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驱动方式图解

LCD驱动方式图解
LCD驱动方式图解

LCD驱动方式图解

2006-4-10一、静态驱动

基本思想:在相对应的一对电极间连续外加电场或不外加电场。如图1所示;

驱动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

驱动波形:

根据此电信号,笔段波形不是与公用波形同相就是反相。同相时液晶上无电场,LCD处于非选通状态。反相时,液晶上施加了一矩形波。当矩形波的电压比液晶阈值高很多时,LCD处于选通状态。

二、多路驱动

基本思想:

电极沿X、Y方向排列成矩阵(如图4),按顺序给X电极施加选通波形,给Y电极施加与X电极同步的选通或非选通波形,如此周而复始。通过此操作,X、Y电极交点的相素可以是独立的选态或非选态。

图4、电极阵列

驱动X电极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所需时间为帧周期Tf(频率为帧频),驱动每一行所用时间Tr与帧周期的比值为占空比:Duty=Tr/Tf=1/N。

电压平均化:

从多路驱动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不仅选通相素上施加有电压,非选通相素上也施加了电压。非选通时波形电压与选通时波形电压之比为偏压比Bias=1/a。为了使选通相素之间及非选通相素之间显示状态一致,必须要求选点电压Von一致,非选点电压Voff一致。为了使相素在选通电压作用下被选通;而在非选通电压作用下不选通,必须要求LCD的光电性能有阈值特性,且越陡越好。但由于材料和模式的限制,LCD电光曲线陡度总是有限的。因而反过来要求Von、Voff拉得越开越好,即Von/Voff 越大越好。经理论计算,当Duty、Bias满足以下关系时,Von/Voff取极大值。满足以下公式的a,即为驱动路数为N的最佳

偏压值。公式:。

LCD的动态驱动法

2006-3-14

摘要:本文以点阵式液晶显示器为例对其动态驱动法作以介绍,给出了一种克服交叉效应的办法。最后,给出了一款利用动态驱动法驱动码段式液晶显示器的实例。

关键词:液晶显示器具动态驱动法交叉效应

液晶的显示是由于在显示像素上施加了电场,这个电场是显示像素前后两电极上的电位信号的合成。由于直流电场容易使液晶的寿命降低,因此,一般都只建立直流成分非常小的交流电场。直流分量通常小于50mV。液晶显示器的驱动通过调整施

加在液晶显示器电极上的电位信号的相位、峰值、频率等建立驱动电场以实现显示。

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方法有:静态驱动法、动态驱动法、双频驱动法等。本文仅就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态驱动法加以说明。

动态驱动法

当液晶显示器显示的像素众多时,如点阵型,为了节省庞大的硬件驱动电路,液晶显示器电极的制作与排列做了加工,实施了矩阵式结构:即把水平一组显示像素的背电极都连在一起引出,称之为行电极;把纵向显示像素的段电极都连在一起引出,称之为列电极。显示器上每个像素都由其所在行列位唯一确定。液晶显示器的动态驱动法就是循环地给行电极施加选择脉冲,同时给所有的列电极加上响应的选择或非选择的驱动脉冲,从而实现某行所有像素的显示功能。这种扫描是逐行顺序进行的,循环周期很短,使得液晶屏上呈现出稳定的图像。

在一帧中每行的选择时间是相等的。假设一帧的扫描行数为N,扫描时间为1,那么一行所占有选择时间为一帧时间的1/N。这就是液晶显示驱动的占空比系数,也称为占空比。

克服交叉效应

在动态驱动方式下,要使某一位置如(i,j)点显示,就需在第i列和第j行上同时施加选择电压,使该点的变电场强最大,但此时除(i,j)点外,第i列和第j行的其余各点也承受了一定电压,这些点称为半选择点。若半选择点上的有效电压大于阈值电压时,在屏幕上将出现不应有的显示,使对比度下降,这就是交叉效应。解决交叉效应的办法是平均电压法,即把半选择点与非选择点的电压平均,适度提高非选择点的电压来抵消半选择点上的一部分电压,使半选择点上的电压下降,从而提高显示对比度。现以图1说明之:

图1中选择点为(SEG1,COM2),以下简称为(1,2)。现第2行施加V1电压,其余各行电压0V;第一列施加-V2电压,其余均为非选择电压1/a'V1。接下来分析各点的电位差,即行电压减去列电压。

选择点:(1,2):V1+V2

半选择点:(1,1),(1,3),(1,4):V2(2,2),(3,2),(4,2);V1-1/a’V1

非选择点:-1/a'V1

为保证选择点的显示效果,使V1+V2=VLCD保持在所需的电压值VLCD。同时为了提高显示的对比度,令|V2|=|-1/a'V1|,即:

解之:

令:a'+1=a,得:

于是,图1中各点电压为:

选择点:(1,2):VLCD

半选择点:(1,1),(1,3),(1,4):(1/a)VLCD(2,2),(3,2),(4,2):[(a-2)/a]VLCD

非选择点:-(1/a)VLCD

可见,行半选择点和非选择点上的电压均为显示电压VLCD的1/a。这1/a就称为偏压系数,也称为偏压。此方法称为1/a偏压的平均电压法,简称为1/a偏压法。在这种方法中,MAX{[(A-2)/a]VLCD,(1/a)VLCD}将成为调整显示对比度的尺度。当扫描行数N=1时,动态驱动法就等于静态驱动法。

动态驱动法的应用实例

笔者在进行酒精浓度检测仪显示方式的选择过程中,通过多方调研考察,最终选用了香港精电公司生产的VM807-2型8位码段型(7段)液晶显示器。这除了因为液晶显示器耗电极微之外,还因为我们采用的MCU(PIC16C924)本身已具有LCD 的驱动能力,因而,不论从降低成本考虑还是从简化电路方面考虑,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比较合理的。下面我们将针对MCU

中LCD模块的具体运用加以说明。

LCD模块的配置

1、对LCDCON寄存器的配置

LCDCON寄存器如图2所示:

其中:LCDEN:LCD模块使能;SLPEN:休眠模式使能;VGEN:内部电压产生使能;CS1:CS0:LCD时钟选择位,“00”=Fosc/256,Fosc=4MHz;LMUX1:LUMX2:公共端数目与偏置选择,“10”=3公共端,1/3偏置。

我采用的配置码为:10000010。

对LCDPS寄存器的配置

LCDPS寄存器如图3所示:

其中:LP3:LP0帧时钟分频选择位

我采用的配置码为:***0011,其中“*”代表“0”或“1”。

依据帧频率计算公式,帧频率为:

Clock source/96(LP3:LP1+1)

=4×106/96×(3+1)×256

=40.69Hz

2、像素控制

像素由像素寄存器的第一个状态位唯一确定。LCD模块共有16个像素寄存器,最多可控制4×29=116个像素。我们采用的LCD共有8×8=64个像素。因此,像素数据寄存器是足够用了。LCD的像素数据寄存器如图4所示:

位7:位0:SEGSCOMC表示控制像素数据的段码和公共端数。其中,下标“S”表示“0~32”个段码,下标“C”表示“1~4”个公共端。寄存器位为“1”表示打开像素(黑);寄存器位为“0”表示关闭像素(亮)。

3、段码使能

段码的使能通过LCDSE寄存器来实现。因为VIM807-2是8位7段显示器,而我们选择的是1/3占空比(即3个公共端),因此,通过LCDSE寄存器必须选择3×8=24段才能满足需要,即表达完全部的码段像素。当然会有多余,8×9=72,因为每3公共端和3段可以表达9个像素。公共端和段选择方式如图5所示。

LCDSE寄存器如图6所示:

各位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位数、引脚功能、3COM时管脚控制段数以及选择的控制段。根据上述,LCDSE的控制码为:00111011。

4、LCD驱动电压的产生

LCD驱动电压的产生有两种办法,内部充电泵法或者外部梯形电阻网络法。由于LCD充电泵正处在发展中,为了使设计风险减小,我们采用较为成熟的外部梯形电阻网络法。使用外部梯形电阻网络时,VGEN(LCDCON<4>)应清零。

5、LCD模块配置程序

……

MAIN BCF STATUS,PRO

BSF STATUS,RP1

MOVLW0X82

MOVWF LCDCON

}

MOVLW0X03

MOVMF LCDPS

MOVLW0X3B

MOVWF LCDSE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6-3-13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信息显示终端之一的LCD器件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FPD(Flat panel display)器件中,LCD 以其轻、薄、小、耗电低等优点而一枝独秀。

为LCD配置了驱动电路,就形成了液晶显示模块LCM(Liquid Crystal Module)。它的基本组成部件除了LCD、驱动电路外一般还有连接件、背光源等。液晶显示模块同一个系统中的其他电路一样,有简单的接口,并提供了丰富的控制显示的指令系统。为整机的开发节约了时间。下面讨论LCM设计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比度

对比度是描述一个显示器件在显示时前景(如显示的文字、图形等)和背景之间明暗差别大小的一个量。以正性液晶显示器件为例,对比度公式如下:

Cr=(N1/N2)×100%

Cr是对比度,N1是像素点未显示时的光线透过率,N2是像素点显示时的光线透过率。对比度越大,显示就越清楚,反之,则显示暗淡不清。LCD的对比度与其自身的特性关系较大,如电光特性曲线的陡度等。从电路驱动的角度来讲对比度的控制主要受下面几个参数的影响。

●偏压电路

设IC的驱动路数为N,那么驱动波形的占空比D和偏压B为:

以HITACHI的驱动芯片HD61203为例,驱动LCD的最大路数为64,即占空比为D=1/64,那么偏压比B=1/9,如图1所示,偏压电路中R2的取值应是R1的5倍,R2=5R1。例如R1=1k,则R2=5R1=5k。

当芯片的驱动路数大于64个时,芯片的工作频率也会相应提高,同时偏压电阻也会因为偏压比的增大而提高阻值。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偏压电路的几个输出端V1、V2等的驱动能力下降,这就对LCD的驱动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决高路数屏的驱动问题,在偏压电路的设计上,应当提高V1、V2等输出端的驱动能力。

在图1中,在各输出端增加了运算放大器LM324。LM324是一个具有四运放的可使用正负电源工作的运算放大器。它的每一

个运放都接成电压跟随器的形式,使得V1、V2等输出端的驱动能力大大增强,可以大大改善LCD的对比度。电路中的Rc 为10~20kΩ的可变电阻,在模块对外部的接口处引出,可以随时调整显示的对比度。

●驱动波形的改善

由于一般的模块电路设计相对简单,无须进行电磁干扰分析。但在高占空比产品中,用示波器可以发现芯片的输出波形往往会变得较差,这对显示的对比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在偏压电路的每个电阻上并联一个0.1μF的电容,可改善输出波形。

以输出B形波的芯片的COM线为例。在没有加电容之前选择点和半选点的电压波形都有畸变,畸变严重时会造成串扰影响显示对比度,波形如图2所示。增加电容后,波形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波形如图3所示。

●工作频率问题

在实际调试一款显示容量为128×64点阵显示的模块样品时,发现模块在隔行显示时,显示明显变淡,对比度极差。经分析后认为,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一是调整模块的RC振荡电路,降低R的阻值,使振荡频率由原来的47kHz下降为20kHz;二是在偏压电路部分加入驱动电路(如前所述)。两种办法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第一种办法由于降低了模块的工作频率,因而会使显示的祯频也随之降低,这就造成了LCD整屏显示时会象电视画面一样产生的闪烁现象,这种现象在荧光灯下观察更容易发现,不过在自然光线或白炽灯下显示效果还算理想,在实际调试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阻值;第二种办法

会增加产品的成本。

●液晶显示屏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液晶显示屏是由具有透明电极的ITO玻璃和液晶、偏振片等材料组成的。从电路的角度来讲,LCD上ITO走线电阻的大小对显示对比度有很大的影响。LCD的一个近似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其中R1表示从LCD电极到LCD像素点的ITO电阻;R2表示LCD像素点的等效直流电阻;C表示该像素点的等效电容。

要实现良好的对比度,应该降低R1,增大R2,同时使C的容抗也尽量增加,这样才会使这条支路上的电压大部分降在LCD 的像素点上,下面分别讨论这几个参数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C通常为每平方厘米几个皮法。在LCD驱动波形的频率较高时,C的容抗变小,电流将增加,这会使IC驱动波形的幅值被拉低,造成液晶分子不能在驱动电压的作用下很好地“立起”或“倒下”,使得它对光线的调制能力减弱而使对比度变差。在频率不变的前提下,要减小C值使回路阻抗增大,以降低LCD自身功耗对IC驱动能力的影响。根据平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C=s/4πkd(C是介电常数;s是平行板的正对面积;k是静电系恒量;π是常数)

电容的大小,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象素点的面积S;二是上下两片玻璃ITO之间的距离d。由于象素点的大小已经由客户确定,不能改变,要减小C值只能在d上考虑,但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d的可调范围很小,一般只有几个微米。因此C调整将非常有限。

那么剩下的两个参数中的R2,其阻值的大小主要是由液晶纯度决定的。液晶越纯,其中的自由离子就越少,等效直流电阻就会越大,因此在LCD的生产中注意环境的净化程度,保证各环节不会受到污染,从而保证液晶的纯度,使R2最大。至于R1,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要在设计过程尽量减小R1却是相对容易的,这也是所讨论的这几个参数中最容易调节和有效的。

下面将说明如何在设计中减小ITO的走线电阻R1,示意图如图5。

描述ITO电阻的一个主要参数是方块电阻R□。R□是ITO玻璃生产商提供的一个参数,小到十几欧姆,大到一百几十欧姆。其大小与ITO材质的电阻率和ITO膜的厚度有关。在R□一定的条件下,一段ITO走线电阻的大小是由走线长度和线宽决定的。一段长为L,宽为d的ITO走线的电阻计算方法为,R=H(L/d)R□

例如,已知R□=30Ω/□,长L1=40mm,L2=30mm,宽d1=0.5mm,d2=0.4mm,那么这段ITO走线的电阻

R1=(L1/d1+L2/d2)R□=(40/0.5+30/0.4)×30=4.65kΩ。

从电阻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在R□一定的前提下,要减小走线电阻R1,只能缩短ITO的走线长度L和增加ITO走线的宽度d。在设计LCD的布线时,应格外注意这一点,以使整段ITO走线的电阻尽量小,这在COG(Chip on Glass)类液晶显示模块产品的设计中至关重要。

另外,在缩短走线长度L和增加线宽d的同时,应注意整个屏上ITO走线的电阻分布情况。一般来说,L比较大的,相应地d也要大,对于每一条ITO走线都要保证公式中L/d是一个基本不变的量,从而使R分布的尽量均匀,这也有助于改善整个屏的对比度。

●背光源

由于液晶显示器是靠反射光线进行显示的器件,因此在环境光线较弱时,就需要有光源来使显示变得清晰。这就产生了液晶显示的采光技术。从目前背光源的类型来看,一般分为LED型、EL型和CCFL型。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种背光源各自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LED背光源具有工作电压低、亮度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发光颜色也有多种,但工作电流较大。一般一支LED典型的工作电压是2.1V,电流约10mA左右。在背光源的实际电路中,是把两支LED串联使用,使工作电压接近数字电路的工作电压5.0V。在显示面积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把很多LED串联后再并联起来,需要很大的电流。例如,一个发光面积为

80.0mm×30.0mm的LED背光源就需要24对LED并联到一起,工作电流将达到240mA。这样大的电流对于功耗要求严格的系统来说是不允许的。为了降低电流,可以使用侧部发光的背光源。这种背光源是在导光板的侧部安装了LED的背光源,具有光线均匀、电流低、体积小的优点。

EL背光源是通过交变电场激发在两片透明电极中间的荧光粉发光而制成的,最大的特点是特别薄,厚度一般不超过0.8mm,而且发光均匀。缺点是需要较高交流电压来驱动(AC100V,400Hz)、寿命短。功耗一般为每平方厘米几个毫瓦,亮度为每平方米几十坎德拉。发光颜色有天蓝色、绿色、黄色等多种颜色,实际使用时,需要专门的驱动器。

CCFL背光源是这三种背光源中亮度最高的,可达到每平方米几千坎德拉。工作电压是1000V左右的交流电,在实际使用中也需要配置专门的驱动电路。一般在显示面积较大时采用这种类型的背光源,如笔记本电脑等。总的来说,这三种背光源性能各有千秋,在实际设计液晶显示模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光源类型。

人机界面中的LCD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2006-5-15

引言

液晶显示,稳定可靠、成本低、功耗小、控制驱动方便、接口简单易用、模块化结构紧凑,在嵌入式系统中作为人机界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厂商,如紫晶、冀雅、晶华、信利、蓬远等已经能够满足各种定制液晶显示的需求;很多著名半导体厂商,如Hitachi、Seiko Epson、Toshiba、Holtek、Solomon、Samsung等相继推出了许多控制驱动器件。本文以现有的控制驱动器件和液晶显示器如何构成各种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简单易用、性能优良的嵌入式人机界面的设计进行综合阐述。

1液晶显示及其控制驱动与接口概述

液晶显示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是利用液晶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位置变化而遮蔽/通透光线的性能制作成的一种重要

平板显示器件。通常使用的LCD器件有TN型(Twist Nematic,扭曲向列型液晶)、STN型(Super TN,超扭曲向列型液晶)

和TFT型(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型液晶)。TN、STN、TFT型液晶,性能依次增强,制作成本也随之增加。TN

和STN型常用作单色LCD。STN型可以设计成单色多级灰度LCD和伪彩色LCD,TFT型常用作真彩色LCD。TN和STN 型LCD,不能做成大面积LCD,其颜色数在218种以下。218种颜色以下的称为伪色彩,218种及其以上颜色的称为真彩色。TFT型可以实现大面积LCD真彩显示,其像素点可以做成0.3mm左右。TFT-LCD技术日趋成熟,长期困扰的难题己获解决:视角达170°,亮度达500cd/m2(500尼特),显示器尺寸达101.6cm(40in),变化速度达60帧/s。

进行LCD设计主要是LCD的控制/驱动和与外界的接口设计。控制主要是通过接口与外界通信、管理内/外显示RAM,控制驱动器,分配显示数据;驱动主要是根据控制器要求,驱动LCD进行显示。控制器还常含有内部ASCII字符库,或可外扩的大容量汉字库。小规模LCD设计,常选用一体化控制/驱动器;中大规模的LCD设计,常选用若干个控制器、驱动器,并外扩适当的显示RAM、自制字符RAM或ROM字库。控制与驱动器大多采用低压微功耗器件。与外界的接口主要用于LCD控制,通常是可连接单片机MCU的8/16位PPI并口或若干控制线的SPI串口。显示RAM除部分Samsung器件需用自刷新动态SDRAM外,大多公司器件都用静态SRAM。嵌入式人机界面中常用的LCD类型及其典型控制/驱动器件与接口如下:

段式LCD,如HT1621(控/驱)、128点显示、4线SPI接口;

字符型LCD,如HD44780U(控/驱)、2行×8字符显示、4/8位PPI接口;

单色点阵LCD,如SED1520(控/驱)、61段×16行点阵显示、8位PPI接口,又如T6963C(控)+T6A39(列驱)+T6A40(行驱)、640×64点双屏显示、8位PPI接口;

灰度点阵LCD,如HD66421(控/驱)、160×100点单色4级灰度显示、8位PPI接口;

伪彩点阵LCD,如SSD1780(控/驱)、104RGB×80点显示、8位PPI或3/4线SPI接口;

真彩点阵LCD,如HD66772(控/源驱)+HD66774(栅驱)、176RGB×240点显示、8/9/16/18位PPI接口、6/16/18动画接口、同步串行接口;

视频变换LCD,如HD66840(CRT-RGB→CD-RGB)、720×512点显示、单色/8级灰度/8级彩色、4位PPI接口。

控制驱动器件的供电电路、驱动的偏压电路、背光电路、振荡电路等构成LCD控制驱动的基本电路。它是LCD显示的基础。

LCD与其控制驱动、接口、基本电路一起构成LCM(Liquid Crystal Module,LCD模块)。常规嵌入式系统设计,多使用现成的LCM做人机界面;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常把LCD及其控制驱动器件、基本电路直接做入系统。整体考虑,既结构紧凑,又降低成本,并且有利于减少功耗、实现产品小型化。

控制LCD显示,常采用单片机MCU,通过LCD部分的PPI或SPI接口,按照LCD控制器的若干条的协议指令执行。MCU 的LCD程序一般包括初始化程序、管理程序和数据传输程序。大多数LCD控制驱动器厂商都随器件提供有汇编或C语言的例程资料,十分方便程序编制。

2常见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2.1段式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段式LCD用于显示段形数字或固定形状的符号,广泛用作计数、计时、状态指示等。普遍使用的控制驱动器件是Holtek的HT1621,它内含与LCD显示点一一对应的显存、振荡电路,低压低功耗,4线串行MCU连接,8条控制/传输指令,可进行32段×4行=128点控制显示,显示对比度可外部调整,可编程选择偏压、占空比等驱动性能。HT1621控制驱动LCD及其MCU接口如图1所示。

2.2字符型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字符型LCD用于显示5×8等点阵字符,广泛用作工业测量仪表仪器。常用的控制驱动器件有:Hitachi的HD44780U、Novatek 的NT3881D、Samsung的KS0066、Sunplus的SPLC78A01等。HD44780U使用最普遍。它内嵌与LCD显示点一一对应的显存SRAM、ASCII码等的字符库CGROM和自制字符存储器CGRAM,可显示1~2行每行8个5×8点阵字符或相应规模的5×10点阵字符,其内振荡电路附加外部阻容RC可直接构成振荡器。HD44780U具有可直接连接68XX MCU的4/8位PPI接口,9条控制/传输指令,显示对比度可外部调整。HD44780U连接80XX MCU时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方式:直接连接需外部逻辑变换接口控制信号,而无需特别操作程序;间接连接将控制信号接在MCU的I/O口上,需特别编制访问程序。HD44780U控制驱动LCD及其与80XX MCU的接口如图2所示。

2.3单色点阵型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单色点阵型LCD用作图形或图形文本混合显示,广泛用于移动通信、工业监视、PDA产品中。小面积LCD常采用单片集成控制驱动器件,如Seiko Epson的SED1520,可实现61列×16行点阵显示;中等面积LCD常采用单片控制/列驱动器件与单片行驱动器件,如Hitachi的HD61202U(控/列驱)、HD61203(行驱),可实现64×64点阵显示;较大面积LCD常采用“控制器+显存+列驱动器+行驱动器”形式,如Toshiba的T6963C(控)、T5565(显存)、T6A39(列驱)、T6A40(行驱),可实现640×128点阵显示。这些驱动器常需12~18V负电源实现偏置与调整对比度。控制器件大多可以外接阻容RC构成振荡器或外接振荡器或外引时钟。显存中的每一位与LCD显示点一一对应。需要文字显示时,简单字符可直接使用集成在控制器内的ASCII

字库,汉字或自制字符显示可在控制器外扩展大容量的字库CGROM或自制字库CGRAM。控制接口通常是8位PPI的68XX 或80XX MCU接口(与MCU的连接也存在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形式),7~13条控制/传输指令,可实现点线圆等绘图功能。控制器T6963C、HD61830、SED1335等可以实现单双屏LCD控制。这是适应移动通信显示的结果,实质上是平分显存并分别对应两个LCD屏。编制传输数据程序时,要注意结合显存的特点适当变换数据形式,如SED1520显存中的8位数据是反竖排的,HD61202显存中的数据是竖排的。图3是Seiko Epson的SED1335控制器,外扩显存SRAM、自制字库SGRAM、大容量汉字库CGROM,与列驱动器SED1606、行驱动器SED1635组成的LCD及其80XX MCU接口的构成框图,可以实现640×56单色点阵LCD显示。

2.4灰度点阵型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小型测控系统和低成本手持设备中大量使用灰度点阵型LCD。这种LCD使用的控制器的显存中每n位对应一个LCD显示点,整个LCD实现的灰度等级就是2n。Hitachi的HD66421就是一款常用的经济型灰度点阵LCD控制驱动器。单片HD66421外加少许阻容器件即可实现22级160列×100行点的LCD灰度显示,并列使用HD66421可实现更大面积的LCD显示。HD66421嵌有160×100×2位显存,具有8位PPI接口,可直接连接80XX MCU,8条控制/传输指令,可编程变化驱动特性及其调整灰度类型。HD66421需外接一个电阻R构成体系振荡电路,需负电源实现偏压。HD66421是高度集成器件,322脚封装,线路板PCB设计上有难度,应足够重视。HD66421控制驱动灰度点阵LCD及其与80XX MCU的接口如图4所示。

2.5伪彩点阵型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彩色LCD显示基于红R、绿G、蓝B三基色叠加原理,每个LCD像素点由三个RGB子像素点构成,分别由三个RGB色段驱动。彩色LCD显示需要更大的显存,每个色段有2n种颜色,就需占用n位显存。彩色LCD显示是LCD升级换代的必然结果。伪彩显示常使用廉价的STN型LCD,多用于移动通信、PDA等产品中。Solomon Systech的SSD1780是一款典型的单片高度集成的伪彩点阵型LCD控制驱动器件。其内含312×81×4位的图形数据显存GDDRAM、477kHz的振荡电路、集成偏压电路和DC-DC电路;具有8位PPI接口(可直接连接80/68XX MCU)与3/4线SPI串行接口,36条控制/传输指令。外加几个电容器件,SSD1780就可控制驱动104RGB×81点彩色STN型LCD,展示23n=4096种颜色。SSD1780是627脚封装,线路板PCB设计难度更大,须认真对待。SSD1780控制驱动伪彩STN型点阵LCD及其与80XX MCU的接口如图5所示。

2.6真彩点阵型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现代高档PDA、家电、显示墙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了真彩点阵LCD显示技术。LCD真彩显示的颜色种数在218以上,与伪彩显示相比,需要更大的显存和更高的控制驱动技术,且需达到高速动画。LCD真彩显示使用TFT型LCD,主动点阵显示,需要采用源极驱动器(source driver)和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去控制LCD场效应晶体管FET的源极与栅极。源极驱动器接收显示数据驱动LCD列显示,也称为数据驱动器(data driver),栅极驱动器控制逐行扫描。Hitachi的HD66772系列真彩LCD 控制驱动器件,是嵌入式人机界面设计中表现丰富多彩世界的理想选择,可以实现176RGB×240点218色高速动画TFT点阵显示。该系列器件包括HD66772、HD66774、HD66775和HD667P01。HD66772是内嵌95KB显存的控制器与176RGB 段的源极驱动器,HD66774是内含驱动电源的240行栅极驱动器,HD77665仅是120行栅极驱动器,HD667P01是驱动电源器件,HD66772具有与80XX MCU直接连接的8/16位PPI接口、6/16/18位动画接口和同步串行接口。使用HD66772系列器件,控制驱动176RGB×240点TFT型LCD真彩显示,有两种方案:①1片HD66772+1片HD66774;②1片HD66772 +2片HD66775+1片HD667P01。前者结构紧凑,后者比较经济。图6给出了前一方案的LCD控制驱动连接与16位MCU 接口的框图。

2.7视频变换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

在工业控制与嵌入式控制系统中,有很多LCD视频驱动设计。这种设计,常常需要选取专用器件,变换视频信号,控制驱动LCD,进行动画显示,以实现产品的兼容性并扩大产品性能。Hitachi的HD66480F就是这样的一款典型器件。它可以方便地从计算机的视频接口中取出CRT信号通过视频变换直接驱动黑白或彩色LCD,使CRT型显示器上的显示内容同时出现在LCD屏上。HD66840F可以控制驱动最大720×512点LCD,做到单色、8级灰度或8级彩色显示。HD66840F具有4位受控接口,可以直接连接8位MCU实现视频显示环境设置。使用HD66840F,需要外扩8位的RGB显示缓存SRAM。图7说明了使用HD66840F外扩显示缓存HM6264,在8位80XX MCU控制下,变换CRT信号,控制驱动HD66772彩色点阵LCD动画显示的设计框图。

3LCD控制驱动的基础电路设计

3.1基本电源电路的设计

LCD控制驱动器件的基本电源电压一般在1.8~5.5V,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讲求低压微耗,多使用1.8V、2.5V、3.0V或3.3V 器件。上文所述所有器件工作状态功耗都在几至几十mW以下,都可以工作在1.8~3.6V的电压范围内。选用并设计功率适当与电压稳定的电源电路十分重要。很多半导体厂商生产各种类型的系列微功耗高性能电源器件,如Torex的XC6203系列、Richtek的RT9168/A系列电压调整器,AME的AME8800系列、AME8811系列降压器,On Somlconductor的NCP1400A 系列、Maxim的MAX1795系列升压器,等等。这些器件,提供的输出电压可以是1.5~5V间的任一值,±1.2%~±2.5%的精度,最大输出电流在100~500mA。选用这些器件,外配几支阻容感器件或肖基特二极管件,就可设计出适合LCD控制驱动器件的基本电源电路。图8是为HD66421设计的电源供给电路,非常简洁。

3.2驱动器偏压电路设计

图形点阵LCD驱动器常常需要驱动偏置网络和负电源实现偏压。偏置网络可以按驱动器厂商推荐的阻容值配置,负电源可以选取适当的负压器件实现。常用负电源产生的办法有:采用79系列三端集成稳压器,如使用LM7918可得到-18V负压源;采用DC-DC IC制作,如Maxim的MAX749、MAX680、MAX1860/1861,Motorola的MC34063A等。图9是用MC34063A 设计的-12V负电源电路。

3.3背光电路设计

LCD背光,通常有LED、EL(场致发光)和CCFL(冷阴极灯)等背光形式。字符型或中小点阵LCD,多使用LED或EL背光,LED以黄色(红绿色调)为主,一般为4.2V驱动;EL以黄绿色(红绿白色调)为主,一般为1W、400~800Hz、70~120V的交流驱动。中大点阵STN型与TFT型LCD,多为白色(红绿蓝色调)CCFL背光,一般为25kHz~100kHz、300V以上交流驱动。EL与CCFL背光电路,可用IC器件搭建,也可用成品模块。IC器件搭建背光电路,如IMP的IMP525/562/803,配合少许阻容感器件,构成EL背光电路,如图10所示;Maxim的MAX1635配合变压器构成EL背光电路;Maxim的MAX1610、Linear的1182或TI的Vcc3972与变压器件搭建CCEL背光电路。成品背光模块,如森宝的VET-N1210-01CCEL模块、精电逢远的PYE系列EL/CCEL模块。用IC器件搭建背光电路,可以紧凑设计结构并降低成本,常常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采用。

3.4振荡电路设计

大多数LCD控制驱动器,即具有内部振荡器又可外接振荡器或外引时钟,应用时择其一即可,非常方便设计。为简化外围电路设计,经常选用控制驱动器的内部振荡器作为时钟源。这种情况下,不少控制驱动器件常常要求外接一些阻容RC器件,按照器件指南的说明配置即可。

结语

以上详细阐述了LCD控制驱动及其MCU接口设计的特征和常见各种类型的具体设计,并说明了其基础电路设计。把这些规律应用在嵌入式人机界面设计中,一定能够制造出结构更加紧凑、性能更加稳定可靠、成本更加低廉的LCD界面来。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我们针对feed through电压,以及二阶驱动的原理来做介绍.简单来说Feed through电压主要是由于面板上的寄生电容而产生的,而所谓三阶驱动的原理就是为了解决此一问题而发展出来的解决方式,不过我们这次只介绍二阶驱动,至于三阶驱动甚至是四阶驱动则留到下一次再介绍.在介绍feed through电压之前,我们先解释驱动系统中gate driver所送出波形的timing图. SVGA分辨率的二阶驱动波形 我们常见的1024*768分辨率的屏幕,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SVGA分辨率的屏幕.它的组成顾名思义就是以1024*768=786432个pixel来组成一个画面的数据.以液晶显示器来说,共需要1024*768*3个点(乘3是因为一个pixel需要蓝色,绿色,红色三个点来组成.)来显示一个画面.通常在面板的规划,把一个平面分成X-Y轴来说,在X轴上会有1024*3=3072列.这3072列就由8颗384输出channel的source driver 来负责推动.而在Y轴上,会有768行.这768行,就由3颗256输出channel的gate driver来负责驱动.图1就是SVGA分辨率的gate driver输出波形的timing图.图中gate 1 ~ 768分别代表着768个gate

driver的输出.以SVGA的分辨率,60Hz的画面更新频率来计算,一个frame的周期约为16.67 ms.对gate 1来说,它的启动时间周期一样为16.67ms.而在这16.67 ms之间,分别需要让gate 1 ~ 768共768条输出线,依序打开再关闭.所以分配到每条线打开的时间仅有16.67ms/768=21.7us而已.所以每一条gate d river打开的时间相对于整个frame是很短的,而在这短短的打开时间之内,source driver再将相对应的显示电极充电到所需的电压. 而所谓的二阶驱动就是指gate driver的输出电压仅有两种数值,一为打开电压,一为关闭电压.而对于common电压不变的驱动方式,不管何时何地,电压都是固定不动的.但是对于common电压变动的驱动方式,在每一个frame开始的第一条gate 1打开之前,就必须把电压改变一次.为什么要将这些输出电压的t iming介绍过一次呢?因为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feed through电压,它的成因主要是因为面板上其它电压的变化,经由寄生电容或是储存电容,影响到显示电极电压的正确性.在LCD面板上主要的电压变化来源有3个,分别是gate driver电压变化,source driver电压变化,以及common电压变化.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gate driver电压变化(经由Cgd或是Cs),以及common电压变化(经由Clc或是Cs+Clc). Cs on common架构且common电压固定不动的feed through电压 我们刚才提到,造成有feed through电压的主因有两个.而在common电压固定不动的架构下,造成f eed through电压的主因就只有gate driver的电压变化了.在图2中,就是显示电极电压因为feed thro ugh电压影响,而造成电压变化的波形图.在图中,请注意到gate driver打开的时间,相对于每个frame 的时间比例是不正确的.在此我们是为了能仔细解释每个frame的动作,所以将gate driver打开的时间画的比较大.请记住,正确的gate driver打开时间是如同图1所示,需要在一个frame的时间内,依序将7

液晶屏驱动方法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0802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 外形尺寸:PCB外形:40*30.5毫米液晶屏金属黑框:38*23.5毫米 0802采用标准的16脚接口,其中: 第1脚:VSS为地电源 第2脚:VDD接5V正电源 第3脚:V0为液晶显示器对比度调整端,接正电源时对比度最弱,接地电源时对比度最高,对比度过高时会产生“鬼影”,使用时可以通过一个10K的电位器调整对比度 第4脚:RS为寄存器选择,高电平时选择数据寄存器、低电平时选择指令寄存器。 第5脚:RW为读写信号线,高电平时进行读操作,低电平时进行写操作。当RS和RW共同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指令或者显示地址,当RS为低电平RW为高电平时可以读忙信号,当RS为高电平RW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数据。 第6脚:E端为使能端,当E端由高电平跳变成低电平时,液晶模块执行命令。 第7~14脚:D0~D7为8位双向数据线。 第15~16脚:空脚(背光)

0802液晶模块内部的字符发生存储器(CGROM)已经存储了160个不同的点阵字符图形,如表1所示,这些字符有: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常用的符号、和日文假名等,每一个字符都有一个固定的代码,比如大写的英文字母“A”的代码是01000001B(41H),显示时模块把地址41H中的点阵字符图形显示出来,我们就能看到字母“A” 1602液晶模块内部的控制器共有11条控制指令,如表2所示, 它的读写操作、屏幕和光标的操作都是通过指令编程来实现的。(说明: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指令1:清显示,指令码01H,光标复位到地址00H位置 指令2:光标复位,光标返回到地址00H 指令3:光标和显示模式设置 I/D:光标移动方向,高电平右移,低电平左移S:屏幕上所有文字是否左移或者右移。高电平表示有效,低电平则无效 指令4:显示开关控制。D:控制整体显示的开与关,高电平表示开显示,低电平表示关显示 C:控制光标的开与关,高电平表示有光标,低电平表示无光标B:控制光标是否闪烁,高电平闪烁,低电平不闪烁 指令5:光标或显示移位S/C:高电平时移动显示的文字,低电平时移动光标 指令6:功能设置命令DL:高电平时为4位总线,低电平时为8位总线 N:低电平时为单行显示,高电平时双行显示 F:低电平时显示5x7的点阵字符,高电平时显示5x10的点阵字符(有些模块是DL:高电平时为8位总线,低电平时为4位总线) 指令7:字符发生器RAM地址设置 指令8:DDRAM地址设置 指令9:读忙信号和光标地址BF:为忙标志位,高电平表示忙,此时模块不能接收命令或者数据,如果为低电平表示不忙。 指令10:写数据 指令11:读数据 0802液晶显示模块可以和单片机AT89C51直接接口,电路如图1所示。 液晶显示模块是一个慢显示器件,所以在执行每条指令之前一定要确认模块的忙标志为低电平,表示不忙,否则此指令失效。要显示字符时要先输入显示字符地址,也就是告诉模块在哪里显示字符,表3是0802的内部显示地址. 比如第二行第一个字符的地址是40H,那么是否直接写入40H就可以将光标定位在第二行第一个字符的位置呢?这样不行,因为写入显示地址时要求最高位D7恒定为高电平1所以实际写入的数据应该是01000000B(40H)+10000000B(80H)=11000000B(C0H) 以下是在液晶模块的第二行第一个字符的位置显示字母“A”的程序: ORG 0000H RS EQU P3.7;确定具体硬件的连接方式 RW EQU P3.6 ;确定具体硬件的连接方式 E EQU P3.5 ;确定具体硬件的连接方式 MOV P1,#00000001B;清屏并光标复位 ACALL ENABLE;调用写入命令子程序 MOV P1,#00111000B ;设置显示模式:8位2行5x7点阵 ACALL ENABLE ;调用写入命令子程序 MOV P1,#00001111B;显示器开、光标开、光标允许闪烁 ACALL ENABLE ;调用写入命令子程序 MOV P1,#00000110B;文字不动,光标自动右移 ACALL ENABLE ;调用写入命令子程序 MOV P1,#0C0H;写入显示起始地址(第二行第一个位置) ACALL ENABLE ;调用写入命令子程序 MOV P1,#01000001B ;字母A的代码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E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艾布纳科技有限公司 前两次跟大家介绍有关液晶显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 那是针对液晶本身的特性,与TFT LCD 本身结构上的操作原理来做介绍. 这次我们针对TFT LCD 的整体系统面来做介绍, 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 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 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介绍由于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架构不同, 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 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 这两种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 它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来完成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曾提到, 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 所以我们就必须像在CMOS的制程之 中, 利用不同层的走线, 来形成平行板电容. 而在TFT LCD的制程之中, 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 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mmon一样, 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 所以它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比较大. 而开口率的大小, 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 素. 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 但是由于Cs on gate的方 式, 它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的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 顾名思义就是接到每一个TFT 的gate端的走线, 主要就是作为gate driver送出信号, 来打开TFT, 好让TFT对显 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 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 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 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768分辨率, 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 一条gate走线打开的时间约为20us, 而显示画面更新的时间约为16ms, 所以相对而言, 影响有限.)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关闭, 回复到原先的电压, 则Cs储存电容的电压, 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 大多数的储存电容设计都是采用Cs on gate的方式的原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一)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一) 前两次跟大家介绍有关液晶显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那是针对液晶本身的特性,与TFT LCD本身结构上的操作原理来做介绍。这次我们针对TFT LCD的整体系统面来做介绍,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而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介绍由于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架构不同,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这两种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它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来完成的。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所以我们就必须像在CMOS的制程之中,利用不同层的走线,来形成平行板电容。而在TFT LCD的制程之中,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 mmon一样,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所以它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比较大。而开口率的大小,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素。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但是由于Cs on gate的方式,它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的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顾名思义就是接到每一个TFT的gate 端的走线,主要就是作为gate driver送出信号,来打开TFT,好让TFT对显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768分辨率,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

LED电子显示屏常见驱动方式介绍

LED电子显示屏常见驱动方式介绍 目前市场上LED显示屏的驱动方式有静态扫描和动态扫描两种,静态扫描又分为静态实像素和静态虚拟,动态扫描也分为动态实像和动态虚拟。下面由明新源科技为大家介绍下LED电子显示屏常见的驱动方式吧。 河南明新源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一定的显示区域内,同时点亮的行数与整个区域行数的比例,称扫描方式;室内单双色一般为1/16扫描,室内全彩LED显示屏一般是1/8 扫描,室外单双色一般是1/4扫描,室外全彩显示屏一般是静态扫描。驱动IC一般用国产HC595,台湾MBI5026,日本东芝TB62726,一般有1/2 扫,1/4扫,1/8扫,1/16扫。 举列说明:一个常用的全彩模组像素为16*8 (2R1G1B),模组总共使用的LED灯是:16*8(2+1+1)=512个,如果用MBI5026 驱动,MBI5026 为16位芯片,512/16=32 (1)如果用8个MBI5026芯片,是动态1/4扫虚拟。 (2)如果用16个MBI5026芯片,是动态1/2扫虚拟。 (3)如果用32 个MBI5026芯片,是静态虚拟。 (4)用6个MBI5026芯片,是动态1/4扫实像素。 (5)用12个MBI5026芯片,是动态1/2扫实像素。 (6)如果板子上两个红灯串连,用个MBI5026芯片,是静态实像素。 在LED单元板,扫描方式有1/16,1/8,1/4,1/2,静态。LED电子显示屏常见驱动方式介绍还有哪些,该如何区分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数一下单元板的LED灯数目和74HC595的数量。计算方法:LED的数目除以74HC595的数目再除以8 =几分之一扫描。 实像素与虚拟是相对应的简单来说,实像素屏就是指构成显示屏的红绿蓝三种发光管中的每一种发光管最终只参与一个像素的成像使用,以获得足够的亮度。虚拟像素是利用软件算法控制每种颜色的发光管最终参与到多个相邻像素的成像当中,从而使得用较少的灯管实现较大的分辨率,能够使显示分辨率提高四倍。

段码LCD液晶屏驱动方法

TFT液晶屏:https://www.360docs.net/doc/c49587487.html, 段码LCD液晶屏驱动方法 段码LCD液晶屏驱动方法 首先,不要以为用单片机来驱动就以为段码屏是直流驱动的,其实,段码屏是交流驱动,什么是交流?矩形波,正弦波等。大家可能会经常用驱动芯片来玩,例如HT1621等,但是有些段式屏IO口比较少,或者说IO口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省去写控制器的驱动了。与单片机接口方便,而后者驱动电流小,功耗低、寿命长、字形美观、显示清晰、视角大、驱动方式灵活、应用广泛。但在控制上LCD较复杂,因为LCD 电极之间的相对电压直流平均值必须为0,否则易引起LCD氧化,因此LCD不能简单地用电平信号控制,而要用一定波形的方波序列来控制。 LCD显示有静态和时分割两种方式,前者简单,但是需要较多的口线;后者复杂,但所需口线较少,这两种方式由电极引线的选择方式确定。下面以电子表的液晶显示为例,小时的高位同时灭或亮,分钟的高位在显示数码1~5时,其顶部和底部也是同时灭或亮,两个dot点也是同时亮或灭,其驱动方式是偏置比为1/2的时分割驱动,共有11个段电极和两个公共电极。但是,IO模拟驱动段式液晶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IO必须是三态,为什么? 下面我们一起细细道来: 第一步,段码式液晶屏的重要参数:工作电压,占空比,偏压比。这三个参数非常重要,必须都要满足。 第二步,驱动方式:根据LCD的驱动原理可知,LCD像素点上只能加上AC电压,LCD显示器的对比度由COM脚上的电压值减去SEG脚上的电压值决定,当这个电压差大于LCD的饱和电压就能打开像素点,小于LCD阈值电压就能关闭像素点,LCD型MCU已经由内建的LCD驱动电路自动产生LCD驱动信号,因此只要I/O口能仿真输出该驱动信号,就能完成LCD的驱动。 段码式液晶屏幕主要有两种引脚,COM,SEG,跟数码管很像,但是,压差必须是交替变化,例如第一时刻是正向的3V,那么第二时刻必须是反向的3V,注意一点,如果给段码式液晶屏通直流电,不用多久屏幕就会废了,所以千万注意。下面我们来考虑如何模拟COM口的波形,以1/4D,1/2B为例子: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TFT-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LCD显示器在近年逐渐加快了替代CRT显示器的步伐,你打算购买一台LCD吗?你了解LCD吗?液晶显示器和传统的CRT显示器,在其发光的技术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传统的CRT 显示器主要是依靠显象管内的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射击显示屏内侧的荧光粉来发光,在显示器内部人造磁场的有意干扰下,电子束会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扫描目标单元格的荧光粉而显示不同的色彩。而TFT-LCD却是采用“背光(backlight)”原理,使用灯管作为背光光源,通过辅助光学模组和液晶层对光线的控制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显示效果。 液晶是一种规则性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物质,目前一般采用的是分子排列最适合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的nematic细柱型液晶。液晶本身并不能构发光,它主要是通过因为电压的更改产生电场而使液晶分子排列产生变化来显示图像。 液晶面板主要是由两块无钠玻璃夹着一个由偏光板、液晶层和彩色滤光片构成的夹层所组成。偏光板、彩色滤光片决定了有多少光可以通过以及生成何种颜色的光线。液晶被灌在两个制作精良的平面之间构成液晶层,这两个平面上列有许多沟槽,单独平面上的沟槽都是平行的,但是这两个平行的平面上的沟槽却是互相垂直的。简单的说就是后面的平面上的沟槽是纵向

排列的话,那么前面的平面就是横向排列的。位于两个平面间液晶分子的排列会形成一个Z轴向90度的逐渐扭曲状态。背光光源即灯管发出的光线通过液晶显示屏背面的背光板和反光膜,产生均匀的背光光线,这些光线通过后层会被液晶进行Z 轴向的扭曲,从而能够通过前层平面。如果给液晶层加电压将会产生一个电场,液晶分子就会重新排列,光线无法扭转从而不能通过前层平面,以此来阻断光线。 LCD由两块玻璃板构成,厚约1mm,其间由包含有液晶(LC)材料的5μm均匀间隔隔开。因为液晶材料本身并不发光,所以在显示屏两边都设有作为光源的灯管,而在液晶显示屏背面有一块背光板(或称匀光板)和反光膜,背光板是由荧光物质组成的可以发射光线,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均匀的背景光源。背光板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第一层偏振过滤层之后进入包含成千上万水晶液滴的液晶层。液晶层中的水晶液滴都被包含在细小的单元格结构中,一个或多个单元格构成屏幕上的一个像素。在玻璃板与液晶材料之间是透明的电极,电极分为行和列,在行与列的交叉点上,通过改变电压而改变液晶的旋光状态,液晶材料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个小的光阀。在液晶材料周边是控制电路部分和驱动电路部分。当LCD中的电极产生电场时,液晶分子就会产生扭曲,从而将穿越其中的光线进行有规则的折射,然后经过第二层过滤层的过滤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液晶显示器的缺点在于亮度、画面均匀度、可视角度和反应

TFT_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详解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一) 我们针对TFT LCD的整体系统面来做介绍, 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 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 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介绍由于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架构不同, 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 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 这两种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 它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来完成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曾提到, 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 所以我们就必须像在CMOS的制程之中, 利用不同层的走线, 来形成平行板电容. 而在TFT LCD的制程之中, 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走线或是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 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mmon一样, 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 所以它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会比较大. 而开口率的大小, 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素. 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 但是由于Cs on gate的方式, 它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的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 顾名思义就是接到每一个TFT的gate端的走线, 主要就是作为gate driver送出信号, 来打开TFT, 好让TFT对显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 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 ,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 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768分辨率, 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 一条gate走线打开的时间约为20us, 而显示画面更新的时间约为16ms, 所以相对而言, 影响有限.) 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关闭, 回复到原先的电压, 则Cs储存电容的电压, 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 大多数的储存电容设计都是采用Cs on gate 的方式的原因. 至于common走线, 我们在这边也需要顺便介绍一下. 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您采用怎样的储存电容架构, Clc的两端都是分别接到显示电极与common. 既然液晶是充满在上下两片玻璃之间, 而显示电极与TFT都是位在同一片玻璃上, 则common电极很明显

液晶屏驱动板的原理与维修代换方法

液晶屏驱动板的原理与维修代换方法 1、液晶屏驱动板的原理介绍 液晶屏驱动板常被称为A/D(模拟/数字)板,这从某种意义上反应出驱动板实现的主要功能所在。液晶屏要显示图像需要数字化过的视频信号,液晶屏驱动板正是完成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或者从一种数字信号到另外一种数字信号)转换的功能模块,并同时在图像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去驱动液晶屏显示图像。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板如图1、图2所示。 图1 品牌液晶显示器采用的驱动板 图2部分液晶显示器采用的是通用驱动板 如图3所示,液晶屏驱动板上通常包含主控芯片、MCU微控制器、ROM存储器、电源模块、电源接口、VGA视频信号输入接口、OSD按键板接口、高压板接口、LVDS/TTL驱屏信号接口等部分。 液晶屏驱动板的原理框图如图4所示,从计算机主机显示卡送来的视频信号,通过驱动板上的VGA视频信号输入接口送入驱动板的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根据MCU微控制器中有关液晶屏的资料控制液晶屏呈现图像。同时,MCU微控制器实现对整机的电源控制、功能操作等。因此,液晶屏驱动板又被称为液晶显示器的主板。 图3 驱动板上的芯片和接口 液晶屏驱动板损坏,可能造成无法开机、开机黑屏、白屏、花屏、纹波干扰、按键失效等故障现象,在液晶显示器故障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液晶屏驱动板广泛采用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贴片器件,电路元器件布局紧凑,给查找具体元器件或跑线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非工厂条件下,它的可修性较小,若驱动板由于供电部分、VGA视频输入接口电路部分损坏等造成的故障,只要有电路知识我们可以轻松解决,对于那些由于MCU微控制器内部的数据损坏造成无法正常工作的驱动板,在拥有数据文件(驱动程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

ht1621液晶显示驱动原理及程序

Ht1621液晶显示驱动使用说明 1.概述 HT1621是128点内存映象和多功能的LCD驱动器,HT1621的软件配置特性使它适用于多种LCD应用场合,包括LCD模块和显示子系统。用于连接主控制器和 HT1621的管脚只有4或5条,HT1621还有一个节电命令用于降低系统功耗。 在虎风所做的这个系统中ht1621用于驱动一个静态的LCD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的方式分为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静态与动态的区别在于静态显示是持续供电的,而动态显示是利用人的视觉停留效果,快速扫描数码管各个段,让人在视觉上感觉到数码管是同时显示的。 2.HT1621接线原理图 3.静态LCD结构图

4.几个曾经纠结的概念 Time base:时基,即时间基准,可以用来输出,作为外部时钟的时间基准。 占空比:将所有公共电极(COM)各施加一次扫描电压的时间叫一帧,单位时间内扫描多少帧的频率叫帧频,将扫描公共电极(COM)选通的时间与帧周期之比叫占空比。通常占空比等于公共电极数N的倒数,即1/N。这就是说假如你要驱动4个液晶,就需要4个COM,那么你的占空比就要设定为1/4。 偏压比:指的是液晶的偏压系数,可以看看专业技术文章,偏压目的是克服交叉效应,通过把半选择点与非选择点的电压平均,适度提高非选择点的电压来抵消半选择点上的一部分电压,使半选择点上的电压下降,从而提高显示对比度;最终行半选择点和非选择点上的电压均为显示电压的1/a,1/a就称为偏压系数,也称为偏压。此方法称为1/a偏压的平均电压法,简称为1/a偏压法。 VLCD(LCD驱动电压): LCD的驱动电压为加在点亮部分的段电压与公共电压之差(峰-峰值)。 5.关于RAM地址映射的概念 为了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虎风太愚钝啦…… Ht1621有一个32*4的LCD驱动,映射到32*4的RAM地址。

lcd驱动原理

-------------------------------------------------------------------------------- TFT LCD液晶显示器的驱动原理(一) 谢崇凯 前两期针对液晶的特性与TFT LCD本身结构介绍了有关液晶显示器操作的基本原理。这次将针对TFT LCD的整体系统面,也就是对其驱动原理来做介绍,而其驱动原理仍然因为一些架构上差异的关系而有所不同。首先将介绍由于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架构不同,所形成不同驱动系统架构的原理。 Cs(storage capacitor)储存电容的架构 一般最常见的储存电容架构有两种,分别是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这两种。顾名思义,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储存电容是利用gate走线或是common 走线来完成。在上一期文章中曾提到,储存电容主要是为了让充好电的电压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画面的时候之用,所以必须像在CMOS的制程之中,利用不同层的走线来形成平行板电容。而在TFT LCD的制程中,则是利用显示电极与gate 走线或common走线所形成的平行板电容,来制作出储存电容Cs。 如果?不清楚,?看 https://www.360docs.net/doc/c49587487.html,/album/43/69/51466943/431163.jpg 图1就是这两种储存电容架构,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知道,Cs on gate由于不必像Cs on common需要增加一条额外的common走线,所以其开口率(Aperture ratio)比较大。而开口率的大小是影响面板的亮度与设计的重要因素,所以现今面板的设计大多使用Cs on gate的方式。但是由于Cs on gate方式的储存电容是由下一条的gate走线与显示电极之间形成的(请见图2中Cs on gate与Cs on common的等效电路), 而gate走线就是接到每一个TFT的gate端的走线,主要是作为gate driver 送出信号来打开TFT,好让TFT对显示电极作充放电的动作。所以当下一条gate 走线送出电压要打开下一个TFT时,便会影响到储存电容上储存电压的大小。不过由于下一条gate走线打开到关闭的时间很短(以1024 x 768分辨率,60Hz更新频率的面板来说。一条gate走线打开的时间约为20μs,而显示画面更新的时间约为16ms,所以相较下影响有限),所以当下一条gate走线关闭,回复到原先的电压,则Cs储存电容的电压,也会随之恢复到正常。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储存电容设计都是采用Cs on gate的方式的原因。

LCD显示与驱动原理

LCD 显示与驱动原理
冯光勇 2008.2.20 Roy_fpd@https://www.360docs.net/doc/c49587487.html,
目录
1 LCD的显示原理 2 LCD面板的结构与驱动 3 LCD驱动I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

1 LCD的显示原理
1.1液晶分子的电气和光学特性 1.2偏光片的工作原理 1.3LCD的光学结构与电路原理
1.1液晶分子的电气和光学特性
液晶就是液态晶体 液态和固态之间的中间态 液晶具有流动性和各向异性 Structure
C nH 2n+1
C
N
2

①光学各向异性 Δn=n ∥ -n⊥=ne-no ②介电各向异性 Δε=ε ∥ -ε⊥ Δε>0 分子沿电场方向排列 Δε<0 分子垂直电场方向排列 ③其他特性 相变温度(Tm、Tc)、液晶电阻率(ρ)、粘度 (η)等。


1.2偏光片的工作原理
1.2.1 偏极光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 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 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 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 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 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 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 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 。
图一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