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第一章 近代新学的兴起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4-1龚自珍、魏源

中国哲学史4-1龚自珍、魏源
第四编 近代哲学与文化
1
概况:
一、中国近代社会概况 1、经济结构 2、阶级关系 3、主要矛盾和社会斗争
2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概况 1、派别分立,斗争不息 2、各有限制,不断发展
3
三、中国近代哲学概况和主要线索 1、历史观 2、本体论 3、认识论 4、发展线索
4
第一章 龚自珍、魏源
5
第一节 龚自珍和魏源哲学产生的 文化背景
6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 1、封建统治的衰落与危机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界状况 1、汉学与宋学争相登场 2、地主阶级革新思潮与今文经学的兴起
8
第二节 龚自珍的“更法”思想用”思想的提出及在近代的 发展
二、“更法”的主张 1、政治上,要求君主厚待群臣,礼遇群臣,
16
14
三、知行观 1、坚持“重行”路线,提出“以实事程实功,
以实功程实事”的真理标准。 2、强调人的才能、知识是从实践经验获得的,
表现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思路。 3、具有割裂实践经验与理性思维的严重局限。 4、晚年夸大心力的作用,陷入佛学唯心主义
的网罗。
15
思考题
1、评价近代的经世致用思想。 2、分析龚自珍的“心力”论。 3、简述魏源的变古思想。
尊重臣下的人格和尊严。 2、经济上,主张按宗法地位分配土地,确
定主佃关系。
10
三、“心力”论 1、心力观念的提出。 2、世之治乱兴衰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
养靠心力的增强。 3、心力论的唯心主义的限制。
11
第三节 魏源的变古思想和知行观
12
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坚决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反
对轻率的“浪战”。 2、要战胜西方侵略者,不仅要有正确的战

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

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
关于实在的变异性和创造性的论述,包含着对人类精神相对性、 发展性的探讨,具有合理因素。
二、相对和实用真理论
1.真理是一种假设 2.真理是可以改变的 3.真理只是“这个真理” 4.真理必须可以证实 5.有用即真理
三、假设和求证的方法论
(一)存疑的方法 (二)“评判的态度”
1.“评判的态度”的含义 2.“评判的态度”的主要对象 3.“评判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表现 4.对“评判的态度”的评判 (三)“科学试验室的态度” 1.“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产生 2.“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疑难的境地”;第二步:“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三步:“假 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第四步:决定哪一种假设是适用的;第五步:证明。“大 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3.对胡适“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的简要分析 (四)“历史的态度” 1.“历史的态度”的产生 2.“历史的态度”的基本内容 3.“历史的态度”的运用
第三章 现代新儒学
(Neo-Confucianism)
绪言 • 概念界定 • 发展阶段 • 理论特征 • 现代新儒学与现
代化
第一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梁漱溟桂林墓地
一、生命宇宙观
(一)思想渊源 1、柏格森生命哲学 2、佛教唯识学 3、陆王心学 4、泰州学派
(二)宇宙就是生命
• “尽宇宙是一生活, 只是生活,初无宇宙。 由生活相续,故尔宇 宙似乎恒在。……宇 宙实成于生活之上, 托乎生活而存者也。”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冯友兰故居前的清水河
冯友兰故居中的腊梅树
冯友兰墓地
冯友兰的哲学生涯
• 第一时期是1919年到1926年,其代表作是《人 生哲学》;
• 第二时期是1926年到1935年,其代表作是《中 国哲学史》;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绪论)【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绪论)【圣才出品】

第五编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绪论一、近代中国哲学的社会文化背景1.鸦片战争后,为复兴中华、救国救民,先进的中国人间形成了“西学”对“中学”“新学”对“旧学”的中西古今文化的尖锐斗争。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

一战和十月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暴露出来,原来倡导学习西方的人们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东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二、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与阶段1.特点(1)历史观问题成为近代中国哲学最敏感的问题①龚自珍、魏源率先提出改革变古的主张。

②王韬、郑观应主张在政治、经济上学习西方,但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③戊戌维新运动中,出现了历史进化论思潮,冲击了传统历史观,起了启蒙的作用。

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章太炎、孙中山强调革命在社会进化中的意义。

⑤李大钊等中共先驱开始介绍唯物史观,孙中山建立了民生史观。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为探寻中国的前途、革命的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2)对本体论的探讨成为近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自19世纪后期起,一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开始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改造传统的本体论范畴。

至20世纪30~40年代,近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建构趋于成熟,同时,中国马克思哲学家开始大力宣传唯物辩证法,李达以“实践的唯物论”对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问题作了新阐发。

(3)认识论在中国近代哲学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许多思想家对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经验、认识与实践等认识论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最为深广的影响。

毛泽东阐发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国传统知行学说的总结。

2.阶段(1)第一阶段从龚自珍、魏源开眼看世界,到康有为、谭嗣同吸取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初步形成内容驳杂的近代哲学体系。

(2)第二阶段经过严复吸取、引进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对传统哲学范畴和方法彻底改造,章太炎、孙中山哲学思想达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

《中国哲学史》课件07近代新学

《中国哲学史》课件07近代新学
孔孟的“死生有命”说;墨家的“天志”;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圣人史观(即英雄史观)
以韩愈的道统说为代表 ③理势史观(历史规律论)
王 充“昌必有衰,兴必有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柳宗元“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
去之也,势不可也。”“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王夫之“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 ④民生史观(民本主义) 春秋时代“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贾谊“夫民者,万世之本” 孙中山“民生为重心”
2、民生史观的内容、措施、目标
内容——生存与发展权利: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人类求解放生存问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肯定物质生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发展经济和政治解决民生问题
3、意义与局限性:
试图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 发展资本主义的积极愿望。反映了他们既要推翻封建主义,又想避免资本主义 社会弊病的 双重心理。 ①认为阶级斗争和工人的痛苦是由于民生不遂造成,不能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 社会发展的动力; ②把人类求生存的愿望,当作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是一种 社会意识决定论。
择的进化规律,阐明中国衰败的原因和救亡的道理。
一、中西差异所在 ——对中国传统世界观、方法论的分析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中国的这些事理与当时时代的变法主题是格格不入的,“吾友新会梁启超之 言曰:‘万国蒸蒸,大事相逼,变亦变也,不变亦变也。变而变者,变之权 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为此严复要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法则的揭示和传播,向国 人说明倡人力的重要和中国摆脱贫弱面貌的途径。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我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其一二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带您走进这两章的知识之海,一同探寻我国哲学的深远内涵。

第一章:我国哲学的起源1. 我国哲学的概念我国哲学的概念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地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融合了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

我国哲学起源于古代我国先民的实践经验和世界观,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塑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章:儒家哲学的兴起1.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注重礼仪和仁爱,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说”。

通过对《我国哲学简史》的一二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和博大精深。

我国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我深信,通过深入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下世界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您带来对我国哲学的深入理解,激发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欢迎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我国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在编写这一章节时,笔者对我国哲学的起源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继续阐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1中国哲学的萌芽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1中国哲学的萌芽
▪ 能动思想:认为五行是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材料。通过对五行之间关系的把握和认知,可以利 用其为人服务。《洪范》篇就是围绕“五行”为纲, 推衍到人的“五事” (貌言视听思);以及“八政” (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八种 官职)等。
战国以来对“五行”的认识
▪ 五行生克: 木→ 火 → 土→ 金 → 水 (彼相生,间相克)
2 、天命观念发展为礼制思想
▪ 正是由于周人在天命观念中重视“德” 的意义,周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推行的典 礼制度,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 神即“纳上下于道德”。于是,形成了 一套治理社会的礼制(礼治)。
▪ 德:在殷人甲骨文中作 “ㄔ血”,释为“循”, 引申义为“顺”。可以说殷人“德”的基本含 义是:遵循至上神的旨意而行事。
卡西尔《人论》“一切较成熟的宗教必须完成的最
大奇迹之一,就是要从最原始的概念和最粗俗的迷 信之粗糙素材中提取它们的新品质,提取出它们对 生活的伦理解释和宗教解释”。
二、西周天命观念与礼治思想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神权观念演变为天命观念:
▪ 演变的原因:为了解释周代殷的合理性,否定 “帝立子生商”,西周统治者提出以“天”代 “帝”,重新对“上帝”观念作解释。

: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上卦为悦,下卦为险,险而不失悦。
贞:占问。
有言不信: 有话他人不信;
不崇尚口辩;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易经》所代表的形而上的天道变化的思想传统, 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以阴阳范畴为代表的观念,表达了一种宇宙的 秩序与关系,用以说明宇宙的生成与变化。实际上 是远古之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其中包含着古人的 生存智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探寻中华思想的源远流长一、远古时期的哲学萌芽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便开始对自然现象、人生百态进行思考,哲学的种子悄然萌芽。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和原始宗教中。

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宇宙起源、人类命运的初步探索。

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 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孟子、荀子等后继者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 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奠定了道家哲学的基础,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

3. 墨家:墨子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倡导节俭、反对战争,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4. 法家: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权谋、术数,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支持。

5. 名家:惠施、公孙龙等名家学者,专注于逻辑推理和名实之辨,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两汉时期的哲学发展1. 董仲舒:融合儒、道、法三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为汉朝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

2. 扬雄: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著有《太玄经》等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王充:批判神学迷信,倡导实事求是,著有《论衡》一书,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探寻中华思想的源远流长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变革1. 玄学兴起: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哲学主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他们倡导“贵无尚虚”,强调宇宙的本体是“无”,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佛教哲学的传入与融合: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

鸠摩罗什、慧远等高僧大德,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7节新思想的萌发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7节新思想的萌发

年级高一学科历史版本人教版内容标题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编稿老师蒋桂平【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资政新篇》。

●教学难点1. 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后所萌发的新思想的内涵和本质?2. 如何正确评价《资政新篇》?●教学过程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在中国历史步入近代以后,面对外国的侵略和清朝统治者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中国的农民阶级所做出的反应,即太平天国运动。

在清王朝统治日益腐朽,出现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思想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那些封建“士人”面对历史的大变局,提出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农民阶级的剧烈反应。

然而,对于清王朝封建经济的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鸦片战争的炮火又使更多的知识分子以及一部分封建官僚对严峻的现实进行思考。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用“死水微澜”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程朱理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而乾嘉学派则把自己埋在故纸堆里,虽然也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但其社会影响力却极其有限。

而鸦片战争就像一块巨石,使中国思想界这泓“死水”开始激荡起来。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是“万马齐喑”,死气沉沉?在政治思想方面,维护封建统治的程朱理学严重束缚着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在学术思想方面,由于清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人们不愿、不敢谈论政治,使学术研究越来越脱离实际;在价值取向方面,大多数读书人为求取功名,埋头于无用的八股文……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程朱理学(专制)乾嘉学派(考据)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的主张,实行革故鼎新的思想是否在鸦片战争后才出现的呢?不是的,在龚自珍的著述较早地反映了要求革新的思想。

他那首反映对封建制度下死气沉沉文化局面强烈不满的七言绝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近代新学的兴起“新学”一词是近代知识分子对外来西学的一种称呼, 即清末到“五四”以前由西方传入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包括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文化,概念上是相对于传统学术的“旧学”而言。

但在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新学”又不仅仅指西方思想的传入,而是也包含中国人面对外来的刺激和自身学术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做出的努力。

如像吸收了西方政治理念的今文经学,贯注了科学精神的诸子学的复兴等,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

第一节近代哲学的一般情况这里所说的近代的概念,是传统意义上的,即指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这一历史阶段。

与此相应,近代哲学也是指这八十年的哲学思维形态。

近代哲学的形成发展,是与中国社会一步步半殖民化、半封建化(近代意义)的过程相伴随的,它是当时的先进人士为了解决中国究竟向何处去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哲学上的反映,始终贯穿着救亡图存这一时代最紧迫的主题;它与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主要关心道德完善的侧重不同,它的重点在于改造中国社会。

哲学家们大都具有很强的使命感,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救亡图存、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近代哲学与基本封闭的古代学术研究不同,它的兴起和发生发展,是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新科学、新思想、新文化的输入为条件的。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封建阶级的旧文化是对立的,并由此引起了绵延不绝的新旧、古今、中西等多方面的争论。

但核心的问题仍是一个,即如何能使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已经落后的中国,能够尽快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解决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的问题。

与此同时,近代哲学的发展,又是与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刺激下为自己争取自由和权利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西方输入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普遍传播并逐步为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同,在古代社会缺乏生长机制的自由意志尤其是政治自由的问题,开始走到了时代的前台,而且一跃成为了近代新学的一个重要导向。

与传统社会注重稳定和连续性的价值追求不同,近代中国在整体上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

不论是被动的应对还是主动的参与,面对无处不变、无时不变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的呼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千古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作为必然的集中体现,“天”的至上地位是由对封建制度的不变和永恒的信念来支撑的。

如此的天或道虽然也有不尽圆满之处,但在古代社会,思想家们总是相信能够通过“补天”的办法来解决。

在贯穿旧时代始终的“补天”情结中,人的意志在总体上不是与必然对抗,而是使必然更圆满。

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深刻地揭示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弥补天道、天命以期盼其更加圆满的持续不懈的努力。

但是,这样的历史情结到了清代中叶曹雪芹撰写他那不朽名著《红楼梦》时,终于发生了动摇,封建专制“大厦”这个天在他心中已经无法再修补了。

在“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贾宝玉身上,实际寄托着作者深深的哀怨。

“忽喇喇似大厦倾”的令人心悸的前景,在思想的先驱者这里,已经可以预见。

补天希望的破灭带给人们的,是百年后从“我”出发的“造天”、“变天”的自由意志的风行。

当然,古代思想家也希冀“自由”地处理天人、物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典型的代表。

但面对天道和人事的外在必然,包括荀子在内的思想家的基本导向,是因循天道而加人为利用的模式,即所谓天人“交相胜”。

而这在认识论上,都可以归结到以人为补天的范畴。

近代的自由追求显然已超越了这一模式,它由认识论进入到了历史观中,自由表现为社会的运动。

“我”的力量被充分地释放出来,“心力”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源泉。

龚自珍、谭嗣同、章太炎等思想家发出了“我气造天地”、“平等生万化”、“依自不依他”的时代呼唤。

历史翻开了造天和改天的一页。

对他们来说,“自由”的人已经不再是拘束于“天下”的臣民,而是理直气壮地遨游于“天上”。

从“天下”到“天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层面,而是意味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随着进化论的传播和推广,人们了解到人作为种群和国家的生存本身就是自由的现实,因为他们已经在过去的生存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得到了保存;而要在近代继续得到保存,就必须自觉适应自然和社会的选择,积极主动地为自身造命。

造命改天并非完全否定天范畴的存在地位。

天作为必然的代表,在近代社会同样有其自身的价值。

但它已经不再是专制和奴役的庇护者,而是变成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来源。

“民之自繇(由),天之所畀也”(严复:《辟韩》)。

由卢梭“斯民生而自由”而来的天赋人权观,成为了近代思想家心中最为神圣的理想。

强权专制所以失去合法性,就在于它“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立自由,悖天定之公理”(康有为:《论语注》),理当被取代和推翻。

传统社会虽也流行“天命之谓性”的天予人性观,人性对天命也有平等的意义。

但人在这里并没有脱离开天命的自由。

人所有的是自觉复性、“变化气质”以回归天命的义务,而不享有作为人本来当有的权利。

但在近代学者看来,义务应当是与权利“相对待”的概念,“民有可据之权利,而后应尽之义务生焉。

无权利,而责民以义务者,非义务也,直奴分耳”(严复:《法意》按语)。

由于几千年传统形成的对天命的敬畏和面临高高在上决定人间命运的制度化主宰,人的自由被限定在心性和认识的层面,权利意识缺乏生存的土壤。

故与天变、道亦变相伴随的,是近代天道与人的自由的关联。

人的任务,已主要不是向外争自由,而是向内除“心奴”。

梁启超认为,人之不自由,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或为古人之奴隶,或为世俗之奴隶,或为境遇之奴隶,或为情欲之奴隶。

破除长期以来积淀于民众心理中的奴隶意识,成为争取自由权利的当务之急。

相较而言,“身奴”的控制容易解脱,“心奴”的逆来顺受心理才是自由的真正大敌。

所以,“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新民说·论自由》)。

然而,“心奴”的驱除事实上又总是与人对外在必然如强权、圣人、命运的畏惧和依赖分不开的。

尽管“天予人权”观将天道与人权、自由、平等相联系并为其来源,强化了人的自由权利生来享有和不可侵犯,但将其归结为天赐,表明人间的自由仍然是一种“有待”,离不开外来必然的支持。

孙中山对此进行了改造,强调“人为的力量可以巧夺天工,所谓人事胜天”(《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人事胜天,就是人依据自身的力量和愿望去造天,民权也就不再被系于天赋,而是主张由时势和潮流所造就,是“人为力”自身奋斗的成果。

当然,孙中山的“人为力”同样也是一种“心力”,对“心力”的推崇是近代新学的一个鲜明特色。

此心力虽然也从“三界唯心”和良知发动去解释,但不论是心还是良知,都已经不再是道德天理的扩充和心性的体验,而是理性或意志自由活动的表征,与人的权利和幸福密切关联。

在它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近代先进思想家们急切希望民族自决自强和渴求幸福的理想。

近代哲学是在激烈变动中形成的,通常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即首先是基于今文经学的传统学术的自我救赎,这在性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畴,仍是希望补天,故变器不变道;其后则进入了真正具有近代气息的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范畴,它包括一般称之为维新派的哲学和革命派的哲学这两大阵营,二者虽也有保守和激进之分,但总体上都是要求积极变革的。

他们的目的不再是补天,而是要改天,不但变器,更要变道。

在他们身上,最终体现了中国哲学从古典形态到近代形态、从传统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转变,延续几千年的旧学让位于新学。

第二节近代西学的传入近代西学的传入,为近代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基础。

这里的科学不仅指自然科学,也包括西方近代的社会政治理论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成就,对于中国传统的固有学术来说,它们的的确确可以归之为“新学”的范畴。

一、明清之际西方科学的传入西方科学的输入,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开始。

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批。

利玛窦是明万历十年(1582)由澳门入境的,此后直到明末清初,有不少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在他们传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科学思想和著作带来了中国。

在这中间,较为有名的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未译完),这是数学。

物理学方面,主要有熊三拔著的《泰西水法》,讲水利的;邓玉函和中国学者王徵合译的《远西奇器图说》,讲机械力学。

地理学方面,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介绍了五大洲说。

天文历算方面,利玛窦、艾儒略、熊三拔等人引进了亚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体系。

思想方法方面,主要是中国学者李之藻和传教士傅汎际合译的《名理探》,讲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宇宙观方面,主要有李之藻和傅汎际合译的《寰有诠》,讲经院哲学的世界图像。

这后两本书是十七世纪葡萄牙高因盘利(Coimbra)耶稣会大学的哲学教本。

此外还有关于火器制造、医药、艺术等方面的译著。

总起来,这一时期传教士们传入的西方科学和哲学著作数量是不少的,仅就有中文著译可考的,就有三百七十种左右,其中有关科学的占1/3,计一百二十种左右。

当然这时传入的西学从质量上看并不高,大体上没有超出西方古典科学的范畴。

但是,传入本身还是有意义的,它帮助中国人开始看到了自身学术的不足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可惜这股风气并没能持久,到清雍正帝(1723年即位)以后基本上就停止了。

清统治者接下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中国文化与当时西方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发展隔绝了,中国的真正落后,也就在随后的二百年中。

二、近代西学的重新引进十九世纪中叶,列强的炮声惊醒了中国人。

中国的先进人士徐寿、华蘅芳游览上海,看到介绍西洋学术的书籍,眼界大开,十分震惊中西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得很大了,于是又重回到二百年前中西交汇的起点,重新介绍和传播西方的科学。

近代西学的传入主要有两个阶段,即八十年代以前和九十年代以后。

前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

李善兰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和牛顿力学;徐寿主要介绍了化学;华蘅芳则主要介绍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包括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这一阶段的科学传入与明清之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所引入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这对于中国的旧思想和旧文化来讲,本身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李善兰他们作为科学家,也是洋务运动的参加者,与政治的直接关联虽不大,但又不得不面对政治,故一方面要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理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到儒家经典中去寻找立论的根据,以防被人说成是“离经叛道”。

九十年代、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是第二个阶段。

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普遍地介绍各门自然科学的情况不同,是着重介绍和引进进化理论和西方科学的最新成果。

这中间最著名的代表是严复,才外还有马君武、李郁、鲁迅等多人。

而且,在形式上,前一阶段还是与传教士合作译书,如《谈天》是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合译的,《地学浅释》是华蘅芳同美国传教士合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