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

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

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

事后,我询问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有关学生,发现在班级里他是一个及不受欢迎的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

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小丽女小学六年级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塌实,成绩也比较突出,自律能力较强。由于是毕业班,每天的作业量都比较大,几乎每天完成作业都到晚上十点以后。一天,由于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多,小丽做到很晚也没有做完。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小丽加快了速度,于是作业写的比较潦草。当老师的爸爸看到小丽的作业后,恨恨的批评了一翻,还撕掉了作业让小丽重写。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的划下几道痕迹。从此以后,小丽很少和父亲说话,成绩也很快下滑。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 中,对“王老师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一,错误的舆论氛围。初中生已经从现实世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点活认为是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师在平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的思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学生的发泄式行为加以指责或惩罚,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或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老师忽略了初中生已经是“小大人” 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这一年龄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案例2 的分析:“爷爷管教比较严厉,有时斥责和打骂,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周涛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 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 的分析:在公开课上面对老师的鼓励而不买帐的学生,他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造成的。针对经常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如果老师既往不咎、公平对待、多加鼓励,用爱心去感化他,逆反心理会逐渐消除。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爱心和方法问题。

在案例4 中,“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地划下几道痕迹。”小丽这深深地一划,使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值得思考。小丽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丽自身来说:一是小丽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如果小丽静心对待这件事,作业不会做成这样。即使爸爸撕了作业,也会从自身上去找毛病,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抗情绪。二是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小丽当时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会平心

静气的重新做好作业。从外因来说: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爸爸

撕掉作业的那一刻,小丽即恨爸爸又恨老师,还恨该死的做不完的作业。二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当。如果当时爸爸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小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主动的去改正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三当小丽的逆反心理产生以后,作为教师的小丽爸爸却没有即时意识到小丽的心理变化,更没有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抚慰小丽受伤的心,以至使小丽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且伤害了父女感情。

三、成因归纳

从以上4 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一)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中小学生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较快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同时心理上又产生断乳, 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 理应自己管理自己, 决定自已。但是自己又不能很好的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不认真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1 、错误的舆论氛围;

2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3 、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当,主要有: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伤害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