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迷信也在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公众。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与打着科学的旗号的迷信的区别,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伪科学和迷信学说的欺骗,公众就不可能有效地摆脱愚昧的束缚,不可能真正地崇尚科学和热爱科学,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国际上公认的对科学研究的定义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建立理论或模型以不断加深对自然的本质的理解(库恩,1962),二是与这个科学研究过程同样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理论对某些结论进行逻辑和实验上的证伪(波普尔,1959)。因此,对科学研究概念理解的基本标准应该是:科学研究是以建立理论和运用实验的手段检验这些理论为目的的活动。

根据这些标准,科学和迷信具有根本的区别。科学是经过严密的建立理论和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手段检验和反证理论的过程。而“玄学没有实验室”,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甚至比了解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还重要(卡尔·萨根,1996)。可以说,理解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水平是科学素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次调查中,自报自己对科学研究这个术语有清楚的了解的比例为6.3%;自认为有一些了解的比例为42.0%;而认为自己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人的比例达到48.3%。

我国公众自报了解科学研究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真正的理解程度,我们设置了这个问题的开放题。让自报对科学研究的人用自己的语言作出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对于在解释中提到建立理论、进行实验并验证理论的,我们都将其算作很了解科学研究的。对于在解释中提到进行科学实验的,我们将其算作有点了解的。在解释中没有提到这些重要的概念的,我们将其算作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

开放调查题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相比相差很远。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很了解的人只有1.0%;有一些了解的只有3.4%;而完全不了解的达到25.6%;没有进行解释的达到71.0%。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科学研究不能进行正确解释的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概念只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次。他们对科学研究的肤浅认识使得他们只能作出“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对问题本身进行重复的解释。相当高比例的农民公众认为科学研究就是“选育优良粮食品种,增加粮食产量”。(见表2)。

表2中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实际了解程度(%)

很了解了解一些未回答或错误解释

分子 3.711.884.5

计算机软件 2.2 4.393.5

DNA 3.6 5.890.6

科学研究 1.0 3.495.6

自报了解基本科学术语的被调查者比例与实际理解程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似乎可以有两种解释:首先是被调查者可能认为自己经常见到这些词,并且有模糊的概念,因此,认为自己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但是在被要求进一步解释时,才发现并不能准确地进行解释。另外,理解和表述能力有差距。被调查者很有可能是了解这些术语或基本了解这些术语指的是什么,但是,由于受到表达能力的限制而不能清楚地进行表达。我们在审查他们的答案时,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但是,这样的回答所占比例很小。

科学概念与科学术语一样,也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公众及时有效地跟踪科学发展和了解科学报道和科学新闻的基本素养要求。与以前的调查一样,了解公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是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

在这次科学概念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包括物理、生物、医疗保健、地理、天文、医学、航天、数学、概率等方面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其中包括国际通用的调查问题,以便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的各类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是非常不平衡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的公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局限在知识层次浅、相对容易的科学知识范围内。而对于需要阅读更多的书和报刊才能了解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的公众的比例就很低了。比如,超过半数的公众回答正确的问题有:吸烟导致肺癌(75.8%);光速比声速快(74.8%);皮球抛起后会落下是由于地球的引力(70.1%);月亮本身不发光(66.9%);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66.1%);就人类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65.7%);人类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58.8%);热气流上升,冷气流下降(54.8%);植物在夜间的呼吸是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53.9%);对于辐射并不都是由人为造成的问题,我国公众中有52.8%的人能够答对;知道钻石是非金属材料的人的比例达到52.7%。

但是,只有不到半数(45.6%)的人知道肝不是制造尿的器官,答错和不知道的比例高达51.7%,说明我国公众医学知识的贫乏状况是十分严重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将在本报告中“关于公众感兴趣的科学新闻和对新闻内容的了解程度的调查内容中”进行讨论。知道盐的成分不是碳化钙的人不到一半(45.2%),而不知道的人竟高达51.9%。知道激光不是由汇聚声波而产生的人只有19.4%,回答错误和不知道的

人高达77.5%;知道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不能饮用的人只有28.3%;知道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人只有14.8%。

表3中国公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正确不正确不知道地心非常热(对)46.211.739.9

所有的辐射都是人为造成的(错)52.88.536.4

人类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对)58.826.623.1

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对)42.826.628.7

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错)19.410.866.7

电子比原子小(对)29.917.749.7

抗菌素能杀死病毒(错)21.539.836.5

宇宙产生于大爆炸(对)14.820.661.7

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

直在缓慢地移动(对)47.48.641.9

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对)65.79.323.0

吸烟会导致肺癌(对)75.87.515.2

早期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错)30.520.046.7

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可以安全食用(错)28.312.556.0

热气上升,冷气下降(对)58.48.930.5

月亮本身不发光(对)66.910.021.3

发射火箭等空间探索活动影响气候(错)26.121.050.4

盐的成分是碳化钙(错)45.210.741.2

抛一枚硬币得到国徽面的机会是一半(对)43.817.636.5

钻石是非金属材料(对)52.712.432.3

皮球抛起后落下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对)70.112.432.3

光速比声速快(对)74.8 4.318.9

植物在夜间的呼吸是吸进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错)18.153.925.7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对)66.1 4.826.9

肝制造尿(错)45.69.542.2

阳光可导致皮肤癌(对)33.625.438.7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有,这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科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各国测试科学素养普遍采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能否写出圆周率;水的基本元素;地球、太阳系、银河和宇宙中哪个最大。我国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很高(见表4)。

表4中国公众科学知识了解程度比例(%)

回答正确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80.318.9

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为一年66.725.8

能够写出圆周率61.335.4

知道水是由氢氧组成62.635.7

知道宇宙比地球、太阳系和银河大76.419.6从这些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于这些普通的天文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还是很高的。这也许是我国天文学科普工作做得比较好和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唯物主义知识的教育的成果。

对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这是了解公众分辨生活中的科学与迷信活动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迷信也在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公众。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与打着科学的旗号的迷信的区别,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伪科学和迷信学说的欺骗,公众就不可能有效地摆脱愚昧的束缚,不可能真正地崇尚科学和热爱科学,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国际上公认的对科学研究的定义基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建立理论或模型以不断加深对自然本质的理解(库恩,1962)。二是与这个科学研究过程同样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理论对某些结论进行逻辑和实验上的证伪(波普尔,1959)。因此,对科学研究概念理解的基本标准应该是:科学研究是以建立理论和运用实验的手段检验这些理论为目的的活动。

根据这些标准,科学和迷信具有根本的区别。科学是经过严密的建立理论和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手段检验和反证理论的过程。而“玄学没有实验室”,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甚至比了解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还重要(卡尔·萨根,1996)。可以说,理解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水平是科学素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次调查中,自报自己对科学研究这个术语有清楚的了解的比例为6.3%;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