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中國人對臨終生活與死亡的態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6618312.html,.hk/forum/cforum3a.html

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國文化中的三大正統信仰。儒教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人們的倫理道德和禮(合適的社會行?)。它對中國人的家庭關係?生了巨大的影響。

追求道(真理)是道教的核心所在。它奉行的是濃厚的自然主義觀點和滋潤生命的牢固的傳統。佛教則認為世間存在輪迴。生命是因(過去的行為)和緣(自然的偶然性)結果。

共產主義奉行唯物辯證,在當代中國占統治地位,堅持對死亡的自然主義觀點。此外,最近的幾十年中,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的華人社會經歷了飛速的社會經濟變革。這些變革不可避免地對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生了影響。但是不管怎樣,漢人和少數民族依然保存著自己的民族信仰,祭拜祖先的活動仍然很普遍。作為一種對死者的尊敬和尋求死者的祝福的行為。在中國人看來,子孫後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一種永生的形式。

對於死亡到來的時間,有兩種最能夠被接受的觀點是" 自然死亡"和"年老死亡"。前者反映出中國人有能力,也做好準備接受自然規律的結果,即便是死亡。緣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觀念,它承認任何事情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任何事情的外在客觀性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由於這種文化特點,人們可能會把死亡的起因歸結于新生的嬰兒或退嫁到家裏的妻子。人們普遍相信,如果死亡標誌

善行帶來的新的輪迴的開始,積德與善心將會換來沒有痛苦的死亡。因年老而死亡被看作是最自然的死亡方式,老年人的葬禮被稱作"笑"喪。理想的死亡是指老年人在家人都到的情況下辭世而去,去的時候良心上沒有甚麼不安的,沒有未完成的家庭責任、沒有過多的痛苦。

臨終期間的家人往來與交流傳統的儒教信仰推行一種嚴格的家族體系,履行意識形態、社會和經濟等多種功能。例如,法定的家族關係包括五種主要的關係(君臣關係、父子關係、配偶關係、同胞關係和朋友關係),按照年齡、性別和地位對家族成員進行分類,形成一個等級結構,並且確定家族成員在重大的家族事件中,如家族成員的婚禮、死亡或重病,彼此間應循的行為規範。

子女孝順或否孝道是一個最大的優點,也是中國文化最理想的表現,它指是的對臨終父母強烈的愛。由於父-子關係是家族結構的關鍵所在,所以,作為一種孝的表現,一般都希望最大的孩子(最好是長子)陪伴病者度過生命最後的階段。過去未了的矛盾一筆勾銷和避免過度發洩心中的悲傷,都是孝的表現。佛教因與緣的概念進一步強化了孝的義務。有了死者的保佑,生者尌能夠獲得繁榮而成功的未來。因此,臨終病者希望能夠得到子女或其他親戚在身體上的護理和情感上的關懷。

家族成員之間在社會心理上的相互支援經常表現得的微妙而委婉,有時甚至有點

荒謬。家族中的長者直接提出需要幫助的請求可能會"丟面子"。所以,為了避免

丟面子,諸如準備食物,提供飯菜的行為通常成了無言的方式,用以表達愛護和關懷的情感。招待材料豐富、煨煮時間長的濃湯,其意義已不僅僅在於營養本身。家族希望的象徵、家族的擔憂和對平衡體-腦、人-自然關係上的傳統信仰對家族非常重要。

為了延長壽命,食用滋陰(女性)壯陽(男性)的人參或藥膳湯可能就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死亡仍然是一個避諱的話題。中國人認為,談

論死亡會加快死亡的步伐,甚至會招致死亡的到來。為了保護臨終人士或年輕人,家族成員一般都避免談論死亡的話題。

对死亡的认识

对死亡的认识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死亡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是一件很忌讳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死亡的蔑视。相反,我们对死亡的看法是很正式很神圣的,“入土为安”,“死者为大”等等一系列的词语都表达了我们对死亡的尊重。我们常常喜欢把死亡当作是一种离去,而不是消亡,我们宁愿相信他们只是悄悄地离开,但却还是会一直默默的陪伴在我们的身旁,静静的守护着我们。 死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个让人恐惧的事情,所以很少有人提到它。有人常说,生命是一个轮回,一个生与死的轮回。人们喜欢生而厌恶死,对于一个新生的生命人们欢呼喜悦,对于一个逝去的生命人们常常悲痛欲绝,无论这条生命是否和你有任何的联系。为什么我们惧怕死亡?是因为怕死亡带来的痛苦还是对这个美丽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的留恋?我想应该都是有的。如果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就会充满力量。生是一个偶然的事情,而死却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有了这种态度,生命的意义将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把死亡视为朋友,我们就能泰然自若地看待生命的短暂。有了这种态度,我们也就能更好地对待死亡。如果亲人去世了,重要的是尊敬他们,尊敬亡灵对所有家庭成员都是有益的。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有些人却对这些短暂的时光不加以珍惜,那些轻生的人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还是对责任的一种逃避。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有自己的亲人有朋友,将来还会有陪伴自己的伴侣以及自己的下一代,轻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死亡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终结,留下的只是关心你的人内心的伤痛…… 我们常常教导别人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的人才会知道生命的不易,好好地生是对死亡最好的阐释。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优秀作文示例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优秀作文示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五千年,传统文 化十分丰富。诸子百家和历代众多名家的著作是传统文化,各地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人 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铸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 化的要素,形成了保罗天地、蕴含人生的科学体系,并且历久不衰,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 力发展着、绵延着和创造着,因此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 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 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 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今天显得尤为 重要。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积极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诸子百家的 一些言论,在如今的做人、为政、管理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儒家思想在现今的经济学上也 有所应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还有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优秀的文 化传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不 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受到封建 思想的影响而遗留下的种种恶习,我们应该摒弃,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们不能继承。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保护古建筑,而不是以牺牲古迹来换取城市面貌的现代化,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孔子学会,这些都说明了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 作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我 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下去,并且不断的创新、发展。 作文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的精彩内容如下: 把根留住 中国在逐渐强大,打开大门引进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中国已经跟随着世界的潮流,走 在了风头浪尖。的确,我们跟上了别人的步伐,而我们民族的根呢?似乎又失去了…… 中国古代有无数的传世名作。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唐诗宋词,流芳千古;四大名著,熠熠 生辉……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可如今呢?“美女作家”“少年作家”层出 不穷,一篇篇穿着华丽外衣的文字活跃在文坛。而一些作家,辛辛苦苦创作了半生也还是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红海行动观后感影评

红海行动观后感影评 《红海行动》主要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在与叛军武装首领组织的叛军斗智斗勇识破阴谋以少胜多的故事。令众多人看了后诸多感触。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红海行动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海行动观后感1 看了《红海行动》。下面是小白的一点看法。小白我语文不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可能比较乱,大家见谅! 小白的意见只是小白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讨论,希望不要灌水或者骂人。一千个哈姆雷特,总有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这部电影。 1.这部片子是硬货,燃到爆!不需要什么文戏,直接抄家伙开打!没有战狼2一般的煽情,只有小分队的协同作战。补给有,但是总是不多。交通工具有,但是好的没几部。很像高级版本的吃鸡游戏。但是命只有一条,没得重来。防弹背心不能全面防护,光学瞄准镜也不能做到一枪爆头。这是战场,不是游戏!是血肉横飞,黄沙漫天的死亡公路。埋在沙土里头不及时挖出来人就没了!林超贤导演在真实性方面可以给高分了。

2.这部电影能够顺利拍成功,也体现了种花家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摩洛哥是个神马地方?看过《北非谍影》的人都知道,这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作为一个王国,这个国家是封建君主制度加游牧民族加伊斯兰教。这个国家里头充满着伊斯兰的各种派别。极端势力也不少。国王跟政府能让中国导演在自己的地盘上拍一部反映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的电影,还把卡萨布兰卡的大街炸的一塌糊涂。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勇气的决定。更别说,人家把自己的美国装备都拿了出来。大力神运输机,UH-1休伊,M60巴顿坦克,悍马车等等。虽然这些东西都是老家伙了。兔子家也看不上。但是按着美国军售的规定,人家美国卖了都还是有人盯着的,生怕被别人看了。国王跟政府却慷慨的把这些装备借了出来。可以说,国王真的是够意思的了!!!人家凭什么给你啊??!!对吧。 3.电影主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内战斗,撤退大使馆领事馆人员跟侨民。这一部分很像黑影坠落。路障,卡车,房屋内战斗,火箭筒等等。把平民身上绑上炸弹,逼迫平民开车冲击路障,然后无线电引爆,充当开路先锋。这一段看的我直恶心,不是说被吓着了。而是没想到林超贤导演会真的把这种网上经常看到的血腥的视 频搬上镜头。就冲这个勇气就该给打高分。

人类十大死亡过程揭秘

人类十大死亡过程揭秘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最近揭开了一些最为可怕的死亡方式的神秘面纱,方法便是对尸体检验以及濒死经历的报告进行研究。 这家杂志已对一些最令人无法接受的致死原因进行了 研究,从失血过多到斩首、最极端的死亡案件以及爆炸性减压,结果发现,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身体受损的程度都是相当可怕的,而大脑缺氧通常成为决定性的死亡原因。 ①溺水:溺水时,人们首先是感到恐慌并试图屏住呼吸,而后因为水进入肺部产生被撕裂和被灼烧的感觉。在此之后,平静和安宁成为人体的“统治者”。缺氧导致意识丧失,并最终将人送到另一个世界。 ②火烧:火烧无疑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表皮神经遭到破坏,这种剧痛导致人体的痛敏感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会丧失一些感觉,但不是大部分。绝大多数死于火灾的人主要是因为吸入有毒气体和窒息。 ③注射死刑:美国是在1977年开始采用这种死刑方式的,注射死刑涉及3种可导致心力衰竭的药物。一些人担心,死刑犯在接受第一次注射时便产生灼烧感,但麻痹却阻止他们表现出这一点。

④斩首:专家们经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在斩首之后可能还会运转几秒钟时间。有关18世纪法国斩首行为的报告指出,面部运动在斩首之后最长可维持30秒。在欧洲中世纪这是属于贵族的刑罚。 ⑤绞刑:绞刑可在10秒之内让人丧失意识。实施绞刑的目的是勒断犯人的脖子,但有关绞刑犯的一项研究显示,80%的犯人的部分死亡原因却与窒息有关。 ⑥高空坠落:高空坠落幸存者经常报告说,他们在坠落过程中感觉时间慢了下来。一份有关100名从80米高的旧金山金门大桥自杀的人的研究报告指出,自杀者致死的原因是肺部受损、心脏破裂或者断掉的肢体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⑦电刑:家庭中发生的电击事故可能导致心脏“罢工”,触电者10秒钟之后便会丧失意识。但处以电刑的囚犯的真正死因可能是电流烧灼大脑或者由此产生的窒息。可以说电刑是最“现代化”和最“科学”的一种,也是最残酷的一种。 ⑧失血过多:失血是失血性休克在一些阶段的主要症状。任何人如果失去了1.5升血,就会感到身体虚弱、口渴和焦虑;如果失去两升血,就会出现眩晕、意识不清并最终失去意识直至死亡。 ⑨心脏病发作:由于心肌急于获得氧,胸部会产生被挤压感,这是心脏病发作时的一个最常见的症状。由于正常的心率遭到破坏,心脏会停止跳动,此时的人会在几秒内丧失意识,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有着本能的恐惧。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 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 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 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 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 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观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可以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 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 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古人认为, 天上是神的世界,神无生无死, 是永恒的。地上是人的世界, 有生必有死, 地下是鬼的世界, 阴森的令人恐怖。中国原始宗教中的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 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开始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于生死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请教过他的老师,孔子脱口而出“未知生, 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的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对死的问题的放弃, 这只是一种理性的暂且搁置, 但隐含了关于生死关系的思考。儒家关于死亡问题的议论都是围绕通过思考生而超越死展开的,既然死亡是最大的不幸, 儒家干脆搁置难以证明的死亡世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另立终极关怀的对象, 把人们对永恒的追求与现实建构统一起来, 关注自身如何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那就是道德价值的开拓或内敛。所以儒家建立了一系列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 通过树立一种死后的崇高目标来给生命确立一整套的价值标准, 提供理想和规范。儒家学说认为,面对死亡威胁,如果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将不齿于世人。反之,那种“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将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生命的本然状态之上,从而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光彩的仁人志士应受到世代推崇,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儒家文化把人的自然生命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只有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人的自然生命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们恐惧死亡也是担心“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功业难以实现,为实现社会价值,即使付出生命也无所畏惧。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得死亡成为了一种精神升华的过程,而同时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也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与儒家相比, 道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自由、任性得多, 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果说儒家是努力在“生”中探寻“死”, 那么道家主张的就是“出生入死”, 把万物归结于“道”, 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强求, 要顺其自然, 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中国十大意外死亡原因

中国十大意外死亡原因 2012年09月10日17:12来源:《保险生活》 医疗事故:医疗事故,中外都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仅发生在医院的因医疗故失造成的死亡人数就有10万左右,伤残人数为50万左右。我国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与美国差距较大,每年因医疗事故造成的伤残人员数目也很大。 交通事故:据统计,2011年全国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从事故原因看,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仍然是导致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的原因。从事故发生的地点、道路情况看,高速公路的事故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突发疾病:据统计,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突发疾病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谋害人类生命的大杀手。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摄入过剩,加上锻炼不足,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导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 自然灾害: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报告称,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1049人死亡或失踪。然而,洪灾、旱灾、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2011年达到3030亿元(近480亿美元)。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深感自己的渺小与脆弱。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引起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2011年第四季度,卫生部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46起,中毒1876人,其中死亡31人。与2010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增加43.8%,中毒人数增加42.9%,死亡人数增加72.2%。 高空坠物: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日益紧凑,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高空悬挂物如广告牌、空调机、保安笼、花盆等日益增多,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成为社会公共安全隐患,影响市民生活环境及生命财产安全。上海曾对大中型玻璃幕墙做过调查,结果发现931幢被查建筑中,约有90幢存在安全隐患。 高空坠落:最早引起人们对高空坠落死亡关注的当属1993年香港著名歌星黄家驹的舞台坠落死亡事件。高空坠落死亡事件的大部分群体为建筑业从业者,主要是一线作业的农民工。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从业者越来越多,然而由于他们的安全意识不足,加上安全保障不够,以致安全事故频发,新闻报道中对高空坠落引发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高空坠落,正成为造成人们意外死亡的诱因之一。 火灾: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约70%的火灾和60%的火灾死亡人员发生在农村,许多农村对火灾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以河南省为例,2011年全省共发生火灾3438起,死亡20人,受伤6人,直接财产损失3410万元。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1、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袁伟时 在自由之外要带进公正。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杜维明 袁伟时: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应该肯定,但不能否定它有天生弱点。例如,虽有一些抗议精神,但制度上没有形成权力制约;没有形成法治精神,对经济自由也是压制的。结果,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发展不起来。再加上先秦诸子思维方法的弱点:缺少逻辑、实证精神,也发展不出现代科学。 杜维明:我像牟宗三先生一样认为,一个民族自信心彻底丧失,它是无力的、无气的、无理的,一个失去自信的民族,要向西方学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可能性太小了。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非常强烈的批判时,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精华,把它的优质部分好好保护,批判糟粕与发扬精华相辅相成。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而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独立性和进取精神、求真求实等。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1.人的价值在于道德 2.道德价值至上3.重义轻利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 既要坚持文化自信,又要坚持文化自省。 没有文化自信,就难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没有文化自省,就难免会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仅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强行输出,搞文化霸权;仅有文化自省的民族,往往缺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动力和魄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但中国仍需要充实并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和感召力,来平衡西方社会的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没有这种现代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对内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对外则很难占领所谓“道德制高点”。没有一个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价值体系,在国际上很难得到真正的尊重。其他国家只是根据他们是否可以在经济、安全和外交上得到好处来决定他们的对华政策,而不是出于他们对中国政治价值的认同。 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共20篇)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篇1: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我读过许多书,其中我最爱读中国未解之谜。 这本书包括:自然之谜、动植物之谜、人类之谜等九个主题。其中,我最喜欢自然之谜和动植物之谜这两大类。 自然之谜里包括一些大自然的未解现象,而做出一些科学的猜想,比如太湖成因之谜,有人大胆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偌大太湖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与几十亿吨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目前,人们对这种说法还没达成共识,也有人觉得太湖地势较低,最终积水成湖。 动植物之谜中包括海洋生物和路地生物、昆虫和野兽这些都是常见但是的了,可你明白其中的奥秘吗?比如鲸群众自杀之谜,有人推测,鲸一头接一头地冲上海滩,是为了救助同伴。鲸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爱成群结队的活动。如果有鲸搁浅其它鲸便会奋不顾身地前来救助,以致接二连三地搁浅,也有人认为深海受到污染,鲸群众去浅海觅食,内脏受到挤压,然后群众自杀的。 读了这本书,我真是受益匪浅,自然界中的现象看起来简单,其实蕴涵着很多复杂的道理,我们要想把更多的自然现象弄清楚,揭示更多的奥秘,务必多观察、勤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但不管道路多么坎坷,路途多么遥远,我都要披荆斩棘,持之以恒,尽自我最大的力量探索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找出规律,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篇2: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这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世界未解之谜》,里面的谜有:奇石杀人之谜、动物杀幼仔之谜、巨鲸群众自杀之谜、鲨鱼救美之谜其中有一个最吸引我,这就是:奇石杀人之谜。 奇石杀人之谜发生于1986年8月,在非洲马里的耶名山上,有8名考古学家进入山区 腹地被吓了一跳:地上躺着许多尸体,这些死人的表情很痛苦,仿佛死前遭受了巨大的折磨。而更令考古学家恐惧的是这些看上去死去多时的尸体尽然都没有腐烂,要明白这但是炎热的非洲!突然,一道蓝光射过,考古学家一看:是一块美丽的石头呀!考古学家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石头挪到土坑边。就在这时候,四名考古学家完全不能动弹,其它四名没有挪石头也倒在了地上。最后,被送进医院抢救,这就是奇石杀人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们不明白的动物、植物和事物,我喜欢这本书! 【篇3: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全球最新10大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全球最新10 大死亡原因排名出炉! 导读:世卫组织官网公布2016 年全球5690 万例死亡中,前十位死亡原因,值得警惕!来源:世卫组织官网在2016 年全球5690 万例死亡中,半数以上(54% )由10 个原因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是世界最大的杀手,2016 年共造成1520 万例死亡。这两种疾病在过去15 年中一直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 2016 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夺走了300 万人的生命,而肺癌(连同气管和支气管癌)造成170 万人死亡。糖尿病在2016年导致了160万人死亡,而2000年时不到100万人。痴呆症导致的死亡在2000 年至2016 年期间增加了一倍以上,在死亡原因中的排名由2000 年的第14 名上升为2016 年的第五名。 下呼吸道感染仍然是最致命的传染病,2016年在全世界造成300万人死亡。2000年至2016 年期间,腹泻病死亡人数减少了近100 万,但在2016 年仍然导致140 万人死亡。同期,结核病死亡人数也同样有所减少,但仍是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死亡人数为130 万人。艾滋病毒/艾滋病不再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2016 年死亡人数为100 万人,而2000 年为150 万人。2016 年,道路交通伤害造成140 万人死亡,其中约四分之三(74%)为男性成年和未成年人。

按国家收入组别的主要死亡原因 2016 年,低收入国家的一半以上死亡是由所谓“第一类”疾病造成的,其中包括传染病、 孕产原因, 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的病症以及营养缺陷症。 相比之下, 高收入国家的死亡人数 不到 7%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下呼吸道感染是所有收入组别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非传染性疾病导致全球死亡的 71%,从低收入国家的 37%到高收入国家的 88%不等。高收 入国家的 10 个主要死亡原因中除 1 个外,其余都是非传染性疾病。然而,就绝对死亡人数 而言,全球 78%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2016 年,伤害夺走了 490 万人的生命。其中四分之一以上( 29%)由道路交通伤害导致。 低收入国家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最高, 每 10 万人 29.4 例死亡(全球比率为每 10 万人 18.8 例)。低收入、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的 10 个主要死亡原因中也有道路交通伤害。

学前儿童对死亡的认识

学前儿童对死亡的认识 成人与儿童一般并不谈论死亡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对死亡一点儿认识也没有。与此相反,有幼儿教师、家长经常反映,学前儿童会提到“死”。只是此时,作为成人的我们,经常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交谈。 两位家长的困惑 一位2岁幼儿的家长回忆说:“孩子的奶奶去世了,我和孩子说,奶奶去世了。孩子问我,什么是‘去世’”?我说就是不在了。有一天,孩子喝完杯子里的牛奶后,对我说:“妈妈,牛奶去世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办? 孩子有一天突然问我:“什么叫死?”我当时一愣,对他说:“死就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现在你还不能去。”我的孩子今年6岁了,这样回答孩子行吗? 有关儿童死亡概念发展的研究很多,结果也不尽相同。纳吉(M.Nagy)于1948年对378名3~10岁儿童进行研究,建立了死亡概念发展模式的三个阶段,对以后的研究颇有影响。 第一阶段:3~5岁的阶段,否认死亡是一定的、最终的过程。此阶段的儿童视死亡是可逆的过程,是一种离去;死亡是暂时的。 第二阶段:5~9岁是拟人化的阶段,此阶段的儿童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叫做死亡先生(deathman),只有被死亡先生抓走的人才会死。所以儿童已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但不是普遍的,不希望自己会死。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神奇的事,死亡和死者被认为是相同的。认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如聪明的人、幸运的人、特殊的人不会被死亡先生抓走。 第三阶段:9岁以上的阶段,儿童知道死亡是普遍的,是真实而不可避免的。 后来的研究者虽然受到纳吉研究的影响,所得到结论却有所不同。比如,斯皮斯(M.Speece)认为儿童的死亡概念要到10~12岁甚或更大以后才相对成熟。我国台湾学者刘惠美研究4~7岁儿童之死亡概念,发现4岁儿童开始对死亡概念已有了解,年龄愈大更趋成熟。我国台湾学者张淑美的研究则发现,影响儿童对死亡的了解,以“学校教育”最少,而以“本身经验”为最大比例。 斯皮斯和布伦特(S.Brent)提出有关死亡的三个次概念:不可逆性、无机能性、普遍性。真正理解了死亡,应该认识到:凡生物体一旦死亡,则其肉体无法再复活;所有界定生命的机能均停止;所有生物体都会死亡。 我国学者正是根据这一有关死亡的理解,对3.5~6.5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进行

尊重传统文化作文3篇

尊重传统文化作文3篇 在中韩端午节相争韩国最终申遗成功后,举国感到忿忿不平,国人们纷纷指责韩国卑鄙,下贱,无耻,抄袭中国申遗项目的人各有 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国人能够反思自身呢?与其说是韩国抢走中国 的端午节,不如说是国人自己扔掉它罢了。 其实,韩国申报成功并非是坏事,恰恰相反,还是件好事。何解?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在接受采访时 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 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 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是的,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那些忽视中国 传统文化的国人们打响了警钟;给以那在背后骂骂咧咧,指责韩国过 错的无知国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件事件进行深刻 反思。 时常在一些电视节目中看见被岁月给尘封,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掩盖的传统建筑,传统文艺,甚至传统习俗。面对灯红酒绿, 层楼叠榭的摩天大楼,谁会甘愿住在那破旧,老土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过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谁还会对那传统的造物技术——简单粗糙的物件和纯手工高强度劳力而放弃学习更先进的机械制 造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在眼球经济,泡沫经济盛行的今天 又有多少人能够保留住中国的国粹——京剧……少之又少罢了。 今天,大多数80后,90后,00后不过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在一次小学生问卷调查中,有专门“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 序的题目,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了“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端午竟成为孩子们眼里最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和清明、 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学生们更愿意过圣诞节等洋节。“我最喜欢过圣诞节了,能收礼物和贺卡,大家还能一起玩,很开心。端午节就很平淡了,唯一盼头就是放假,就连吃粽子也是平时 就能吃到。”某小学生回答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过圣诞节,

《红海行动》观后感范文5篇

《红海行动》观后感范文5篇 《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海行动》电影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阅读参考! 《红海行动》电影观后感范文一 近期上映的红海行动,像一颗巨大的石头在国人心中激起涟漪。《红海行动》将战争塑造得可怕、凶残、暴力、血腥,主角始终是在反抗和营救,从未主动挑起争端。导演把握住了一个主要的核心,这就是体现出我们一惯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是要是侵犯到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但是有时候会显得有些虚无缥缈。党的十某大顺利召开,引来国外无数媒体的`争相报道,那个时候,我们就有了被追逐的自豪,我们真切感受到,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已经不是卑微的东亚病夫的血,而是已经能够站立在世界高峰的自信

之血。 因此,生在和平年代,我们多么幸福,我们应该和他们一样,对党忠诚,在工作中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服从大局、服从上级的安排。以“为人民服务”做为我们的根本宗旨,积极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于遇到的任何困难,都能勇于克服。团结同事,对于难以完成的任务,大家能够互相协助,共同解决。我们要学习“红海”精神,更要将这样的精神贯彻于生活和工作中,要不忘初心,更好的服务于基层。 《红海行动》电影观后感范文二 这部片子是硬货,燃到爆!不需要什么文戏,直接抄家伙开打!没有战狼2一般的煽情,只有小分队的协同作战。补给有,但是总是不多。交通工具有,但是好的没几部。很像高级版本的吃鸡游戏。但是命只有一条,没得重来。防弹背心不能全面防护,光学瞄准镜也不能做到一枪爆头。这是战场,不是游戏!是血肉横飞,黄沙漫天的死亡公路。埋在沙土里头不及时挖出来人就没了!林超贤导演在真实性方面可以给高分了。 电影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了中国国家安全的来之不易,

猝死十大恶习

猝死十大恶习 *导读:猝死又称为急死,俗称为暴死,是指生前在外表看 来似乎健康的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发作所引起的突然死亡。引起猝死的恶习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猝死十大恶习。…… 猝死又称为急死,俗称为暴死,是指生前在外表看来似乎健康的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发作所引起的突然死亡。引起猝死的恶习有哪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猝死十大恶习。 *一、在闹市骑车 在车辆密集的路段行走或者开车,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导致心脏受损。如果人吸入过量的尾气,会突然供血不足,又耗费大量体力汽车,呼吸不畅,这样心脏病突然发作的机率会明显增高。心脏病发作可能会使人突然猝死。 *二、用力解大便 解大便用力会使人血压急剧升高,心脏压力也会随之急剧增加。心脏压力增加,血压则不稳,血压不稳就会导致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增加,从而诱发心脏病,导致猝死。老年人体弱多病、高血压患者血压偏高、习惯久坐者血气不畅,有心脏病史者心脏不良,这些人突然发力解大便或者搬桶装水都可能突然心脏出问题,猝死。日常,人们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大便干结。若大便干结,可购买药物治疗或者用开塞露解便。 *三、大量喝酒或咖啡

酒、咖啡本来对身体无害,但大量喝酒或咖啡就会对人的身体有害。长期酗酒的人,身体大多不健康,若不注意,很可能心脏衰竭。得病了仍旧喝酒或喝浓咖啡,血压会升高、心律会加快,由此诱发心脏病的可能性很高。 *四、心情抑郁 抑郁是诱发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由于事业不顺或感情不顺而抑郁,抑郁会导致情绪焦虑,睡眠质量下降,心脏得不到休息。心脏休息不足会出现心率升高、血压升高的情况,影响人身体健康。因此,日常人们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大悲大喜,不要郁郁寡欢。 *五、暴饮暴食 肥胖的人喜欢暴饮暴食,心情不快的人喜欢暴饮暴食,而暴饮暴食对人体健康有害,会导致食物难以消化,血液流入心血管的量减少,由此供血不足,诱发心梗和脑梗。因此,人们不要放纵食欲,要营养均衡。 *六、性生活纵欲过度 青少年性欲旺盛,经常通过性生活来放纵自己。适度的性生活可以让双方都心情愉悦,而放纵的性生活则对健康不利,会导致心脏衰竭。人在性生活时会过度兴奋,而过度兴奋会导致血管痉挛,由此导致心肌缺血而发病。 *七、吸食毒品 毒品对人体有害。长期吸食毒品者患心脏病的机率更高,猝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我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看法,借以反映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谢谢您的合作! 1. 您是女生or 男生? 2. 您认为自己了解传统文化吗? A.很深的了解 B.知道一点 C.不了解 D.漠不关心 3.您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吗?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D.无所谓 4.您平日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 A.课本 B.长辈讲述 C.各种媒体活动 D.各类书籍 E.其他 5.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您了解么? A.知道并且可以区分三者的观点 B.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陈述 C.只知其中一两家 D.不了解 6.您对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者了解: A.手工艺(当地民俗) B.文学艺术(戏曲、诗歌、小说、国画等) C.科学技术(天文、地理) D.古典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 E.饮食文化 F. 其他

7.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如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您 A.非常喜欢 B.可以去看看 C.不感兴趣 D.非常讨厌 8.对于古代经史子集,您的看法是 A.爱不释手 B.偶尔翻阅 C.敬而远之 D.深恶痛绝 9.对于中国四大名著,您 A.多次看过 B.都翻阅过 C.部分看过 D.都没看过并且不打算看 10.“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现在: A.一直是我的理想 B.我会考虑 C.别人的事情 D.已经过时 11.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您所受的教育: A.自小耳濡目染 B.课外书上有看过 C.难以判断 D.被教育是过时的东西 12.您选择旅游地点时,会首先考虑哪个因素? A.文化底蕴 B.自然风光 C.特色民俗 D.现代都市 13.对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被定为法定节日,您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纯属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14.您是否乐意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

2018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模板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 文科综合试卷(地理) 2018.5 本试题共 13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满分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读北京市2018年4月16日~21日天气变化示意图(图1),完成1、2题。 图1 1.图示时段,北京市 A.因寒潮过境而出现降温过程 B.19日较20日,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日温差随阴雨过程持续增大 D.降水过程利于降低空气中的浮尘 2.图示时段,气温总体上升的原因是北京市 ①白昼时间增长②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③受夏季风影响④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40°N ,93°E)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图2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消亡期 图2 3.重排下列序号以正确描述雅丹地貌发育过程 ①纵向沟槽切割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4.7月初,某同学在该公园拍摄图3所示景观照片,他拍照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5:00 B.8:00 C.13:00 D.18:00 美国“飞机坟场”实际是飞机保存、拼装中心,这里露天保存了4000余架各式退役军机,图4为其景观与位置图。读图完成第5题。 图4 5.图示地区建设飞机保存、翻新中心的有利条件是 ①气候干旱,延缓器件锈蚀②远离地震带,保证飞机安全 ③动物较少,减少线缆咬损④靠近机械工业发达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 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

地点数量逐年变化。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如附录表A1和表A2所示(数据被索,有兴趣者请直接于作者联系索取电子版),我国于1982~2010年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或非结核感染性疾病。自1987年起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进入城市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且稳定增长;自1997年农村人口出现类似的情况。城市居民自1992年、农村居民自2005年,结核病滑出前十位死亡原因。自1992年城市居民精神疾病导致死亡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事儿于13年后出现于农村居民。神经系统疾病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1982~2010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图1)。在过去29年中,上述5个主要死亡原因每年占所有死亡的比例超过85%。 1982年城市人口首位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1983~1986年被变成心脏疾病(图1A)。1987~2003年,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更加迅速;自2004年起,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几乎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同,这两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均低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对于城市居民,自1987年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排首位,1999年明显增加,直至2010年一直处于高水平。呼吸系统疾病在过去29年中一直是第四位主要死亡原因,自1987年起增加至与心脏疾病同样的排名;然而,并未像心脏疾病一直呈增高趋势,其保持稳定水平。在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一直是第五位死亡主要原因。中国城市地区主要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呈现总体增加趋势,由405.8人/10万人增加至485.6人/十万人。 与城市人口情况类似,1982年至1986年期间,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农村人口排名第一,1987年减少一半,之后在过去8年中轻微增加(图1B)。同期,呼吸系统疾病是第四位死亡原因,1987年起增加双倍,之后15年成为首位死亡原因,随后除2005年,在最近9年中均大幅度下降。过去29年中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非常相似,2004年之前均低于农村居民。2002年小幅度下降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自2003年起逐渐增加,2010年分别成为第一位和第二位死亡原因,其水平几乎相同。2010年在中国农村居民观察到主要慢性疾病增加趋势,由1982年443.1人/十万人增加至2010年489.4人/十万人。 关于男性和女性人口死亡率趋势比较的数据发表于自1998年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城市和农村地区男性及女性前十位死亡原因见补充附录中表A3-A6,关于死亡前五位原因比例趋势比较见图2。在过去23年中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城市男性人口中排首位(图2A),均比同年城市女性人口高(图2B);而对于城市女性人口来说,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通常排首位。剩余死亡模式在城市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中类似。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