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合集下载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一、选育背景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给小麦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赤霉病的挑战,各地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公司积极开展了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工作。

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就是其中的一例,它通过对小麦的品种改良和育种,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抗赤霉病、高产的小麦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选育过程华成麦1688的选育过程主要包括对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育种方法的改良。

在种质资源的筛选中,科研人员从全球范围内收集了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比较,选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和高产性的种质资源。

在育种方法的改良方面,科研人员采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小麦基因的改良和转移,成功地培育出了抗赤霉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三、品种特点华成麦1688的品种特点主要包括抗赤霉病、高产和适应性广。

它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赤霉病的侵害,保证了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它还具有较高的产量,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稳定的丰收。

华成麦1688的适应性也很广,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小麦的种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栽培要点为了保证华成麦1688的生长和产量,农民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点:土壤肥力要求:华成麦1688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种植地点的土壤应该具有较高的肥力,土壤pH值应该在6.5-7.5之间,有机质含量应该在2-3%之间。

播种时间:华成麦1688的播种时间应该在当地的最佳播种时间内,一般在秋季9月中旬至10月初。

密植要求:华成麦1688的密植要求适中,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50-200公斤之间。

施肥要求:华成麦1688的施肥要求也比较严格,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特别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应该增加氮肥的施用。

病虫害防治:尽管华成麦1688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在生长过程中还是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应该及时进行防治,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河南农业2020年第10期(上)
药建立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

要突出抓好春节、五一、国庆、元旦等重、特大节日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优先将“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纳入追溯范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有效记录、链接、传输、监督追溯信息的工作要求,实现通过网络查询可追溯产品和示范基地质量安全信息的工作目标,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科学管理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提供有效的工作载体。

(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可有效落实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健全产地准出制度,保障农产
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

因此各部门要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乡镇(街道)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作用,监管工作要重心下移,落实专职监管员,建立起市县、乡镇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六)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近年,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力度较大,但由于农业生产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从标准化生产到检验监测工作的开展,品牌化的认定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扶持。

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补贴力度,将监管、执法、检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确保该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ZHIWU BAOHU
植物保护。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赤霉病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病害调查及抗性评价的技术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普通小麦、野生小麦和小麦近缘种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1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NY/T 1443.4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zeae(Schw.)Petch])等镰孢属真菌侵染小麦穗部,引起小麦穗枯,产生红色霉层,同时在籽粒中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多种真菌毒素,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的小麦病害。

3.2抗侵染寄主植物避免、终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特性。

3.3抗扩展寄主植物阻滞病原物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特性。

3.4抗毒素积累病原物侵入后寄主植物限制病原物毒素分泌或降解毒素,减少组织中毒素含量的可遗传特性。

3.5严重度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亦可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3.6病情指数综合衡量发病率和严重度的病情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1):()/()1000max 0DI X S X S i i i n i i n=⋅⋅⨯==∑∑ (1)式中:DI ——病情指数;i ——病级数(0~n ); X i ——i 级的单元数;S i ——i 级严重度的代表值; S max ——严重度的最高级值。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

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小麦受害后千综合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

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述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南方冬麦区,如长必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为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

[1] 尤以多雨潮湿的温带发生严重。

一般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100%,产量损失10-20%,中等发生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0%。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以选用抗菌品种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作为重要措施,以农业防治紧抓不放,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将小麦赤霉病控制好、防治好,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

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

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

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茎基腐: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

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穗腐: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

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

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噁霉灵是农业植保专家最新研制出的更新换代产品,属于内吸性高效农药杀菌剂、土壤消毒剂、同时也是一种植物的生长调节剂。

小麦赤霉病和赤霉菌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和赤霉菌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和赤霉菌研究进展作者:许凌凌来源:《南方农业·下》2022年第08期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引起,是小麦主要的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赤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人畜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给小麦赤霉病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从小麦赤霉菌的种类及分布,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赤霉菌毒素种类、毒性及治理方法,禾谷镰刀菌的组学研究及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机制的组学研究等方面对小麦赤霉病和赤霉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赤霉菌;禾谷镰刀菌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2.16.011小麦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其中穗腐病危害最为严重。

我国长江中下游一直是小麦赤霉病普遍发生的区域,病害大流行年份小麦病穗率在50%~100%,产量损失20%~40%。

2001—2018年共发生9次大规模的小麦赤霉病,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小麦赤霉菌的种类及分布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为镰刀菌复合种,其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属镰刀菌属,能产生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属赤霉属。

赤霉菌在病害发生后期进行有性生殖,由感病部位产生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

研究表明,能够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刀菌除禾谷镰刀菌外,还有20多个镰刀菌种[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苏、浙、沪等地相继开展了小麦赤霉菌的种类研究,最终鉴定出27个镰刀菌种或变种,其中禾谷镰刀菌在各地均占绝对优势。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主要采用形态学手段对禾谷镰刀菌进行鉴定,CARTER等利用Fg16F/R引物鉴定了来自不同大洲的禾谷镰刀菌,并根据PCR产物片段的大小将其分为6种类型[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的病原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其主要特征是小麦穗上出现黑色霉斑和霉毡,严重的会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广泛的应用科学防控技术,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

一、做好小麦土壤管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小麦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合理的土壤管理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首要措施之一。

一方面,防止泥土疏松度过低,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土壤中根系窒息,引起秧苗病变;另一方面,注意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避免小麦生长中的养分缺乏和病害发生。

此外,还应定期对土壤进行消毒和翻耕,以消灭病原菌和促进土壤通气。

二、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抗病品种的选育不仅要满足丰产高质的要求,还要具备抗病性强、适应性好、耐旱耐寒等特点,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发育,减轻病害发生的风险。

因此,在育种过程中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和筛选工作,尽可能筛选出抗病品种,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种植病毒根茎蚜抗病小麦病毒根茎蚜是小麦赤霉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采用种植病毒根茎蚜抗病小麦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方法。

这种小麦品种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物抑制病毒根茎蚜的繁殖,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

此外,病毒根茎蚜抗病小麦还具备高产和优良品质的特点,具有很高的防控价值。

四、科学使用化学防治药剂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药剂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和抗生素,这些药剂在实际防治中都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其中,杀菌剂是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丙环唑等。

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必须遵循药剂之间、剂量之间的相互配合,不得擅自调整药剂使用剂量,以免对小麦生长、土壤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五、加强小麦采收和储存管理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会随着小麦种子进入到存储阶段,因此,加强小麦采收和储存管理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x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x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二、防治技术
2.药剂防治 如预报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抓紧在齐穗期
用药。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可用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或多菌灵微粉剂、胶悬剂每亩有效 成分40~50g,加水适量,均匀喷洒小麦穗部,1次用药即可。 烯唑醇对赤霉病有治疗作用,防效与多菌灵相同,可以结 合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进行喷雾。
3~5天雨日时,越冬菌源才能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 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条件下,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 雨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在病害常发区应注意选用抗、耐病品种,结合深耕灭茬,
消灭菌源,以及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农业措施,可减 轻发生和危害。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小麦种子生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赤霉病的发生
1.分布与为害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别名麦穗枯、烂麦头、
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 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 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Hale Waihona Puke 一、赤霉病的发生2.症状 小麦赤霉病由镰孢属真菌若干种引起,从幼苗到抽穗都可
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而以穗腐发生最 普遍,为害最严重。
一、赤霉病的发生
2.症状
一、赤霉病的发生
2.症状
发病籽粒
一、赤霉病的发生
2.症状
茎杆
一、赤霉病的发生
3.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发病受天气影响很大,春季旬平均气温9℃以上,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

小麦病害报告表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和防控小麦病害,我们对小麦田进行了病害调查,并编制了本报告表以总结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小麦病害情况。

病害调查结果调查时间:2021年8月调查地点:XXX农田调查方法:采用田间实地调查方法,结合病害症状和病原鉴定,对小麦病害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类。

主要病害及其特征1.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穗部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感染后小麦籽粒表面出现黑色粉末状菌丝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使用抗病品种。

2.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上呈现白色粉末状,易脱落。

–防治措施: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定期喷施药剂。

3.小麦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病害特征:小麦叶片和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斑点上出现橙黄色的孢子粉末。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增加栽培密度,定期喷施杀菌剂。

病害分布情况根据我们的病害调查数据统计,小麦病害在XXX农田中分布情况如下:病害名称感染区域感染程度小麦赤霉病田地1 重度小麦赤霉病田地2 轻度小麦白粉病田地1 中度小麦白粉病田地2 重度小麦锈病田地1 中度小麦锈病田地2 中度病害防治建议根据病害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病害防治建议:1.防治小麦赤霉病:–定期检查小麦田,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

–合理施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使用抗病品种。

2.防治小麦白粉病:–定期喷施药剂,控制病害的扩散。

–注意小麦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剪除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3.防治小麦锈病:–加强农田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

–增加小麦栽培密度,减少病害传播。

–定期喷施杀菌剂。

结论本次小麦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是当前XXX 农田中主要的病害。

在预防和控制小麦病害方面,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 - 【分布与为害】
麦类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麦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流行频率高、损失大。

近年来,在华北麦区有明显发展趋势。

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100%,减产10%~40%。

由禾本科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有性阶段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引起。

寄主范围广,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水稻、玉米、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以及棉花、红麻、甘薯等作物。

小麦赤霉病 - 【症状】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

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2.苗枯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小麦赤霉病病穗放大
3.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稻茬或玉米、高粱、油菜、芝麻、棉、麻、豆类及杂草残体上越冬,以稻茬、玉米秆为最多,种子也可带菌。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关系密切,当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

此外,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麦田,湿度大,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