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及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及教案

【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免费)】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

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

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

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

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

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

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

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

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

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

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

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

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

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课标第一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

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

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

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

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

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

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

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

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

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

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

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

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

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

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

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

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

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

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

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

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

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

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

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

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

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篇二: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教案】

1、画

2、四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头饰、图画、胶水(或磁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让我们来看大屏幕。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师: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第一幅图画的是春季,第二幅是夏季,第三幅是秋季,第四幅是冬季。我们从草芽、小鸟可以看出是春季;从荷叶、青蛙看出是夏季;从谷穗看出是秋季;从雪人看出是冬季。

师: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2.四季)

齐读课文。

二、新课内容

(一)初读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框下来。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开始。

2.师: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

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生:“秋”、“就”的韵母是iu,不是iou。

3.师:不错,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来开火车读。

4.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读了生字,现在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有

几句话? 生:有4句话。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句。(放图和第一句话的投影。)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句。

(1)师:谁来说一说(板书: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写了,草芽对小鸟说,他是春天。(板书:草芽[图]。)

(2)师:在这句话当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板书:问) ①生:“草芽”是什么?

师:谁来指一指课文中的草芽在哪儿?那谁来说一说?

生:“草芽”是刚长出来的小草的嫩芽。

②生: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

师:谁来说说看?

生:课文中,把草芽当成人了。

③生:为什么课文中写草芽对小鸟说,不写其他的?

师:谁能解答。

生:因为草芽、小鸟是春天特有事物。

(如果学生解答不上来,可以提示、帮助。)

④师:那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中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点

击“是”,“是”字闪烁),谁能用“是”说一句话?

(3)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我们来认一认(板书:认)生:春天燕子飞回来了。

生:春天花开了。

生:春天气候暖和了??

(4)师:大家说得真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让我们带着感情把

描写春天的句子读一读吧!(板书:读。)

①指名两位同学,一人读一、二行,一人读草芽说的话。

②男、女生分角色读。

③师生分角色读。

2.总结。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首

先我们说一说,第一句话写了什么?然后问一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上看出是春天。最后,我们读一读,把这句话的感情读出来。(结合板书总结。)

下面让我们用这样的学习步骤学习二、三、四句话,四人一小组,

自学开始。

3.学习二、三、四句。

(1)师:谁来说一说这三句话各写了什么?

生:第二句写荷叶对青蛙说:他是夏天。

第三句写谷穗说:他是秋天。

第四句写雪人说:他是冬天。

(2)师:谁来问一问,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①生:“谷穗”是什么?

师:谁来说?

生:是谷类植物的果实。

②生:什么是“鞠着躬”?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③生:什么是“一挺”?

师:谁能做?

④生:什么是“顽皮”?

师:谁来做个顽皮的样子?“顽皮”就是十分调皮。

(3)师: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中看出是夏天、秋天、冬天?

(4)师:夏天,热情奔放;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你能

把这三句话的感情读出来吗?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课间操。

5.分角色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几个小朋友来表演。(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6.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总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四季很美。

生: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师:最后让我们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可以尽情表演。

3 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3个偏旁“山、、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诗歌。讲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观赏两岸美丽风光,如同在画中游。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十分欢快的心情。课文中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包含着赞美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和朗读课文。要通过指导学生读课文,让他们

体会到祖国的

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挂图(投影片)。

(二)认字、写字

1 认字

2 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三个字,笔画都比较少。笔画少的字不一定好写,

要启发学生看清字的每一笔、每一部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把字写

正确,写匀称。

指导书写“口”时,让学生认识新笔画。注意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可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

下要小。指导书写“日”,让学生认识新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日”

的两竖必须写直。“中”的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三)词句

本课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教师可充分发挥图片、投影片或多媒体

课件的作用。如,可指导学生看图,让他们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

成的筏子,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然后演示小竹排活动

教具或课件,让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指导学生看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懂得“密”指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禾苗”是指水稻的幼苗。“绿油油”是描写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

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

第三句是重点句,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讲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

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然后教师一边拉

动小竹排的活动模型或演示课件,一边说,江南鱼米乡多像一幅美

丽的图画,小小竹排就像在画中游。

(四)朗读、背诵

这首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要

指导他们反复自由小声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的时候,可以让学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江南水乡美丽风光,从而读出喜悦、欢快、赞美的感情。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一句一句练习背诵,再把每句

联系起来背诵全诗。

(五)实践活动

1 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看谁说得最多。例如“绿油油的禾

苗”“黄澄澄的梨子”“红通通的柿子”“圆溜溜的乒乓球”“胖乎乎的脸蛋”“蓝盈盈的天空”“翠生生的秧苗”“酸溜溜的梅子”等。

2 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让学生扮作“小旅行家”,向同学们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揭示课题

1 学生一边听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

2 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

方?(如:小竹排是什么?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试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播放乐曲,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练习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

(七)指导学生写字

(八)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

4、哪座房子最漂亮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5个生字,两个偏旁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青、果、香、们、学”偏旁“亻”学。认识8个生字,座、房、漂、亮、墙、窗、要、数”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乡村建设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认识改革

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重视教育,希望孩子们幸福健康地成长,从而教育学生为建设四化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

2.训练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为建设四化努力学习。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知道新房子是什么样的?哪一座最漂亮。

难点:明白小学堂为什么最漂亮。

解决办法

1.词组讨论交流。

2.看农村变化的录像片。

三、课时安排

【篇三:课文1教案】

《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人有两个宝,让我们一起把

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生字和词语。生字和词语小朋友们读的可真棒,那老师相信课文肯定也难不倒大家了,下面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读

一读课文的第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二、新授

(一)学习第一句

1、我们人有两个宝。是哪两个宝呢?

是呀,人的两个宝是双手和大脑,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

(板书:双手大脑)

2、你们的双手呢?大脑在哪?看来我们小朋友都有这两个宝贝,真

幸福呀!来,谁来读好这句话?

3、老师也想读一读,想听吗?请小朋友看好老师是怎么读的,范读,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一读呢?

4、让我们一起来读好。

过渡:小朋友,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它们各自有

什么本领呢?我们读读课文第二句话就知道了。

(二)学习第二句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

是人的两个宝了吗?启发学生口述:因为“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所以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

3、双手会干什么呢?请小朋友看图。

(1)图上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指名说。

(2)说得真好,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的手也特别能干,谁来说说你

的手能干什么?

(3)我们小朋友的手都这么能干,那大人的手能干什么呀?

(4)是呀,像这样能用手来做事情就叫“做工”。(板书:做工)

5、原来我们的双手和大脑有这么大的作用,怪不得是人的两个宝呢!谁来读好这句话?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句

过渡:双手和大脑本领这么大,那怎样用好它们呢?一起读。

1、是的,光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光用脑不动手,什么事情也

办不成,只有用手用用脑,才能有创造。

2、老师用手又用脑,会给小朋友上课,让大家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用手又用脑,给社会创造了财富,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了方便。

3、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也都是善于用手又用脑的,是不是呀?那

我们小朋友自己用手和用脑做出什么来啦?

4、小朋友真了不起,我们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用纸做出了很

多有趣的东西,想看看吗?

5、你们看,一张小小的白纸,经过我们用手又用脑,居然变成了这

么多精彩的作品,这些本来没有的东西被我们造了出来,这其实就是——创造。(板书:创造)

6、世界上许多新东西、新事物都是人“用手又用脑”创造出来的,只

有用手做,用脑想,手和脑一起用,才能有许许多多的新创造。让

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四)总结

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你们长大以后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东西!让我们拿好书,再来

美美地读读课文。

三、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找朋友。

2.学生描红,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范写。

4.学生临写。板书设计:

1、人有两个宝双手大脑做工思考

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