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锦屏镇中学邓春晓

一.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来让我们感觉空气吗?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容中来。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但是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却了解不深,不曾从化学的视角思考,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二.案例描述

1、教学思路与设计

空气是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首先,通过活动:“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空气你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将同学们引导到对空气的关注上来,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和设计。

3、教学设计流程

一、空气的组成

【提出问题】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22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互动交流】怎么粗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向集气瓶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

了使瓶氧气充分消耗掉。

4、会使瓶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6、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7、熄灭后,集气瓶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8、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是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板书】空气的成分

猜想、讨论

记录:体积分数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自然水泥浆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课后延伸】你还能设计什么的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思考

将课堂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围绕空气组成的测定来设计的,其中有学生最早涉及的定量化学实验容,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基本的科学思想,这节课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合理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实验设计及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产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商讨和交流,共同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合作交流能取得的收获。在师生共同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住了测定空气的组成基本方法,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把握和解

决奠定了基础。

1、强调学习过程: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的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力求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探究的情境。本节课中,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中,学生通过回忆已知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了新课程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上学生一直兴高采烈、其乐融融,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信心也使越来越强。

3、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主宰者,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课堂中总是单线条的传输,即使是互动,也只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的提出都是老师预先设计的,这样很难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本节课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融洽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达成共识。

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无法将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以后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

学生是最好的再生教学资源──《空气》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学生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它不同于其他的可消耗的资源,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资源能不断产生出新资源,使再生资源越来越丰富,对这种再生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再创造,超越了教材在教学过程形成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目标,在课堂上用好学生这种资源,它的意义是把书读活,是一种真正回归学生本体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旨趣的一种教育。

郭思乐导师在他《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中指出素质教育明确的把人的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人自身的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要能有效的发挥学生作为教育资源的功能,并且不断促进理想的教育生态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场,其过程体现在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信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活经验感悟,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在交流过场中产生再生资源。关注生命本体,发掘和开发再生教学资源,这是新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情景描述

市特级教师锋老师在他的《谈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讲座中曾提到一个故事,至今还让我深受启发。他用了这个故事很好的解释了教学中再生资源的问题。

从前有个穷人到一个富人家乞讨,他请求富豪借给他铁锅和柴火,他说他想烧一石头汤喝,富人听了很是惊讶。他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借给了穷人铁锅和柴火,穷人就在富人的家门口摆起了灶具。装模作样开始烧汤了,富人很是奇怪啊,他想这石头汤肯定很特别,于是他每隔几分钟就掀起了锅盖,往锅里投入他认为最好喝的佐料。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穷人把锅里的石头拿走,就拿起这个向锅里投了许多佐料的汤。

锋老师认为我们的教材就象这块石头,是死的,而学生就象那个富翁,老师呢就是那个向富人乞讨的穷人。而穷人只所以能喝到汤,是因为他激起了富人的好奇心。老师上课的关键也是在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安理得向石头里投入他们认为最好喝的佐料,也就是说他们在对我们的教材进行加工,在课堂上凸现学生的想法见解困惑,和他们对知识的再创造,这些都是难得的再生资源。我以教八年级(下)《空气》这节课为例来具体描述教学资源的再生过程。

《空气》这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再生资源有以下四方面。

1、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底蕴构成教学中的第一大块教学再生资源。

学生活动一:举例证明存在空气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了7个能证明存在空气的例子。

他们说:1、酒瓶倒扣在水中,水很难进入瓶子里,说明瓶中有空气。2、学校操场上的国旗飘扬,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吹起了飘扬的国旗。3、学生反过来思维,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的,生物体处在真空的环境,会膨胀瓦解。4、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跑到哪里去呢?这些跑走的气体可以组成空气的成分。也就是说空气是有来源的。5、在月亮上没有空气不能听到声音,而我们在地球上能听到声音,说明我们地球上有空气。6、拿个塑料袋在空间兜一下,用手挤压塑料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