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9一面课件
合集下载
19只有一个地球课件(共29张PPT)

(1)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 年”,因此,“如果不加节 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 竭的危险。
(2)水资源、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等各种本来可以 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 “随意毁坏”“滥用化学 品”,不但不能“再生”, 还造成“生态灾难”,威 胁人类的生存。
地球是无私的球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 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 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渺小
一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路程。一架普通 客机飞一光年,要花上约122万年;一架火箭飞一光年,要 花上约3万年。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 年,甚至更大。
地球因为无私而可爱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本课的 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许又 产生了新的问题,请提出来吧!
地球为什么 容易破碎?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 搜集有关火星、月球等的资料。 ◈ 完成分层作业单。
同音辨析
字义:用藤、竹、柳条编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
篮 如:网篮。
组词:(花篮)(篮球)(竹篮打水)
字义:用靛青染成的颜色,晴天天空的颜色。
蓝 如:蔚蓝。
组词:(蓝天)(蓝色)(青出于蓝)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 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 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 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 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只有一个地球
创作背景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 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的响亮口号。 本文以此为题,意在向人民敲响警钟, 呼吁人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地球。
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课件)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得出结论——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 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方法总结
阅读方法——抓关键句法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主要 观点和看法,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关键句”。 相对应的,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 的主要观点。
那么怎样判断关键句呢?
温度很低
拓展延伸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毁掉。 每天,地球上有800万吨水土在悄然流失。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 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 坏着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学习任务三 发出号召 “保护地球”
生活现象:
我想到了树木被成片地砍伐;一次性塑料袋、饭盒等大量使用,并且没有得 到有效回收处理;乱扔废旧电池;垃圾乱放。
宣传标语:
①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②创绿色环保,享美好生活。 ③能源连着你我他,节约能源靠大家。
④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⑤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9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01
学习任务一 得出结论 保护地球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可了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破了碎!”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 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 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关键句在文中的位置是有规律的:
方法总结
阅读方法——抓关键句法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主要 观点和看法,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关键句”。 相对应的,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 的主要观点。
那么怎样判断关键句呢?
温度很低
拓展延伸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毁掉。 每天,地球上有800万吨水土在悄然流失。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 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 坏着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学习任务三 发出号召 “保护地球”
生活现象:
我想到了树木被成片地砍伐;一次性塑料袋、饭盒等大量使用,并且没有得 到有效回收处理;乱扔废旧电池;垃圾乱放。
宣传标语:
①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②创绿色环保,享美好生活。 ③能源连着你我他,节约能源靠大家。
④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⑤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19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01
学习任务一 得出结论 保护地球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 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可了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破了碎!”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 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 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
关键句在文中的位置是有规律的:
第19课《十里长街送总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送总理的情景描写中,体会人们对周总理无 限敬爱、怀念的思想感情。 2.自学生字新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文学文化常识
周 恩 来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县,1976年1月8 日9时57分因患癌症病逝,终年78岁。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 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 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的灵车驶 向八宝山革命公墓。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的真实情景。
精读课文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 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 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两旁”“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 些都说明在长安街等灵车的人非常多,而三个“都”说明人们 都为悼念总理而来。在阴冷的天气里,这么多的人来送别总理, 说明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尊敬。
“挤下”“ 探 着 ”“踮着”等词语反映了青年夫妇、 “红领巾”深切怀念总理的心情。
精读课文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 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 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
精读课文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
基础知识
拄着 洋槐 泪痕 装饰 腮边 陪着 矫健 检阅 五洲四海 不约而同 挽幛
基础知识
挽幛:题有挽词的整幅绸布。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矫健:强壮有力。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共55张PPT)

拓展发散
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堂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1.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
·虐(lüè 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 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ū j√ù)之地。 2.风大作时,能·逆(lì √nì)吹牛马使·倒(dǎo d√ào)行,或·擎(q√ínɡ chè)之高二三丈而·坠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 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形成强 烈的沙尘暴。
走近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 于中国人民大学。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 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 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
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比喻
看到的
听到的
绿意盎然
感受到的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
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
的奇迹。
列数字
植树时间长 数量多
贡献大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
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
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
的凶பைடு நூலகம்。
拟人
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
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 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 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课件(34张PPT)

科学性
第四阶:课后练习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生字检测。 (2)说明方法检测。
课后习题1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地球美丽但渺小; (2)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3)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 (4)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课后习题2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 一步步得出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同学交流。
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目睹]亲眼看到。
第二阶: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1.画出关键句,了解课文写了哪几 方面的内容。 2.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得出“保护地 球”的结论的?
读第1、2自然段,画出关键句,并说说写了什么。
生命的摇篮 美丽壮观 和蔼可亲 却很渺小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
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
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说明地球被破坏、资源枯竭 的严重后果。
最后提出倡议: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的结论的?
地球美丽而渺小
地球只有一个
激发情感
层层递进
自然资源有限
举例说明
人类无法移居
结构图示
地球的晶莹美丽,地球的无私奉 献都使它是“可爱”的,是独一无二 的,是无法代替的;可是人类的破坏 却使地球伤痕累累,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所以,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
假设关系
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
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资源 有限 矿产 无私 慷慨 节制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目睹 子孙 包裹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精品课件

采访中,作者应该会给老人留影。 那会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他会选择 怎样的风景作为照片的背景?他又会 选取老人怎样的姿态、神情定格在照 片之中?请你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 一段话来描绘一下这张照片。
结构梳理
青 环境恶劣
山 不
光荣事迹
老 青山不老
青山绿水 造福后代 山川共存
主题概括
课文紧紧抓住三个问题来展开——老人创 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 下创造的,以及“青山不老 ”的含义,且逐层 深入地感受老人 保护家园、造福他人 的无私奉 献的精神。
老人走出来。
19.青山不老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
心。(重点)
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 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 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 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 奇迹。
读第一至二自然段,这里的大环境有什么特点?
气候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 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 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地。
沙尘暴
县志载:“风大作时, 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 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默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小环境是什么样的?
1、老人早出晚归,一门心思只有植树造林。 2、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 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默读课文,提取有关老人的 信息,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手拿旱烟的瘦老头
拄着拐杖
种树
已经八十一岁 创造了这块绿洲
整体感知 结合提取的信息,你能说说课文的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

面临享福和吃苦的选择,老农选择了_开__辟_ _山__沟__、__改__造__山__林__的艰苦之路。他愿意将_自__己__ _的__一__生_都奉献给山沟,将自__己__的__生__命__都奉献给 青山。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 不老”为题。
看 看一看青山的变化, 听 听一听老人说的话,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 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情怀
板书设计 风沙肆虐
三间小房 单身一人
青山不老
15年,8条沟, 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
杨树、柳树,劲 挺在山洼山腰
课文主题
本文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 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 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 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 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19* 青山不老
字词识记
lín lín
粼粼
qínɡ
高擎
读一读
nüè
肆虐
qiāo
铁锹
jù
盘踞
zǎi
记载
zhǔ zhànɡ
拄着拐杖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肆虐 ):任意残杀或迫害。 ( 盘踞 ):非法占据。 ( 风雨同舟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
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 三番五次 ):形容次数很多。番,遍数。 ( 劲挺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zh√uì duò)。
二、比一比,再组词。 粼( 粼粼 )
鳞( 鱼鳞 )
虐( 肆虐 ) 虑( 忧虑 )
载( 记载 ) 栽( 栽树 )
杖( 拐杖 ) 仗( 打仗 )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 不老”为题。
看 看一看青山的变化, 听 听一听老人说的话,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 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情怀
板书设计 风沙肆虐
三间小房 单身一人
青山不老
15年,8条沟, 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
杨树、柳树,劲 挺在山洼山腰
课文主题
本文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 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 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 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 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19* 青山不老
字词识记
lín lín
粼粼
qínɡ
高擎
读一读
nüè
肆虐
qiāo
铁锹
jù
盘踞
zǎi
记载
zhǔ zhànɡ
拄着拐杖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肆虐 ):任意残杀或迫害。 ( 盘踞 ):非法占据。 ( 风雨同舟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
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 三番五次 ):形容次数很多。番,遍数。 ( 劲挺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zh√uì duò)。
二、比一比,再组词。 粼( 粼粼 )
鳞( 鱼鳞 )
虐( 肆虐 ) 虑( 忧虑 )
载( 记载 ) 栽( 栽树 )
杖( 拐杖 ) 仗( 打仗 )
第19课 小站(课件)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文本解读
问题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公布当日新闻,不仅说明工作人员身居山坳仍然关心国 家大事,而且为旅客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提供了方便。
从中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一片深 情。就这样一步一步把例文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了。
给下列句子排序
1.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 2.红榜的旁边是一块小黑板 3.月台的两头种了几颗杏树 4.月台左面有一张红榜 5.月台中间有一个喷水池
第19课 小站
作者介绍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他的散文集、儿童文学作 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 《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 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 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周围
• 山坳 • 石头山
人
• 对工作认真负责 • 对生活热爱 • 对美追求
文本解读
问题思考:读读1-2自然段,览观小站整体印象.
小站的小体现在哪里?
1.快车不停,慢车也只停两三分钟; 2.车站很小: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月台上只有两三个 乘客、两个工作人员……
文本解读 读读3-6自然段:走进小站 走进月台
红榜
小黑板
宣传画
喷水池
杏树
二百四十一天 当天的天气预报 安全无事故记录 早晨的报纸摘要
4→2→1→5→3
方位词
读读7-8自然段:小站周围 小站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再读8自然段:小站感受
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三、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 样表现人物性格的呢?从哪 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 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1)外貌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 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突出他 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但却很 顽强刚毅。
15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3)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 物性格。如:健康差不多已 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 毁坏了。正是他,站在行进 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 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 强的战士------。
《药》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朝花夕拾》 《野草》
20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概述全文内容
• 1932年秋天“我” 在内山书店遇见鲁迅 先生并接受先生赠书
12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一、找出集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说说你对 鲁迅先生外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 抓住了鲁迅的脸色、
头发、胡子等特征, 特别突出了他的“瘦”
13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二、三次外貌描写各抓住了先生哪些 特征?
• 1、抓最重要的外貌特征和最鲜明的个性特点。 • 2、写同学外貌特征,不能取笑同学。 • 3、入题要快,收尾要干脆。 • 4、写个性特征时,以动作肖像为主,尽量不要
叙述故事,文字要概括。 • 5、能够用上一处比喻或者拟人,最好能有眼神
描写。 • 6、字数100字左右。
19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鲁迅作品推荐:
总结: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抒 发自己的感受和适当的议论来突出鲁迅 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16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讨论:
课文以“一面”为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可以小中见大,与细微处见鲁迅的 伟大品格。作者将自己与鲁迅的一 面之缘及感受和平时对鲁迅的了解 结合起来,突出了鲁迅先生的高大 形象。
17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 (1)反复描写,形象鲜明-------黄里带白的脸色, 根根直竖的头发,浓黑划一的胡须,几个“瘦”,
表明这是鲁迅。
• (2)由远而近,逐步深化-------第一次远望:“模 糊辨出”鲁迅的身影。第二次近看:把最显眼的外 部特征“特写”具体而明晰。第三次近看:特征再 现,并笔笔加浓。“牙黄的长衫”看清了质地-------“羽纱”,烟嘴 “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
68年前,郁达夫先生说
▪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 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 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他所提到的伟大人物即指鲁迅先生。
1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毛泽东论鲁迅:我与他的心相通
▪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 通的。”毛泽东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 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在这种 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 主要是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 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
▪ 1987年病故。
5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鲁迅在北师大
6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鲁迅和年轻人在一起
7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8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9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劳累和烟草损害了 先生的健康
隶书 一 10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易错词:▪ 赫然(h Nhomakorabearán)
踌躇(chóuchú)
▪ 摩挲(mósuō)
颓唐(tuítáng)
比较阅读:
下面这段文字也是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试与
课文比较,分析其不同。
这年初夏的一天,北四川路上虽然还到处残留着“一
二八”的痕迹,但是来往的行人却已经并不寥落,电车的
三等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几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车停
在老靶子路的时候,夹在一群人当中,挤上一个矮矮的老
头子来,褪色的灰布长衫裹着瘦小的身子,蓬乱的短发里
夹带着不少白丝,腮很削,颧骨显得有点高耸,一横浓密
的黑须遮住暗红的上唇。他挤进了三等车厢,就屹然地站
立在人群当中,虽然矮小,却显得倔强;明锐的眼光,时
时扫视在同车人们身上,时时又定定地瞪视着远方。
直到我下车,走进内山书店杂志部,才猛然想起:
“这是鲁迅先生”!
18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作业:为同学或老师“画”像
4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作者:阿累
▪ 原名朱一苇,1909年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发 表这篇文章时他用了阿累这个笔名。
▪ 阿累原是解放前上海艺术大学毕业生,于1932 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 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阿累加入了新四军。
▪ 新中国成立后,阿累历任湖南省文教厅厅长、 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和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2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一面
阿累
3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内山完造(日)(1885-1959)
▪ 内山书店老板,日本冈山人。 ▪ 他多次掩护、帮助鲁迅等进步作家,四
次掩护鲁迅避难,郭沫若、陶行知遭通 缉,他帮助避居,周建人、许广平、夏 丐尊等被捕,经他悉心营救获释。
▪ 鲁迅逝世后,他发起募集“鲁迅文学 奖”,聘为《大鲁迅全集》编辑顾问。 他写作《活中国的姿态》、《上海谩 话》、《上海夜话》等系列。
▪ 抖擞(dǒusǒu)
揩油(kāiyóu)
▪ 不能自已(bùnéngzìyǐ) 恣情(zìqíng)
▪ 殷勤(yīnqín)
莽撞(mǎngzhuàng)
▪ 憎恶(zēngwù)
嵌(qiàn)
▪ 踱(duó)
捻(niǎn)
▪ 窘(jiǒng)
懊悔(àohuǐ)
▪ 陡然(dǒu) 11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三、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 样表现人物性格的呢?从哪 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 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1)外貌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 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突出他 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但却很 顽强刚毅。
15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3)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 物性格。如:健康差不多已 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 毁坏了。正是他,站在行进 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 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 强的战士------。
《药》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朝花夕拾》 《野草》
20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概述全文内容
• 1932年秋天“我” 在内山书店遇见鲁迅 先生并接受先生赠书
12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一、找出集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说说你对 鲁迅先生外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 抓住了鲁迅的脸色、
头发、胡子等特征, 特别突出了他的“瘦”
13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二、三次外貌描写各抓住了先生哪些 特征?
• 1、抓最重要的外貌特征和最鲜明的个性特点。 • 2、写同学外貌特征,不能取笑同学。 • 3、入题要快,收尾要干脆。 • 4、写个性特征时,以动作肖像为主,尽量不要
叙述故事,文字要概括。 • 5、能够用上一处比喻或者拟人,最好能有眼神
描写。 • 6、字数100字左右。
19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鲁迅作品推荐:
总结: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抒 发自己的感受和适当的议论来突出鲁迅 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16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讨论:
课文以“一面”为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可以小中见大,与细微处见鲁迅的 伟大品格。作者将自己与鲁迅的一 面之缘及感受和平时对鲁迅的了解 结合起来,突出了鲁迅先生的高大 形象。
17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 (1)反复描写,形象鲜明-------黄里带白的脸色, 根根直竖的头发,浓黑划一的胡须,几个“瘦”,
表明这是鲁迅。
• (2)由远而近,逐步深化-------第一次远望:“模 糊辨出”鲁迅的身影。第二次近看:把最显眼的外 部特征“特写”具体而明晰。第三次近看:特征再 现,并笔笔加浓。“牙黄的长衫”看清了质地-------“羽纱”,烟嘴 “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
68年前,郁达夫先生说
▪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 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 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他所提到的伟大人物即指鲁迅先生。
1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毛泽东论鲁迅:我与他的心相通
▪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 通的。”毛泽东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 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在这种 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 主要是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 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
▪ 1987年病故。
5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鲁迅在北师大
6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鲁迅和年轻人在一起
7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8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9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劳累和烟草损害了 先生的健康
隶书 一 10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易错词:▪ 赫然(h Nhomakorabearán)
踌躇(chóuchú)
▪ 摩挲(mósuō)
颓唐(tuítáng)
比较阅读:
下面这段文字也是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试与
课文比较,分析其不同。
这年初夏的一天,北四川路上虽然还到处残留着“一
二八”的痕迹,但是来往的行人却已经并不寥落,电车的
三等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几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车停
在老靶子路的时候,夹在一群人当中,挤上一个矮矮的老
头子来,褪色的灰布长衫裹着瘦小的身子,蓬乱的短发里
夹带着不少白丝,腮很削,颧骨显得有点高耸,一横浓密
的黑须遮住暗红的上唇。他挤进了三等车厢,就屹然地站
立在人群当中,虽然矮小,却显得倔强;明锐的眼光,时
时扫视在同车人们身上,时时又定定地瞪视着远方。
直到我下车,走进内山书店杂志部,才猛然想起:
“这是鲁迅先生”!
18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作业:为同学或老师“画”像
4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作者:阿累
▪ 原名朱一苇,1909年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发 表这篇文章时他用了阿累这个笔名。
▪ 阿累原是解放前上海艺术大学毕业生,于1932 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 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阿累加入了新四军。
▪ 新中国成立后,阿累历任湖南省文教厅厅长、 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和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2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一面
阿累
3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内山完造(日)(1885-1959)
▪ 内山书店老板,日本冈山人。 ▪ 他多次掩护、帮助鲁迅等进步作家,四
次掩护鲁迅避难,郭沫若、陶行知遭通 缉,他帮助避居,周建人、许广平、夏 丐尊等被捕,经他悉心营救获释。
▪ 鲁迅逝世后,他发起募集“鲁迅文学 奖”,聘为《大鲁迅全集》编辑顾问。 他写作《活中国的姿态》、《上海谩 话》、《上海夜话》等系列。
▪ 抖擞(dǒusǒu)
揩油(kāiyóu)
▪ 不能自已(bùnéngzìyǐ) 恣情(zìqíng)
▪ 殷勤(yīnqín)
莽撞(mǎngzhuàng)
▪ 憎恶(zēngwù)
嵌(qiàn)
▪ 踱(duó)
捻(niǎn)
▪ 窘(jiǒng)
懊悔(àohuǐ)
▪ 陡然(dǒu) 11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