

3.用智慧与青春期孩子友好对话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从性不成熟到内分泌及体格成熟的时期。从心理学上来讲,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第一次有意识地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因为这一时期,青少年必须面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和必理上的巨大转型。所以,很多的予盾和纠结都会出现,心理学上又称这一阶段为“狂风暴雨期”。当中年危机碰上青春期,确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青春期孩子需要理解、尊重、赏识、信任、支持和温暖。世界上几乎任何一种职业在上

岗前都有或详细,或简单的岗前培训,除了父母这个职业,如果能把父母教育孩子作为一项职业和事业来看待的话,我们是第一次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我们心里有困惑、有茫然,这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人在之前教过我们如何做父母,因此我们只能用自己父母教我们的方法教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片面无效的复制。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家长要放下长辈的架子,如实地面对自己,承认自己很有必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爱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再有,不要害怕青春期,不管期间发生什么风波,都怀着感恩的心欢迎青春期的到来,因为这变化是我们孩子长大成人必须的阶段,我们可以自信满满地说“上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父母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包办的监护方式,否则一方面父母会感到很累,就像林冲一样;另一方面,也会增强孩子的叛逆性格。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商谈时要平等商讨,不要用命令的口气,粗暴、强制更是不可取的;要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用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的语气。孩子在度过人生的一个关键期。所以,与孩子共同成长,对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来说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4.人生不必太匆忙——工作、家庭同兼顾

人生不必太匆忙,有人会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不就是要努力奋斗,让自己、家人生活得更好吗?是的,我们是要奋斗,然而,同时也要注意的是,生命是一趟单程的旅途,一趟一些事情错过了,一辈子就错过的旅途,切勿让自己迷失在追逐,奔跑的世界里,而忽视了平时和家人的互。其实,有些温馨的瞬间可能比积聚物质财富所到达的某一点更为珍贵。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单独和家人在一起吧,哪怕只是静静地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那也是幸福的。

心灵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觉察、成长、修炼的过程。成长的路上,我们共相伴。

祝福您和家人生活和美、工作顺利,身心安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摘要:我国的经济、文化正在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不断深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在今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改进及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案例分析 每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L顺的,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很多时候容易产生激烈的矛盾与斗争,最终引起心理的不适应以及情绪上的不协调。如何正确、有效地做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一位初三男生,从小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可是自从升入初中以后,心理压力非常大,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平时的学习上。刚刚升入初中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还很优异,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每天都害怕看到父母和教师那种期待的目光,导致每次考试前都很紧张,吃

不好、睡不好,甚至有时候临近考试还会生病。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到了初三,甚至严重到走路低头、上课低头,平时与同学接触极少,成绩一直滑落到了全班的倒数第一。 案例二:该学生在升入中学以后,尽管平时学习非常努力,但效果并不好,在班级里面算是中等水平。平时与同学接触少,性格平和,没有异常行为表现。当进入初二以后,学习成绩突然直线下降,总是以头痛等理由逃课,即使上课,也经常不注意听讲,甚至产生幻听。 二、两个案例的共同特点 首先,这两个案例中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一直都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其次,在受到挫折后,他们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初中生的烦恼主要集中在学习上,一旦学习成绩下降,会导致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受到影响。案例一中的学生的焦虑对象是考试,已经患上了“考试焦虑症”,这对他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十分不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到该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而第二个案例中的学生突然总是说有人在和他说话,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出现“幻觉”的表现。 这两个案例所体现出来的是现在大多数初中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 案例一: 学生简介:李克,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 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1、上课不认真。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 1、家庭因素。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缺失。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回顾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回顾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遇到挫折时,面对新的环境与新的挑战、新的事物时大家的选择不同,产生的心理也不同。很多人会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压力逐渐积累,严重时会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所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变得极其重要。为了培育大学生保持积极的、正常的、健康向上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预防大学生精神疾病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各大高校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力度,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简介 ×××,女,218级×××专业学生,9月份入学当天由带班学长认领自己所带班级学生时就给学长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自信开朗,经常和同学一起玩耍,但大约11月份底,班长和学长都发现×××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在和学长的聊天中,学长了解到×××家中父亲生病住院,她正担心着父亲的病情,也在为医药费烦恼。后来在学长的建议和众多朋友的帮助下,她通过轻松筹筹到了为父亲治病的善款。12月底的某天早上,×××消失失去联系,第二天早上未回,后来当找到×××时她看上去很憔悴。当得知找到×××后,我马上去找她,并联系其家长了解情况。在与家长联系后,其母亲说×××

会这样应该是由于父亲生病的事,在父亲住院期间,她极其害怕父亲离去,每晚都做噩梦、说梦话,后来,×××同学的父亲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那天她突然不見了是因为夜深人静之时想到刚离世的父亲,越想越难过,最后想静一静,一个人跑出去了。在父亲去世后,她仿佛给自己上了一个枷锁,每天到很冷淡,面无表情,总是默默流泪。 二、案例处理 1.×××由于心理还不稳定,加上家中还有父亲后事需处理,我建议×××请假回家,她同意并请了一周的假。之后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找×××聊天。开始的时候,×××聊天很不在状态,问一句答一句甚至有时问几句才回答,聊着聊着就陷入了沉思。我开导她,让她不要想太多,很多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还有现在的人和事,不要再失去亲情时就变得无精打采,后来聊着聊着,渐渐的我们之间建立了某种信任关系,她也突然打开心扉,聊天过程中她流下了眼泪,从跟她几次的交谈中我大体了解到,她家庭条件非常不好,之前父亲的病又给家里造成更大压力,越发想念父亲的同时也使他自己压力很大,他觉得父亲死后家里的担子就压在她身上了。此时,我觉得,如果此时可以给她家里减轻负担,或许会对她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我为她争取到了国家助学金,并且瞩咐班委有活动尽量让他参与。慢慢的×××脸上有了笑容,班长对×××同学后来情况的反馈也让我感到欣慰。 2.当她身边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大家对她的关爱变得更多,同学们发现她又想父亲了的时候,都会四目相视,然后赶紧转移话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背景介绍: 小同,男,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

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群众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用心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分析 他出身工人家庭,有一个弟弟。父母对他和他弟弟在生活上管束较严,但在学习问题上对孩子们无过分要求。吴某上高中以前身心 状况良好,性格开朗而倔犟,好学上进,成绩优良,与同学关系很好;入高中后,由于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使其受到长时间的精神刺激。 心理医生:“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怎么会如此心境。比如,回忆一下哪件事情曾给你很大刺激。” 而我的父母听到了这些流言后,不加辨析,也根本不听我的申辩,就是一味地训斥、打骂。父母还勒令我除上学时间以外,一律不准 离家门一步。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苦苦熬过了高中生活。那时候,我的心情十分苦闷、沮丧,但又无处诉说,时时刻刻都感到压抑。 高中三年级下期,我感到身心已极度疲惫,经常失眠,睡着了也是 噩梦不断,这一切使我觉得生不如死,很想自杀。但我又有所不甘,我想,如果我自杀了,大家不会同情我,只会说我果真是个没出息 的人,我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学习上,发誓要考上大学。我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为自己争一口气,也才能离开那个鬼地方和那 些小人。 吴某在作上述陈述时,表情麻木,面容憔悴,两眼无神,说话吃力,语速缓慢,但意识清楚,能有条理地自诉病史。 分析诊断: 治疗方案: 一.幼儿状况分析:王世博,女,四岁,性格内向,安静,各项 能力都均衡发展,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中能照顾好自己,但孩子对 新环境融入的比较慢,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主要表现在;1.开学入园 一直到现在伙伴很少,基本都是原来小班的伙伴;与老师之间开始不

愿沟通,在老师的引导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只能做到问了说,不 问从来不和老师说多余话;2.签到工作:孩子每天签到时,回答完老 师的问题后,都要先看一下老师,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才敢去操作, 只要是关于单个操作·提问都需要老师的鼓励及肯定,其实她的回 答和选择是正确的;3.孩子会因为家长看似很平凡的一句玩笑话闹情绪。 二.观察事例: 三.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当我们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妈妈时,妈妈说了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可能是因为早上孩子爸爸再给她开玩笑时说了一句,今天你去幼 儿园,我们就都到亲戚家喝酒,你就不能去了。她还惦记着,所以 闹情绪,······。”通话结束后,在询问孩子情况时,孩子 边哭边点头,害怕爸爸妈妈丢下她。利用放学接送时间,给妈妈交 流孩子近段情况时,妈妈说:“孩子胆小,出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时,遇到有小朋友争玩具或欺负她时,孩子就只是哭,问了也不说。只 是用摇头和点头来表达;有时候回家问她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或问一些 儿歌时也不说,但在我我们不经意时会发现她一个人在表演些什么,一看到我们就停了;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遇到陌生人时就紧紧地拉 着我的衣服,表现出不愿接近的行为。不愿上学的谜团揭开了,新 的问题出现了,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在意这句话,对这句话表现出这 么强烈的反应,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缺乏安全感。 四.给家长的建议: 因为孩子内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在遇到新环境,新事物时需要家长做到: 1.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少批评。在日常生活中如做作业或做一些琐事时,尽管孩子做的不是很好,也要挑出好的一点来鼓励表扬她,及时给与孩子肯定,慢慢地引导,帮助孩子尽力自信心。 4.特别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表达的意思要是:妈妈爱你,不会离开你,你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儿等,一些亲近感情,建立安全感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健康心理存在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中,表现为诸多形式的乐观、理性、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当前,全国出现了许多起学生心理偏差的事故,无论是刚刚升学的初高中生还是已经步入半个社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校高中生因课业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大学生因室友关系不和投毒杀人,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事件值得我们的深思与重视。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32%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一、案例摘录及相应精简分析: ■典型案例一:新环境下的心理问题 高一新生晓强在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和同学动手打架,但原因却往往是一两句不投机的话,或同学间无意的碰撞。

每次打架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十分后悔,要彻底改正。可过不了一两天,又会出现一起新的打架事件。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不交作业,不是说自己不会,就是说时间不够没写完,或是忘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 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痛苦状…… 问题分析: 其实晓强同学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高一新生中最为普遍。从中学到高中,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有的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以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 ■典型案例二:与老师冲突,形成对老师所谓的“不满” 高一学生张华为人特别直,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刚上高一的时候,课堂上的他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有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样就大声喧哗,甚至与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导致一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争论。按张华的观点来说,是老师们不能接受意见。最后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乐乐同学,男, 15岁,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结结巴巴,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从小就胆小,不怎么跟同学玩,甚至与同桌都很少交流,人际关系欠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 来自于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 , 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乐乐父母一心忙于赚钱,全部精力都在生意上, 小学与爷爷奶奶居住,但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交流很少, 放学后他经常一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生活。 (二学校影响: 由于与身边亲人沟通的少,在学校乐乐也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对同学冷淡,不多理睬,总是独来独往的, 所以人际关系不佳; 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 造成了孤僻且胆怯的性格。 三、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方法: 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认识到造成乐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在于沟通少,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 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父母不要只顾赚钱, 要多与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利用课余时间,我一次次地与乐乐的父母联系,通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 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父母就算是再忙也肯抽出时间主动陪孩子聊天, 听孩子说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 使乐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口吃的毛病也得到了改善。

2、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3、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 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 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四、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 他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减弱, 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 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积极参加组织活动 ; 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能较顺畅地发言了,口吃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与班上许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初中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案案介绍: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介绍: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

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 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 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 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 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 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 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 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 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 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 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 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 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 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 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 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 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 轨道。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王晓琳人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下面就我工作中发生的一典型案例,怎样做的学生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中旬,一天下晚自习后,我走进办公室放书准备回家。这时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班一名女同学。这名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与我交流,我让她进来坐下。她很紧张,低着头,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有话要对我说,但又害怕不敢说。就轻轻地说:“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的就说吧,老师经历多,看能否帮你分析一下。”在我的启发下,她终于断断续续说了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天来脑海里一直想着他,他是高一年级机械班的同学,我喜欢看他在篮球场矫健的投球,运动场上潇洒的赛跑。上课时脑海里也不由自主地浮现他的身影,夜里睡觉还梦着他。我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可总是不由自主。越想控制越难以控制,这样太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老师,我从内心里有一种负疚感。老师,我是不是早恋了,我该怎么办呢?” 洪水涨起来的时候,应当及时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否则,一旦水位涨到他们小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时,山洪便会一泻而下……最后,我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1、实属正常,无庸置疑。我告诉她:“你现在所处的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渴望得到爱,这些都是美好的,属正常现象。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的情形不了解,就认为自己是早恋了。你自认为是不正常的,极力克制,但事与愿违,不仅无法克制淡化,反而更加铭刻于心,以致产生负疚感。青少年期,异性之间的交往大多属健康友谊型和害怕羞怯型,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实质上很少,你现在正属于这种情况,切不可陷入无谓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习,又不利于身心健康。” 2、男女有别,亲疏有度。“异性间正当的友谊当给以保护,不必遮遮掩掩,堂堂正正交往便是。切记:“男女有别,把握分寸,适度保持距离,注意场合,要拘小节,做到自尊自爱。” 3、广泛交友,开阔心胸。“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人际交往的框框内,一味地走进某一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会导致交往过密,失去与学生群体接触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同学间的纯洁友谊,无益共同进步。我们并不反对个别交往,但更应融入集体,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4.兴趣广泛,性格乐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

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偷小摸行为危害大 一、案例介绍: 胡某,男, 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父母是外地人,来本地打工,家庭条件比较拮据,物质方面的需要基本得不到满足。母亲对待孩子不做作业行为时管时不管,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时耐心有时粗暴,只说不导,经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平时上学、放学没有人接送。他对学习无所谓。上课看起来在听讲,但是一问他在讲什么,一问三不知,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学习成绩差。所有学科偶尔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不愿完成作业,只有老师监督才能勉强完。写字不认真,随便乱作题目。有时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书、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二、案例分析: 该生对作业不能够思考,敷衍了事,胆子小,对学习不上心,随便做做,在家还骗家长,缺乏自信心,比较自卑,家庭不能满足他的物质需要,在学校有偷小摸行为,意志薄弱,不想学习。 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批评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胡某同学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讲小声话下课时倒不多言语,多半下课在玩玩具,或者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他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很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不见效。通过与他多次交谈,我发现他早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自卑的认为自己读书不行,现在做试卷竟然在试卷上乱写。, 2、偷拿成性,贪图物质享受 学生道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偷东西不是偷,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用时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学是因为偷东西成功很有成就感,为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偷东西小的时候是不晓得,长大了家长也没有注意他偷别人的东西,又不给钱给他买东西,以致他去偷别人的东西自己用。到后来有时就是为了报复成绩好的同学。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习惯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林家仪,男,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反应快。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语文、数学都不能得到好的成绩。(3)课上经常被老师点名。 二、诊断和分析 1、父母都在外打工,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管不住,也不能辅导他的学习,就这样放任不管。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②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3、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①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

青少年心理健康_案例分析

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裕展希望小学 一、案例描述: 杨某某,女,12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都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六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 2、原因分析: A、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生都有极强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其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

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严重了。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还遭到弟弟的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喜欢学校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转折期,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谈话中知道,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让自己读幼儿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如此的脆弱和敏感。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我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家访。与孩子父母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离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榆林高新区第三小学张旭波 摘要:7岁的赵某,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没能很好的教育他,致使孩子身上劣迹斑斑,通过心理辅导,我们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与尊重,使其重塑自信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单亲留守心理辅导重塑自信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学生情况介绍:赵某,7岁,一年级学生。父母很早就离婚了,母亲自从离婚后就没联系了,其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和哥哥的感情很好。由于哥哥成绩一向不好,爷爷、奶奶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因不识字,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好好的教育他,因此他行为习惯差,经常打架、偷东西,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学生了,在班内的影响很大。上课不专心,有时候还老是惹其他的同学,故意挑起事端。 科任老师评价他自卑心强,自信心差,但是人很机灵,非常固执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敏感,自我防范性强;课堂纪律差或上课睡觉,不按时交作业;还不能批评他,一批评就跑去躲起来。同学评价他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不怎么学习,上课爱讲话或不听课,喜欢顶撞老师,但对朋友讲义气,够朋友。 二、辅导策略与实施 1、问题分析 (1)自卑(由于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不完整,缺乏温馨的家庭,家庭条件差,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觉得自已低人一等。) (2)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他处处提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已,所以对于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教育,有抵抗情绪和行为) (3)对学习自暴自弃(家庭的不幸给其心理留下创伤,影响了他的学习,再加上父亲的不管、爷爷奶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他心中无明确的学习目的,

无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学习上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学习上受的挫折越来越多,索性自暴自弃。) 2、实施措施 (1)用爱的力量把他拉向学校,防止他缀学。 因为特殊的家庭缘故,他仿佛感觉自己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多给他一些爱护,让他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慢慢忘却父母离异给他带来的“人格”上的伤害,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对学校、老师、同学有了感情,不至于发生缀学现象。一方面我注意观察,寻找机会亲近他,关心他,信任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我发现他四季衣服少、旧、破,特送给他几套衣服。另一方面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了解到他和黄某是好朋友,特安排他俩坐到一起,并让黄某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他。 (2)尊重他、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认识到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比起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忿恨。周某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①、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告诉他雨果曾说:苦难是“后娘”也是“慈母”,就这一点来讲他就比健全家庭的孩子,多了一笔不少的“财富”。他学习不好就鼓励他说老天对人成功与否的决断不是在起点而是在终点。 ②、注意多表扬,不“语罚”。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单亲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申斥和叱骂他们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降低了他的声誉,而且这些人的行为还意着自已被抛弃,不受宠爱和在社会上处于半隔离状态。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可以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

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心理教育案例 一、家庭、学校背景分析。 程某,男,五年级的学生。父母亲都是做生意的。因父母生意忙,无暇管他,从小就寄养在外婆家里,老人家里非常疼爱自己的外甥,有求必应,因此事事任性,不受约束。在初入小学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不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差。同学之间的互不相让更是让他无法接受。他想当干部,因表现不好,未能如愿;人际关系差,没人听他的指挥。老师、同学也常向家长反映,家长的批评也逐渐增多,事事不顺心,引起他对老师与同学不悦,也对家长不悦,滋长了报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经常无理取闹,惹事生非,有时还暴跳如雷,大喊大叫。 有时上课较专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大胆地发言。 二、点型事例。 (1)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别人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骂家长,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2)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比他小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烈,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老师拍桌子,直到老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老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 (3)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老师不同意,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或是唱歌,吵得大家不能上课。 三、原因分析。 程某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听惯了好话,习惯了别人让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惟我独尊、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简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悦。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1)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张××,男,9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家长的交谈了解到,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他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孩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孩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

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并且经常主持学校的晚会。由于能力出众,A同学很快就被老师任命为学生会干部,就在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暗自高兴时,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室友却开始慢慢疏远和孤立他。 A同学说。以前有他电话时,室友还会比较热情地帮他转一下,但是后来,明明他在宿舍,室友却说他不在,然后就擅自把电话给挂了。刚进大学时,室友们每次都结伴一起去食堂吃饭,可是后来。其他三个室友就把他冷落在一旁了,前两天,他上完晚自习回宿舍。大老远便听见室友们在聊天。可是他刚进门,所有的谈话立刻就终止了。他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同学缘由。想不到对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道:“你是名人,我们哪能和你聊天啊。”气得他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现在,室友们几乎不和他说话,无视他的存在,有时候,A同学主动和他们搭话,他们也总是说些酸溜溜的话来刺激他。为此,他十分痛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室友处好关系。 分析: A同学追求上进的态度是好的,他对生活有乐观积极态度。在校期间他把自己的特长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 但是A同学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暗自高兴”的时候,很有可能忽略了在自己进步的这个过程中,舍友可能产生的孤单、失落感,以及生活中舍友情感的变化,或许他的舍友在同一竞争领域上失败了,而A同学在不经意中表现出的自豪让舍友产生了反感。可能在自我发展中由于熬夜等原因,对集体生活的舍友产生了生活规律上的影响。他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心自己室友的校园生活,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也没有腾出时间和室友交流一下彼此的心事,更没有大家一起出去的时间,导致寝室关系逐步恶化。由于有了挺好的名声,所以招到了同房的嫉妒,这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林海的问题,只不过他处在的社会是一个“仇视优秀之人,见不得人好”的变态社会。但面对室友的排挤,A同学所去做的就太少了。除了主动去找室友讲话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努力。适当请吃饭、喝水、唱K都是可选择的。要很好的化解那些有刺的话的攻击,用自己的慷慨来重新得到朋友,并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真要到了无法承受时就直接申请换房,这也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A同学的室友存在一些自卑的心里,他们觉得跟A同学一个宿舍,光环都被他给夺去了,反倒自己成了他的陪衬。他们在对A同学有所意见的时候,不但没有态度平和的交流,而且进行了排外行为,这对宿舍其他成员构成了一种病态的团结,并且面对A同学试图重新融入的行为时,他们采取了冷暴力的方法,这不利于案件中所有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事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事例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很多心理问题都在这一时期产生萌芽或得以发展,密切关注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班学生丁烽根,学习成绩优良,但学习习惯非常不好,对自己不能做到严格要求,做事比较散漫。课堂上虽然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小动作特别多。课后作业完成比较快,但质量不高。 通过我对丁烽根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丁烽根是一个内心回避失败的动机十分强烈的孩子。回顾自己以往对丁烽根的教育,我总是带着情绪去进行说教,孩子内心感到十分反感,当然更不用说接受并改正了。针对他的问题,我多次与他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了他在家的一些情况,我更加确定了之前的猜测,并得出结论,我以前对他的教育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所以对他的心理教育效果很差,比如当丁烽根犯错的时候,我的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错误上,并且对他的错误进行直接的批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在对孩子不断说教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的失败体验,让他较少地体验到自豪感和满足感。我通过对学生规避失败的学习动机的观察发现,很多成绩优秀的“优生”并没有因为学习而体验到很多乐趣,而是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状态,他们既要认真地学习,又要课后做大量的复习工作,他们有些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优生地位,害怕自己退步而被批评,而不是为了充实知识,因此这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不断下降,把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外界因素,而很少采取积极的行动去争取成功,被动地等待失败。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取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改变回避失败的学生的现状,需要从改变教师的人才观入手。我首先更正自己和家长的观念,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与家长达成了共同的培养目标:不再一味关注丁烽根的学习成绩,而是关注他的学习体验以及掌握的学习方法;给他设立合理的目标,让他充分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