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与研究

合集下载

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研究分析

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研究分析

1 、 国内区域金融中心 的竞争非常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
全国有 2 6个城市明确提 出要建设金融 中心。华北地 区, 大连 、 青
岛都在 争取成为区域金融 中心 , 华 中地 区 , 武汉和长沙都在争取
成为区域性 的金融中心 ,重庆和成都则在争取成为西南地 区区 域金融中心 。 各地都纷纷制定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 , 扶持金融 业发展 , 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
协议 签署后 宁台经 贸合作 日益密切 ,南京 已成 为台湾金 融和商
贸服务业 向大陆集 聚的首选城市之一 , 2 0 1 1 年南京启动人 民币 与新 台币双 向兑换试点。应从 战略层面统筹宁台金融合作 , 积极 鼓励 台湾金融机构入驻南京 , 设立大陆总部 、 分 支机 构等。南京
了新机会 。 虽然亚青会和青奥会 的直接预算不多 , 但相关城市建 设 总投入将超过 1 0 0 0亿元 。 赛会相关场馆设 施及 市政建设促进 了大量多元化 的融资服务 , 如资本 市场融资 、 融资租 赁 、 信 托投 资基金 等的发展 。 另外与赛会相关 的会展 、 旅游、 信息 、 物流等现
起“ 领跑 ” 总部经济发展“ 第二方阵” 。 2 、南京金融业发展基础较好 。全市 已经基本形成银行 、 保 险、 证券各业并举 , 中、 外 资金融机构并存 , 功能完 备 , 运行 稳健
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 。全市共有分行 以
上银行业金融机构 3 5 家, 其中政策性银行 3家 , 国有商业银行 5
区域金 融 中心 的挑 战, 提 出了建设 泛长 三 角 区域 金 融 中心的 对策 建议 , 重点 提 出 了宁 台金 融合 作 、 与上 海 国际金 融 中心 的错位

浙江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影响

浙江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影响
价 格风 险三 方 面得 以 实现 。 近 年 来 ,浙 江 区域 金 融 创 新 虽 然取 得 了较 好 的成 绩 , 但仍 应 积 极 发展 地 方 中 小金 融机 构 ,优 化 金 融 政 策环 境 ,抓 准地 方 金 融 创 新 突破 口 , 完善 融 资 链 条 ,积 极 推 进 投 资转 型 升 级 。
p o l i c y ,g r a s p t he o pp o r t u n i t y o f l o c a l f i n a n c i a l i n no v a t i o n, e nh a n c e t h e ina f nc i ng c h a i n a n d a c t i v e l y p us h f or wa r d
ma i n l y e x e r t e d b y r e d u c i n g t h e t r a ns a c t i o n c o s t .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l i q ui d i t y o f a s s e t s a n d c u t t i n g do wn t he r i s k o f t he
A bs t r ac t : Th e i mp a c t o f r e g i o n a l f i n a n c i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o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u p g r a d i n g o f i n v e s t me n t i s
任 该 区 域 内 金 融 服 务 业 比 较 发 达 的 中 心 地 区 率 先 发 起 , 然 后 创新 效 果 向 边 缘地 区 逐级 扩 散 , 最 终 达 到 区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区域26个中心城市数据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区域26个中心城市数据
(1)
48 SHI DAI JING MAO
其 中 , x i为 城 市 i 的 研 究 变 量 值 ,

;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值,本文以城市i 与城市j之间物理空间距离的反比构建权重矩阵。当i=j
时,wij=0。 (二)计量模型及研究变量
本文构建长三角区域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
素基本计量模型如下:
解释变量。一是金融发展水平(financial)。在 前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集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 款及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的数据,构建衡量金融发展 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变量降维 构建综合指数,进一步测算长三角区域内的金融发展 水平。二是技术创新成果(innovation)。专利申请量 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衡量指标,克服申请人国籍限制 的约束,专利申请数量越多,社会越有活力,技术创 新能力也越高。基于此,采取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 新成果的衡量指标,反映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 表明权利人对专利保护的积极性。
(一)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前部分构建的模型,测度2009—2017年长三角 区域内26个中心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 分省级金融发展水平看,上海市金融发展水平在区 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已建设成为域内及国家的金融中 心,下一步应聚焦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江苏省具有产 业基础好、区域纵深强、国家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等优 势,其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较为均衡,南京、无锡、
(三)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 响分析
根据公式(2)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可得 实证分析的结果如下。
时代经贸 2021年 第 4 期
被解释变量。借鉴谢婷婷等研究成果[10],本文采用 长三角区域内的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变然重要,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是高质量发展的 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均GDP指标较好地衡量经济发 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实现共享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成果。

杭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

杭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
8% 以 上 。 5
( ) 三 率先 建立科学高效 的行政管理体制 构建权力 阳光运行机制 。2 0 年 8 , 08 月 杭州市委 、 市政府制
交易在杭州产权交易所正式启 动 , 截至 2 1 0 0年 8月 2 5日, 已举
行 三次主要 污染物排放权交易 , 总成交额达 5 4 4 2万元 。
易摩擦 和壁 垒等 9方面 的试 点主要任务 。并进一步提 出 了优化 国 际贸易发 展环境 、 全金融机构 体系 、 健 提升 金融 服务 能力 、 改
综合改革试 点 , 是浙江 省第一个 国家级综 合改革试 点 , 是全 国 也 首个 由国务院批准 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 点。 义乌市拥有 我国最大的小商 品市 场 ,是重要 的国际贸易窗 口。 改革开放以来 , 义乌市积极探 索对外贸易新模式 , 在扩大 出口、 增加就业 、 带动中小 企业发展 等方 面取 得积极成效。每年到义乌 采 购的境外客商超过 4 0万人次 ,年出 口商品 5 以上标箱 , 5万 辐 射 20多个 国家和地 区,全国 2 0 0多万 家中小企 业为义乌市场直 接供货 , 动产业工人就业超过 10 。同时义乌也面临着 出口 带 0 0万 产 品低端 、 交易方式传统 、 管理体制制约 、 支撑体系薄弱等一系列 深层次矛盾 和问题 。在义乌开展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 意味着 浙 江在 转变 国际 贸易发展方式上有 了先行先试权 ,通过大胆 探
杭州 市综合配套 改革试点取得 突破性进展
3 年来 , 州市共提 出并有效实施 了 3 方 面 10 杭 1 0 项改革项 目,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 对 作进 行 了多方面探 索和实践 , 并在重 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杭 于州点体案 配改试。江政 州 市 进 人 中 国 民营企 业 50强 的企业 数 为 7 , 占全 国的 批的0率启综 套革点浙省府 州 杭试总方 合 5年内杭 州在 全省率先 建 复0 市2年先动要求 8 0 4家

区域金融监管若干问题探索

区域金融监管若干问题探索

期存 在 ,因此 对金 融监 管 的制 度需 求 也有很 大 不 同。
当前 我 国 的现 状 是 全 国有 统 一 的 金 融监 管 体 制 .意 在 建 设 国 际金 融 中 心 的上 海 、北 京 、天 津 正 在 加 紧 进 行 地 方金 融 立 法 ,打造 金 融 安 全 区 ,并 试 图建立
融监 管 资源 配置 的失 衡 又反 过来 加 剧 了金 融 发展 失 衡 的格局 。
此 次 发 端 于美 国次 贷 的全 球 金 融 危 机 发 出 了这 样 一 种 警 示 。发 展 金 融 产 业 不 能 缺 少 有 效 的监 管 制 度 ,
否 则 累 积 而成 的金 融风 险 必 将 爆 发 ,进 而严 重 危 害 实 体 经 济 的发 展 。如何 选 择 符 合 现 阶 段 金融 发 展 需 要 的金融 监 管 制 度 是 当前 发 展 金 融 产 业 的 一项 重 要
为 区域 间 的不 平衡 。我 国区域 金融 发展 呈梯 度 分布 , 要求 金 融监 管制 度也 应 当因地 制宜 ,量 体裁 衣 。 但 是 我 国金 融 监 管 采 用 的是 单 一 的监 管 制 度 . 并 没 有地 方 特 色 的 区域 性 金 融 监 管制 度 基 础 。长期 以来 金融 监 管 以 合规 性 检 查 为 主 ,监 管 的手 段 多 为 行 政 性 质 。 由 于 东 部 地 区金 融 机 构 数 量 多 、种 类 全 , 新 设 金融 机 构 多 且 集 中 , 所 以对 东 部 地 区 金 融 监 管 的重 点 在 市 场 准入 层 面 ,实施 检 查 的 比例也
课 题
二 、 融发 展 失衡 与 单 一 监 管 制度 的摩 擦 金
基 金 项 目 : 本 文为 浙 江大 学城 市学 院教 师科研 基金 资助课题 (一 0 2 )阶段 性成 果 。 J 10 3

浙江省区域经济优秀调研成果获奖名单

浙江省区域经济优秀调研成果获奖名单

附件1浙江省区域经济优秀调研成果获奖名单(2009年度)特别奖(著作)(一)发改委系统1、透视浙江改革开放30年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发改委2、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浙江省发改委刘亭周丹应志仁等3、中长期计划五十年——浙江省十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纪实浙江省发改委金兴盛吴孝林周丹朱家良魏芳勋黄元彪谢一明路全胜任庆胜4、椒江区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思考台州市椒江区发展和改革局罗正义卢捷涵蔡海峰周冠根5、一个妈妈的女儿——浙江援藏纪实浙江省援藏办公室张国云等(二)经信委系统1、迈向制造强省:1949-2009年浙江工业发展简史浙江省经信委政策研究室2、2009浙江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杜世源骆云伟黄哲明徐伟荣等3、崛起之路: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六十年吴家曦范钧等4、浙江脊梁——浙江优秀企业家风采录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浙江省工业经济联合会陈卫东王康存吴袆泓项蔚南陶聪(三)社科系统1、浙江60年发展历程纪实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林吕健主编潘捷军陈野副主编2、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课题组、编委会3、解读浙江经济(2010)浙江省统计局金汝斌梁普明主编4、浙江民生报告(四)浙江省社科联陈荣胡祖光主编5、评价浙江发展(2009)浙江省统计局金汝斌主编6、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五十年的报告童禅福7、浙江地方金融发展探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周建松等一等奖(一)发改委系统1、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浙江省发改委规划处厉志海刘亭周丹等2、人均GDP6000美元以上阶段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浙江省发改委政研室厉志海黄勇钱建鑫李军朱李鸣3、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浙江省发改委综合体改处姚作汀王京军陈依慧叶科林文熠4、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浙江省发改委服务业处、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黄勇张国云王美君周鸿飞吴可人5、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两大跨越稳健迈向基本现代化——“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思路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刘亭杨树荫傅金龙徐伟金朱李鸣(二)经信委系统1、化危为机因势利导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浙江省经信委吴家曦应云进王国勇2、浙江省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浙江省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调研小组高鹰忠姚建中邬韶杭葛坚勇黄洪弟余仲飞余逸美张佳郭安娜3、杭州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杭州市经委组织宣传处4、必须扭转浙江制造业投资增长持续回落浙江省经信委周必健(三)社科系统1、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浙江省政府咨询委课题组2、浙江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997-2007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金汝斌王美福张荣飞徐璐3、工业化发达阶段的浙江经济发展——浙江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后的经济发展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徐剑锋项枫4、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研究浙江工商大学李金昌项莹二等奖(一)发改委系统1、浙江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研究浙江省发改委综合体改处姚作汀王京军陈依慧钱永土闻海燕2、关于循环经济支持性政策情况的调研报告浙江省发改委地区处、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刘亭张善坤李克川黄鸿鸿3、关于我省村卫生室建设的调研建议浙江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金兴盛沈素芹杨耀光4、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研究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傅金龙周世峰秦诗立王辰5、浙江省“十二五”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研究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徐伟金周世峰秦诗立俞莹沈峰6、浙江省农村宅基地置换研究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刘亭王质明庞亚君王琳赖华东7、转型升级中浙江产业集聚新平台建设思路研究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朱李鸣朱磊陈文杰8、宁波市城镇化大平台、集群化大产业、战略性大项目、总部型大企业方案研究宁波市发改委陈仲朝詹荣胜陈飞龙刘兴景俞雅乖张水清9、反思危机利用危机跨越危机——后危机时代加快绍兴发展的几点思考绍兴市发改委梁建华张国苗夏永江杨爽李昼10、滕头村2010—2030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奉化市发改局陈彩月滕杰君毛建龙康明军赵翔11、江山市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思路研究江山市发改局郑顺才徐元安刘子泉吴康勇张华(二)经信委系统1、浙江船舶工业现状和转型升级思路浙江省经信委王素娥朱因加高松传2、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浙江省经贸委投资处、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诸葛建张文陈波兰建平徐之明朱国平3、从三千浙企视眼看当前经济走势——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浙江省经信委4、突破低端锁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2009年浙江省块状经济调查报告浙江省经信委5、加快发展杭州市生物产业基地的对策研究杭州市经济委员会6、浦江水晶玻璃产业提升发展调研报告浦江县经济贸易局(三)社科系统1、我国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思考浙江省政府参事室童禅福卢亦愚2、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浙江经济增长与转型浙江省政府咨询委3、全省11个市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分析浙江省统计局综合处王美福傅吉青冯淑娟4、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竺园郁志君季南程彩霞杨士鹏(执笔)5、浙江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建议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6、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郭鹰7、以改革与创新加快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陈自芳8、舟山建设浙江国际海员输出基地研究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杨永明於树波杨定波孔志华孙峰9、对当前热点信访问题的冷思考——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桥梁”的重构设想中共江山市委党校陈昂辉耿艳苹三等奖(一)发改委系统1、提升城市经济走经济高效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空间集聚视角下城市经济研究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钱建鑫李军庞亚君王琳赖华东2、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计划对浙江经济拉动效应的调研与对策建议浙江省发改委投资处、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刘亭徐幸朱李鸣赵元华胡向敏3、我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合作与发展的调研报告浙江省发改委地区处刘亭张善坤王叶青许海萍陈霞4、关于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的调研建议浙江省发改委社会处金兴盛沈素芹杨耀光王建忠5、构建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浙江省发改委财政金融处吴华海丁勇王志坚杨加鸥6、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对策研究浙江省发改委老干部处金兴盛吴孝林孟凡彪魏芳勋路全胜7、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思路和对策研究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吴红梅郑启伟吴洁珍8、加快杭州西部五县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杭州市发改委高乙梁夏海泉陈婕赵波9、西湖区现代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杭州市西湖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局钟伟蒋庭锴李胜英贾涛张晓莹10、中心城区社会发展研究宁波市江东区发改局刘良飞朱子凡禤慧宁潘赛郑敬岳叶璐11、奉化融入宁波都市圈建设与接轨宁波发展规划研究奉化市发改局陈彩月滕杰君毛建龙康明军赵翔12、“十二五”时期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温州市发改委黄河张祖新张天长孙福国杨介棒13、关于推进湖州市扩权强区改革的对策研究湖州市发改委董立新汪蚕清徐建学汪明14、关于我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思考湖州市发改委刘自力杨慧英姚国梁聂建华15、关于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前期研究和有关建议湖州市发改委周杰董立新曹毅平周柏华陆永春孟国新施伟华杜尉栋吴钰骅林世全16、嘉兴港发展面临的十大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嘉兴市发改委李国明范庆伟赵华明郑嘉17、诸暨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选择诸暨市发改局朱红伟张凯歌何建平孙国民18、钱塘江中上游山丘陵区流域综合治理研究金华市发改委倪云长吴芳云厉新普胡宝星朱佳19、对衢州市新型城市化的若干思考衢州市发改委课题组傅炎康胡小刚顾柏松方赛平20、台州南片水资源困境与出路的思考台州市发改委郑荐平黄志远陈海崧马金科21、认清发展阶段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关于3000美元阶段丽水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丽水市发改委陶国忠22、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努力建设浙闽合作先行区丽水市发改委陶国忠芦忠于周立军叶小弟(二)经信委系统1、温州企业整合重组情况与对策建议浙江省经信委吴家曦周朝晖2、杭州市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09-2013年)杭州市经济委员会赵纪来郝志毅王明兴杨元林昀3、杭州市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对策研究杭州市经委法规与产业政策处4、宁波工业企业开拓市场情况调研报告宁波市经济委员会5、2008-2009年温州工业经济走势与对策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6、推进金融创新,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对策建议湖州市经济委员会7、加快嘉兴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嘉兴市经贸委、嘉兴市信息产业局王马青顾小萍杨河8、嘉兴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研究嘉兴市信息产业局9、嘉兴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研究嘉兴市经贸委包毓琼李本健崔现伟吕荧萍10、嘉善县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调研与思考嘉善县经济贸易局11、推进绍兴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绍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12、金华建立纯电动汽车生产及营运基地调研报告金华市经济委员会13、衢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之路衢州市经济委员会14、舟山船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舟山市经济贸易委员会15、台州发展战略构想和重点把握台州市经济委员会16、用好财政政策推动台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台州市经济委员会17、丽水市加快融入“海西经济区”的战略思考丽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三)社科系统1、局部突破——铁路现代化的浙江思考浙江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余健尔杨强民吴斌2、嘉兴与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中共嘉兴市委党校陈新友郑国政蒋明祥马华芳蒋莉潘蕾朱莹莹3、构建党群关系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嘉兴市秀洲区集中推进城乡居保工作的启示中共嘉兴市委党校陈新友、彭世杰4、关于温州“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初步思考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王钢李善武徐剑光5、浙江技术进步与增长方式转换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李东华6、推进浙江省第四方物流建设的对策研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王军锋吕洪霞7、大学生村官实践对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路径研究—以宁波调查为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夏朝丰夏行尤海燕韩世强王邦进张雪芬8、提升湖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基于湖州三县二区123家企业的调研分析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市人事局王荣德姬海荣吴佳丽秦洁琼。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1.29•【字号】浙政发〔2018〕43号•【施行日期】2018.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加快创新强省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创新强省工作导向,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创新引领,融合联动,精准高效实施撬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新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生态圈为基础的全面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加快打造“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在以“城市大脑”为标志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集成电路等“互联网+”领域和以创新药物研发与精准医疗为标志的结构生物学、靶向药物、免疫与基因治疗等生命健康领域,掌握一批事关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

力争通过5 年的努力,建成10 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100项左右国际先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100 家左右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石化等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到2022 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实现“五倍增、五提高”,即全社会软投入达到670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 万家、技术交易额达到1200 亿元、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 件,比2017 年翻一番;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数达到130 人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 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

打造高端金融产业生态圈 促进老城区转型发展——以杭州玉皇山南

打造高端金融产业生态圈 促进老城区转型发展——以杭州玉皇山南
球 顶 尖 的美 国格 林 尼 治 基 金小 镇 高 度
以前 主要 是 杭 州 陶瓷 品 市场 的仓 库 和 石料 加 工 场 所 ,之 后 创 建 山南 国际设 计创 意产 业 园 ,园 区环 境 得 到 了较 好 的 优化 提 升 。2 0 1 4年 ,上城 区委 、区
政 府 经 过 深 入 调 研 和 分 析 ,在原 有 发 展 基 础 上 ,全 面推 进 玉 皇 山南 环境 整 治 和 产 业 重 塑 ,提 升 居 民生 活 品质 的 同 时 ,推 动产 业 转 型升 级 ,重 点 打 造

整 治 ,通 过 住 户 外 迁 、危 旧房 改 善 、 城 中村 改造 等措 施恢 复历 史建 筑形 态 , 疏 散 人 口密 度 拆 除 违 法建 筑 2万 多 平
方 米 ,为发 展 赢 得 新 空 间。二 是 优 化
生 态 环 境 。在 小 镇 的总体 规 划上 充 分
尊 重 历 史 传 承 ,注 重 与周 边 自然 环 境 相 融合 ,搬 迁 4 0 余 家 与风 景 区环境 不 相 协 调 的 单位 ,减 少 工业 污 染 和生 活
污 染 。三 是 加 强 文 化 保 护 。 以南 宋 皇 城 大 遗 址综 保 工 程 为 中心 ,实 施 安 家 塘 、甘水 巷等 历史 风貌 建筑 保 护工程 ,
评 价 ,并 与 之 建 立 紧 密 合 作 关 系 。小
镇 先 后 获 得 省 级 示 范 特 色 小 镇 、省 级
现 代 服 务 业 集 聚示 范 区 、杭 州 市 金 融
人 才 管 理 改 革 试 验 区等 荣 誉 ,在 G 2 0
峰 会 上 作 为 接 待 中外 媒 体 的两 大 定 点 宣 传 窗 口之 一 。2 0 1 5年 习 近平 总 书 记 对 以山 南 基 金小 镇 为 代 表 的特 色 小 镇 建设 给予 肯定 性批 示 ,2 0 1 6年 1 1 月 中 共 中央 政 治 局 常 委 、 中央 书 记处 书记 刘 云 山 专 程来 山南 基 金 小 镇 调研 指 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页脚--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主持人 裴长洪

内容提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提出,是杭州“建设大都市”理念的具体实

践,是对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进一步认识。本文在深刻理解金融中心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杭州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比较杭州金融业与上海、长三角周边城市金融业发展情况,以及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同时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和经验,提出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必须放在长三角都市群中定位,放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背景下定位,放在杭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前提下定位。在选好定位的前提下,提出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型和路径,以及具体措施。

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区位定位: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南翼,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的错位发展,实现双赢的区域金融中心;服务定位: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杭州经济建设提供创业孵化器、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等金融支持,形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体系;产业定位:把金融业作为杭州主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构筑完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杭州发展,培育各种金融中介,建立健全杭州金融发展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和全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模式:以本地经济为依托,以长三角经济供求为拉动,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环境,培育发展本地金融业,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和设立办事机构,从而加快金融中心聚集和形成进程,逐步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及全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实力功能型发展目标模式。

杭州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具体步骤,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第一步,利用5年的时间发展杭州本地金融业,健全资本市场体系。首先把杭州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提出杭州金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金融中心- -页脚-- 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主体,健全本地金融体系;随着加入WTO资本市场开放,吸引外资和外地各类金融机构来杭州发展,初步把杭州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业较为发达、资本市场相对健全的金融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心城市。第二步,利用5年时间,把杭州金融中心建设成为服务浙江,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南翼城市群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成为长三角南翼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作用明显增大,建设金融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大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城市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成都、重庆、青岛等城市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要建立金融中心的思路和设想,深圳、上海、北京策划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基础上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大连、广州、天津、成都、重庆等地瞄准建立北南中西区域金融中心目标。杭州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业,培育本地金融机构,接受上海金融业的辐射和合作,吸引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来杭设立分支机构,将杭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工作思路,并在政府工作任务分解中强化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考核和落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也将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杭州是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建设金融中心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全国大城市都在研究建设金融中心之时,杭州及时提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借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以提升杭州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 -页脚-- 一、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国内外金融中心建立的借鉴 (一)全面准确理解“金融中心”的含义和内在要求 准确理解金融中心含义。金融中心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中心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集散,为金融中心形成打好基础。金融产品交易额大,产生大量资金流量,为金融中心形成资金集散地。金融中心资金流动及所代表的供需价格,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提供信息价格,一般会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产生金融价格影响,也因为金融中心具有信息凝聚作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此集散交易。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紧密,金融市场完善,资金交易活跃,金融工具齐全,金融信息灵敏,辐射能力强,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地区,一般是通过某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做依托。 金融中心演化过程。金融中心一般要经历五个过程:直接腹地、腹地外更大区域、整个国家区域、临国及政治属地、世界范围。从演化过程内涵可以看出,金融中心确立的基础是它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经济支撑力,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与相邻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本地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的透明度和经济政策调节的宽松度等因素。从演化过程形式可以看出,金融中心首先是从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 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法规和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同时又有宽松的金融业发展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通讯设备;较高的金融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政府及官员;丰富经验并通晓国际通用语言的从业人员。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三大最基本的要素。 (二)建立金融中心的国际借鉴 - -页脚-- 从20世纪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渗透到世界各地,跨国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并不断增多,国际间的金融活动相对集中到世界主要地区,导致一批世界金融中心的出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一类是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另一类是区域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卢森堡、多伦多等城市。可借鉴的经验主要是: “金融立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考察许多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大部分城市都提出“金融立市”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并大受其益。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实施了“金融立市”战略与开展金融中心建设,成功地利用了当时刚兴起的离岸金融潮流与金融衍生市场创新潮流,使得新加坡经济结构得以迅速改变,增加了国际竞争力。积极的金融发展战略成为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也是把建设“金融中心”作为城市发展四大中心之一,经济增长明显加快,1961—70年代,GDP年均增长13.53%;1971-80年代,GDP年均增长20.23%;1980-90年代,GDP年均增长15.36%;1991-2001年代,GDP年均增长8.4%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发展成世界金融中心。世界上还有许多城市和地区(如: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地)在明确提出“金融立市”战略后,对该城市或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强大的经济是金融中心坚实的基础。伦敦、法兰克福、米兰、巴黎等城市金融中心形成的经验也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表现出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突现,金融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 3000美元前后,而且这一高速增长期大多会持续较长时间(如表- -页脚-- 所示)。 部分国家(地区)高增长时期与人均GDP 国家(地区) 高增长期(持续时间) 人均GDP (按94年美元折算值) 年均增速(%) 日本 1961-1973(12年) 458-3829(2200-14000) 9.8 联邦德国 1951-1955(5年) 487-857(2400-4300) 9.1 韩国 1983-1994(11年) 1914-8260(2870-8260) 8.8 新加坡 1961-1994(33年) 916-19420(3572-19420) 8.3 马来西亚 1987-1994(7年) 1810-3480 8.2 香港 1961-1994(33年) 905-21650(3705-21650) 8.1 注:资料来源为1996年及相关年份的《世界发展报告》

说明:上述国家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持续增长都速度都在8%-9%之间,经济增长持续时间除德国为5年,马来西亚为7年,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10年以上。

金融中心建设不存在排他性。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形成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若干个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一般都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如:美国有国际性金融中心纽约,也有区域金融中心芝加哥、洛杉矶等;英国有国际金融中心伦敦,还有区域金融中心曼切斯特;同样日本有东京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有大阪、名古屋等。这些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经验说明,经济发展加速加快了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可以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同时,金融中心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起到积极作用,对所在地区发挥着重要金融支持和经济辐射功能。 (三)国内部分城市关于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设想 从国内大城市看,上海、北京、深圳都在竞争金融中心这个桂冠。深圳的目标确定为环珠江三角洲的区域金融中心,主要为把深圳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以及珠三角资金需求迫切而供给缺口较大的地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