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基础知识:

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

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

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

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

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2、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无意义的,不能被理解的。5个月左右:出现呀呀语9 个月起:呀呀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以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1 岁左右:呀呀语的出现率开始下降。大多数儿童开始产生第一个被理的词。

呀呀语的作用:牙牙语的作用不在于通过牙牙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具体的发某个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通过呀呀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是以后真正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

3、语音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出现嗓音出现阿咕声出现喃喃语声开始发出语音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几个月的婴儿已具备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即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

语音范畴知觉:大多数知觉为连续性知觉。

范畴知觉实验:先听一个人工合成的b音,一段时间后,婴儿对此厌倦,吸吮速率下降,用两种方式改变VOT(voice onset time)

①改变VOT,使b变成p音

②改变VOT,但仍和b属于同一范畴

研究表明,1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表现出对b和p两个属于不同音位范畴辅音的辨别能力(范畴间的辨别而非范畴内的辨别)

作用:使声学提示转化为语音特征;只有忽略大量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言理解成为可能。

2、语词理解:8-9个月,因而已经听懂成人的一些语言,表现对语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狼和羊”。

言语准备期一般也称为“咿呀学语(babbling)期”,婴儿长大到5、6个月左右就开始进入这一时期,并将持续半年左右。桂诗春指出:“婴儿最初的咿呀学语往往是在吃饱后仰卧在床上进行的。这时嘴里有唾液,很容易会作出吞咽的动作,于是就学会发后辅音如gu、ga、ka、cha、ra等等。婴儿在吮奶时不光要使用嘴唇,而且还要用舌头顶住上齿龈,并随着吸奶把舌头放下。如果婴儿一边

做这个动作,一边呼气,就会发出ta、da、la、na等辅音。”以后婴儿将逐渐习得其它的辅音和元音。元音习得顺序一般是从前元音开始,然后依次是中元音和后元音;辅音则相反——先是软颚音,然后是齿龈音和双唇音,最后才是齿音和颚音。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学会语言系统所涉及的各种音素。不少心理学家还发现,到此为止(即到咿呀学语阶段结束止),或是在此之前,世界各民族儿童所能感知和发出的各种音素都是相同的(这是儿童先天具有语音感知和辨析能力的又一证据);但是从此以后(或是稍稍在此之前)即开始分道扬镳——各民族的儿童逐渐变得只能感知和发出本民族语言的所有音素了。在言语准备期中,婴儿虽然还不能说出词语,但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的理解,例如,当婴儿听到“把苹果给妈妈”的话语时,能做出拿苹果给妈妈的反应。此外,婴儿还能通过简单的体态语和手势与成人进行交流,例如,举起双手表示要大人抱,用嘴巴做吮吸动作表示想吃奶;手势则以“指向”为多,一般是食指伸直,其它四指弯曲,指向的功能是提出请求或指认事物,对指向的正确反应是瞧所指物,而不是看食指。据李宇明教授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后半段的婴儿来说,能大致理解(即能基本听懂意思,但还不能够表达出来)的词语约有200个左右,其中名词性的词语和动词性词语大致各占一半。这是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建立时期,可见,婴儿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即在11或12个月前后。应当指出,在咿呀学语后期,婴儿不仅逐渐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各种音素,还开始习得更复杂的发音方式——音素或音位的组合(即音节和词),也就是说,婴儿开始能说出单个的词。这样就为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节语言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儿童已能以主动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即不仅能听,而且能说。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还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属于幼儿的特殊语言,这种特殊语言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独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等三个子阶段。按照“语觉论”的观点,儿童天生就有语义知觉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进行辨识的能力;如上所述,李宇明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7至12个月的儿童已能听懂200个左右词语,并能理解较简单的句子。在这一时期儿童之所以只能用片断的词语或电报句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不能用完整、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只是

由于掌握的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数量还很有限,并不是因为对所要表达的整个句子的语义理解有问题。例如,为了表达“我想要妈妈抱”和“希望姐姐陪我玩车车”这两个完整的句子,在幼儿的不同年龄段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岁至1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抱”(或“抱抱”),“车”(或“车车”)——独词句阶段; 1岁半至2岁左右往往是说“妈妈抱”,“玩车车”——双词句阶段; 2岁至2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我妈妈抱”,“姐姐玩车车”——电报句阶段。对于这样的独词句、双词句或电报句,若孤立地看,是有歧义甚至让人无法理解的,但在一定的交流背景下(即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并伴随儿童的手势、体态、表情则儿童用这类不完整的语言和别人交流将不会有什么障碍。

两岁半以后,由于儿童的实践活动(游玩、学习等)日益增加,和别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掌握逐步熟练与完善。在20世纪的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曾对十个省市两千余名学前儿童掌握的总词汇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3~4岁儿童常用词有173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有2583个,5~6岁儿童的常用词有3562个。与此同时,儿童对本民族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掌握及语言现象的了解也日益增加。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曾以“疑问句系统”这一语言的子系统为例,对我国1至5岁的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了深入研究(之所以选择“疑问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提问是个体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儿童通过理解问话和回答问题,可以迅速提高理解话语、重组知识经验、表达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疑问句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指出:“三岁以后儿童的问句体系进入完善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各种问句格式都逐渐出现,反问句和特指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大量涌现,句法组织渐趋流畅。特别是到了四岁以后,原因问句大量使用,表明儿童的因果意识逐渐加强;并且出现了较多的‘求解性’问句。这说明儿童问句的功能已经发展成熟,今后的重要任务是问句语用的发展。”

李宇明的研究虽然只涉及疑问句这一种语言子系统,但是如上所述,这一子系统在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与代表性,所以对这一语言子系统的学习与掌握过程,应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儿童对整个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过程。换句话说,根据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认为:儿童到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都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今后主要是向

“语用”方向进一步发展。事实上,当今的语言学界(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的语言学界)都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无师自通地很好掌握包含数不清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只是对于“儿童为何能够只用几年时间就无师自通地掌握本民族口头语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语言学界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论)。由以上分析可见,“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儿童“言语准备期”的后半段,即是在11或12个月前后;而“具有熟练的口语能力”则是在儿童“言语成熟期”的后半段,即是在4岁半或5岁左右。

二、词义的发展

(一)词期

10-15个月期间,婴儿说出了第一个词。随后的几个月便是所谓的“一词期”。认识到词可以带五十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

1、普通名词:名词词义的扩张与缩小。

2、形容词:最早使用描述物体特征的形容词,其次是描述动作和人体外形的词,最迟使用的是描述情感及个性品质的词。

3、时间词:3-6岁理解“今天”、“明天”、“昨天”,然后向更小的阶段如上午、下午、今年、去年逐步发展,6岁全部掌握。

4、空间方位词:3-4岁之间水平提高最快,掌握词的大致顺序为:里、上、下、后、前、外、中、旁、左。

5、指示代词

6、人称代词:“我”的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

7、量词:4-5岁掌握的是个体量词,其次是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

(二)儿童掌握词的规律

儿童先掌握的是实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幼儿词汇中各类词使用频率高的特点是: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使用动词的频率多于名词,幼儿使用名词的频率较高。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①不完整句

单词句: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掌握单词句的特点:单词句与动作紧密结合;单词句的含义不十分明确;词

性不确定。

电报句:这种句子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是成人的电报文件。

②完整句:

简单句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

复杂句是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接或相互包含组成的单句。

复合句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关联的单词句组合起来构成的句子。

儿童各类结构的话语出现的次序和发展的趋势是:

不完整句主谓、主谓宾、主谓补句主谓

双宾句、简单修饰语句、简单连动句复杂

修饰语句、复杂连动句、递系句、宾语中有简单主谓结构句复合句、宾语中有复杂主谓主语中有主谓、联合结构。

儿童话语的发展的几个特点: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

①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②理解策略

事件可能性策略

词序策略

非语言策略

三、语言技能的发展

1、说话语言技能的发展

2、听话语言技能的发展

第三节语言获得理论

一、环境论

1、模仿说: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这种观点自从阿尔波特(1921年)首先提出后,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之间一直流行。

2、强化说: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

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斯金纳还专门写了《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两个主要论点;

①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②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言语反应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二、先天决定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先天决定论否定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因素,强调先天斌赋的作用。先天语言能力说,主要是由乔姆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言知识,即普遍的语法知识。

乔姆斯基驳斥经验和学习理论的根据如下:

①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四岁内就能完成。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族语的基本语法现象,不可能是归纳过程的结果。

②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这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人类具有先天的普遍观念、原则),亦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这种先天的语言能力,即是对语言的语法的了解。知识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经验的前提。

③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语言获得装置是以生来就有的普遍语法作根据,对具体的少数语言素材——输入的本族语言素材,提出一些初步的语法假设,然后再将这些假设逐个和具体素材的结构加以匹配和检验,接受彼此符合的假设,修改不符合的假设或重新建立新的假设,最后建成一套个别语法系统。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并非周围使用语言的人所强加的。

④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而不是象行为主义所假设的那样是一大堆的具体句子,即不是句子的表层结构,而是这些句子的实质,即深层结构。

2. 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提出。勒纳伯格赞成先天决定论,但在理论基础上和乔姆斯基不同,他是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其主要观点如下:

①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为其它动物所没有的专管语言的区域,故语言为人类所独有。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活,就

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能显露。

②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是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抽取。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在各种水平上都能归结为分类和抽取

③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约从两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过了关键期,即使给以训练,也难以获得语言。同样,大脑的单侧化也是在关键期内出现的。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Piaget)为代表。他们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①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②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③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

2、社会相互作用论: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学习。布鲁纳(Brunner)等人认为和成人语言的交流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

※<习题六>

1、进一步阅读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儿童语言获得同儿童的遗传、环境、学习有何关系?儿童语言获得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

2、儿童语言文字的获得几乎都有关键期,而且人类不同种族的儿童基本上是一致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3、说明儿童语言文字的获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4、如何理解几种语言获得理论?并加以简评。

5、儿童语言获得是非常奇妙的现象,结合乔姆斯基语言获得理论加以解释。

6、解释名词:单词句、事件可能性策略、非言语策略、词序策略、牙牙语。

0-1岁儿童语言的发展

0-1岁儿童的语言发展 在这一阶段儿童语言习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大量发声练习掌握语音系统。将婴儿发音的多少以及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简单音节阶段(出生-4个月) 在最初的两个月发的都是单音节,而且都是元音,如【a】【o】【】双元音【au】【】;到第三四个月开始发出辅音,而且能把元音和辅音结合起来,如【ha】【kou】,还出现了个别双音节。这个阶段发出的多是韵母如:a、ai、ei、e、i、ou等这些音,声母很少出现。 孩子在这个时期当他吃饱了而且舒服时就会发出一种咿咿呀呀的声音像是a-a-a、e-e-e、ou-ou-ou、hei-hei等,有时妈妈们会根据儿童的不同哭声辨别出孩子哭的原因如:婴儿在饥渴时哭声响亮,短促有规律;需要爱抚时哭声笑且哭哭停停。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这个阶段新增了【u】【i】等单元音,和【uei】【aei】等复合元音,出现了声母如:b、d、g、p、n、f等,经常发出连续音节如:hei、heng、bu、ge,有些音节和词音很相似如:ma-ma、ba-ba等,成人将这些音与具体的事物联系,使音具有意义。 辨别能力增强,对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4个月的婴儿能够辨别愉快和冷淡的语调,6个月同时感知愉快、冷淡、愤怒,并且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 8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语言交流倾向。如婴儿常常对着玩具或是镜子里的自己模仿成人的发音。 3.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 不同的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如hei-hei、ou-ou-ou、jie-jie等,当说爸爸下班了ba-bu

9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并可以用表情、动作等对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如:问婴儿电话在哪儿,他就会把头转向电话。还能够执行简单的命令如成人说跟阿姨再见,婴儿就会挥挥手。 10个月已经能够模仿标准发音如爸爸、弟弟等。 (成人要给与婴儿丰富的语音刺激如放音乐、讲故事等,并经常与婴儿对话比如在穿衣服的时候说宝宝乖伸出小手来,当婴儿伸出后要表扬会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

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 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华声听力优利康 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语言是工具。语言帮助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语言具有调节功能。语言可以控制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其道理如同“君子动口有动手”。3、语言促进相互交流。用语言和周围的人沟通,传递思想,获得信息,有利于成长。4、语言可以表达个人的意识,创造自我天地。5、语言能够传播知识,促进儿童的学习。语言专家说,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出生—4个月) 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声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小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个月) 4 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

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瓜,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钉”、“球”、“狗”等。 第三阶段:单词阶段(9-18个月) 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词组阶段(18-24个月)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万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泺。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

附: 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前语言阶段(0 1.5岁) 前语言发展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幼儿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语音包括音素、音节、(音节:ZhaO ;可以分解成因素:Zh和ao )说话的语调、重音、停顿等规则。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分为辨音、辨调、辨义三种水平。 1、辨音水平(0――4个月):婴儿能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辨调水平(4——10 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辨调阶段幼儿开

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并感知语调所蕴涵的情绪。 3、辨义水平(10——18个月):幼儿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对“灯”作出正确反应。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1、单音发声阶段(0——4 个月):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 个月)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 个月):这一阶段的交际需要来自于生理需求,如饿了,不舒服了。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学会应答,出现听说轮流倾向,开启新话题,学会语调运用来表达情感。 3、扩展交际功能(10——18 个月):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发展(1.5 ——) 语言发展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发展、语法的获得)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发展幼儿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出错误。 2-6 岁幼儿语音的发展体现在语音辨别;发音能力发展,语音意识的产生。 (1)语音意识的概念及表现 语音意识是指幼儿自觉的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语音意识的产生于2-3 岁。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番茄 花园12>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 语音意识产生对教学的启示: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可以使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习修补谈话,在讲述活动中,指出别人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发音。 2、语法的获得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获得指幼儿对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幼儿句子评定一是看句子长度,二是看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从幼儿所讲语句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来看,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单句和复合句三阶段,三阶段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电报句) 单词句(1——1.5 岁):爸爸、妈妈、球(表示:我要球。或者,这是球球)单词句的特点:与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明确(饭:名词饭,动词吃饭)。 电报句(1.5 ——2 岁):娃娃排排(坐)电报句的特点:语句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略去连词、介词。 (2)完整句阶段(无修饰简单句——有修饰简单句——复杂句)无修饰简单句(2 岁):娃娃睡觉。——主谓结构;坐车车——谓宾结构简单修饰句(2—2.5 岁):两个娃娃玩积木。——主谓宾结构复杂修饰句(3 岁):阿姨给宁宁糖。——主谓双宾结构。(3)复合句阶段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幼儿2 岁开始发展复合句,4—5岁发展较快。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关键期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 个关键期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孩子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是多元智能中的基础智能。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及各种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能力的好坏关乎幼儿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家长朋友们是否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准确的把握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对孩子学习语言的先期准备!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为:语言准备期语言完备期 一、语言准备期:又称语言的预备阶段(1—3岁幼儿前期)。 语言发育第一期——单词句阶段:从孩子出生第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个时期的幼儿往往会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代替和表达完整句子所包涵的意义。会用手势、表情等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愿。 语言发育第二期——多词句阶段:从第18个月到第24个月之间。由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孩子运用两个或者三个不相关联的简单词汇代替表达完整句子的意思。外外,车车,意思是说:推小车去外面。 语言发育第三期——简单句阶段:24个月到36个月之间。这个期间的孩子词汇量明显增多,会运用逻辑性教强,含有主语谓语的简单句子。 二、语言完备期:又称复合句的过渡阶段(3—6岁幼儿)。

这个时期的幼儿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发音正确,学会了组词成句的规律。但是简单句仍然在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岁数的增加,简单句被越来越多的复合句所代替。 为您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创设理想的环境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家长不要认为刚出生的幼儿不具备语言功能,实际上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是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家长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好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家长可以告之

幼儿各阶段语言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幼儿各阶段语言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6个月 1.微笑或发出声音。 2.喃喃发声(这些音多为无意义的)。 3.头会转向声源。 4.会对别人发出声音(好像在说话、呼叫,但无词语出现)。 5.用哭声、看着父母、以手拨弄,抓、丢来表示自己的意愿。 1周岁(12个月) 1.牙牙学语(好像在说一串话或者单词)。 2.会有类似说话的语调出现。 3.能用手势、动作沟通(例如:指东西、点头、摇头)。 4.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例如:不可以、过来、给我、再见等等). 5.会随音乐摆动。 6.会试着引起他人的关注. 7.会注视物体或图片 8.正尝试模仿 1周岁半(18个月) 1.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懂多一些的词语指令。 2.会说简单的单词(例如:爸爸、妈妈、抱、不、DE WU(方言:喝水)车车等)。 3.能听懂许多物品的名称(大人说一物品,宝宝能去拿,或者了解那是什么). 4.听懂简单的指令(坐下来、出去、过来等等……) 5.宝宝经常重复自己所听到的或已经会说的词汇. 2周岁(24个月) 1.会模仿环境中的声音(猫、狗叫,汽车喇叭声等等)。 2.会说30—-50个词语。 3.使用词语表达意愿多过用手势动作去表达. 4.会称呼自己的名字(或小名)。 5.能听懂较复杂的句子。 6.会将自己会说的词语进行组合.(例如:爸爸抱、宝宝吃等) 7.会尝试问问题。(有时说,有时做动作表示) 8.会回答问题或轮流对话。 2周岁半(30个月) 1.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 2.词汇量增加快速,似乎每天都有新词语出现。

3.能说简单句(例如爸爸买车车,宝宝要这个,宝宝要嘘嘘等)。 4.当大人没听懂或不明白他的意思时,会生气. 5.了解日常物品的功能(例如:问宝宝用什么东西吃饭时,会指着碗筷等). 3周岁半(42个月) 1.了解长句子或复杂句,且能正确回答或反应。 2.会听从连续2-3个简单指令.(例如:到厨房拿碗,放在桌上;衣服裤子脱掉,过来洗澡 等) 3.会说自己的名字、姓氏。 4.会用复杂句表达意愿.(有时会用错词语) 5.能与小伙伴合作玩游戏. 6.能简述刚发生的事情. 7.会专注于某件事上几分钟。 8.会使用很多词语。 9.多数人都能听懂他的话。 10.话语中会夹带形容词、副词出现。(例如:大、很多、里面、这个等等)。 4周岁半(54个月) 1.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2.能进行日常的对话。 3.能认识一些颜色,并说出颜色的名称。 4.会从1数到10。 5.发音正确,口齿清晰. 6.说话不太有重复、结巴的现象. 7.能使用恰当的句子应对或回答问题。 7周岁(84个月) 1.能跟上学校的进度、会读会写。 2.能记得学了什么及已学到的知识。 3.语言能力发展完成、口语流利标准。 4.发音均正确。(构音无障碍) 5.能像大人一般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6.能与小朋友互动,且其社会化行为符合其年龄特点与标准。 10个孩子中,约有1个就有语言问题,且多为构音障碍. 4周岁前,宝宝有构音问题,家长无需过分担心,可继续观察。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音,即学会正确发音及称呼;懂话,即感受或理解,能够把别人的话与现实的东西或者行为活动联系起来;表达,即用自己的话把思想讲出来。因此,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从发音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 一般来说,0至1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准备时期,基本上以简单的发音和称呼为主,我们总能听到孩子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却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其实,孩子在积累语言信息。 1岁至1岁半,孩子处于语言理解阶段,对大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大人所说的话,孩子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是往往还不太会表达,最多会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

“饭饭”表示想吃饭,“奶”表示想喝奶。一般来说,孩子是先理解名词,慢慢理解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1岁半后至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跃进时期,孩子学着用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可以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了。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孩子语言发展 的跃进时期在时间上有所差异,有些孩子不到2岁就能够说完整的句子,有些孩子2岁半了,却仍然停留在叠字表达上。 【支招】 2岁至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段时间发展最迅速。父母应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着重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具体来说,要注意几点: 1、要注意发音和用词的准确性 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而不要用儿语及方言和孩子说话。与孩子说话时要速度缓慢,发音清晰。 2、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意愿 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父母不要马上替孩子说出来,应该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新词汇。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勤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从而为孩子使用语言提供正面的体验。

0-6岁儿童言语的发展

0~6岁儿童言语发展 人类言语的发展以听觉、发声器官和大脑三者功能的成熟为基础,从哇哇啼哭的新生儿到朗朗读书的小学生,小儿的言语是在活动过程中、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影响,不断地模仿和练习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发声、理解和表达几个过程。 一、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本族语的全部语音(4岁)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3—6岁)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迅速增加 2.词类范围日益增加 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1.语句的发展趋势 2.句子的发展趋势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二)内部言语(三)自言自语 三、言语的功能 (一)称谓功能(二)调节功能(三)交际功能(四)概括功能四、言语的发生: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0—1岁) 1.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1—8个月) 3.模仿发音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真正发生的阶段(1—3岁) 1.不完整句阶段(1—1.5岁) 2.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五、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口语基本能力) 1.从对话语言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续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产生) 1.什么是内部言语 2.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 (三)书面言语的发生发展 1.幼儿认字的特点 2.幼儿的早期阅读 3.幼儿的外语学习 学前期是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连贯性言语发展最迅速时期,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因此,父母和教师积极为孩子们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语言教育。

儿童语言的发展(新、选)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基础知识: 1、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 2、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3、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 基本理论: 1、环境论。 2、先天决定论。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基本技能: 1、掌握语言产生的准备、语言理解的准备、语音的发展、词义的发展。 2、学会掌握句子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用技能的,对于该问题的了解,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珍贵资料,如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儿童语言讲稿矣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很多帮助。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获得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例如儿童年龄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儿童环境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等。再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教学主要:以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主要指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 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1、通过对儿童语言获得的研

究可以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提供依据,为思维和语言关系这个理论问题提供资料;2、语言发展研究的结果还可为幼儿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教学提供依据,并可用作诊断儿童个体语言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标。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具体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 1、反射性发生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概念)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cooing)。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wa,la,nga,ha,ma,na等等。但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4章(第138页)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可见,从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言语、语言;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语言的形成;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语音发展的顺序,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语音意识的发生; 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词义的深化;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句型的发展;语句结构的变化;句子含词量的增加;语法意识的出现; 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讲究教法;鼓励言语创造性。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 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 (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 (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非自造的;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 (4)掌握l0个词左右。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至是掌握口语的发展,首先是掌握语音。 一、语音的形成 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发展有不同的顺序,并非容易听(辨别)的语音都容易发出。语音形成阶段:

提高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提高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摘要: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基本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幼儿时期,语言教学是幼儿园实施的课程之一,幼儿语言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提高一些有效地途径来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多读、多练、多说。我们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的环境,幼儿的语言大部分来源于生活,要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思维,提高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 关键词:语言发展水平;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早期阅读 幼儿时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能得到迅速发展。幼儿园相关教育纲要中也要求鼓励孩子勇敢、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我们该如何有效提高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却要在实践中去思考和研究。在这一期间,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更要将语言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绘本阅读等其他多种方式,逐步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那我们

该如何具体的去实践呢? 一、创设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幼儿乐于表达 幼儿的语言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有一个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要创设一个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在《新纲要》中特别强调幼儿的语言发展方面要“创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语言环境,注意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的理解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正确想法和主观感受,引导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并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学符号的兴趣。”这就要幼儿教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需要教师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且允许幼儿说错。当幼儿说错时教师不要去给予纠正幼儿的错误,要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如果教师一味地纠正幼儿的错误,很可能会导致幼儿语言的混乱,给幼儿语言发展造成阻碍,所以我们要做到让幼儿畅所欲言。例如,在语言区的地面上铺上专用垫子,让幼儿可席地而坐,一起讲、一起看、一起说,我们还可以吧主墙面和语言区融为一体,扩大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感到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是件很快乐、很惬意的事情。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空余时间与幼儿之间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语言的交流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

幼儿语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幼儿语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很多青少儿口才培训机构的老师在开班初发现班级的幼儿在语言方面较为不足,表现在:同伴间缺少交流,上课多数幼儿不愿上来发言、不敢大方地面对集体发言,讲述时不完整等。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要做的就是首先让孩子想说,只有有了说的欲望,孩子才会忘却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说出来,有了交流,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多了,语言也就在这种自然的交流、沟通里得到了发展。 一学期的课程下来,本着这种思想,恰当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很多口才机构的孩子从不愿说到想说,从不敢说到争着说,从不会说到完整讲述,整个课堂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一)让孩子想说。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 (二)让孩子敢说。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故事大王”、“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让孩子会说。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贴切些。怎样去引导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在日常生活中学。如秋天来了,带幼儿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的变化。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好多树变了样,“石榴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树叶落下来想小船”、“松树好是很绿,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幼儿在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总之,幼儿一日生活中,如户外活动、谈话、种植等都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有益资源,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语言。 2、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活动,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3、在相互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互相渗透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言语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 价幼儿言语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言语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9 课时 第一节言语概述 一、概念 (一)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 现在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大约有5500多种。 语言有下列基本特性:意义性;结构性;能产性;社会性。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言语的种类 言语根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一)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想一想】老师上课是独白言语吗?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各有什么优势? (二)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想一想】朗读和默读属于什么口头言语还是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主要有三种形式:写作、朗读和默读。 书面言语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古书、邮件等。 【想一想】为什么说朗读、默读是书面言语?独白言语与书面言语有什么区别? 1.书面言语无法借助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其表现力;

儿童语言发展

关于幼儿语言问题探讨 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只有在正确教育方法影响下,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加速 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和承担者。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发展。

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思维和记忆都会受语言影响,特别是幼儿,不论什么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做事的时候会喃喃自语,他们用语言表达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铭记,并用语言计划着 无论 展看,儿童时期是创新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期,这也是与幼儿的智力,心理特点相适应的。 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幼儿期是创新活跃阶段的起跑期,因此幼儿期是创新精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0---1岁):儿童在真正掌握言语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称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二)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标志 言语发生的四个具体指标 1、用嘴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 2、持续的、自发的使用一些词,而且这些词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不是自己造的词。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比如“妈妈”不是只代表自己的妈妈,还代表其他 小朋友的妈妈。 4、掌握10个词左右。

(二)言语发生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言语迅速发展阶段(1---1。5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词语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停顿或沉默期,这时,儿童只用点头、摇头或手势示意。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儿童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大量发展。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7岁):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这些在后面的内容中介绍。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词汇、句子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顺序 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的规律:世界上2500多种语言,各种语音的发展服从一定 的普遍规律,即由中等程度差别的音向两端发展。就是说,成对的音是由中间的音发展而成的。教孩子学发音时,不必急于要求他很快就能准确发出某个音,开始学的一段时间,发音不准确是正常现象。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起初是扩展的趋势,3—4岁的儿童无论学习世界哪个民族语言的 发音,都很容易学会;此后学习语音的趋势逐渐收缩,年龄越大,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语言语音的干扰,常常带有口音。因此,幼儿园小班要特别注意发音练习,中大班要随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并推广普通话教学。 3、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 (二)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学习辅导 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 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 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 三岁:我大方。我的方好大好大。 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 三岁:我的方更大。 五岁:我的方最大。 三岁:我的方最最大。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而且,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这一点是外国的成人在短期之内很难学到的。 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三岁的幼儿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在语言中操弄这类抽象的概念。 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6个月的婴儿只会咿呀学语,12个月时就会使用10到20个词。到了2岁,他的词汇是1岁时的10倍。3岁的幼儿,平均可能会用900个不同的语词,流利的和人交谈,甚至辩论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就表现在幼儿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技能的发展几个方面。 第一节语音的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语音是一种发育模式,它具有特别的结构,不同的语种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汉语用声调辨别意义,而英语语言不用,因此,学汉语的幼儿,必须辨别和发出不同声调,而学英语的幼儿,却必须把不同声调的语音归为一类。尽管语言间的差异很大,但世界各地儿童语音的发展基本上是相似的。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关键期

论:孩子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是多元智能中的基础智能。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及各种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能力的好坏关乎幼儿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家长朋友们是否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准确的把握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对孩子学习语言的先期准备!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为:语言准备期语言完备期 一、语言准备期:又称语言的预备阶段(1—3岁幼儿前期)。 语言发育第一期——单词句阶段:从孩子出生第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个时期的幼儿往往会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代替和表达完整句子所包涵的意义。会用手势、表情等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愿。 语言发育第二期——多词句阶段:从第18个月到第24个月之间。由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孩子运用两个或者三个不相关联的简单词汇代替表达完整句子的意思。外外,车车,意思是说:推小车去外面。 语言发育第三期——简单句阶段:24个月到36个月之间。这个期间的孩子词汇量明显增多,会运用逻辑性教强,含有主语谓语的简单句子。 二、语言完备期:又称复合句的过渡阶段(3—6岁幼儿)。 这个时期的幼儿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发音正确,学会了组词成句的规律。但是简单句仍然在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岁数的增加,简单句被越来越多的复合句所代替。

为您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创设理想的环境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家长不要认为刚出生的幼儿不具备语言功能,实际上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是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家长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好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家长可以告之幼儿物品名称,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此一问一答来锻炼孩子的词汇量。此外幼儿会简单描述自己意愿,当他想要奶瓶喝水或喝奶时会说:“奶瓶!”意思是给我奶瓶我要喝水。家长引导幼儿:“给我奶瓶我要喝水(喝奶)。”一旦幼儿能够多说出一个字或词,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四、2到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说简单的句子,会使用代词你、我、他,喜欢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提问,爱问“为什么”,所以又称“好问期”。家长在这个时期中引导孩子用清晰的话语、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许孩子在这个时期里不能一下子准确的表达,即便你已经知道幼儿的意思,也要让他说完,千万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多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商场及其他合适的场所,丰富幼儿的见解,帮助幼儿吸收良好的知识,更好的建立词汇量。当幼儿提出:“为什么”时要耐心解答,不要因为工作的原因简单回答或敷衍了事,这样取不到任何效果。 五、3—6岁的幼儿能够用成熟的句子与他人交流,这时家长要注意继续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多看多听少儿节目,与孩子一起看幼儿图书,边看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续编没有看完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