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Milton Friedman

这篇文章来自于Milton Friedman在其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1971年美国正式取消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信用彻底取代黄金,其发行也不再受黄金储

量所控制,各国为了刺激经济,货币竞相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Milton Friedman米尔顿·费雷德曼提出其著名的理论,货币中性假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通

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两者关系中的各个传导渠道。在那个年代,货币政策何去何从是全世界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费雷德曼的生平简介米尔顿·费雷德曼是上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1912年出

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父母是乌克兰移民,家境贫寒但尚能果腹,16岁以优异的成绩

被罗格斯大学录取,并获得入学奖学金,20岁大学毕业,毕业之后本计划去做精算师或

者数学家,不知受什么启发,决定成为一个经济学家,随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深造,花了一年的时间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这里遇到了未来的妻子Rose Director。这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在1933年毕业之后失业,毕竟一毕业就赶上了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费失业的时候专注于反思大萧条发生的原因,思考自己这么优秀到底为何失业,随后与其同事写出了美国货币政策史,指出大萧条是由于美联储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所致,出书不久后,于1935年在美国资源规划委员会找到了一份工作,研究美国消费者预算。在这里工作期间,费发表消费函数理论,工作2年后,1937年跳槽到了美国经济研究局,继

续研究社会消费,1941-1943年成为美国财政部高级顾问,研究税收政策,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0年。其凭借在消费以及货币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于1976年退休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创建的货币学派理论指出,相对于预期之外以及快速的货币扩张,稳定的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来说更有效,深刻影响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某些阶段人们认为货币政策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欣欣向荣的幻觉,让企业家有扩大投资再生产的勇气。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大草原走出去,靠的也是这样那样的一些幻觉,这当然有好的一面,只是能不能有效激励是学术上争论的焦点。

此外,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在于预判美股走势。通过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文件及其新闻

发布会,我们可以明显发现现任美国央行行长鲍威尔主张货币中性学派,如果美联储坚定了2%的长期通胀率不动摇,那么只要计算一下美股与美国GDP增长之间的差值,就可以

判断美股下一步的走势是向上还是向下。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我会考虑做一篇相关预测。

人们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负相关

菲利普斯根据数据统计发现工资上涨就业率高,工资下跌就业率低,而工资又跟通货膨胀挂钩,最终菲利普斯得出结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负相关。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与工资之间存在关系,而工资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关系,所以最终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相关性。

尽管这个统计很粗糙,但却被广泛接受,给当时的政策执行者带来了困扰,仿佛要想保证就业率就必须提高通货膨胀率。这一时期,经验主义占了上风。

第二个阶段,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在第一阶段中,菲利普斯用粗糙的统计,得出结论通胀与失业相关,但其他统计学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用不同的数据统计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有时两者正相关有时两者负相关。

根据自然利率假说,工资和通货膨胀之间不一定存在稳定的关系。在通货膨胀发生并且人们没有意识到通胀发生时,企业误以为自己业绩变好,从而给员工支付高薪水,工资上涨,这个时候也许通胀和失业率存在负相关。

但当通货膨胀被大家广泛预期,真实工资(也就是名义工资减去通货膨胀)其实并未上涨,所以工资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

那既然工资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不一定是正还是负,自然菲利普斯的结论就不成立了。

第三个阶段,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相关

主要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使价格无法高效协调经济活动。一个企业如果无法预期自己的商品值多少钱,可能会减少生产,避免损失。

•如果你有1g黄金,今天值1块钱,明天值5块钱,那你也会想是不是后天卖掉比较划算。当企业缩小生产规模,失业率自然就会上升。

在稳定的通胀水平下,哪怕是10%的通胀,也会使价格正常协调经济活动,怕的是今天通胀2%,明天通胀5%,后天通胀10%,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是相当不利的,这种不稳定的通货膨胀将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实证数据

从下图来看,实线是通胀率,虚线是失业率,绝大多数的国家实线和虚线走势方向相近,意味着,多数国家通胀上升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其他思考

1、理性预期

所有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来说并没有作用,在理性预期下,企业家不会幻想自己未来能把盈利做的更大,这是Frideman主要的学术观点。

总的来说,通过货币政策让企业家产生更多的幻觉,认为自己能赚到更多的钱并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毕竟企业家也并不笨。

2、关于经济学是否是科学

诺贝尔奖成立于1895年,但73年后才出现经济学诺贝尔奖。经济学是否像物理、化学这类自然科学一样客观,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定论。科学是基于假设、实验、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不随人的意志所转移,但是经济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哲学范畴,是一门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学问,直到数学真正用于经济学理论的论证,经济学才彻底抛弃了经验主义,认清现实。

以下是原文的详细内容

part I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经济学是哲学范畴,而非科学,因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但作者认为自然科学与经济学具有一样的特征,譬如所有的假设无法被完全证实,只是不能被拒绝,任何理论都只是暂时正确,直到下一个更加精炼并可以适用更多场景的理论出现。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的实验都无法完全控制变量,无法排除观测者所带来的偏差,自证预言以及自我否定这些局限性,在两种实验中都难以避免。

当然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也具有一些差异,比如经济学更多的是基于历史数据去验证,而自然科学可以随时复现理论,两者实验的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物理,生物,医学的实验方式上的差异性要比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更为显著。

除此之外,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一样,也会为不同的政策所服务,value—free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中一样难以实现。

part II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相关性研究的背景

许多国家在当时(1976年)经历了相当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高失业,资源错配。为了了解具体情况,作者试图研究二战后,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解释经济学不应该过分依赖经验,而应该基于合理的数据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在当时关系到货币,财政以及其他因素对于总名义需求的影响,货币,财政等因素影响名义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率和价格水平,但是货币,财政对于名义总需求的影响程度由就业率和价格水平决定,这一观点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被接受,主要是从经验主义出发,短期内价格水平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货币和财政对于名义总需求的影响总是正向的,这几方面相互之间的影响研究过于庞大,因此作者在本文中仅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展开。

part III 第一阶段,一条向下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二战后,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实现完全的就业,对于如何促进就业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A·W·Phillips提出假说,工资的变化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工资下降,而工资的变化短期内与价格水平的变动息息相关,最终得出结论失业率与价格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给了各国政府提供了一个政策思路,只要提高通货膨胀水平就可以降低失业率。

可惜的是实证分析并不支持菲利普斯曲线,二战后,在通胀率稳定的情况下,各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完全的就业,此时失业率并不保持稳定,同时一些国家还发生了滞涨现象,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同步上涨。

在我们研究中发现,对失业率产生影响的并不是名义工资(不管是以美元,英镑或是瑞郎计价的工资),而是真实工资(在物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的工资),在真实工资比较高的时候,名义工资也可能很低,反义亦然。

所以不应该假设存在一个稳定的向下的菲利普斯曲线(横坐标是失业率,纵坐标是通胀率),也许有时会有两者之间会有这样的关系,但那主要是因为超预期的名义总需求上涨,导致雇主认为实际总需求也在上涨,从而增加对雇员的需求,实际工资随之上涨,失业率降低。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关键在于“超预期”,让企业家以为实际需求在好转。

part IV 第二阶段,失业率与通胀率无关

在1968年,作者研究了超预期变化分别在长期和短期内对名义总需求的影响。作者分别站在生产者(producer)和工人(worker)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站在生产者的角度,社会对他生产的产品出现了超预期的需求,生产者并不知道这个超预期的需求是仅对他还是对全社会,因此他会考虑加大生产,并雇佣更多的工人,并提高工资,由于他生产的产品价格升高,因此他认为自己实际支付的工资比较低。

站在工人的角度,他们更在意的是工资的购买力,由于工人的信息获取更困难(至少在那个年代是更难的),因此工资的提升会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工资在上涨。

但这只是暂时的。当生产者和工人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后,工人的工资又会回到原先的水平,失业率也会回到原先的水平。也就是在长期来看,通胀和失业并没有任何关系。

这当然是非常简单的推导,它忽略了超预期形成的过程,但它确实可以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在信息充分的时候并没有关系,市场存在一个稳定的自然失业率,这个失业率并不一定是常数,但是它与货币因素并没有关系。它的影响因素包括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abor market, the extent of competition or monopoly, the barriers or encouragements to working in various occupations, and so on.

譬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自然失业率上涨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妇女和临时工进入劳工市场,这两类劳动力在当时并不稳定,二是由于失业保险的存在,失业人员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可以寻找工作,从而增加了失业率。或者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会影响到失业率,但这并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part V 第三阶段,一个向上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20世纪70年代观察到向上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正向关系。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之所以能走到第二阶段主要归功于George Stigler对于完善信息获取成本的研究,以及Gary Becker对人力资本在劳动合同中形成的作用方面开展的研究,最终走到第三阶段主要受到Stigler and Becker as well as by Kenneth Arrow, Duncan Black, An- thony Downs, James Buchanan, Gordon Tullock在political behavior方面的研究进展。

We used to think that you could just spend your way out of a recession and increase employment by cutting taxes and boosting Gov- ernment spending. I tell you, in all candour, that that option no longer exists, and that insofar as it ever did exist, it only worked by injecting a bigger dose of inflation into the economy followed by higher levels of unemployment as the next step. That is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20 years

1.一些实证数据,见前文

2.实证假说

在自然假说中,短期内失业率也许会与通货膨胀率存在负相关,但随着人们预期的调整,失业率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但作者试图想要说明除了这个传导机制外,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还有其他的原因。

作者认为一个稳定的通胀率,哪怕是10%的通胀率对于失业率影响较小。像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常年保持20%的通胀率,当地的企业和居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经济模式。

没有稳定预期的通胀率才会导致较高的失业率在二战前,美国的通胀率保持的很稳定,但在二战后,人们不确定经济模式是否可以回到战争前的状态,是维持稳定的通胀率,还是像拉丁美洲一样,长期保持高通胀,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更可能产生正相关。

首先,通货膨胀预期之外的提高,会给市场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企业会囤积更多的货物,意味着企业将雇佣更少的人,或签订更短的雇佣合同。其次,通货膨胀使得价格不再能够合理支配经济活动。Hayek 在1945年发表的A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a price system中指出,价格代表了信息,能够指导企业生产什么以及如何生产,当价格不再稳定,也就无法代表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于布兰查德附加预期模型与倒数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测量出90年以来我国自然失业率约为4.04%,所以中国的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附近波动,这个结果也能够支撑中国目前失业主要原因来自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标签:通货膨胀失业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一、理论与现实依据 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分析英国1861到1957 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关系,得出了一条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即有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进一步,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曲线就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就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就高。这一现象被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以不同国家数据得到了证明。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滞胀”现象,高膨胀率伴随着高失业率,这种特殊现象使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挑战。后来,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做了修正和补充,加入了适应性预期的因素,从而将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因此在短期中可以通过以提高其中一方为代价来得到控制另一方,所以,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宏观政策的短期有效);但是在长期中,工人会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迟早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一致。这时工人就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因此此时通货膨胀就不会减少失业。长期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即使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仍不能减少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在长期中失效。这时,政府不断用扩张性政策就引起恶劣“滞胀”现象。 二、经验分析—历年统计数据 本文选取1992年~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通过膨胀、失业率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以反映三者之间在中期的关系,虽然由于数据太少可能缺乏准确性,但还是可以反映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下分析方法。实际上,由于通货膨胀在年度内的各个时期变化是很大的,有时还会出现季节性变化。因此,理论上如果能够得到长期的季度数据来进行研究是最好的,鉴于各方面原因,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及统计局统计公报,其中,真实

宏观经济学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的描述 1.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有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失业率常常用来反映就业或者失业状况。 2.宏观经济学中失业往往分为三类: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者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3.自然失业率:由于摩擦性失业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它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 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 1.失业的影响:既有社会影响也有经济影响。 2.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它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降下来,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三、通货膨胀的描述 1.通胀的衡量: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究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①宏观经济学中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各种上平和劳务价格的总体平均数。 ②宏观经济学中经常涉及到得价格指数包括GDP平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③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④有了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就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 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11 -- -= t t t t p p p π 2.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速度进行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到100%之间。 超级的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加以区分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的上升速度超过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 系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这 两个指标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也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失业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有就业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 的比例。通货膨胀率则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速度。乍一看,这两个指标似乎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然而,经济学家们发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首先,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当经济景气度低迷,失业率上升时,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难以提高价格。相反,当经济复苏,失业率下降时,企业可以逐渐提高产品价格。这就导致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然而,这一关系在实践中并不总是如此简单。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当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结构性失业,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变化。结构性失业通常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中技能差异和产业结构转型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货膨胀率较低,也无法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例如,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央行可以加大利率上调力度,以抑制通胀预期。然而,如果央行过于强调通货紧缩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动减弱,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权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 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进一步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曲线反映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之间的关系。如果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低;如果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高。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一种理论框架,现实中两者常常并不能达到均衡。如果总需 求小于总供给,则生产会萎缩,而且会有一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即表现为失业。失业者 是指年龄在规定范围段,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却没有工作的人。失业率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失业程度的严重与否。 失业的不利影响:1高失业率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奥肯定律”论证了经济 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指出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3%时,失业率将上升1%。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率较高时,往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潜在水平的时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失业率的降低和就业率的提高也会带来一定 程度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既有“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也有“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2.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不利于改善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国 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资。一旦失业,他们将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导致失业者乃至 整个家庭逐渐陷入贫困。3.高失业率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4.失业 率过高会减少家庭文化投资,降低国民素质。由于收入下降,大多数失业家庭只能维持基 本生计,文化投资作为一项高层次的追求,必须减少甚至减少 放弃。在这些家庭中不仅娱乐服务性支出已成为奢侈消费,而且子女的教育投资也难 以保证。在失业率较高的社会中不仅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下降,而且国民的 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受到影响,国民素质因此下滑。5.失业率过高会降低民众的政治参与 热情与意识,导致居民对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高失业率将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产生 负面影响。失业率不达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的许多指标难以达标。 因此,失业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政府治理失业,将失业 率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建设惠及10亿人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 要求。

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话题之一。 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的现象,而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 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通常来说,这两者之 间的关系是呈现曲线的,即当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 在曲线方面,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 着一种反向关系。简单地说,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 之亦然。这是因为当劳动力市场紧张时,员工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 能够争取到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从而促进了通货膨胀。相反,当失业率很高时,劳动力市场变得松动,员工不太可能争取到更 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水平下降,失业率也会 随之下降。 但是,最近的经验表明,这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总是准确的。在某些情况下,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可能会增加。例如,在 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时,企业可能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工作岗位,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此外,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时,可能会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从而影响政府的财政状况。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显然,政策制定者应该尽力平衡这两个因素,以确保稳定的经济 增长。通过探索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关系的曲线,政策制定者可以了解

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变化的可能风险,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尽可能降低经济风险。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变的。虽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只有了解这种关系的曲线,才能够更好地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变化,确保有效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 性分析 导言 就业市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它们对于一个国 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就业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定义 失业率是指在劳动力人口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 比例。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所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程度。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反映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1.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负相关关系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 率往往下降,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压力,进而抑制了物价上涨。相反,当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减弱,工资水平上升,企业的成本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2.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正相关关系 尽管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能 呈现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处于高度繁荣时,失业率较低,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紧张,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提高工资水平,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这种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1. 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失业 率较高时,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同时,高失业率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治安问题。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2. 货币政策的调控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当失业 率较高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率。而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等方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3. 社会稳定与政府政策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社会稳定和政府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高失业 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矛盾。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就业政策、培训计划等措施来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率。而高通货膨胀率会导致物价上涨,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调控经济政策、稳定物价等措施来保持社会稳定。 结论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联性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可能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联性对经济增长、就业机会、货币政策以及社会稳定和政府政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和央行需要密切关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分析及对策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分析及对策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它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一、西方失业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有着直观表述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失业率便会下降;而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会上升。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罗,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他们把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修正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使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又一次修正,即短期内存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长期中这种关系并不存在。 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否会影响失业率呢?这种相关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又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中国的失业和通胀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现象为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总体平均数,也就是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国际上通常使用CPI(ConsumerPrice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2010年至今。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宏观上经济增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金融计量学论文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摘要:最早系统性研究通胀与失业率之间相关性的经济学家,可能是在英国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他在1958年发表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中,根据将近100年的数据,验证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两者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萨缪尔森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菲利普斯原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便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作为新古典综合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解释通货膨胀。提出了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两者呈现的反向对应变动关系,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当物价上涨时,失业率下降,而物价下降时,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1962年则提出,在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1986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了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ation Rate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Abstract: The first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rate of economists, may be on the British New Zealand economists phillips. In 1958 he published the "1861-1957 British unemployment and money w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change", according to nearly 100 years of data, verify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monetary wage rate between pres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In 1960, American economists Thoreau and samuelson with America's data to verify the phillips principle to samuelso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neoclassical synthesis then gave phillips curve reconstruction for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t it as the new classical comprehensive theory, a part of the explanation for inflation. Puts forward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price increase rate both present reverse corresponding fluctuation relationship, in an economic cycle when prices are rising, unemployment rate, and deflate, rising unemployment. American economists Mr Ken in 1962 is put forward,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 has reverse corresponding fluctuation relationship. In 1986,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monetarism, American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pointed out the phillips curve analysis of a serious defect, namely it ign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wage change an important factors: workers about inflation expectations. People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is high, the nominal wage increase faster. Thus, Milton friedma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hort-term phillips curve, i.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remains unchanged, said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urve, additional expected phillips curve. Key word: the inflation rate the unemployment rate Phillips Curve

宏观经济学讲义-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十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 参考教材:P606-610 第二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 ..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如下图所示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change of wages and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13-1948 based on data from A W Phillips (1958) “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61-1957”, Economica , Figure 9 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改造(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通货膨胀率 = 货币工资增长率 – 劳动生产增长率”这一关系,若劳动生产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就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若以f u 表示自然失业率,则可以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f u u --=επ,0>ε;即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f u u >),价格水平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f u u <),价格水平上升。如图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数据吻合很好,如图所示2: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经 济指标,对于理解经济运行情况和制定经济政策都至关重要。失 业率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但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占劳 动力市场总人口的比例,通货膨胀指的是特定时期内货币价值下 降的速度。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常常被认为是对立的,但它们之间 的关系并不简单。 首先,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随着失业率上升,压力会在工资水平方面产生,这意味 着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更加激烈,从而更容易使价格上涨。相反, 当失业率下降时,由于雇主们需要吸引更多的工人,因此会增加 工资支出,进而推高生产成本,难免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这表 明在理论上,控制失业率是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一个有效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常常受到各种 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存在绝对的负相关关系。例如,在一些情 况下,低失业率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原因在于当失业 率降低时,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会减少,从而导致工资的上涨和 生产成本的上升。这些上升的成本可能被传递到消费者,引发通 货膨胀。

此外,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通货膨胀本身可以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因为工人倾向于要求工资调整以抵消失去的购买力。国家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也会影响到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因此,虽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总体而言,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都是重要的经济指标,需要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通货膨胀则是衡量货币价值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指标。正确的政策应该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手段,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促进就业和控制物价水平。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它是 由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提出的,他发现失业率 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而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这一理论 对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 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以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解释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中两个关键的宏观经济问题。常规经济 学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较 低时,劳动力市场紧缩,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企业需要提高工资以 留住或吸引员工,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松弛,企业面临雇佣劳动力成本的压力,降低工资或缩减 用工规模,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是唯一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还可能 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供给冲击等。因此,菲利普斯 曲线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准确地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 方法。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 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供给和需求。供给 方面,失业率的变化主要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当劳动力

市场紧缩时,企业会提高工资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导致失业率下降。需求方面,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水平。当经济增 长迅速,需求上升,企业为了满足需求会提高产品价格,推动通货膨 胀率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 的不同。在发展中国家,菲利普斯曲线通常呈现为正相关,即失业率 的升高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在发达国家,菲利普斯曲线通常 呈现为负相关,失业率的降低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三、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 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权衡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的目标。当失业率较高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 增长,以降低失业率;而当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时,政府可以通过收 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菲利普斯曲线还提示我们,货币政策并非是解决所有经济问 题的唯一手段。在实际经济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往往同时存在,制 定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综合运用财政政策、 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菲利普斯曲线并非是一个静态的模型,它会 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经济变 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菲利普斯曲线的适用性可能受到挑战。因此, 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经济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应的经济政策。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这两个指标都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率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们的变化经常会影响经 济政策和个人生活。那么,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到底有什么 关系呢?本文将会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定义 在深入探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 了解它们的具体定义。 失业率指的是工作人口中没有工作的人数,与就业人口的比率。一般来说,失业率会随着经济活动的波动而变化。失业率高增长时,经济活动通常减缓。它也经常被用作一项经济活动中较可靠 的经济指标之一。 通货膨胀率指的是指物价水平的总体上升,通常是以消费者物 价指数(CPI)为代表。当通货膨胀率增加时,用相同的货币购买的

商品和服务数量会减少。这也被视为衡量一国经济管理效能的指标之一。 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家们经常探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负相关的。这意味着在经济收缩时,失业率会上升而通货膨胀率会下降。反之,当经济活动增强时,失业率将下降,而通货膨胀率将上升。具体来说,当经济活动加速,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力,导致失业率下降,但相应的对物价水平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反之,在经济不活跃的情况下,失业率增加,需要更少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这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总是存在这种反向关系。根据新闻报道,近年来的失业率低下,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其原因是失业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和非传统的就业形式,例如互联网零售、共享经济和自由职业者等。这些非传统的就业形式虽然有助于降低了失业率,但对物价水平的需求影响较小,所以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分析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分析 在经济学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反映了整个经济运 行的基本情况。失业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中未能找到工作的比例,通货膨胀率则是指同一时间内物价总水平以较快的速度上涨的比例。这两个指标虽然看似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由同一些经济因素影响的。央行货币政策和政府 的税收政策等措施都会影响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例如,在经济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鼓励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从而降低了失业率。但是,过多的货币流动性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样,在经济增长不足的时候,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刺激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其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是相互影响的。高失业率可能 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因为此时劳动者供给过多,工资增长较慢,将压制物价上涨。反之,如果劳动力市场饱和,劳动者供给减少,工资水平上涨,从而促进了物价上涨。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可能会发生负相关。 最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具体的经济环境。例如,在经 济增长快速的时期,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同时上升,因为需求过多导致了通货膨胀,但产出仍旧无法跟上,导致失业率上升。相反,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同时下降,因为投资和消费都减少了,导致了产出的下降,从而导致价格上涨程度有限。 总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指标,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很多, 但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因素都是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要想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必须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控制上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使两个指标可持续发展。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现代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虽然它们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实际货物和服务的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货币供应过多、需求过热、成本上升等。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通货膨胀削弱了货币的购买力,导致人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其次,通货膨胀增加了不确定性,使企业和个人难以做出长期计划。最后,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影响经济的有效运转。 二、失业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的数量。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指标,通常以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计算。 失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经济衰退、结构性变化、技术进步等。经济衰退通常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为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裁减成本,包括减少员工数量。

失业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负面影响。对个人而言,失业带来了经济 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对社会而言,失业可能导致贫困、社会不稳定以及社会福利负担增加。 三、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互关系 在经济学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衡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 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下降,反 之亦然。 这种关系的存在是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多个因素的复杂互动 造成的。一方面,通货膨胀会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机会,从而减 少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还会导致成本上升,使企业难以承担,进而裁减员工,增加失业率。 四、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方案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 性改革措施。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调节货币供应量: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从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2. 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来推动经 济增长。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关键词 摘要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短期权衡取舍不仅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也是经济学家不断研究的问题。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概念后我们学到菲利普斯曲线如何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在附加预期后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状况。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和实际的问题可以对比出中国和美国的失业与通胀关系情况的不同。 失业与通货膨胀及其关系的概念引入 受到密切关注的两个经济状况指标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当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这两个变量的数据时,决策者总是急切的想听到这条消息。一些评论学家把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加在一起得出了一个痛苦指数,用于衡量经济状况是否正常。 首先谈谈失业。失业率是那些想要工作但又没有工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是 对一个失去工作者的不完善的衡量指标。失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一长期失业问题与短期失业问题。根据经济学家研究有关失业时间长短的数据得出一个重要微 妙又似乎矛盾的结论: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失业的一个原因是工人寻找最适合于他们技能与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由于失业保险,政府政策旨在保护工人收入,摩擦性失业增加。第二个原因是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法通过把不熟练与无经验的工人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而增加了劳动供给量,并减少了劳动需求量。它所引起的过剩劳动供给代表失业。第三个原因是工会的市场势力。当工会推动有工会组织的行业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时,工会就创造出了过剩的劳动供给。效率工资理论提出了失业的第四个原因。根据这种理论,企业发现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是有利的。高工资可以改善工人的健康状况,降低工人的流动率,提高工人努力程度,以及提高工人素质。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 货币主义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 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新凯恩斯主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 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动通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一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 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 薪资螺旋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 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时前两种 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结构型通货膨胀。 三角模型中有两项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升高通货膨胀;以及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升高或降低对失业率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2.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与名义工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用经济增长率代替了前者的失业率,其实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同向的变动关系。 3. 弗里德曼的观点: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必须附加预期假设。如果加入预期假设,公众对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1. 引言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经济学中的一种曲线关系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H. Phillips)于1958年首次提出。该曲线显示了经济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在短期内经济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的一种权衡关系。 2. 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2.1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反向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较低。换言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调控失业率来控制经济中的通货膨胀。 2.2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观点对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根据曲线的原理,政府可以通过调控失业率来实现对通胀的控制。当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来降低通胀,反之亦然。

2.3 曲线的局限性 菲利普斯曲线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用来解释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 关系,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曲线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与短期的区别:菲利普斯曲线主要适用于短期内的经济观察,而在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外部冲击:菲利普斯曲线没有考虑到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这些外部因素可能会打破曲线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结构性失业:曲线没有考虑到失业率中的结构性失业,即由于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可能扭曲曲线的关系。 3. 近年来的变化 近年来,菲利普斯曲线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变化。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关 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但实际的观察发现,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关系并不明显。 3.1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疏离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失业率出现了下降,但通货膨胀率并未显著上升。这表明 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规律在这些情况下并不适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