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人对环境的影响》教案2 (1)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1:动植物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小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

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活动2:改变一个小环境。

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

要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纪实性的记录,如照相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如果没有这些设备,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

6.实验告一段落后,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如果能对照片或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效果将会更好。人与环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I:叫•以这样写:

7.本活动还可以从讨论人的哪些日常行为会影响环境人手。当学生充分列举人类的日常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后,自然提出“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让人相信呢?”“做实验!”多数学校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8.在哪儿进行实验?怎样实验?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9.当学生的设计遇到困难时,可允许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的启发下完成自己的实验设计。

10.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尽可能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模拟实验方法。如:仅遮盖物就有大小的变化、材料的变化、遮盖时间的变化……

11.除阳光外,还可以实验哪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呢?

12.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本活动中小鼠标的第三次发言,适用于各种类似实验。值得说明的是,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恢复在实验中受到影响的环境。活动最后,要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的感受推及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来,思考真正受到影响甚至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是否还能被恢复,进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五年级科学上册 人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冀教版

人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尽可能多地想出人类的生活与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关系。 2.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1:我需要它们 1.本活动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的游戏,可说可写,重在让每个人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只能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暂时不要评价别人的想法。 2.教材中列举的5个项目可以增减,也可以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重新进行分类,只要能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即可。 3.为了保障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允许学生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4.进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让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此时,可鼓励学生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6.活动最后,可让学生谈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希望学生能表达出类似“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想法。 活动2:家庭调查 活动目标 1.能自己设计表格,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 2.能通过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能概括地描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5.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有所发现。 6.能举出在人类生活中利用仿生产品的实例。 教学过程: 1.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收集上来的资料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 2.小鼠标的建议不能忽视,这既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家长意见。 3.本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请学生就本活动提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预想可能会遇到的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11 人对环境的影响冀教版复习巩固四十三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11 人对环境的影响冀教版复习巩固四十三 第1题【单选题】 人类对环境的索取( )。 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中,不属于破坏环境的是( )。 A、种植花木 B、乱砍花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 )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A、1982 B、1985 C、2001 D、2005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环境只能影响人类,人类无法影响环境。(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人类为了发展虽然破坏了环境,但是也有恢复环境的能力。(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每年______月______日为世界环境日。【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______。【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环境的变化会______人类的生存。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人类的生存______于环境。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破坏草原的行为有______、______等。 A过度放牧 B毁林开荒 【答案】: 【解析】: 第12题【解答题】 想一想,如何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答案】: 【解析】: 第13题【解答题】 简单说一说,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人对环境的影响》教案2 (1)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1:动植物的诉说 活动目标 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3.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向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4.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活动过程: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为便于小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卡片的内容可根据教材中的

图片,创设一些特定情境。 活动2:改变一个小环境。 森林中的公民们: 我们美好的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建起很多房子……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找他们评理去!待各组明确任务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诉说的内容和扮演方式,在小组内预演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活动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扮演者。 改变一个小环境。 活动目标 1.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2.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活动过程: 1.学生在上一活动中用改换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动是怎样影响环境的,涉及的问题总体上比较大。本活动的模拟实验将使学生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产生最直接的体验。 2.为了尽可能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应以班为单位进行。实际活动时,可采用让全班学生都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后,选派代表完成具体操作的方法。 3.由于实验延续时间比较长,实验的场地尽可能选择学校附近生活着较多动植物的自然地块,这样既便于学生的日常观察,又利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的明显变化。城市学校做此实验必须征得场地所属单位的同意。 4.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遮盖物可代表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泡沫块等各种废弃物,用遮盖物改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推测被盖住部分可能出现的变化。 5.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是本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教师

《初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初中地理教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作为我们居住的星球,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这些资源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本教案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自然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对工业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在农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气候因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气候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类型和适宜水平。例如,热带气候适宜种植热带水果,而寒带气候适宜种植小麦和马铃薯等冷作物。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其次,地形地貌对农业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平原地区土地广阔,适合发展大规模种植业;山地地区土地崎岖,适合发展果树种植和畜牧业。同时,地形地貌也影响到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山地地区水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稻种植,而平原地区则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地形地貌对水土保持和防止水资源浪费也有重要作用。 最后,土壤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不同作物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自然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土壤的类型和质量。有些地区的土壤酸性较高,适合种植酸性作物,而有些土壤营养成分较少,需要经过施肥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二、自然环境对工业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不仅对农业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对工业活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能源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分布在某些地区,而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和太阳能则在其他地区更加丰富。工业活动需要根据自然环境的资源分布进行合理布局,以实现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其次,交通和通信条件对工业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如河流、沿海和平原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工业品的运输和流通。同时,自然景观的差异也会影响到通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崎岖地形可能对通信信号传输造成干扰,而平原地区则相对便利。 最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污染问题也关系到工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工业发展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采取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需 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农业和工业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讨论,他们能够深入思考环境问题,并积极采取行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共同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概念:生物、环境、生态系统。 2.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生命现象。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 4.能够正确解释生物与环境的本质联系。 二、教学内容 1. 生物的构造 1.生物的基本构造。 2.生物五大类组织器官。 2. 生物的功能 1.生物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2.生物的饮食和生长发育。 3.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种类。 3.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 4.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生物与环境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生物与环境的本质联系。

三、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实验法。 3.组织观察法。 4.讨论与解决问题法。 四、教学过程 1. 编写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教材。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的参考资料。 2. 阅读课文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应的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生物是什么?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生物的构造有哪些?生物五大类组织器官是什么? 3.生物具有哪些功能?生物的饮食和生长发育有什么关系? 4.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是什么? 5.生态系统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3. 实验操作 在教室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1.观察草坪上的生物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2.观察草坪的日照时间、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 3.观察某一种植物植株的构造,比较其与其他植物的异同。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相互依存?

2.为什么生态系统中少了一个种群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很大? 3.为什么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情况对其他生物有重要影响? 4.生物与环境有什么本质联系?解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 答疑解惑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1)

第3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1)意义:解决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大型工程⎩⎪⎨⎪ ⎧ 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大利亚的东水西调 (3)影响 ①对调入区: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小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②对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结构 (1)劳动力及形态变化 (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2.产业转移 (1)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2)过程

(3)影响 比较项目产业移出地产业移入地 对自然地理 环境影响 环境改善,资源消耗减少产生环境污染,资源大量消耗 对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使生产要素集中 到新的主导产业 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促进 就业和地区经济发展 考点一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完成(1)~(2)题。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③污染严重,水质差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③④ (2)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科学》每课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教课版五上科学每课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1、绿豆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用(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 (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4、绿豆种子发芽实验中,放3粒种子是因为:(防止实验的偶然性)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1、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因为绿豆芽的根有(向水性);绿豆芽的叶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因为绿豆芽的叶具有(向光性)。 2、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是先长出(根),再长出(叶)的。 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空气吗”研究计划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 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的条件:(空气) 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空气,叫实验组;) (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空气,叫对照组;) (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4、“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阳光吗”研究计划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有阳光) 相同的条件:(空气、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阳光) 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阳光,叫实验组;) (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阳光,叫对照组;) (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们的推测:(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改变的条件:(阳光) 不变的条件:(水分、土壤、相同的绿豆芽)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五课刺激与反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 2.能说出人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方式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 3.能说出保护眼晴和鼻子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人体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取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做出反应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结论。 5.能用调查报告、幻灯片等方式表述保护感官的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对人体的刺激与反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实验现象为依据记录数据。 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护目镜、安全帽等科技产品会对人体感官起到保护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行人过马路时,有汽车、电动车经过时鸣笛的图片或者视频。 2.引导:当我们过马路听到车辆鸣笛声时,会怎么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呢? 3.提问:感官感知环境的刺激需要哪些条件?受到刺激后,又会做出什么反应?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研究人体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需要的条件。 (1)掌握方法。

讲解:三个人为一组,一人为测试者,两人为被测试者。活动前被测试者都戴上眼罩,其中一人还要戴上耳套。活动开始,测试者从距桌面20厘米高处分别扔下一张纸巾、一把钥匙。要求被测试者听到声音后举手示意。注意事项:三人可轮流测试;活动要安静、有序。 (2)学生活动。 学生按要求分组测试,教师巡视指导。 (3)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讨论:被测试者能听到两种物体落下的声音吗?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耳朵要听到声音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当声音刺激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研究刺激条件或感官发生变化后人体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1)掌握方法。 实验方法(一) A.一人为被测试者,背对桌子,坐在相距两米远的椅子上。 B.另一人为测试者,分别从距离地面5厘米、10厘米、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的地方扔下大头针。 C.被测试者听见声音后,举手示意。 D.被测试者用棉花堵住一只耳朵,重复上面的实验。 实验方法(二) 先喝一口橙汁,然后再捏住鼻子喝一口,体会橙汁的味道是否一样。 (2)实验记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3)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讨论: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相同的环境刺激,人体利用不同的感官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小结:不同的环境刺激(如声音大小、光线强弱、气味不同),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相同的环境刺激,人体利用不同感官产生的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上 8环境与健康(教案)

8.环境与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常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2.能举例说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 3.能举例说出应对环境污染,保护身体器官的方法。 4.能说出生活中的危险源,能识别常见危险标识。 科学探究 1.能从“伦敦烟雾事件”中提出关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问题。 2.能通过上网、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对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危险源进行分类。 4.能用概念图、宣传画等方式呈现本组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做到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大胆质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 4.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他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5.能劝阻其他人远离各种危险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说出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 2.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常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能举例说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 教学难点 能大胆质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胶枪、课件等。 学生准备 塑料瓶、剪刀、橡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应用与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雾霾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在1952年的英国就发生过一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播放伦敦烟雾事件视频)看到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2.提问:这些环境污染现象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生活中有哪此环境污染现象。

最新(2021)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学设计

最新(2021)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学设 计 第1课《我们的身体》 一、教材分析 第1课“我们的身体”,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研讨交流,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2)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3)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4)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2.科学探究: (1)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已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2)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对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3.科学态度: (1)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与人沟通,并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最终达成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白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 2.难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涉及一些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等,在教室内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探索。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体验活动、推理、建模等方式学习。此外,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健康生活的视角组织教学活动,重在理解它们与健康的关系,学会保护身体器官,维护身体健康。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体质健康测查数据、五年级国家体质健康评分标准、有关健康生活的资料卡。 教师准备:不良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的视频或图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202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共7课)(2021)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1.我们的身体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1课,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监测的主要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查阅资料、研讨交流,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现代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养成健康生活惯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探寻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探索,包括2个活动。活动一是检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活动二是探寻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第三部分——研讨,引领学生建立全面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惯和行为方式。第四部分——拓展,不良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乃至人类的生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做个保护环境、维护身体健康的宣传海报,在研究知

识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健康除了肌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学生分析】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比较关注,并且之前已经学过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具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健康包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2.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良好的生活惯有益于健康。 3.噪音、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2.能运用分析、比力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科学态度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教材简析】 前一课,强调地球家园提供给我们珍贵的生存环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分析,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知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环节提出两个问题:“除了自然灾害外,我们的地球家园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又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聚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1,列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说出哪些与人类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活动2,分小组整理并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教科书以气泡图的形式列举了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种环境问题,利于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活动3,收集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情况。研讨部分共提出四个问题:地球都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你能列举出哪些事实?这些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哪些危害?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四个问题是对探索部分的总结和梳理。拓展部分,布置学生了解所在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开展调查,关心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对于常见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现象有直观的感受,但对全球变暖等复杂环境问题了解得不多。小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并不陌生,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的环境保护知识,可能还经历过一些环保宣传活动或有关环保的实践活动,但不能正确解释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 2.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下册3.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前一课,强调地球家园提供给我们珍贵的生存环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分析,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知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环节提出两个问题:“除了自然灾害外,我们的地球家园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又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聚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1,列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说出哪些与人类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活动2,分小组整理并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教科书以气泡图的形式列举了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种环境问题,利于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活动3,收集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情况。研讨部分共提出四个问题:地球都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你能列举出哪些事实?这些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哪些危害?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四个问题是对探索部分的总结和梳理。拓展部分,布置学生了解所在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开展调查,关心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对于常见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现象有直观的感受,但对全球变暖等复杂环境问题了解得不多。小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话题并不陌生,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的环境保护知识,可能还经历过一些环保宣传活动或有关环保的实践活动,但不能正确解释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 2.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1.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2.谈话: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二、探索 (一)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1.谈话: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地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插播视频) 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 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 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谈话: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插播视频) 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我国的地形图,你对陆地的地形地貌有了哪些认识? 预设: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 3.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有5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三)推测地形成因 1.谈话:我们再次缩小观察范围,从全国的地形地貌聚焦到五个具体的地方——香港地质公园、长白山天池、敦煌、黄土高原、黄河入海口,观察这五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并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2.集体交流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 (2)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通过调查沂源环境资料,针对环境污染展开讨论、分析,了解当地的环境。 3. 培养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3.培养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人和生物圈的复杂关系,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 2.难点: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三、课前准备 1.查找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采取措施的资料。准备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2.我让学生课外分组查找资料:⑴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⑵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⑶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⑷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⑸调查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①上集镇生态环境的现状如何?②目前上集存在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③上集人民目前对环境保护的意

识如何?④存在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组织学生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收集资料 2.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新闻导入新课: 通过环江县洛阳镇宏祥木业加工厂发生 的泥石流事件 引发学生思考,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归根究 底是什么原造成的?谁又将为这一切灾难埋 单? 引入该节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

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答案详解)

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 2.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大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选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状态,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量并不低。 2.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现象集中出现在发达国家 D.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解析:选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应与资源及环境相协调。 3.下列因素中能够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是() ①计划生育政策②迁入率和迁出率③战争④粮食 ⑤年龄结构⑥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⑦性别比例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⑦ C.②③⑦D.①②④⑤⑦ 解析:选B。①③是社会因素;②⑤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④是(粮食)资源;只有⑥对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般无影响,有影响的是①②③④⑤⑦,故选B。 4.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下图中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A.新疆B.西藏 C.山西D.河北 解析:选B。生态赤字是指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坐标图可判断出西藏为生态盈余,其余三省为生态赤字。 5.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 解析:选C。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A错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用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由此推测,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应大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D错误。 6.近年来我国尤其是北方居民深受雾霾天气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D.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 解析:选A。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A错误;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编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中国的小学学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

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2022冀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剧烈变化》教案(含目录)

2022冀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剧 烈变化》教案 第9课地表探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 2.能说出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与地表变化有关的探究性问题。 2.能从力与物体形变的角度对高山的形成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3.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模拟实验,获取科学事实。 4.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5.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探究结果,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不同地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接受别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科学探索地表变化规律的动力。 教学重点 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 能说出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难点 能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与地表变化有关的探究性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色橡皮泥、橡皮泥切割刀、托盘、相关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 2.讲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最高大的山脉之一,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3.提问:为什么这座高山上会有海洋生物化石呢? (二)联系实际,作出假设 1.思考: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据此我们就可以推想到,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那么在什么作用下海洋会变成高山呢? 2.假设:我认为,海洋之所以变成高山,可能是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掌握方法。 地表探秘 (1)出示:实验方法课件。 (2)讲解: A.将四块条状橡皮泥叠加放到托盘中。 B.用手捏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 C.再取一条橡皮泥,用橡皮泥切割刀切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层。 D.将实验现象和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理解记忆实验方法。 (3)提示: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使用橡皮泥切割刀要注意安全。 2.实验观察。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汇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讨论:多色橡皮泥模拟的是什么?来自手的挤压力模拟的是什么? 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示意图推测海洋是怎样变成高山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

2021新冀教版冀人版。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全册笔记 知识点总结 实验记录

2021新冀教版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 上册全册笔记知识点总结实验记录 1.空气的成分 在实验中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罩起来的蜡烛会熄灭。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我们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底部。然后用一只集气瓶罩在蜡烛上方。观察到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的水面升高,高出水槽的水面。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会消耗一部分空气。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的空气并没有用完。为什么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会上升?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气体的成分还和原来一样吗?答案是:蜡烛燃烧消耗掉了一部分空气,还剩下一些气体,这部分气体与原来的空气不一样。我们可以用集气瓶收集蜡烛燃烧后剩余气体,把点燃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燃着的木条熄灭了,说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综合以上现象,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成分不唯一,有能支持燃烧的成分,也有不支持燃烧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 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

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他气体。氧气的用途有:潜水员需要携带供氧装置、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液态氧用作火箭的助燃剂、炼钢需要氧气。氮气的用途有:用于医疗手术、生产氮肥、用作灯泡填充气、储存食物。但是,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会使人缺氧窒息。因此,使用氮气要注意安全。 2.燃烧的秘密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观察物体的燃烧实验可以发现,不同物体燃烧时会发光、放热,能闻到特殊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物体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在观察物体燃烧时,要注意安全,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意燃烧。实验名称为“蜡烛 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实验方法是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篮子 的蜡烛上方,杯壁有水雾生成。然后将一段蜡烛用铁丝系上,点燃后放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两分钟后取出,摇晃烧杯,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得出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人类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燃烧也有可能引起火灾,火灾会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