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国际经济学总结

10级国际经济学总结
10级国际经济学总结

题型:填空20*1’=20’单选15*2’=30’判断题10*2’=20’问答题3题=30’

第二章

第一节:

(1)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假设:【亚当·斯密】

1.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要素)

2.部门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要素流动机会成本不变,要素充分就业

3国际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4国际间商品自由流动,运输成本为0

5贸易平衡

(2)结论:技术的绝对差异使得其各自产品出现价格差,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动力,贸易固化后,在各国技术优势基础上国际分工形成,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第二节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

结论:相对的技术差异使得两国选择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动力,国际分工形成,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是国际分工

特点&局限性:

①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技术差异论将自由贸易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比较利益理论的解释范围大大扩展;

②相对技术差异论可以部分地解释当今世界经济技术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

③相对技术差异论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并且假定只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强调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局限性。

第三节生产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

假定:1.2*2*2模型

2生产要素总量不变,资本劳动可以替代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转换的问题

4要素替代的机会成本不变

5市场完全竞争

6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7经济总是均衡的

结论:H-O定理:一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第四节

二需求、贸易条件和供求均衡

(1)国际贸易条件的范围

国际贸易的实际价格必须是两国比价的折中,是一个两国都能接受、有利可图的价格。

(2)相互需求和供应条件曲线

一国贸易提供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要素禀

赋状况)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偏好)。

中美提供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比价。E点为均衡点,中国布

出口量OF,小麦进口OD;而美国小麦出口OD,布进口OF。

均衡的国际比价是由射线OE的斜率所代表的贸易条件T。因

此,国际交换比价是由供求双方的供应条件决定的。

一种产品的均衡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供给曲线向

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求相等时决定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第三章

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

1规模经济定义: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

2差异产品:企业可以通过生产差异产品的方式获得垄断,而消费者出于对消费权的垄断,也追求差异产品,差异产品要求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而规模经济要求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这使得两者产生矛盾

3国际贸易解决两者矛盾:1.国际贸易可以使得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到各个国家的市场,形成小批量供应2,大批量生产使得商品的成本降低,低价格利于商品的推广,巩固了规模经济的效果

4.国际贸易需要确定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确定取决与谁的生产规模大:1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低,产品的竞争力强,可以把同类竞争者挤出市场.2规模经济使得一国生产要素集中与一个行业,排除了该国其他行业规模经济的可能性

5具体而言,国际分工结果的确定:1谁先实现规模经济2协议分工3政策

6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只要差异产品存在,国际贸易就有可能,这种贸易是产业内贸易

,即不同国家进行的产业之内的贸易

7、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差异

①古典贸易没有规模经济;②古典贸易—同质性产品,现代贸易—差异性产品;

③古典贸易—产业间贸易,现代贸易—产业内贸易;④新贸易理论中有垄断、不完全竞争。

8、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巴拉萨(Balassa)指数:

Xi、Mi分别为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Xi=Mi,表示一国在第i产业的进出口平衡,即该国在第i产业只有产业内贸易,没有产业间贸易,此时,IITi=0;如Xi=0或Mi=0,则表示该国在第i产业没有产业内贸易,此时,IITi=1。

·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指数:

该指数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越发达。

·测量全部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为:

一般产品越是可以多样化、技术

要求越高的产业,其产业内贸易

的比重越大。

第四章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计算: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第二节:生产要素价格和收入的短期变动

(1)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生产要素价格是由边际价值产品决定的,边际价值产品是用边际物质产品乘以价格。其中边际物质产品随产量增加而降低,随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而相对增加

(2)封闭条件下收入分配

1对于共同生产要素的影响:假设有两个生产部门,布部门和小麦部门,如果布的价格上升,布部门的劳动力的边际价值产品提高,因此布部门的劳动力的报酬提高,使得小麦部门的劳动力流入布部门,随着劳动力的流入,布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价值产品降低,小麦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价值产品提高,直到两者相等。其结果是,两个部门的共同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报酬增加。

2对于布部门专门生产要素资本的影响:随着劳动力的流入,资本的边际物质产品相对增加,再加上布的价格上升,所以资本的收入总量增加和边际收入增加。

3对于小麦部门专门生产要素土地的影响:随着劳动力的流出,土地的边际物质产品相对减少,再由于劳动力的流出使得产量下降,所以土地的收入总量和边际收入降低。

(3)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收入

结论:贸易使得出口品的专门生产要素报酬增加,进口竞争品的专门生产要素报酬减少,共同生产要素不确定。

推导过程:

假设一国出口布,进口小麦

1对于共同生产要素劳动力,布的出口使得布的价格提高,布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提

高,劳动力报酬上升,使得小麦部门的劳动力流入布部门,布部门劳动力边际价值产品下降,

麦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价值产品提高,直到两者相等。其结果是,两个部门的共同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报酬增加。

小麦的进口使得小麦的价格降低,使得小麦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价值产品降低,劳动力进一步流出,布部门劳动力的流入使得劳动力的边际价值产品降低,劳动力的报酬减少。

所以共同生产要素劳动力报酬的增减不明确

2对于出口部门专门生产要素资本的影响

随着劳动力的流入,资本的边际物质产品相对增加,再加上布的价格上升,所以资本的收入总量增加和边际收入增加。

3对于进口部门专门生产要素土地报酬的影响

随着劳动力的流出,土地的边际物质产品相对减少,再加上小麦的价格下降,所以土地收入总量减少。

第三节: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假设,内容)

1假设:2*2*2模型

2 生产要素总量不变,可以在一国自由流动,充分利用

3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4布是劳动力密集型,小麦是资本密集

2内容:在资源禀赋论基础上,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比较便宜,资本贵,但是国际贸易使得这个国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价格增加,资本需求下降,资本价格下降。资本丰富的国家同理。

封闭: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均衡点分别为T点和S点,

中国劳动力便宜,资本贵;美国资本便宜,劳动力贵。

开放后,中国出口布,倾向于多生产布;美国出口小

麦,倾向于多生产小麦,两国的生产均衡点发生变化。

两国生产的变化导致要素需求进而要素价格发生变

化,最终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会实现均等

化,同时两国生产同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也达到均等

化。

3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国际贸易使价格上升部门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其它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

赫克歇尔-俄林-萨谬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不仅使得两国商品价格均等,同时使得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第五章

第一节

1产品的国际比价不变,生产要素等比增长使得贸易规模扩大:

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平行向外移动,结果只是

原有生产规模简单扩大,不会改变产品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因而

对贸易的影响是中性(Neutral)的。

2产品的国际比价不变,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使得贸易规模缩小:

进口品小麦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品布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资本价格下降,在小麦的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小麦生产部门的边际成本会低于市场价格,从而促使企业增加小麦的生产,在国内对小麦的需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内生产的增加会替代和减少小麦的进口,结果该国进口规模缩小。

同时,当小麦生产增加时,小麦部门不仅需要增加资本投入,还需增加劳动力投入,由于劳动力增长有限,所以需要布生产部门释放劳动力,这意味着布的生产量减少,从而布的出口会下降,该国出口规模也缩减。

由此可见,一国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使得贸易规模缩减,因而这种要素增长是“反贸易”的。

3产品的国际比价不变,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使得贸易规模扩大:

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使出口品布的产量增加,这就扩大了出口商品的供货来源,因而会扩大产品的出口规模。同时,为了增加布的生产,需要减少小麦的生产以释放资本,在国内需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小麦的进口会增加。

由此可见,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使得贸易规模扩大,因而这种要素增长是“亲贸易”的。

4悲惨的增长

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从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出口收入不增反减。

其直接原因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

偏向出口生产要素的增长,国外市场需求弹性为0,该生产商有价格控制力

出口的增长使得供给过分的增加,国际比价下降:

当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已占有一定的比重时,再增加供应并为市场所吸收,必定降低出口品的价格。如商品价格下降,可能出现由商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出口量的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被单纯的价格下降所抵消,甚至是收入水平的绝对下降。例如,当某种商品

的价格是5元时,其销售量是2个,当厂商将价格降到3元时,其销售量只增加到3个。从总收入的角度看,价格变化前,总收入是10元,而价格变化后则是9元,总收入反而减少。

悲惨增长发生的条件:

(1)生产要素的增长偏向出口;

(2)该国是一个“大国”,出口数量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3)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价格下降,需求不会大幅上涨)。

5罗伯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出增加,而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产品产出减少。

原因在于,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时,要将其投入生产,必须与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相结合。在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就要求另外一个部门释放出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结果使得释放生产要素的部门的产品产量减少。

第二节

生命周期四阶段

第一阶段:发明,推广,占领国内市场

第二阶段:扩张的国外市场

第三阶段:被他国掌握技术,代替一部分进口,进而出口

第四阶段:批量化生产,被低水平国家学会技术,替代进口,大规模生产,出口

第六章

第一节

1关税对一国的影响

完全竞争条件下小国实施进口关税的情况,关税完全转嫁给进口国消费者,即施加关税后进口国进口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等于关税水平。(如果是大国的情况,关税使进口价格上升的幅度小于关税本身,贸易条件改善有增进福利的可能,福利效果不确定。)

①关税的消费效应: -(a+b+c+d)

②关税的生产效应: +a

③关税的财政收入效应: +c

④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 根据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关税将增加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

⑤关税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征收进口关税意味着保护本国的厂商垄断,妨碍竞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2)进口关税对一国经济的净影响-(a+b+c+d)+a+c= -(b+d)

关税造成一国社会福利净损失(Deadweight loss)=关税的保护成本(Protection cost),其中b为生产扭曲(Production distortion),即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d为消费扭曲(Consumption distortion),即征税后由于价格提高使得消费者需求和消费量下降,从而造成资源闲置的损失。

关税有利于进口国的生产者和政府,不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会降低进口国总体的福利水平。

进口国消费者剩余由a+b+c+d+f减少到f

进口国生产者剩余由e增加到e+a

进口国政府获得c部分

该国净损失是b+d

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由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对进竞争品的保护有利于保护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

2有效保护率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ERP)反映某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价值(附加值)受保护的程度,通过关税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来表示。

其中Vj和Vj ’分别表示征收关税前后j行业国内生产附加值。

例题:

自由贸易条件:每套服装价格1000元,国内生产需使用进口500元中间投入品,国内生产附加值为1000-500=500元。

假定对服装征30%进口关税,中间投入品不征税,则征税后国内生产附加值为1000×(1+30%)-500=800元,

ERP=[(800-500) /500]×100%=60%。

如果对服装征收30%进口关税的同时,对中间投入品征30%进口关税,则征税后国内生产附加值为

1000×(1+30%)-500×(1+30%)=650元,

ERP=[(650-500)/500]×100%=30%

如果对服装征收30%进口关税的同时,对中间投入品征40%进口关税,则征税后国内生产附加值为

1000×(1+30%)-500×(1+40%)=600元,

ERP=(600-500)/500×100%=20%。

如制成品关税不变,随着对中间产品征税上升,制成品的有效保护率下降,甚至出现负保护。关税的有效保护程度与关税结构有关。要提高或降低有效保护程度,就要改变关税结构。

实践中,发达国家关税结构一般具有随生产加工深度的增加提高关税税率的特征,即对初级产品进口实行低关税,而对制成品则实行较高的关税,这种现象称为“关税升级”(Tariff Escalation)。

制成品名义税率>原材料名义税率,

制成品有效保护率>名义保护率;

制成品名义税率<原材料名义税率,

制成品有效保护率<名义保护率;

制成品名义税率=原材料名义税率,制成品有效保护率=名义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除与制成品、原材料名义税率有关外,还与原材料价值占最终产品价值的比率有关。

3幼稚产业保护论:(很多老师都强调,记住人名和内容,可能是选择)

三个标准

1穆勒标准,技术低,成本高,在贸易保护下,通过投资可以发展起来,以后在国贸中获利2巴斯塔尔标准:成本低于收益

3肯普标准:通过保护可以产生技术外溢

第二节

进口配额的影响和关税的影响差不多,区别就在于图中c部分的归属

自由贸易:国内外价格相同,为Pw ,国内生产和消

费分别为OQ1、OQ2,进口为Q1Q2。现对进口设置

一限额,假定限额为Q3Q4,且Q3Q4< Q1Q2,国内

价格由原来的Pw上涨为Pq,国内生产增加至OQ3,

消费减少至OQ4。

此时,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为增加部分,而消费者

剩余减少了,损失为(a+b+c+d)。与关税不同,

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

配额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

失=a-(a+b+c+d)=-(b+c+d),b、d分别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b+d为配额的净损失。至于c,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可被抵消,现在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 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 rent),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

·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1)配额比关税更严厉,在征收关税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出口商试图进入课征关税的市场,只要在产品价格或质量上有竞争力就可能进入;而在配额措施时,无论出口国生产的产品在价格或质量上有多强的竞争力都不能进入

(2)关税的征收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而配额的实施则是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因此配额在实施上和对进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

(3)关税成为政府收入,而配额租金可能成为政府收入,也可能成为进口商收入。

第三节出口补贴

自由贸易世界价格为Pw,国内消费和生产OQ1和OQ2,

出口量Q1Q2。政府给予出口者每单位产品为s的出口补

贴,则本国出口者可以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进行生产,

出口者的生产由OQ2扩大到OQ4。厂商增加其产品的出

口量至Q3Q4 ,国内供应量减少到OQ3 。这种过度出

口造成国内供应减少,国内价格上升为Ps,高于补贴前

的价格Pw,由价格上升,国内消费减少至OQ3。出口补

贴扩大了出口,但是“过度出口”,是靠牺牲本国消费

增加的出口。

出口补贴使出口国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同时政府增加了b+c+d的补贴开支。所以,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b+d )。

出口补贴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是负效应。对出口国政府,如果短暂的出口补贴损失,或消费者福利损失,能够促成生产规模的扩大,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或者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等长远利益,那么这种损失也许是值得的。

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是一种威胁。因为接受补贴的产品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到国外市场,从而会挤垮进口国的同类工业,对此各国都采取一些反补贴措施,以反对因出口补贴而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第四节

1倾销的含义: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

2倾销的条件: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市场分割

出口商有价格控制力

3图

倾销行为的解释,一国厂商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扩大生产,但是规模经济的效果要靠市场的需求来实现,由于其在国内控制价格的能力强,多增加一个单位商品供应会较大幅度的降低售价,这样会减少总收入,所以就要控制商品在国内的销售量,把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由于该厂商对国外市场的价格控制力低,所以增加产量对价格影响不大,再加上销量不太大,所以对总收入的减少就少,厂商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会选择倾销

4倾销的影响:如果是持续性倾销,有利于进口国消费者,不利于进口国竞争品生产者,如果是掠夺性倾销,对于生产者消费者都不利

第五节:

记住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名字

自愿的出口限制

歧视性公共采购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第七章

最佳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

1供求弹性和关税的承担

出口国厂商的供给弹性小,要承担大部分的关税

进口国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小,要承担大部分的关税

2最佳关税(重点)

定义:由进口国征收关税后引起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相等时候的关税水平

范围:0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

禁止性关税会禁止产品的进口,无从在贸易中获利,0关税也不能使得进口国获得经济利益确定:

曲线AB:关税水平对本国福利的影响。A点关税为零,

OA为自由贸易福利水平。tH:禁止性关税。所以

当关税水平大于或等于tH时,社会福利水平要低于

自由贸易下的福利水平。

曲线AB在C点的切线斜率为零,进口国福利最大化,

这一点的税率为t*即为最佳关税。

额外收益是政府的收入

额外成本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

两者相等时候的税收水平为最佳关税

3最佳关税来源于出口商的垄断利润

对于关税,出口商可以选择自己承担一部分,让进口国消费者承担一部分,如果让消费者承担的多,会使得进口国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如果进口国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对于它利润损失大于承担关税的利润损失,它就决定承担关税,这样进口国政府就可以获得这部门税收。

第八章

第一节:知道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几个形式的名字,例子和区别

自由贸易区:相互取消关税,但是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例子: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相互取笑关税,有共同的对外关税,例子:俄白哈同盟中美洲关税与经济同盟共同市场:实现自由贸易,建立共同对外关税,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例子中美洲共同市场

欧共体

经济联盟:实现自由贸易,建立共同对外关税,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协调彼此的经济政策

例子:欧盟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例子:欧盟的未来目标

第二节是重点

1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假设有A、B、C三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但生产成本各

不相同。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A表示A国的需求曲

线。假设B、C两国的生产成本是固定的,PB、PC两条直

线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

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对来自B、C的商品征收一相同的

关税t。假设A国为小国,征收关税后,B、C两国产品在

A国价格分别为PB+ t、PC+ t(

会从C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格为PC+t,国内生产为

OQ1,国内消费为OQ2,从C国进口为Q1Q2。

现A与B组成关税同盟,共同对外关税假设仍为t,A对来自B的进口不再征关税,但对来自C国的进口仍征收关税。

B在A国的价格现为PB,低于PC+t,所以B取代C,成为A的供给者。由于价格下降,A 生产缩减至OQ3,Q3Q1是A国生产被B国生产所替代的部分,此为关税同盟生产效应。

价格下降引起A消费增加,由OQ2升至OQ4,Q2Q4为关税同盟的消费效应。

A国的进口由Q1Q2扩大到Q3Q4,新增贸易即贸易创造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

=Q3Q1+Q2Q4。除去贸易创造部分,剩下的Q1Q2,原来是从同盟外(C)进口,改由同盟内(B)进口,即贸易方向发生了转移,贸易转移效应=Q1Q2。

2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优势:

①大市场效应(或规模经济效应)。同盟为成员国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不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进一步增强同盟内企业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力。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②内部竞争和技术进步。组成同盟前,许多部门已形成国内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居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组成同盟后各国企业面临着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企业为取得有利地位,会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的意识,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烈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③吸引外部投资。同盟对来自非成员产品的排斥,非成员国为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将生产转移到同盟内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客观上吸引了FDI。

劣势:

①同盟可能促成新的垄断形成。如果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强,新垄断又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除非同盟不断有新的成员国加入,从而不断有新的刺激,否则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缓慢现象不容忽视。

②同盟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同盟建立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第十章【无大题】

第三节是重点

(1)二元经济:一个发展中国家内,比较先进的,资本密集型且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业部门和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

特点: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生产率高于其他部门

2工业部门工资率高于其他部门

3低报酬率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

5城市中高工资与事业并存

(2)进口替代战略

定义: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替代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选择进口替代战略国家的特点:

1国内市场大

2拥有一定量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3二元经济

(3)出口导向战略

定义:发展中国家通过促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采取这个战略国家的特点

1市场小

2劳动力廉价

3自然资源稀缺

第十一章

第二节

(1)关贸总协定的宗旨:缔约国政府在处理他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以发展生产和交换为目的,期望通过互惠互利的贸易协议,促进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的大幅度削减,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2)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自由贸易原则

非歧视原则(重点):1最惠国待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个缔约国的一切贸易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应无条件的给予其他缔约方。

2国民待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以及产品在本国享受与本国的公民、企业、船舶与产品的同等待遇

关税减让原则

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公平贸易原则

自我保护原则

透明度原则

磋商调解原则

第三节

知道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的三个阶段

1 以进口关税减让为主的阶段

2 以非关税减让为主的阶段

3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体质根本性问题的阶段

第四节

世贸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与关贸总协定的非歧视原则相比范围更广,不仅适用于成员国的商品贸易,还适用于服务贸易以及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

贸易自由化原则

可预见原则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鼓励发展与改革原则

国际金融部分

第十二章

第一节

(1)外汇的概念: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支付的债权

(2)外国货币分为两种:一种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用于国际支付

一种不可以自由兑换用于第三国支付,只能用于双边结算,叫记账货币

(3)用于国际支付的债权有两种: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4)汇率:本币和外币之间相互折算的比率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础,用外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从而间接地表示出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例如,在我国,$汇率若采用直接标价法为1$兑换8.27元人民币,若采用间接标价法则为1元人民币兑换0.12$。采用间接标价法的主要是美国

和英国。

第二节

(1)外汇交易的参加者: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贸易企业

(2)即期交易(重点)

1定义:在买卖契约的当天或次日交割的外汇交易

2现汇买入价:买入支票或其他票据形式的外汇价

现钞买入价:买入现金形式的外汇价

现汇买入价=现钞买入价+运费和保险费

买入卖出差价为银行买卖外汇的手续费

3套算汇率:口诀:两个都是直接标价或都是间接标价:交叉相除;一个是直接标价一个是间接标价,同向相乘

利用不同市场的汇率差异,买进和卖出,赚取汇率差价的行为。

直接套汇:利用两市场上两种汇率的差异,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的行为。

间接套汇:利用三个或以上的市场上汇率的差异,在这些市场之间转移资金,赚取汇率差价的行为。在同一标价方法情况下,若汇率的连乘积等于1,说明没有套汇机会,市场汇价是平的;反之说明存在套汇机会。

(3)远期交易(重点)

1定义:双方按照商定的汇价和数量订立合约,在约定日期进行交割

2贴水和升水的计算p268

第三节

外汇市场的职能

1国际清算

2套期保值:买进或者卖出与外汇等值的远期外汇,压平外汇头寸的一种保值外汇业务

3投机:套汇和套利

第四节

1汇率制度定义:各国确定货币的汇率、汇率波动的界限和维持汇率措施的制度

2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3固定汇率制度定义:使汇率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并保持其变动幅度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分为长期不变的固定汇率制度(金本位下)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4浮动汇率制度(重点)

定义:政府对汇率的确定和变动不加干预,任其在外汇市场根据供求状况自行涨落的制度

分类: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最典型):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汇率,听任外汇供求决定汇率

有管理的浮动(中国):政府采取一定干预措施,使得汇率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盯住汇率:一国的汇率随着另一种或一组汇率的变动而波动的汇率(港币)

联合浮动汇率:成员国间实行固定汇率,对货币区外国家实现联合自由浮动(欧盟)

第十三章

第一节

1国际收支的概念: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以复式记账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一定时期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表格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内容;记住例子

1经常项目:商品贸易,劳务贸易和单方面转移

劳务贸易具体:通讯运输,旅游收支,保险费和赔偿,投资收益,专利技术使用费

2资本项目:短期资本项目和长期基本项目,长期资本项目包括直接投资和长期证券投资和长期商业贷款

3官方结算项目

4错误遗漏项:统计数据时候的遗漏,官方监控外的经济交易,统计口径不一致

第三节

1自发交易项目(事前交易项目):个人企业以经济利益或其他目的的国际交易

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2调整项目(事后交易项目):以调整国际收支为目的的交易项目,包括官方结算项目和错误遗漏项

3国际收支差额

商品贸易差额

经常项目差额:商品,劳务和单方面转移的贸易差额

基本项目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和长期资本项目差额

官方结算差额:官方结算顺差=官方储备净增加+对外官方的流动负债净减少

4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

周期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

价格性不平衡

5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影响

当国际收支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外汇的供给大于外汇的需求,外汇有贬值压力;

当国际收支逆差,进口大于出口,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外币有升值压力

,外汇的供求影响汇率,进而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

第十四章

第二节

四种不同的情况

(1)小国情况下的货币贬值

进口与美元需求:用外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不变,本币贬值,消费者关心的是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品的价格,本币贬值使得进口品用本币表示的价格升高,使得需求曲线向左下移动。随着外币升值,外币的需求量减少。所以外汇需求线向下倾斜。

出口与美元供给:由于国外市场用美元表示的价格不变(小国对国外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出口商关心用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价格增加,本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上升作为外生变量,使得供给曲线上移动。随着外币升值,外币的供给量增加,所以外汇供给线向上倾斜。

结论:小国情况下可以通过贬值本币改善国际收支

(2)需求无弹性下的货币贬值

进口与美元需求:不变

出口与美元供给:出口商关心用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这个价格不变,出口量就不变,但由于本币贬值,使得用美元表示的商品的价格降低,供给线要向下移动,表示外汇供给那部分的面积减少。所以外汇供给曲线向下倾斜。

结论:需求无弹性下货币贬值会恶化国际收支

(3)需求无限弹性下的货币贬值

进口与美元需求:本币贬值,消费者关心的是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品的价格,本币贬值使得进口品用本币表示的价格升高,进而减少需求,出口商为了稳定出口量,要维持用进口国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不变,就要降低用出口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随着外币升值,外币的需求量减少。所以外汇需求线向下倾斜。

出口与美元供给:由于国外市场用美元表示的价格不变(需求无限弹性),出口商关心用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这个价格增加,本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上升作为外生变量,使得供给曲线上移动。随着外币升值,外币的供给量增加,所以外汇供给线向上倾斜。

结论:需求无限弹性情况下可以通过贬值本币改善国际收支

(4)供给无穷弹性下的货币贬值

进口与美元需求:用外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不变,本币贬值,消费者关心的是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品的价格,本币贬值使得进口品用本币表示的价格升高,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升高作

为一个外生变量,会使得需求曲线向左下移动。随着外币升值,外币的需求量减少。所以外汇需求线向下倾斜。

出口与美元供给:用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不变,而本币贬值,用外币表示的商品价格降低,就会使得外国消费者增加需求,进而出口量增加。随着外币升值,外币的供给量不确定,因此外汇供给曲线不确定。

第三节马歇尔—勒纳条件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方法是指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因此被称为弹性理论。

一、弹性论的假定条件

1、国内外总体价格水平、收入水平保持不变;

2、汇率的调整不是市场供求的自然结果,或汇率不是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而是由货币管理当局决定的(固定汇率制,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3、汇率变动或汇率调整将影响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4、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5、不存在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二、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假设:外汇供求只由贸易收支决定,而不考虑其他国家贷款偿还外债本息等资本流动。

以本币表示的经常项目差额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CA= P·X - e ·P*·M (13. 1)

汇率变化通过改变本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而影响进出口贸易数量,结果使贸易差额CA得以调整。下面以本币贬值为例具体分析。

三、马歇尔—勒纳条件

含义: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

将(13. 1)式两边对汇率e求导,判断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效果:

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是平衡的,即PX=eP*M,则上式可简化为: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 1、如问题所述,GNP仅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如果进口的中间品价值从GNP中减去,出口的中间品价值加 到GNP中,重复计算的问题将不会发生。例如:美国分别销售钢材给日本的丰田公司和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其中出售给通用公司的钢材,作为中间品其价值不被计算到美国的GNP中。出售给日本丰田公司的钢材,钢材价值通过丰田公司进入日本的GNP,而最终没有进入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所以这部分由美国生产要素创造的中间品价值应该从日本的GNP中减去,并加入美国的GNP。 2、(1)等式12-2可以写成CA =(S P-I)? (T -G)。美国更高的进口壁垒对私人储蓄、投资和政府赤字有比较小或没有影响。(2)既然强制性的关税和配额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所以贸易壁垒不能减少经常账户赤字。 不同情况对经常账户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关税保护能提高被保护行业的投资,从而使经常账户恶化。(当然,使幼稚产业有一个设备现代化机会的关税保护是合理的。)同时,当对投资中间品实行关税保护时,由于受保护行业成本的提高可能使该行业投资下降,从而改善经常项目。一般地,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关税保护有不同的效果。这个问题的要点是:政策影响经常账户方式需要进行一般均衡、宏观分析。 3、 (1)、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相应地,当美国人通过他的瑞士银行账户用支票支付时,因为他对瑞士请求权减少,故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这是美国用一个外国资产交易另外一种外国资产的案例。 (2)、同样,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当德国销售商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并且银行将这笔资金贷给德国进口商(此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贷 方)或贷给个人或公司购买美国资产(此时,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最后,银行采取的各项行为将导致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表的贷方。 (3)、法国政府通过销售其持有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干预外汇市场,代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项目。购买美元的法国公民如果使用它们购买美国商品,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如果用来购买美国资产,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金融项目的贷方。 (4)假定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使用支票账户在法国进行支付。当此公司支付餐费给 法国餐馆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借方。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必须销售资产(消耗 其在法国的支票账户)来支付,从而减少了公司在法国拥有的资产,这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5)、没有市场交易发生。 (6)离岸交易不影响美国国际收支账户。 4、购买answering machine记入New York收支账户的经常项目借方,记入New Jersey 收支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当New Jersey的公司将货款存入New York银行时,记入New York的金融项目的贷方和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如果交易用现金进 行支付,则记入New Jersey金融项目的借方和New York金融项目的贷方。New Jersey 获得美元现钞(从New York进口资产),而New York则减少了美元(出口美元资产)。最后的调整类似于金本位制下发生的情况。5、

国际经济学 作图题 作图解释整理

国际经济学(作图)整理,最全集合 1.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图形如下: 2.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故: 生产者剩余增加,+(a+b+c) 消费者剩余减少,-(a+b) 政府补贴额为,-(b+c+d+e+f+g) 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3.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 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 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 在没有资本流动时, 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 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 当发生资本流动时, 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1.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降低社会总福利; 出口补贴有利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降低了社会总福利。 2.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3.出口贫困化根源在于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4.产品的水平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5.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又称为铸币平价。 6.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编制方法是采用单式记账法。 7.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注意瓦解时间)所实行的金汇兑 本位制,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没有挂钩。 8.牙买加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 9.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部分。 10.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 短期:贸易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金融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 1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基石)、市场开发原则、公平贸易原则、 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1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商品。 13.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 间。 14.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15.绝对技术差异理论和相对技术差异理论均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 16.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钉住汇率制。 17.非关税壁垒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理、出口补贴、倾销、反倾销、 自愿出口限制、政府采购政策、进出口的国家垄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18.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越好。 19.倾销行为有两种: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 20.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干预发展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 21.中国采取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是经常项目差额,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 分。 23.国际贸易使商品价格均等化(主导力量),生产要素均等化和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 24.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 经济一体化。 25.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对各成员国产生的静态影响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26.自由贸易会使参加国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27.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本国国币不能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 28.套汇、套利、套期保值均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错)套期保值不是。 29.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保护程度相对较高。 30.若将国际投资看成一种交换,则是用现在的商品去交换未来的商品。 31.国际收支表组成: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国际寸头。 32.一个大国对进口征收关税,会导致世界价格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条件。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部分 一、名词 1、国际经济学 2、绝对利益 3、比较利益 4、马歇尔-勒纳条件 5、贸易乘数 6、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 8、流动借贷 9、固定借贷10、国际收支11、边际进口 倾向12、外汇倾销13、幼稚产业14、外汇汇率15、开放经济16、封闭经济17、关税壁垒18、非关税壁垒19、NAFTA 20、SDR S 21、官方储备22、浮动汇率23、联系汇率24、国际分工25、升水与贴水26、现值债务率27、偿债率28、广义国际收支29、贸易条件30、国际投资头寸 二、简答题 1、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 2、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3、试分析本币对外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机制。 4、试推导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的远期汇率公式。 5、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 模型条件下)。 6、简述“荷兰病”的主要内容及引起的原因。 7、试推导远期升水(贴水)公式/ 8、试画出技术差距论的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 9、试分析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产生及影响其产生的因素。 10、设某市场上及其汇率为1美元等于2比索,该市场美元一年期利率为15%,比 索为10%,试求一年期远期汇率为多少? 11、试用图形说明小国关税的情形。 12、试说明国际上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 13、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 14、试用图形解释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

15、试说明绝对利益说的主要缺陷。 三、论述题 1、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2、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3、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4、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5、试述弹性法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6、试述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7、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8、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9、试述汇兑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 10、试画出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均衡条件的图形并予以分析。 11、试述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及调整。 12、试述国际经济非均衡的传导机制及其政策意义。 13、试述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内容。 14、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 15、WTO的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财政学部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一、名词 1、公共物品 2、社会公共需要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和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含答案word版本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单选选择题(请从A、B、C、D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1.不属于国际贸易当代理论的是__C______ 。 A.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B.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C.技术差距论 D.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某国产商品价格为1000元,其中500元为进口原料(不征收关税),500元为新增价值,如果对同类进口货物征收20%的从价税,但对原料尽快免税,该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为D________ 。 A.20% B.25% C.30% D.40% 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包含_A_______项目。 ①货物②服务③收入④资本转移⑤投资⑥国际赠款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2.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3.边际进口倾向 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4.幼稚产业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5.提供曲线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7.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及

国际经济学总结

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赫克歇尔和俄林 关税:从政府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税收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负。 关税的效应:小国情形: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变化+消费者福利变化+政府财政收入变化=a-(a+b+c+d)+c=-(b+d) 大国情形: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变化+消费者福利变化+政府财政收入变化+贸易条件效应=a-(a+b+c+d)+c+e=e-(b+d) 倾销: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只商品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的贸易政策措施。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贸易创造和转移 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一)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2.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3.贸易扩大效应:缔结关税同盟后,无论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进口国(上面例子中的A国)X商品的价格都比原来下降了。如果A国X商品的需求价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 一、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以及评价 答:1、绝对优势理论的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的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也得以提高。 2、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①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增加世界产出的规律; ②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缺陷与不足:①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绝对优势学说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该理论未能给出商品在国际间进行等价交换的理论说明。 3、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核心原则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①比较优势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③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④按照该学说差异决定贸易的核心,当今的贸易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⑤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 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 第三章 一、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 3.产品价格弹性小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国际经济学总结

国际经济学总结 绪论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制定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国际传递机制;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在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 (2)国际经济关系比国内经济关系更复杂。不同国家之间政策目标不一致,国际间经济政策会相互影响。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品的跨国流动;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 (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 (2)了解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2)规范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探讨贸易政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2015.10简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2011.10单。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2010.4名。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201 5.10单。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2016.4单。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2010.4单2015.10单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2014.10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2015.10多。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2015.10单。亚当·斯密2016.4单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010.4单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2.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绝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技术优势:指各国在特定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由于两国的技术优势部门直观上表现为技术水平绝对高于另外一国,因此称其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亚当·斯密2014.10单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了绝对技术差异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际经济学 整理

国际经济学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7)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1)国际关系发生的原因:国家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2)国际经济学考察的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内容及对双方造成的影响3)国际经济学要说明的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7) 1)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2)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3)国际收支研究 4)外汇理论研究 5)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 6)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研究 7)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 3.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p13)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4.绝对利益说图解(P15)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绝对优势,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产品X,B 国则为Y。在封闭状态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XoYo,B国为 Xo’Yo’,经过专业化分工,A国只生产X产品 B国只生产Y产品,两国是生产点分别为Xo、Yo’,A国出口X产品向B国交换Y产品,B国则相反,消费点为C、C’,两国均受益,世界的福利也因此得到提高。5.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p21)

(一)假设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即A+B=W) A.B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劳动价值论成立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受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支出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二)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国际经济学的总结

国际经济学的总结 学科专业:金融学 学生姓名:项云 学生学号: 1210224004 提交时间: 2013年12月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学期以来我个人对李学林老师教导下的对于国际经济学认知,其中包含了对国际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和进出口贸易的认知。以及一些个人小小的感悟和学习体会。 关键字:国际经济学认知基本理论学习体会 一.国际经济学的介绍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二.知识整理

1.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3.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互需求理论,用以说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边际转换率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两种产品相互替代的机会成本就等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边际转换率(MRT)公式:MRT =ΔY/ΔX = PX/PY 4.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修改)

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In a two-nation, two-product world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specializ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when one nation has an absolute cost advantage in one good and the other nation has an absolute cost advantage in the other good.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more efficient nation should specialize in and export the goods in which it is re-latively more efficient. The less efficient nation should specialize in and export the goods in which it is relatively less in-efficient. Opportunity cost:opportunity cost is the amount of a good–machine-that must be given up to release enough resources to produce another good-cloth. terms of trade:it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s a nation gets for its exports and the prices it pays for its imports. terms of trade= (exports prices index)/(imports prices index) ×100% The 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 suggests that the actual international exchange ratio at which trade takes place depends on each trading partner’s interact ing demands. The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indicates that the final international exchange ratio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each country’s demand for the other country’s product.If two countries are of unequal (population and income), it is possib le that the larger country’s demand would be greater than the smaller country’s demand. As a result, the smaller country gains from than the larger country.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The H-O theory states that a county’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determined by its initial resource entertainment.;A country will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goods whose intensively uses its relatively abundant factor of production. A country will have a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in goods whose intensively uses its relatively scarce factor of production. factor-endowment :shows amount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a country relative to the other country, such as labor, land, natural resources. It can be denoted by capital-to-labor ratio or K/L. If a country has a larger capital-to-labor ratio than another country , the country is a relatively 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Another country is a relatively labor- abundant country.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states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would equalize factor prices between countries . As such, in the long run,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H-O theory, a country will use abundant factors to produce comparative goods. Thus, the price of abundant factor will increase; the price of scarce factor will decrease. If this process occurs in both countries.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It states that free international trade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within a country .The abundant factor tend to receive a large share of national income. The reverse is true for the scarce factor. Keep in mind that alth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improves a country’s total welfare, but the benefits are not distributed evenly. The factors are mobile between industries. The Specific-Factors Model:With the specific-factors model, as the demand for labor in the machine industry increase, the wage rate rises and works moves from the cloth industry to the machine industry. The owners of the specific capital used to produce machines benefit machine industry expanding. The owners of the specific capital used to produce cloth lose as cloth industry contracts. Workers are better off or worse off. Leontief paradox:Leontief found that U.S. exports were less capital-intensive than U.S. imports. even though the U.S. is the most capital-abundant country in the world. Explanation:Natural resources (oil, diamonds, copper);Trade policies ( trade protectism );Human capital (knowledge and skill) Interindustry trade:means countries trade different goods with one another. Intraindustry trade:means countries trade the same goods with one anoth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